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排乳反射準備
嬰兒吸吮乳房時,母親的腦垂體腺受刺激而激發“排乳反射”,母親能夠感到這種反射。事實上,每當母親看見嬰兒或聽到嬰兒聲音的時候都可能促使泌乳,乳汁可從乳頭射出,為喂奶做好準備。
正確抱持嬰兒
母親正確的抱持嬰兒是用手臂懷抱嬰兒,將他的頭放在自己肘彎部,用手托住他的背部和臀部,切勿向前俯身把乳頭塞到嬰兒嘴裏。如果手臂抱住嬰兒時他仍離乳頭太遠,可嚐試在自己膝上放一個枕頭使他躺在上麵,但嬰兒的頭部仍要用臂彎托持。另一個方法是交叉雙腿(俗稱“二郎腿”),用膝部支持著自己抱持嬰兒的手臂,讓嬰兒的手臂能隨意觸摸到乳房,嬰兒對這種親密感是非常愉快的。
掌握嬰兒覓食反射
母親頭幾次抱著嬰兒靠近乳房的時候,應該幫助和鼓勵嬰兒尋找乳頭。用雙手懷抱嬰兒並在靠近乳房處輕輕撫摩他的臉頰。這樣做會誘發嬰兒的“覓食反射”。嬰兒將會立刻轉向乳頭,張開口準備覓食。此時如把乳頭放入嬰兒嘴裏,嬰兒便會用雙唇含住乳暈並安靜地吸吮。許多嬰兒都先用嘴唇舐乳頭,然後再把乳頭含入口中。有時,這種舐乳頭的動作是一種刺激,往往有助於擠出一些初乳。
過幾天,嬰兒就無須人工刺激了,嬰兒一被抱起靠近母親身體,他就會高興地轉向乳頭並含在口裏。
母親不要用手指扶持嬰兒的雙頰把他的頭引向乳頭。他會因雙頰被觸摸受到不一致的引導而弄得不知所措,並拚命地把頭從這一側轉到另一側去尋找乳頭,這就是嬰兒跟著感覺走。
正確抱持嬰兒哺乳
每次把嬰兒放到乳房上時,應力圖將乳頭正確地放入他的口內,這樣做:
(1)隻有嬰兒將大部分乳暈含在口內,才能順利地從你的乳房吸啜出乳汁。嬰兒以吸和啜兩種活動方式從你的乳暈周圍形成一個密封環,當吸食時,嬰兒的舌將乳頭推向口腔頂部(上齶),乳汁是在有節奏地一吸一擠的情況下被吸出來。隻有當嬰兒對乳暈後方的輸乳管施加壓力,乳汁才能順利地流出來。
(2)如果乳頭能正確地放入嬰兒的口腔內,那麼,乳頭酸痛或皸裂就可以減少至最低限度。嬰兒有很強的吸啜能力,如果他沒有含著乳暈而隻有乳頭在嬰兒的口內,他能有效地切斷輸乳管的通道,這時就幾乎沒有乳汁流出了。這樣乳頭就變得酸痛異常,結果乳汁的供應就由於乳汁沒有被吸出而減少。這樣,嬰兒將會很自然地吸不到乳汁,並由於饑餓而發脾氣。
做好母嬰哺乳配合
一旦嬰兒在愉快地吸乳時,母親就應安靜下來看著他。如果他的眼睛張開,母親應和他相對而視。當嬰兒吸乳時,母親應對他微笑和輕輕地細語閑談,這樣,他就會把看到母親的臉、聽到母親的聲音和聞到母親皮膚的氣味聯係起來而高高興興地吃奶。母親和嬰兒的協調配合,非常有利於母嬰情感的培養。
兩側乳房輪換哺乳
嬰兒吸啜在最初五分鍾內是最強烈的,此時,他已吸食了80%。一般地說,每一側乳房哺乳時間的長短視嬰兒的吸啜的興趣而定。但是,通常不超過10分鍾。大概到達上述時間,乳房已被排空,雖然嬰兒可能還對吸啜感到津津有味,但你會發現嬰兒對繼續吃乳已不感興趣:他也許開始玩弄你的乳房,將乳頭在口內一會兒含入、一會兒吐出;他也許轉過臉去,也許入睡。當嬰兒顯露出在一側乳房已吃飽時,應把他輕輕地從乳頭移開,把他放在另一側乳房上,如果他吸啜兩側乳房之後睡著的話,他可能已經吃飽了。母親要想知道他的睡著是否由於吃飽的緣故,隻要看他是否在約10分鍾後醒來又再次吃奶就知道了。同樣地,如果嬰兒看來隻從一側乳房中吸食已能滿足他的需要量的話,那麼,下次喂奶時,一開始應換用另一側乳房哺乳。
