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9個月

寶寶飲食與健康生活必備叢書第十章第9個月生活必備叢書

寶寶飲食與健康一、飲食營養

9個月嬰兒的喂養特點

9個月嬰兒的喂奶次數應逐漸從3次減到2次,每天500毫升左右鮮奶已足夠了,而輔食要逐漸增加,為斷奶做好準備。

9個月的嬰兒應增加一些土豆、白薯等含糖較多的根莖類食物,增加一些粗纖維的食物如蔬菜,但要把粗的老的部分去掉。9個月的小兒已經長牙,有咀嚼能力了,可以讓他啃硬一點的東西。

斷奶後嬰兒的喂養方法

寶寶在10個月左右就可以斷奶了,飲食也大部分固定為早、午、晚一日三餐,主要營養的攝取已由奶轉為輔助食物。不過,完全斷後,一定要注意寶寶的饑飽問題和飲食標準,不能或多或少,或這或那。

嬰兒1天的飲食量標準

每餐飲食量早、午、晚

軟飯小兒用小碗、大半碗

雞蛋——1個

蔬菜——大匙子為2匙半

食油——1天大約3~4匙

點心、牛奶、水果、餅幹等,不影響三餐飯為好

晚9點喝牛奶

另外,這個時期可以讓孩子練習用杯子喝牛奶;每天喂牛奶400毫升左右。

用作輔助食物的種類可大大加多,可以讓孩子吃各種各樣的食品。

可喂的食品

(1)澱粉質。麵條、軟飯、麵包、通心粉、薯類、熱點心、餅、燕麥粥等。

(2)蛋白質。牛奶、脫脂奶粉、乳酪、蛋、肉、魚、豬肝、豆腐、豆類等。

(3)蔬菜水果。四季蔬菜水果,特別要多吃些紅、黃、綠色的。

(4)海藻類。紫菜、海帶、裙帶菜等。

(5)油。黃油、人造乳酪、花生油、黃油、芝麻油、菜油、核桃油等。

如嬰兒還不習慣咽硬食,可以比大人吃得軟些、爛些,味道稍淡些。嬰兒混和喂養的方法

母乳喂養如不能滿足嬰兒的需要,那麼就混合著奶粉喂養,這種方法叫混合喂養。采用混合喂養,隻限於母乳確定供不應求,或者母親有事實無法哺乳時,才進行混合喂養。

混合喂養有兩種方法:

(1)這種方法比較適用母乳不足而有時間的媽媽。

每次哺乳時,先喂5分鍾或10分鍾母奶,然後再用人工營養品來補充不足部分;

根據乳汁的分泌情況,每天用母乳喂3次,其餘3次或4次用人工營養品來喂食。

如果想長期用母乳喂養,最好采用這種方法。因為每天用母乳喂食,不足部分用人工營養品補充的方法可相對保證母奶長期不斷。

(2)這種方法適用於有工作的媽媽。

混合喂養中所使用的奶粉量:每次喂了母奶後,再用奶粉調50~60毫升,如還想吃,可再加20~30毫升。如果吃完母奶後,再喝的奶粉量達100毫升以上的,證明母乳嚴重不足,遇到這種情況,不如改為人工喂養更好些。

嬰幼兒對水的需要量

小兒體內水分相對成人多,約占體重的70%~75%。年齡愈小,水占體重的比例愈大,成人水分隻占體重的60%。嬰兒每天需水較成人為多。3個月以內的嬰兒腎髒濃縮尿的能力很低,如攝入食鹽過多時,則由尿中排出,需水量就增多。母乳內含鹽量低,但牛乳中含蛋白質和鹽較多,故用牛乳喂養的小兒需水量較多。總之,年齡愈小,需水量相對較多。一般嬰幼兒每日每千克體重約需120~150毫升水,3~7歲約需90毫升~110毫升。水分遠遠超過正常需要量也無好處(例如靜脈補液量過多),可發生水中毒,出現腦水腫、驚厥、心力衰竭等。

嬰幼兒對熱能的需要量

一般來說,年齡愈小,代謝愈旺盛。為了這種高代謝。就必須攝入大量熱能,以供生長發育需要。6個月以下的嬰兒,每天每千克體重需500千焦耳,7~12個月為420千焦耳。

嬰幼兒的熱能需要相對比成人高,因嬰幼兒的基礎代謝率高,活潑好動,耗能多。生長發育需要熱能要多,特別是嬰兒期與青春發育時期發育旺盛,長得快,需要熱能更多。孩子生長發育對蛋白質的需要多,消化蛋白質需要的熱能也比消化脂肪與糖類多。嬰兒期容易腹瀉,消耗的熱能也多。因消化器官還未發育成熟,飲食稍不注意,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致熱能不足,孩子消瘦,造成營養不良,患營養缺乏症。小兒生長發育快,活潑好動,喜愛體育運動的嬰幼兒和少年,需要熱能多。病後康複期,熱能需要也多,應注意補充,病後可以多加一餐。

熱能的主要來源是糖類,糖類又稱碳水化合物。嬰幼兒膳食中糖類供熱一般應占55%~60%為宜。應該根據嬰幼兒的需要選擇糖類。

嬰兒最初3個月是靠乳糖來滿足需要,乳糖含量乳為6%~7%,牛奶4%~5%。最初嬰兒僅能消化乳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對澱粉不易消化,故澱粉食物應在3個月或4個月後才開始添加。周歲以內嬰兒每日每千克體重需糖類25~50克,折合熱能為420~840千焦耳,由碳水化合物供給的熱能,約占l日總熱量的50%。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供能營養素,有助於完成脂肪氧化及節約蛋白質消耗,還是腦細胞代謝的基本物質,如長期供給不足可導致營養不良。但如碳水化合物進食過多,而蛋白質不夠,則嬰兒體重增加過快,發胖,肌肉鬆弛,平時抵抗力差,容易生病。4個月添加的各式粥類、飯類、麵湯、餛飩、餃子、薯泥等,均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比較廣泛。

