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英語文學
1749年英國開始有計劃地向加拿大移民,並傳入英國的文化和宗教。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北美有大批親英分子湧入加拿大。他們開展的文學活動成為加拿大英語文學的開端。
美國獨立戰爭前,現加拿大地區的英語移民主要是來自英國及新英格蘭的破產農民,分散在東部新斯科舍等濱海省份,以墾荒種植為業。
這時的英語作品主要是旅居的商人、探險家、牧師和駐軍所寫的遊記、日記、見聞等,記述了加拿大東部、東北部的自然風光、英軍的駐防生活以及某些印第安部落的情況等,這些作品都發表在英國出版物上。而駐軍家屬弗朗西斯·布魯克夫人(1724~1789)以當時魁北克英國駐軍的生活為背景所寫的《蒙塔格小傳》(1769),是加拿大以至北美洲的第一部小說。
美國獨立戰爭後,原居住在美國的保皇派因在戰爭中失利而紛紛北遷,前後有4萬餘人,多數移居加拿大東部濱海地區。其中的一些文人在新環境中繼續寫詩著文,闡述擁英反美的觀點,抒發流落他鄉的愁思,成為加拿大英語文學中最初的文學作品。他們興建學校,創辦報刊,對文學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們在政治上的保守傾向和宗教信仰,決定了這一時期文化的特征,即恪守英國的政治製度和文化傳統,反對激進、創新,強調宗教的作用;在文學中則大多模仿或移植英國文學。從內容上反映出作者雖身在加拿大,卻向往經濟和文化更為發達的宗主國英國和歐洲。
這時較有影響的詩人有新斯科舍省的奧利弗·哥爾德斯密斯(1794~1861)。他是第一位土生土長的加拿大詩人,所著《新村》(1825)是模仿他的叔祖父英國詩人奧利弗·哥爾德斯密斯的《荒村》而作。這首長詩追溯了早期移民開發濱海省份的情況,表現出作者對美好未來的殷切期望。安大略省的亞曆山大·麥克拉克倫(1818~1896)著有《年輕的加拿大》等短詩,模仿彭斯的詩體。詩中有對蘇格蘭故鄉的回憶,也表達了對新的家鄉加拿大的熱愛。蒙特利爾的查爾斯·赫維塞吉(1816~1876)所著詩劇《索爾》(1857)和敘事詩《法官的女兒》(1865)等,模仿彌爾頓的無韻體,取材於中世紀曆史和《聖經》,表現人與外界勢力的衝突。
小說有勸善、描寫社會習俗等內容,其中以約翰·理查遜(1796~1852)的《瓦庫斯塔》(1832)最有影響。這部傳奇是以1763年印第安人攻打底特律的曆史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印第安少女與白人的戀愛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入勝。
散文創作在濱海地區最為活躍,出現了一些文筆鋒利、嘲弄美國的小冊子。約瑟夫·豪(1804~1873)是知名的散文作家,他積極從事政治活動,經常發表演說,以言詞犀利、說理性強而著稱;還著有詩、遊記等,文筆剛勁有力。
安大略省的凱瑟琳·特雷爾夫人(1802~1899)和蘇珊娜·穆迪夫人(1803~1885)是一對英國姐妹作家,她們以文筆清秀、情趣高雅聞名。她們的著作《加拿大邊界林地》(1836)和《叢林中的辛酸》(1852)分別記述了各自的移居經曆。
這一時期最主要的作品是新斯科舍省地方法官托馬斯·哈利伯頓(1796~1865)所著的《鍾表商》(1836)。作者出身於保皇派家庭,看到美國咄咄逼人的發展形勢,不禁為新斯科舍的前途擔憂。他借書中主人公美國商販斯利克之口,嘲笑新斯科舍人的懶散和得過且過的思想,以期促使同胞振作精神。作者語言生動、幽默風趣,風格獨特。
