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生兒期(3 / 3)

(4)如果寶寶明顯身體不舒服、有病時該停止日光浴。如果是感冒,不發燒,情緒好的話,照常進行也無妨。結核菌素反應陽性轉化等,則1年左右不能進行日光浴。

(5)患濕疹並且很嚴重的時候,注意不要讓陽光直接照射患部。

(6)日光浴時注意不要讓寶寶涼著。

嬰兒盆浴

將浴缸清洗幹淨,水溫適度,雙手托住寶寶的胸腹部,放入浴缸中,讓寶寶在水裏撲騰,練習遊泳。

通過遊泳能使寶寶四肢和軀幹靈活,促進肌肉發育,提高免疫力,調節神經功能,利於有節奏的呼吸及代謝功能,增進肺功能和血液氧化作用,促進生長發育,消除消化不良,培養寶寶的靈活性和勇敢精神。

訓練嬰兒遊泳應根據實際條件而定,不要強求。如寶寶不太適應,應停幾天再試做一次。如果寶寶很高興,則可以隔一天遊一次泳。每天遊泳時間不宜過久,以5~10分鍾為宜,隨著寶寶年齡增長,可逐漸延長時間。

新生兒要注射卡介苗

孩子在出生後第二天即可接種卡介苗。接種後,可獲得結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卡介苗接種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處皮內注射,也有在皮膚上進行劃痕接種,做“艸”或“井”字形,長1厘米。劃痕接種法雖方便,但因接種量不準,有效免疫力不如皮內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劃痕法。

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後,無特殊情況一般不會引起發熱等全身性反應。在接種後2~8周,局部出現紅腫硬結,逐漸形成小膿瘡,以後自行消退。有的膿瘡穿破,形成淺表潰瘍,直徑不超過0.5厘米,然後結痂,痂皮脫落後,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稱卡疤。為了判斷卡介苗接種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種後8~14周,應到所屬區結核病防治所再作結核菌素(OT)試驗,局部出現紅腫0.5~1.0厘米為正常,如果超過1.5厘米,需排除結核菌自然感染。一般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後,2~3月就可以產生有效免疫力,大約2~5年後,在小學一年級時,再進行OT試驗,如呈陰性,可再種卡介苗一次。

早產兒、難產兒以及有明顯先天畸形、皮膚病等的小兒,禁忌接種。

新生兒要注射乙肝疫苗

目前在世界各國,乙型肝炎的患病率高得令人吃驚。為此,我國有關部門研究出乙型肝炎疫苗,這種疫苗沒有傳染性,對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免疫性能,現已在新生兒中廣泛應用。

整個免疫注射要打三針,第一針(一般由產科嬰兒室醫務人員注射)於孩子出生後24小時之內在上臂三角肌處注射,劑量為10微克。第二針在出生後一個月注射,劑量為15微克。第三針在出生後6個月注射,劑量為5微克。全部免疫療程結束後,有效率可達90%~95%。嬰幼兒接種疫苗後,可獲得免疫力達3~5年之久。

免疫疫苗接種過程簡單,一般沒什麼反應,個別孩子可能出現低熱,有的在接種部分出現小的紅暈和硬結,一般不用處理,1~2天可自行消失。

新生兒發燒症的治療方法

發熱是身體保護性的全身反應,能使心率加快,循環旺盛,白細胞增加,吞噬病毒,衝淡毒液,並產生抵抗疾病的抗體,促使疾病痊愈。在寶寶發熱時,應先檢查一下寶寶當時的具體情況,確定是否引起疾病,發熱後最好讓醫生先檢查一下,再做適當治療。

由於寶寶的神經係統還未發育成熟,在39℃的高熱(燒)時易出現抽風反應,即肌肉不能控製地收縮和意識臨時障礙。在寶寶發熱時,家長應防止出現抽風。可采取下列措施:

降溫

應用冷水或冰袋敷頭,使寶寶頭部溫度降低。

擦浴

若寶寶身體發燙全身又無汗,這種情況可用溫水或60度白酒或75%酒精加溫水一倍輕擦四肢和胸背,尤其是腋下、肘部、頸部及大腿根部等血管豐富的部位。

雙足保暖

若寶寶雙足發涼表示身體血液循環不良,可用熱水袋或37℃~38℃的溫水浸泡雙足,讓血液流通以利於腦部降溫而防止抽風,並及時送醫院治療。途中保暖但不可穿得過多,以防體溫上升。