哺乳不要移動乳房
切勿將吸食中的嬰兒從乳房拉扯開——這樣做隻會弄傷乳頭。為了把吃奶中的嬰兒移開,可穩定地輕壓他的頦部使他鬆開口。另一辦法是用手指滑入乳暈和嬰兒頰部之間,將小手指放入嬰兒的口角內。上述這兩種方法都會使他的口張開,並且使乳房容易滑脫,而不必使用其他方法把乳頭弄出來。在頭幾天裏,這些做法十分重要,因為乳頭需要變硬以利哺乳。
掌握母乳喂養姿勢
母親可以按自己選擇的姿勢喂哺嬰兒,隻要他能夠含住乳頭和自己覺得舒服、輕鬆自如就是。可以實踐各種方法並采用感覺最自然的一種。在一天以內要改換各種授乳姿勢——這樣做將會保證嬰兒不會僅向乳暈的一個部位施加壓力,並且盡量減少輸乳管受阻塞的危險。
如果坐著授乳,一定要位置舒服。
必要時,用軟墊或枕頭支持雙臂和背部。
躺在床上喂乳也很好。特別是在頭幾周和晚上,沒有理由不這樣做。母親應采取側睡姿勢,如希望更舒服,則可墊上枕頭。輕輕地懷抱嬰兒的頭和身體緊靠你的身旁。可能需要把嬰兒放在枕頭上,使他的位置高一點以便吸吮乳頭,但是較大的嬰兒應該躺在床上並靠在母親身邊。保證母親臀部下側的肌肉不受扭曲或拉得太緊,因為這樣會使奶流減慢。另一種辦法就是在母親手臂下墊個枕頭,把嬰兒放在枕頭上,讓他的雙腿放在母親後方。嬰兒麵向母親的乳房,而手可以托住他的頭部。
開始時,母親所選擇的授乳姿勢可能受到分娩影響,例如,若做過會陰切開術的話,就會覺得坐起來非常不舒服,因此,側臥授乳更為適合。同樣的,如果做過剖腹產手術,腹部就太柔嫩以致不適宜讓嬰兒躺在上麵,因此要把嬰兒的腳放在臂下的位置,或把他放在床上靠在自己身旁的位置授乳。
把握母乳喂食次數
嬰兒因為身體幼小需要多次喂食。母乳喂養的嬰兒可能比奶粉喂養的嬰兒喂食次數更多,這是由於前者吸收乳汁更快。
嬰兒應按要求喂食。父母親很快就學會辨別嬰兒饑餓時的啼哭聲。新生嬰兒每兩小時需要喂奶一次,一天喂的次數多達8~10次。嬰兒長大至1個月左右,通常每3小時進食一次;約2~3個月左右,則每四小時喂食一次。
大多數3個月大的嬰兒在晚上喂食後都睡一整夜,但不應考慮放棄晚間哺乳,除非嬰兒一直睡覺不醒。
掌握夜間哺乳知識
要滿足嬰兒對食物的要求,就應增加哺乳時間,每次最少哺乳要用30分鍾,這樣,24小時就花去了3個小時。由於夜間哺乳比其他事情更為重要,因此,母親往往為照料嬰兒而弄得疲倦不堪和精神緊張,一天睡不上幾個小時,母親的睡眠方式在很長時期內會被破壞。所以,母親應在白天和晚間爭取充分的休息,作為丈夫應該協助妻子,並且幫助妻子做一些家務事。在撫育孩子方麵,妻子和丈夫應該是平等的,當妻子進行大部分授乳工作時,丈夫就應該為嬰兒做些其他的才對。
實際上,雖然母乳喂養在夜間哺乳不應完全是妻子責任。如果嬰兒睡在另一間房裏,一旦嬰兒啼哭,就可請丈夫把他抱來喂,並且在喂完奶後把他抱回嬰兒睡房和換尿布。