加拿大英語文學經曆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初具規模。1867年英國議會通過《不列顛北美法案》後,加拿大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它的文學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前後,加拿大的民族意識高漲。知識界開展了“加拿大第一”運動,人們要求創作反映加拿大民族特色的文學作品。國際上也有“要看到真正的加拿大文學”的要求。於是以加拿大自然風光和曆史為題材的作品相繼出現。查爾斯·桑斯特(1822~1893)的寫景詩《聖勞倫斯河與薩格奈河》(1856),威廉·柯比(1817~1906)以新法蘭西時期的貴族生活為背景所寫的曆史傳奇《金狗》(1877),查爾斯·梅爾(1838~1927)的《夢境詩集》(1868),都是體現新時期的民族精神的作品。《加拿大月刊》和《周刊》相繼創刊,進一步推動了民族文學的創作活動。
在80年代出現了一批年輕的詩人,《周刊》的主編查爾斯·羅伯茨(1860~1943)和他的表弟布利斯·卡曼(1861~1929)以及阿奇伯爾德·蘭普曼(1861~1899)和鄧肯·司各特(1862~1947)等4人的詩,是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他們享有“聯邦詩人”之稱。他們都受到英國文學的熏陶,推崇先拉斐爾派唯美主義詩歌。他們的詩在詞藻和結構上有英國詩人濟慈、丁尼生的影響;在思想內容方麵則反映出美國詩人愛默生的超驗論觀點。羅伯茨以寫東部漁村和多倫多農村景物的抒情詩見長。他的作品飽含愛國主義熱情,寫景細致,間或流露懷舊的感傷情緒。代表作為《平日之歌》。卡曼善於以意象描寫自然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聯想,對人世的變遷發出感歎。他著有《大普瑞湖的低潮》(1893)。蘭普曼的寫景詩大多表現夢境般的和諧和恬靜的自然,描繪了渥太華農村的情景。他的社會詩表現了現代文明和機器帶給人的壓迫感。他的代表作是《大地抒情詩》(1896)。司各特的詩描寫了魁北克農村和北部草原印第安人與自然的鬥爭,代表作有《阿爾的風笛手》。
女詩人伊薩貝拉·克勞弗德(1850~1887)的詩集《馬爾科姆的凱蒂及其他》(1884)描寫自然帶給人們的艱辛甚至死亡,而人在鬥爭中卻得到安慰與愛情。
其他詩人如威爾弗雷德·坎貝爾(1860~1919)、波林·約翰遜(1862~1913)以及羅伯特·塞維斯(1874~1958)等人的抒情詩富有地區色彩,其中包括表現愛國主義思想和印第安人生活等內容的詩歌和民謠。這一時期加拿大英語詩歌創作一片繁榮,豐富多彩。
19世紀90年代的經濟危機使加拿大的出版業遭受打擊,加以主要詩人或早逝,或移居英美,詩歌創作漸趨冷落。
小說和散文的創作隨著讀者的激增而在90年代日趨活躍。小說的風格與英美的暢銷書是一致的,既給讀者以樂趣,又要符合時興的道德觀念。加拿大這時期的英語小說中流行最廣的是鄉土文學,這些作品一般都有曲折的情節、突出的形象、善有善報的結局,如女作家露西·蒙哥馬利(1874~1942)所著《格林·蓋布爾斯來的安妮》(1908)及其續集,是以愛德華太子島為背景描寫女孩安妮的故事。又如拉爾夫·康納(1860~1937)以西部開拓區為背景的《黑岩》(1898)和以蘇格蘭移民聚居區為背景的《來自格倫加裏的人》(1901)。斯蒂芬·李科克(1869~1944)是這時期著名的幽默散文作家,他的《小鎮陽光隨筆》(1912)描繪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加拿大集鎮的景象,嘲弄了褊狹的心胸和虛偽的作風。
加拿大英語文學在這一時期的創作更具有民族特色,一望無際的森林、湖泊,寒冷、空曠的原野,星星點點的農戶,這些描寫至今仍有影響。
1926年加拿大獲得外交上的獨立,民族意識再次高漲,人民要求作家創作與國力相稱的文藝作品。《加拿大文人》、《加拿大論壇》等雜誌積極扶植本國作品,提倡小劇院運動,並開展對加拿大文學的研究。20年代初作家協會成立。這些都推動了文學創作的發展,以及戲劇、電影等的繁榮。