注意保暖

若寶寶發熱時身上出大汗,口唇發紫,此時不可冷敷降溫或擦浴,而應用熱水袋、喝熱糖水保溫,若寶寶發抖時也應保溫,但同時應做好抖後降溫的準備,因為抖後體溫會升更高。

抽過風的寶寶在下次發熱時也容易抽風,所以應預防感冒等疾病,此外,若寶寶低血鈣,可能在體溫不太高時就抽風,尤其是患佝僂病的寶寶一定要注意。對抽風的寶寶應檢查血鈣,以考慮補鈣,防發熱抽風。

寶寶在發熱時應保持呼吸通暢,多喝開水,應多喂清淡多湯汁的食物,少食多餐。此外,在寶寶發熱時也不要隨意晃動寶寶以免加重抽風。

新生兒猩紅熱的治療方法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多見於2~8歲兒童。

發病原因

冬春季發病較多,由於這種細菌含有紅疹毒素,所以得病後皮膚出紅疹。

病狀表現

感染後2~3天出現症狀,發燒,數小時後全身皮膚猩紅,布滿細小紅疹,有時如雞皮樣。在皮膚皺折處皮疹密集,同時有咽痛、頭痛、嘔吐,也可能有腹痛,並有全身不適。檢查可見患兒咽部紅,扁桃腺腫大,有膿性滲出物。舌質鮮紅,舌乳頭肥大突出如楊梅狀,稱為楊梅舌。持續2~3天體溫下降,皮疹逐漸消退。疹退後皮膚無色素沉著。2周左右可有脫皮。一般多為細屑樣,嚴重病例可有大片脫皮。

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兒童受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可能並發變態反應性疾病,常見的是急性腎小球腎炎,往往發生在猩紅熱2周以後。輕症隻在尿常規化驗發現有少量蛋白和紅、白血球。重症可有水腫、少尿和血尿,也可有血壓升高。因此對猩紅熱患兒在發病2周時,應作尿常規化驗,以便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此外也可並發化膿性損害,多見於體弱兒和幼兒。常見如頸部淋巴腺炎,表現發燒、頸部淋巴腺腫大疼痛、全身不適等。也可發生化膿性中耳炎。

治療方法

患兒要隔離以防止傳染別人,同時也減少再感染其他疾病,臥床休息。在發熱期間宜給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水。燒退後可恢複正常飲食。一般患兒不必住院治療。可用青黴素注射、紅黴素口服或其他抗生素治療。用藥後1~2天體溫可下降,皮疹消退。這時不可停藥,因體內細菌未完全殺滅。一般應治療5~7天,症狀完全消失,咽部紅腫消退才可停藥。經過正規足量抗生素治療7天,無症狀體征者可解除隔離。

注意事項

集體兒童發生猩紅熱時,部分小兒可能隻表現化膿性扁桃腺炎而沒有皮疹,其傳染性相同,同樣應隔離治療。同班孩子和其他密切接觸者應服預防藥,常用複方新諾明,每天0.25~0.5g,連服3天。

新生兒發熱的治療方法

正常人腋下溫度在36℃~37℃之間(試表調節時間5分鍾為準)。喂奶或飯後,運動、哭鬧、衣被過厚、室溫過高都可使小兒體溫暫時升高達37.5℃左右。新生兒、小嬰兒更容易受上述條件影響,有時甚至可達38℃以上。所以,一般認為37.5℃以上為發熱。(體溫在37.5℃~38℃稱為低熱,38.1℃~39℃稱為中度熱,39℃~41℃以上為高熱)

發病原因

小兒發熱主要是由於細菌、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如常見的流行性感冒、肺炎、敗血症、痢疾等都常引起發熱。發熱還可由於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如藥物過敏、中暑、脫水、嚴重燒傷、創傷等。計劃免疫疫苗接種後也可有短暫發熱。

病狀表現

發熱既是疾病的一種症狀,也是機體與疾病作鬥爭的結果。一些身體非常衰弱的孩子或早產兒即使有嚴重感染也可能不發熱,甚至體溫低於正常。所以,不能單純以發熱高低判斷病情輕重。發熱時除體溫升高外還可以伴有四肢發涼、臉紅、呼吸急促、脈搏心跳加快、煩燥不安、消化功能紊亂如腹瀉、嘔吐、腹脹、便秘等症狀。少數幼兒可以發生高熱驚厥。發熱時心跳加快、血循環旺盛、白血球增高,抗體產生增加,這些都利於機體與疾病作鬥爭。