適當減少夜間喂食
嬰兒在體重達到4.5公斤的時候,他才能一次睡眠5個小時以上,不會因饑餓而醒來。嬰兒的體重一旦達到上述標準,就可嚐試把兩次授乳之間的時間延長,以便能獲得6小時安靜的睡眠,並能順利地停止淩晨給嬰兒喂乳,嬰兒有他自己的吃奶規律,但一般地說,巧妙地省去嬰兒最後一次喂乳是合理的,以便自己能按規定的時間睡覺。但是要靈活處理,也許嬰兒不想停止淩晨的哺乳,無論怎麼樣力圖改變哺乳程序,他還是醒來就饑餓了。
母乳喂養須知
嬰兒在吸乳時一定要能自由呼吸。如果乳房很大,有可能使嬰兒出現窒息的危險,可輕輕地把乳頭拉開一點。
由於母親的排出反射相當有效,以至一旦嬰兒吸乳時,乳汁流出太快並嗆著他。母親可事先擠出一些乳汁使乳量減慢。如果乳量很多,可在乳暈上、下部位施壓以減少乳量。
如果不是在哺乳而乳汁大量湧出時,可用手掌心或手跟部壓住乳暈,這種方法可止住奶流。母乳喂養的正確姿勢
體位舒適
喂哺可采取不同姿勢,重要的是母親應做到心情愉快、體位舒適和全身肌肉鬆弛,有利於乳汁排出。
母嬰必須緊密相貼
無論怎樣抱嬰兒,喂哺時嬰兒的身體與母親的身體應相貼。嬰兒的頭與雙肩朝向乳房,嘴處於乳頭相同水平的位置。
防止嬰兒鼻部受壓
喂哺全過程應保持嬰兒頭和頸略微伸張,以免鼻部壓入乳房而影響呼吸,但也要防止嬰兒頭部與頸部過度伸展造成吞咽困難。
母親手的正確姿勢
應將拇指和四指分別放在乳房上、下方,托起整個乳房喂哺。但在奶水充足,流速過急防止嬰兒嗆奶時,此法不宜用,避免剪刀式夾托乳房。這種手勢會反向推乳腺組織,阻礙嬰兒將大部分乳暈含入口內,不利於充分擠壓乳房內的乳汁。
新生兒不要采取定時喂養
過去一直認為,初生到7天內的新生兒應定時喂哺,要求每3小時喂哺一次。有的乳母為了規定時間哺乳,寧可讓小兒饑餓著拚命哭鬧,非到3小時後才哺乳。其實這樣定時喂養的缺點很多,嬰兒饑餓時吃不到乳汁,饑餓感過了再喂就影響食欲。乳母乳房脹得厲害時不哺乳,反射性地使泌乳量減少,所以不主張這樣的方法。現代觀點認為應當按嬰兒需要哺乳,隻要嬰兒饑餓或母親感到乳房中有乳汁就可以進行喂哺,隨時需要隨時喂哺,叫做按需喂哺,且要做到勤喂哺。一般來說,出生後第1~2天的早期新生兒,哺乳時間為每1~3小時一次,每天可哺乳8~12次。
新生兒最好不要用奶瓶喂養
用奶瓶喂乳或喂水有兩個害處:一方麵是用奶瓶可造成“乳頭錯覺”。所謂“乳頭錯覺”,新生兒吸過了橡皮奶嘴後,不願意再吸吮母親的乳頭了。因為橡皮奶嘴軟,孔大,不需要花很大力氣就可以吸到乳汁,而吸吮母親的乳頭要費較大的力氣才能吸出乳汁。乳母的乳頭不經常吸吮,減少對乳頭周圍神經的刺激,影響泌乳反射、噴乳反射,使乳汁分泌量減少,造成母乳不足。另一方麵,奶瓶、橡皮奶嘴不易洗幹淨,易被細菌汙染,使用後易引起腸道感染。如果實在必須要喂時,也都主張用小匙、小杯喂,因為小杯、小匙容易洗幹淨。正確方法是在嬰兒0~4個月內(母乳量充足在6個月內)用母乳喂。二、疾病預防
預防新生兒感染的措施