膳食纖維也為碳水化合物,故膳食中應有適量的穀類、蔬菜、水果,以提供膳食纖維,防止便秘。

嬰兒不宜食用高蛋白奶粉

在為新生兒選購奶粉時,千萬別被標榜含有高蛋白、維生素、礦物質等奶粉所吸引而購買。因新生兒腎髒、腸胃等各器官功能均未發育完全,這類含高蛋白等營養成分的奶粉並不適合新生兒攝取,它們極易使新生兒發生消化不良等代謝問題。

若是無法親自哺乳,在選擇代替品時一定要選購嬰兒配方的專門奶粉,而一般高蛋白成分的奶粉應待新生兒1歲以後,才能考慮給予。

雖選對了奶粉,若衝泡不當,也會使寶寶出現不適現象。最好按照奶粉罐上的批示水量與奶粉比例,而開水應以40℃~50℃左右為佳。

嬰幼兒補鈣的誤區

不能過多地補鈣。補鈣雖然重要,但並非多多益善,對於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標準,要嚴格遵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中國人每日鈣的供應量。如果一個正常人每天超過2000克,不僅造成浪費,且還會產生副作用。

科學家曾追蹤調查發現:寶寶攝取熱量為1000卡路裏的食物中,每含有l00毫克的鈣,他們的收縮壓就會降低2毫米汞柱。由於寶寶年齡小,舒張壓的變化不易測出。現代醫學認為,動脈血壓是循環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血壓偏低,血流遲緩,影響機體組織的血液供應,妨礙正常活動尤其對頭部影響更大。寶寶處在發育期,如前期血壓偏低,不僅精力不集中,思維遲鈍,智力低下,而且還容易患心髒病,因此寶寶切不可高補鈣。

鈣鹽中VD含量並非多了就好。人如果每天服用400國際單位以上的VD,就有可能引起VD中毒,具體表現為食欲下降、惡心、腹瀉、頭痛等症狀,因此選擇鈣品時一定要注意它的VD含量。

寶寶在補鈣的同時應補鋅補鐵,鋅能抑製鈣的吸收,缺鋅可降低機體免疫能力,因而患兒多病,患病又影響鋅和鈣的攝入和吸收,形成惡性循環,影響寶寶生長發育。鐵是構成紅細胞內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在體內參與氧氣的運轉、交換和組織呼吸過程,人體內72%的鐵存在於血紅蛋白中。

嬰兒6個月以後,因體內原有的鐵已耗盡,母乳中含鐵量又很低,此時極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因此在補鈣的同時應積極補鋅、補鐵。

嬰幼兒出牙期的營養保健方法

嬰兒在6個月以前沒有牙齒,吃奶時,靠牙床含住母親乳頭,進食其他半固體無渣食物時,也靠牙床將食物壓爛,牙床是一道半圓形粘膜突起,比較堅硬,可以上下合攏。到6個月左右,嬰兒開始出牙,出牙是牙齒發育和嬰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出牙的過程是覆蓋牙齒上的牙槽骨自動吸收,牙根生長,將牙冠頂出牙齦。當牙冠將牙齦頂開一個小口以後,牙冠與牙齦之間的潛在間隙與口腔相通,口腔裏的細菌就會進入這個間隙,可使牙齦發生輕度炎症,出現紅腫癢痛。出牙的時間和順序是有一定規律的,下牙略早於上牙,常常是成對萌出,6~9個月出門牙,12~14個月出第一顆大牙,14~18個月出犬齒,第二顆大牙則要到2歲時才長出,但是不同孩子經常有差異。若l歲時未萌出門牙,或3歲時未出齊20顆乳牙,則要到醫院檢查是否發育有障礙。

嬰兒出牙時一般無特別不適,但個別嬰兒可出現突然哭鬧不安,咬母親乳頭、咬手指或用手在將要出牙的部位抓劃,口水增多,甚至有的嬰兒會發燒,食欲不振,腹瀉和生口瘡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牙齦輕度發炎有關。此時,母親要耐心護理,分散嬰兒的注意力,母親不要用手或筷子去抓劃牙齦。若小孩自己咬破或抓破牙齦,可塗少量龍膽紫藥水,一般不需服藥。因為一旦牙齒萌出,牙齦紅腫和上述症狀就會自行消失或減輕。

由於出牙與嬰兒添加輔助食品的時間幾乎一致。嬰兒出現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可能是出牙的反應,也可能是抗拒某種輔食的表現,可以先暫停添加,觀察一段時間就可知道。

嬰兒在6個月後,開始對小食品感興趣,大人可把蔬菜果條放在他麵前的小桌上,示範給他看如何吃,讓他學習,他可隨時拿來咬嚼,在進食時,他如果要吃,也不要阻攔。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嬰兒就會脫離隻會吮食物的階段,而學會咀嚼。嬰兒經常吃些蔬菜果條,不但有利於改掉吮手指或吮奶瓶嘴的不良習慣,而且還使牙齦和牙齒得到良好刺激,減少出牙的痛癢,對牙齒的萌出和牙齒功能的發揮都有好處。嬰兒在咀嚼食物時,必然增強整個牙頜係統的運動,這種功能性運動對整個頜麵和牙齒的生長發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頜骨變得更加強大和與其他部位更加協調,以便乳牙和將來的恒牙能整齊地排在上麵,保證成年時有一口漂亮的牙齒。二、疾病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