注意事項

在病因不明時不能急於用大量退熱藥退熱,這樣既抑製了機體防禦疾病的能力,又可能把熱型搞亂,影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發展過程,即使診斷明確,用藥及時,也可能要持續2~3天才能退熱,有些病毒感染或較嚴重的細菌感染要持續3~5天甚至1周以上。對於高熱39℃以上的孩子,尤其有高熱抽風史的,要及時給予退熱。還有一些孩子對某些退熱藥過敏,用藥後起了皮疹、誘發哮喘等。退熱藥都有一定副作用,故切勿濫用。

治療方法

(1)發熱時,患者食欲明顯減退,應少量多餐,可口、清爽、少油膩。

(2)小兒發熱,需注意高熱驚厥。體溫超過39.5℃,應采取退熱措施。

(3)物理降溫方法:

①降低環境溫度,利用風扇、空調、通風換氣均可。

②利用冰塊、冷濕毛巾置於大血管處,比如頸部兩側、腋窩、腹股溝。降低血液溫度,但注意防止凍傷。置於頭部、前額降低顱內溫度。

③40%~50%酒精,進行擦浴,加速散熱。禁用部位,胸前區、腹部、頸後,因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減慢,腹瀉等不良作用。

(4)藥物退熱,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的處理辦法

新生兒肝炎綜合症是一種以持續的黃疸、血清膽紅素增高、肝或肝脾腫大及肝功能不正常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總稱。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種病毒均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從而使胎兒的肝髒致病,並連累其他髒器器官。除了病毒感染外,多種細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謝缺陷疾病的肝髒病變,肝內外的膽道閉鎖及膽汁粘稠綜合征所致的肝髒損害等,均屬於新生兒肝炎綜合症範圍。

新生兒發病的初期表現為黃疸顯現,起病緩慢,一般在出生後數天至數周內出現,並持續不退,病情較重,伴有吃奶不好、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體重不增、大便淺黃或灰白色、肝脾腫大等。出現上述症狀要及時治療,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很快恢複健康。

給新生兒喂藥的方法

新生兒對藥的感覺已非常靈敏,己能夠區分出甜、苦、辣、酸等味兒。若給予乳汁、糖水就張大口很喜歡吃。如果給苦味的藥,酸味或味兒不好的東西,他就會用舌把喂食的匙向外推出。新生兒的味覺是相當發達的,味蕾的分布範圍要比成年人大得多,占據整個舌麵部,所以新生兒的味覺是很敏感的。

給新生兒喂藥,應注意以下幾點:

(1)苦味藥物應放少許糖以減少苦味,不致拒食。

(2)喂藥前不要哺乳,以免拒食,再則飽食後再喂藥會引起嘔吐。

(3)喂藥時禁忌捏鼻孔強行灌入,以免藥物嗆入氣管而致窒息的危險。

(4)喂藥的方法可用小匙盛藥後,順著口腔的頰側慢慢地喂入嘴內,這樣不易嗆咳。

(5)喂完藥後,可喂一點溫開水,讓口腔中的藥物全部進入胃內。

(6)注意藥片要磨成細粉,調成糊狀才能喂。

嬰幼兒生病征兆及表現特點

哭是寶寶尋求幫助的唯一方式。新生兒哭時一般不流淚,因此難以知道他需要什麼。正常新生兒的哭,常是因為飯、口渴或尿布濕、環境溫度過低或過高引起的。

哭還是寶寶的語言,正常新生兒每天總會哭幾陣的。假如他很安靜,不哭不鬧,反要引起注意,要判斷一下他的大腦發育是否正常。

呻吟

如果新生兒呼吸道或心髒疾患,導致肺功能明顯紊亂,或因腦部有疾患,呼氣時有哼哼呻吟聲,這表示病情嚴重。持續呻吟要比間斷呻吟病情更重,應毫不遲疑地送醫院診治。

嘔吐和漾奶

嘔吐是指乳汁自胃經口吐出,吐出時有較大的衝力,常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漾奶是指乳汁自食道或胃經口溢出,一般用力不大,並不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不論嘔吐或漾奶,都可能是喂養方法不當,或食物攝入量過多引起,也可能是胃腸道功能紊亂或先天性腸閉鎖、食道閉鎖等疾病造成。一般情況,隻要孩子食欲好,日見發胖,這就不要緊,但要注意喂養方法,喂奶時取右側臥位,防止吐出物吸入呼吸道。如果嘔吐或漾奶伴有下列表現時,應引起重視,請醫生檢查:

(1)食欲減退,精神萎靡。

(2)發燒或前囟飽滿。

(3)體重減輕或有失水表現。

(4)嘔吐物帶血或呈黃綠色。

(5)常吐泡沫狀液體或流涎。

(6)腹脹或可見到胃、腸的蠕動波型。

(7)便秘或生後未排出胎糞者。

黃疸

新生兒在生後一周左右大多出現黃疸,這是生理現象。但是,由於是新生兒的特點,使得不少疾病能引起或加重黃疸。因此,當黃疸出現時,要區分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如果黃疸具備下列情況之一時,可能並非生理性:

(1)在生後24小時內黃疸即相當明顯。

(2)黃疸遍及全身,呈橙黃色,並在短期內明顯加深。

(3)黃疸一度減退後又加深或生後2~3周仍很明顯。

(4)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而尿色深黃。

(5)全身狀況不正常:發燒,食欲不佳,精神不好,兩眼發呆。

出現這些情況要及時治療。

呼吸

新生兒正常呼吸時不費勁,每分鍾40次左右。若呼吸少,有些快慢不勻,幅度時深時淺,隻要不伴有皮膚青紫或心跳減慢等現象,則屬正常。呼吸異常是指呼吸窘迫和呼吸暫停。

(1)呼吸窘迫:呼吸很費勁,吸氣時胸廓的軟組織及上腹部凹陷,呼氣時發出哼哼的呻吟聲;呼吸時兩側鼻翼翕動。呼吸速率明顯增快(每分鍾60次以上)或減慢(每分鍾30次以下),常伴有皮膚青紫。

(2)呼吸暫停:呼吸暫停指病兒的呼吸停頓15秒以上,並且伴有麵色青灰、心跳減慢。早產兒發生率較高。

以上兩種情況都要引起注意,及時救治。

腹瀉

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多達4~6次,外觀呈厚糊狀,有時稍帶綠色,是正常的。如果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湯樣或為綠色稀便則為腹瀉。腹瀉嚴重者水分甚多而糞質很少。腹瀉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細菌感染、喂奶量或乳中含糖量過多、受涼等均可引起。也有少數因對牛奶過敏或腸道缺少消化、吸收乳糖的酶所致。

食量過少時大便次數也可增多,稱為“饑飯性腹瀉”,這時大便較鬆、色綠、次數雖多但量少,應與其他腹瀉相區別。

腹瀉應予以治療。

皮膚青紫

皮膚呈藍紫色即為病變。新生兒剛出生時,由於生活環境驟然改變,心肺功能需要調整,皮膚有些青紫,但在出生20分鍾以後應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可能是病態。引起新生兒皮膚青紫的原因很多:單純青紫多為青紫型先天性心髒病,陣陣發青則由於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或嚴重感染所致。另外,環境溫度低時,小兒會發生唇部及四肢末端青紫,經保暖可隨之消失。有的小兒在宮內受壓,局部淤血,生後麵部會有紫色斑,稱“損傷性出血”,生後可逐漸消失,不用擔心。

皮膚蒼白

皮膚和粘膜蒼白也是一種病態,原因有:

(1)表淺血管收縮:見於環境溫度過低或孩子有疾病時。

(2)貧血:因失血或溶血引起。

出現這種情況也應加以治療。

身體發燒

發燒也是新生兒在細菌或病毒感染時的重要表現之一。常常是在吮奶時,媽媽感覺到孩子口腔發燙,才知道孩子生了病。可是新生兒感染後不一定都發燒,特別是出生體重輕或病情重的孩子,甚至體溫低於平常。另外,環境溫度過高,也可使體溫上升,因此,不能單純看體溫判斷寶寶是否生了病。

嬰兒驚厥

新生兒驚厥具有典型的抽搐症狀,有時隻表現為:

(1)兩眼凝視、震顫或不斷眨眼。

(2)口部反複地作咀嚼、吸吮動作。

(3)呼吸不規則、暫停並伴有皮膚青紫。

(4)麵部肌肉抽動。

(5)少數新生兒表現為:全身或一側肢體肌肉,一陣陣地打顫或肌肉持續緊張。

驚厥是一種神經係統症狀,但不一定都是腦子裏有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發高燒、水電解質紊亂、先天性心髒病引起腦缺氧、黃疸太重、敗血症等,一旦發生,要查清原因,及時處理,切勿延誤。

新生兒在睡眠時,出現手指、足趾小抽動,醒後又一切正常,這不要誤認為驚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