新生兒抵抗力較弱,口腔、黏膜、皮膚以及臍帶都是細菌侵入的門戶,要注意預防感染,新生兒的住室、衣著、尿布都要保持清潔,加強新生兒的護理和合理喂養,盡量減少親友的探望和親抱。特別是患有感冒、肝炎、皮膚病、肺病的人,不要接觸新生兒。如果母親患了感冒,喂奶時要戴上口罩,以免傳染給新生兒。母親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新生兒就容易發生感染,對產婦來說,更要勤換內衣,勤剪指甲,經常保持雙手的清潔,大小便後要用肥皂把手洗幹淨。給新生兒沐浴、配奶及喂奶前都要把手洗幹淨。在每次喂奶前,要用煮沸過的紗布或小毛巾把奶頭揩幹淨,然後才給嬰兒喂奶。
新生兒的居室要經常打掃,減少灰塵等於減少室內的細菌數。室內通風可以大幅度降低空氣中的細菌密度。
預防新生兒患敗血症的方法
新生兒敗血症多在生後1~2周發病,是一種嚴重的全身性感染。此病主要是由於細菌侵入血液循環後,繁殖並產生毒素引起的,常並發肺炎、腦膜炎危及孩子生命。
造成新生兒敗血症的原因很多,原發感染灶也不易找到。患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如果家長粗心,往往被忽視。病情嚴重時,常是肺炎、臍炎、膿瘡疹等多方麵感染同時存在,症狀為發熱持續時間較長或體溫不升、麵色灰白、沒精神、愛睡、吃奶不好、皮膚黃疸加重或兩周後尚不消退,腹脹。
目前對新生兒敗血症的治療比較有效,如無合並症,治療效果比較滿意,不會留下後遺症。
預防新生兒患乳腺炎的方法
新生兒的乳房是飽滿的,偶爾有乳汁樣液體分泌物流出,這是正常生理現象。這種現象是由於母親體內孕激素對新生兒產生刺激造成的,不用處理,以後會自然消失。
有的家長,對女嬰的乳頭進行擠壓,認為不擠出乳頭中的小硬物,會影響孩子成人後的哺乳。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這種擠壓往往造成新生兒乳腺炎的發生。新生兒乳腺炎的症狀表現為乳房紅腫,有熱感,孩子感覺疼痛,逐漸出現局部化膿。還可以出現發熱、厭食、吐奶等症狀。
新生兒發生乳腺炎,可用熱毛巾敷局部,孩子皮膚嬌嫩,小心造成燙傷;用中苗如意金黃散外敷也很有效,同時還要注射青黴素來控製感染。如已化膿,則影響乳頭與乳腺的發育。炎症較重的,還有可能引起全身感染,出現敗血症。
預防新生兒脫水熱的方法
如果孩子生後2~4天時,出現溫度升高,體溫達38℃~40℃,並伴有無原因煩躁。啼哭不止,體重降低,尿量減少的情況,但其他情況良好,無感染中毒症狀,就要注意新生兒脫水熱的問題。
新生兒脫水熱主要是由於新生兒體內水分不足而引起的。造成這一原因的因素主要是:產婦坐月子中受涼,門窗關得很嚴,使環境氣溫過高,室溫高,給孩子穿蓋過多,在高溫的情況下,小兒呼吸增快,呼出的水分增多,皮膚蒸發的水分也增多,從而加重脫水。另外,母親產後3~4天內,乳汁分泌量較少,不能滿足新生兒生理需要。這些都可造成新生兒體內水分大量丟失,使小兒發熱。
出現這種情況時主要是注意給新生兒補充適量的水分。可喂些溫開水或5%~10%的葡萄糖水液,每2小時一次,每次10~30毫升。如口服液體困難時,也可靜脈輸液補充5%葡萄糖液,加入總量1/5的生理鹽水。經過上述處理,熱度會隨即降至正常。