20世紀新的文學理論和流派層出不窮,加拿大英語作家在這時也多致力於改革與創新。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加拿大的一些英語詩人深受詩人龐德和艾略特的影響,擯棄了傳統的詩歌格律和語彙,而代之以樸素的詞句和自由體,如羅斯(1894~1966)和雷蒙德·尼斯特(1899~1932)。以後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師生亞瑟·詹姆斯·馬歇爾·斯密斯、弗蘭西斯·司各特、利奧·肯尼迪和亞伯拉罕·克萊因等創辦《麥吉爾雙周刊》,介紹並撰寫現代派詩歌。他們主張詩要有現代感,題材要擴大,不應局限於本民族和本地區,要有世界內容;在技巧上或以簡潔、明確的語言和意象表達思想,或以象征的手法表現內心世界。他們的創作和活動推動了現代派詩歌在加拿大的普及。
同時,多倫多的埃德溫·約翰·普拉特教授(1883~1964)吸取了史詩和口頭文學的特點,運用現代派詩體創作敘事詩,如《泰坦尼克號》(1935)、《比勃夫和他的道友們》(1940)、《衝向最後一顆道釘》(1952)等,以細致的敘事和寫景表現了勇於鬥爭的英雄主義。女詩人多蘿西·李夫西(1909~)以寫意象派詩聞名。到30年代中期,現代派詩歌完全取代了19世紀末的浪漫主義抒情詩。
30年代的經濟蕭條,使詩人為勞動人民的疾苦而傾訴,其中以安妮·馬裏奧特描寫西部草原農民破產的《沙風,我們的敵人》(1939)和李夫西反映工人艱苦生活的《晝夜》(1936)最有影響。
現實主義小說繼鄉土文學之後在20年代出現,最初多是描寫西部草原農民生活的作品。如羅伯特·斯特德(1880~1959)的《糧食》(1926)、瑪莎·奧斯滕索(1900~1963)的《野鵝》等。後來作品的內容擴展到揭示普通人生活中的矛盾和社會的陰暗麵,如弗雷德裏克·格羅夫(1872~1948)表現馬尼托巴地區歐洲移民生活的《沼澤區的開拓者》(1925)等4部小說,描述了移民在嚴酷的大自然中精神和肉體受到摧殘的情景。現實主義的著名作家莫利·卡拉漢在加拿大英語文學中首次描寫城市中的小人物以及生活中的失敗者的形象,並展現了蒙特利爾的麵貌。他的短篇小說集《四月來臨》(1936)和長篇小說《愛的得失》(1951)都深受讀者的喜愛。女作家梅佐·德·拉·羅施(1885~1961)的作品別具一格。她的《賈爾納山莊》(1927)及其十餘部續集,敘述懷特奧克世家的曆史,曾經風行一時。
這一時期的經濟和政治形勢迫使作家更加關心社會問題。他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寫出一些政治內容較強的作品,如貝爾德的《無用的遺產》。近代墨西哥文學
18世紀墨西哥遭遇殖民者入侵後,土著文化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大量移民的湧入,決定了近代墨西哥文學是由開拓者文化與民族交錯發展而來。
18世紀時,墨西哥文學主要被教會人士所控製。一些作家開始研究墨西哥傳統文化及其社會,他們用拉丁文、希臘文寫作,如詩人迭戈·何塞·阿巴德(1727~1779)。其他還有一些曆史學家,他們保持印第安民族的文化傳統,開創了一種新的既非阿茲特克又非西班牙式的風格。
從19世紀初的獨立革命到1910年的民主革命,墨西哥文學新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首先是新古典主義階段。19世紀初,在歐洲新古典主義的影響下,墨西哥出現了一批反貢戈拉主義的詩人,他們追求文藝複興時期的古典精神。代表人物有何塞·曼努埃爾·馬丁內斯·德·納瓦雷特、阿納斯塔西奧·德·奧喬亞·伊·阿庫尼亞等。
