第十一章

走向高位的宇航員

理查德·哈裏森·特魯利原是海軍戰鬥機駕駛員,駕駛艦載飛枷300多次,有豐富的飛行經驗,是一名優秀飛行員,後來成為空軍宇航研究飛行學校的教員。1965年11月被挑選為空軍“天空實驗室”第一小組宇航員,1969年8月轉到航宇局,1972年1月參加“天空實驗室”計劃,在1973年5月到1974年2月的3次飛行任務中,為候補宇航員和通信聯絡官。在1975年7月美蘇太空對接飛行中,擔任地麵通信聯絡官,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81年11月12日,“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第二次試飛時,特魯利作為駕駛員第一次上天飛行,他協助指令長喬恩格爾完成了機械臂試驗,試驗用成像雷達測量地形結構和大氣汙染的情況,發現埃及南部沙漠下的巨大河穀,寬25~30千米,流域麵積比尼羅河大25倍;用紅外輻射儀觀察地球,探測到墨西哥沙漠裏有一個蘊藏量豐富的金、銀、銅、鉛、鋅礦區;試驗用刀叉進食。由於燃料電池發生故障,計劃中的一些科學實驗未能進行,在太空飛行兩天後,提前三天返回地麵。

1983年8月30日,特魯利作為“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指令長第二次上天飛行,曆時6天,他率領其他4名宇航員施放了一顆印度通信和氣象衛星,完成了多項機械臂試驗和在失重條件下分離活細胞的實驗,對6隻老鼠的太空生活進行了觀察。在這次飛行中,特魯利率領的乘員組還接受了6名美國記者的采訪,回答了宇航員的年齡、太空病等許多問題。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航天飛機爆炸後,特魯利以上將軍銜接替傑西·穆爾擔任航天飛機計劃主任,成為主管航天飛機計劃的宇航員。

第一名華裔“太空人”

1985年4月四日,美國加州帕薩迪納噴氣推進實驗所一名物理學博士,臂上佩戴著太極圖案,攜帶著五星紅旗、中國樂曲、茶葉等物品,與其他6名宇航員一起,乘“挑戰者”號航天飛機進入太空。他就是華裔科學家宇航員王贛駿。

“地球的景色真是太迷人了。它在陽光的映照下顯現出絢麗多彩的顏色,千姿百態,漂亮極了。從太空俯瞰地球,它像是一顆五彩繽紛的玻璃球,主要是藍色,還有不少綠色,其次是陶土色、灰黃色。在晴朗之日,地球上的河流、山巒、城市、平原都看得十分清楚。特別是每當航天飛機飛越中國上空時,我總是要求其他宇航員把窗口讓給我。這樣的機會有14次之多。可惜在那一個星期的大部分時間裏,中國大陸被雲層覆蓋了,我隻看到了冰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壯闊的長江人海口和碧如翡翠的海南島。最幸運的是看見了我童年生活的上海。最遺憾的是沒有能夠看到北京和長城。我把所看到的中國的每一個地方都用照像機拍了下來,”

這是王贛駿對太空美景的描述,表現了一個炎黃子孫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航天飛機第一次飛越中國上空時,是從西南方向進入,從東北方向飛出的,他在這7分鍾時間裏原地跑步,象征著他跑遍了中國全境。1985年7月,王贛駿來中國訪問時,將他帶進太空的那麵五星紅旗獻給了祖國,隨之一句“我以我的中國血統為榮”,表達了他的赤子之心。

當然,屐使炎黃子孫感到光彩的是他的太空科學實驗。1979年,美國航宇局征集太空科學實驗,有幾百名科學家參加競爭,王贛駿的“零重力液體狀態實驗”是中選的15個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