此病在預防上隻要注意給孩子補充水分,並給孩子以適當的保暖,不要給孩子造成一個高溫的環境就可以了。
預防新生兒肺炎的方法
肺炎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病之一。早產兒更容易得此病。新生兒肺部感染可發生在產前、產時或產後。產前,如果胎兒在宮內缺氧,吸入羊水,一般生後1~2天內發病。產時,如果早期破水,產程延長,或在分娩過程中,嬰兒吸入汙染的羊水或產道分泌物,亦可使胎兒感染肺炎。孩子出生後,如果孩子接觸的人中有帶菌者,很容易受到傳染。另外,也可能由敗血症或臍炎、腸炎通過血液循環感染肺部。
新生兒肺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天略少,新生兒肺炎與大孩子肺炎在症狀上不完全一樣,一般不咳嗽,肺部不明顯,體溫可不升高。主要症狀是口周邊發紫、呼吸困難、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嗆奶、口吐泡沫。輕度的肺炎在門診可以治療,吃點抗生素或打幾針青黴素就好了。重症肺炎必須住院治療。孩子在患病期間,一般食欲較差,吃得很少,可以靜脈點滴輸液來補充熱量。
預防新生兒肺炎要治療孕婦的感染性疾病;臨產時嚴密消毒避免接生時汙染。孩子出院接回家後,應盡量謝絕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一定避免進入小兒房內,產婦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須戴口罩接近孩子。
嬰兒日光浴和盆浴的方法
嬰兒日光浴
日光浴是讓太陽光直接照射。
寶寶習慣了外麵的空氣後,就可以開始日光浴了。日光浴可使嬰兒的血液循環通暢,增加鈣質和維生素D,使骨頭、牙齒和肌肉結實,同時還可以滿足嬰兒手腳都想自由活動的欲望,進一步增進睡眠和食欲。
從出生後1個月開始日光浴,但由於直射陽光的刺激相當強,因此不能突然裸體長時間地照曬,應循序漸進。在有直射陽光的室內,首先從腳開始,過4、5天習慣了以後,從膝蓋到下麵再照4、5天,然後再到大腿,又4、5天的間隔,再依次到腹部、胸部直至全身日光浴。
局部日光浴大約經過1個月就可接著進行每30分鍾左右的全身照曬。夏天紫外線強烈,即使在室內散射的光線也很充足,因此沒有做日光浴的必要。曬太陽少的冬季,應特別注意日光浴。
做日光浴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讓直射陽光照曬在頭部或臉部,要戴上帽子或蓋著遮陽,特別要注意保護眼睛。
(2)在室內做日光浴時不能隻透過玻璃窗,必須打開窗戶在直射陽光下照曬。在陽光強的日子,注意不要讓陽光灼傷皮膚。在寒冷季節,如能找個向陽背風的地方的話,裸體也不要緊。
(3)日光浴後要用幹毛巾或紗布仔細擦幹汗跡,換件內衣,曬後,要喂些果汁或白開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