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愛國學社活動的其他作家還有阿爾弗雷德·加爾諾(1836~1904)、龐菲爾·勒美(1837~1918)、亨利·雷蒙·卡斯格蘭神父(1831~1904)等人。
隨著19世紀中葉加拿大聯邦政府的成立,法語詩人和作家要求詩歌創作打破狹隘的地區界限,借鑒國外的成就進行革新。蒙特利爾的一些作家、學者於1895年冬成立“蒙特利爾文學社”,介紹法國的帕爾納斯派和象征派詩歌,推動了加拿大詩歌的革新,在加拿大文學的發展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中重要的詩人是埃米爾·內利岡(1879~1941),他的詩受法國象征派詩人的影響,講究色彩和意境。
小說是從19世紀末開始發展的。初期的小說大多描寫本地區的曆史和風土人情。菲利浦·歐貝爾·德·加斯佩的《老一輩的加拿大人》(1863)、拿破侖·蒲哈薩的《雅克和瑪麗》(1866)分別取材於1760年英軍征服魁北克的激戰和英殖民當局放逐阿加地法裔移民的事件,歌頌愛國熱情。安東·熱蘭·拉茹瓦的《墾殖者若望·裏瓦》(1862)和《經濟學家若望·裏瓦》(1864),則描寫魁北克人的勤勞、熱愛土地、忠實於家庭的傳統,情節簡單,文筆樸實。
19世紀文學的基本傾向是模仿法國文學,缺乏獨特的風格。1918年出版的文學雜誌《尼戈格》,對大量描寫農莊生活的文學作品提出批評,認為這種鄉土文學缺少加拿大法裔民族的獨特風格,主張以“尼戈格”代替耕犁,表現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這一主張的提出開創了加拿大文學的新時期。
詩歌方麵,重要的著名詩人有聖德尼·加爾諾(1912~1943)、阿蘭·格朗布瓦(1900~1974)、麗娜·拉尼埃(1915~)和安娜·埃貝爾(1916~)。他們被稱為加拿大當代四大詩人。格朗布瓦曾數次來到中國,他的第一部詩集《漢口之書》(1934)是在中國漢口出版的。詩集《夜的島嶼》(1944)等描寫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漫遊和探索。加爾諾擅長以象征手法寫自由體詩,文筆簡練。女詩人拉尼埃和埃貝爾的詩短小精悍,有時較為艱澀,有時簡明透徹。他們的風格雖各不相同,但都克服了追隨法國文壇的傾向,具有民族特色。他們的詩充滿了被親人拋棄、隻身生活在孤島上的憤懣和孤獨感,情緒壓抑,色彩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