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贛駿生在江西,長在上海,10歲時隨父到台灣,高中畢業後去美國深造,1970年獲博士學位,專門從事流體物理、研究,獲得過30多項發明專利。1982年美航宇局招收科學家宇航員到太空作科學實驗,幾百名科學家應選,經過一年半的逐漸淘汰,隻剩下4人,最後又淘汰兩人,王贛駿是剩下的兩人之一。這使他有幸在太空用自己研製的實驗設備進行自己提出的太空實驗項目。在三年的訓練過程中,除了實驗準備工作外,還進行了60000多次失重訓練,熟悉航天飛機和進行體質鍛煉。
由於太空環境的影響,實驗設備在第二天發生了故障,但王贛駿決心把設備盡快修好。在地麵科學家的配合下,他以頑強的意誌和熟練的技能,搶修兩天半,終於排除了故障。為了彌補損失的時間,他每天除規定的12小時工作外,還加班四五個小時,終於圓滿地完成了實驗任務,獲得了使世人震驚的成果。正如王贛駿所說:“我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
航天次數最多的人
約翰·揚是美國航天飛機赫赫有名的首航指令長,也是美國資曆最老的宇航員。但他把青春獻給航天事業的航天生涯,卻鮮為人知。
1985年3月23日,在美國休斯敦航天中心舉行的約翰揚首次太空飛行20年慶祝會上,人們才知道他有20年的航天生涯。
約翰·揚1930年9月34日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童年時代在奧蘭多度過。他首次航天飛行是1965年3月23日,他和同伴弗吉爾·格裏索姆,駕駛的“雙子星座”3號,這種第二代飛船的外形和第一代“水星”宇宙飛船相似,由乘員室、動力室、機械室三部分組成,重32噸,長約57米,圓錐形,底部直徑大約3米,頂部直徑約1米,約翰·揚和他的夥伴駕駛這種飛船創造了美國兩人航天旅行的記錄,繞地球飛行3圈,共4小時53分,成為當時的新聞人物,見諸於報刊、電台、電視台。爾後約翰·揚一直活躍在美國的航天領域,1966年7月,18日,他和柯林斯駕駛“雙子星座10號”飛船,繞地球一飛行了43圈,共計70小時47分,成功地實現了和阿金納衛星對接,從衛星上取回一個收集微流星體的箱子。再次成為美國報刊的新聞人物。
最值得紀念的,是約翰·揚兩次進行舉世矚目的“阿波羅”計劃飛行。第一次是1969年5月18日,約翰·揚和其他兩名宇航員駕駛“阿波羅”10號飛船從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飛,飛行75小時56分鍾後,進入近月點11千米,遠月點315千米的環月軌道。在繞月飛行616小時的飛行中,指令長斯塔福德和塞爾南進入登月艙,和母船分開,點燃下降火箭,乘登月艙飛行到距月球僅143千米的地方,為“阿波羅”11號飛船在月球著陸進行了近距離空中偵察,並拍攝了著陸位置照片,約翰·揚擔任這次飛行的指令艙駕駛員,登月艙脫離母船8小時後與指令艙順利實現了對接。1969年5月26日,“阿波羅”10號在薩摩亞群島附近平安著水,總飛行時間達192小時3分鍾。第二次是1972年4月16日,“阿波羅16號”從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飛,約翰·揚擔任飛船指令長,馬丁利為指令艙駕駛員,杜克為登月艙駕駛員。在這次飛行中,他們駕駛登月艙在位於月麵中央高地的“笛卡爾環形山”附近登月,三次使用價值800萬美元的月球車。在月麵探測20小時15分,在月麵停留71小時3分,帶回月球岩石955千克。為人類登月和探測月球的奧妙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