其次是浪漫主義萌芽階段。獨立戰爭爆發後,小說開始出現。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是何塞·華金·費爾南德斯·德·利薩爾迪(1776~1827)的《佩裏基略·薩尼恩托》(1813),意為“癩皮鸚鵡”。在詩歌創作方麵,安德烈斯·金塔納·魯(1787~1851)的《1821年9月16日》(1821)一詩歌頌了墨西歌人民的獨立戰爭。
緊接著是浪漫主義階段。60年代,在政治上發生了自由派與保守派的鬥爭,在文學領域中表現為古典派與浪漫派的對立以及兩種流派在阿爾塔米拉諾的努力下得到了統一。伊格納西奧·曼努埃爾·阿爾塔米拉諾(1834~1893)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主要詩人和小說家,曾創辦《複活》雜誌,他的詩歌以描繪風景為主。詩人曼努埃爾·阿庫尼亞(1849~1873)的作品帶有懷疑主義色彩,有詩集《獻給羅薩裏奧的小夜曲》。其他詩人有曼努埃爾·弗洛雷斯、胡安·德·迪奧斯·佩薩、伊格納西奧·羅德裏格斯·加爾萬、費爾南多·卡爾德隆、曼努埃爾·愛德華多·德·戈羅斯蒂薩等。
在小說創作方麵,路易斯·因克蘭(1815~1875)著有《狡猾》;曼努埃爾·帕伊諾(1810~1894),主要著有《裏奧·弗裏奧約的強盜們》(1889~1891);作家維森特·裏瓦·帕拉西奧、拉斐爾·德爾加多、埃米裏奧·拉瓦薩、何塞·庫埃亞爾、安赫爾·德·坎波等人也有不少作品。
同時,還有一批以伊格納西奧·拉米雷斯(1818~1879)為代表的古典派作家,其中包括曼努埃爾·卡爾皮奧、何塞·華金·佩薩多、弗朗西斯科·曼努埃爾·桑切斯·德·塔格萊、弗朗西斯科·奧爾特加、何塞·羅薩斯·莫雷諾等。
最後是現代主義的階段。詩人胡斯托·謝拉·門德斯(1848~1912)於1867年發表的《漁民姑娘》,首先使用了現代主義表現手法。但墨西哥現代主義興起的標誌,是1894年曼努埃爾·古鐵雷斯·納赫拉所創辦的《藍色雜誌》。1898年,阿馬多·內爾沃(1870~1919)又創辦了《現代雜誌》。這兩種雜誌對墨西哥現代主義文學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現代主義早期作家還有薩爾瓦多·迪亞斯·米龍和曼努埃爾·何塞·奧通,後期的主要作家是阿馬多·內爾沃和恩裏克·貢薩萊斯·馬丁內斯(1871~1952)。前者的作品帶有神秘主義和宗教色彩,後者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屬於現代主義詩歌的改革派。近代古巴文學
1608年出版的八行一節的史詩《忍耐的鏡子》是古巴最早的文學作品,作者是加那利群島出生的西爾維斯特雷·德·巴爾沃亞(1564?~1634?),他如實地記載了16世紀古巴社會的生活。
當時古巴作為西班牙的殖民地,隻是西班牙通向南、北美洲大陸的中轉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的文學作品隻有民間口頭流傳的不滿現實、抨擊僧侶和官吏的流浪漢體民謠。直到17世紀末,古巴出生的西班牙人後裔才開始出版書籍。
在戲劇方麵,1730年左右,第一個古巴作家寫的劇本《假王子園丁克洛裏達諾》在西班牙塞維利亞城問世,作者是哈瓦那人聖地亞哥·德·皮塔(?~1755)。
17~18世紀古巴最有文采的詩人有:何塞·蘇裏·伊·阿吉拉(1696~1762),他的詩作大多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何塞·羅德裏格斯·烏卡雷斯的詩歌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這時古巴出生的作家致力於創作鄉土曆史題材的作品,如佩德羅·阿古斯丁·莫雷利·德·聖塔·克魯斯(1694~1768)寫作的《古巴島的曆史和教堂》,何塞·馬丁·費利克斯·德·阿拉特(1701~1765)的《新大陸的鑰匙,西印度群島的天然屏障》和《哈瓦那記事:關於它的建立、發展和現狀》等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