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豬病防治(2 / 3)

病豬呈短暫發熱(一般為40~41℃,少數達41℃以上),無明顯症狀。母豬感染後長期帶毒,受胎率低、流產、死產,產木乃伊胎或畸形胎;所生仔豬先天感染,死亡或成為僵豬。

防治

本病尚無治療方法。感染豬隻必須撲殺,屍體應銷毀。在豬瘟流行的地區,使用豬瘟弱毒疫苗能有效地減少經濟損失,但不能有效地消滅豬瘟。在無豬瘟或進行豬瘟根除計劃的地區,應禁止使用豬瘟疫苗免疫。

豬場應貫徹自繁自養的方針,建立種公豬及種母豬血清監督係統和有效的生豬認證及記錄係統,並與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獸醫站建立有效的聯係,防止引進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提高豬群的抵抗力。

在豬瘟流行地區可采用豬瘟兔化弱毒疫苗,或用與豬丹毒、豬肺疫製成的二聯苗或三聯苗免疫接種。

2.豬口蹄疫

口蹄疫俗名“口瘡”“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動物共患的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自然發病的動物常限於偶蹄獸,如牛、豬、羊等,幼畜對口蹄疫病毒最易感,常引起幼畜死亡。

病原

本病主要傳染源為患病動物和帶毒動物,通過水皰液、排泄物、分泌物、呼出的氣體等途徑向外排散感染力極強的病毒,汙染飼料、水、空氣、用具和環境。屠宰後通過未經消毒處理的肉品、內髒、血、皮毛和廢水廣泛傳播。

臨床症狀

體溫升高到40℃以上。成年病豬以蹄部水皰為主要特征,口腔黏膜、鼻端、蹄部和乳房皮膚發生水皰潰爛。乳豬多表現急性胃腸炎、腹瀉以及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防治

(1)控製用免疫O型口蹄疫滅活油苗進行免疫接種,所用疫苗的病毒型必須與該地區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相一致;選用對口蹄疫病毒有效的消毒劑。

(2)預防後備母豬(4月齡)、生產母豬配種前、產前1個月、斷奶後1周齡時肌肉注射豬O型口蹄疫滅活油苗;所有豬隻在每年10月份注射口蹄疫滅活苗。

3.豬繁殖和呼吸綜合征(藍耳病)

豬繁殖和呼吸綜合征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美洲和歐洲發生的一種新豬病,因患豬耳部等發紺變藍,又稱為藍耳病(PRRS)。

國內1995年首次發現,近幾年發病率較高。

到目前為止,短短幾年裏,本病也迅速地在國內許多省份的豬場中傳播,並呈現一些新的流行特點,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病原

該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以母豬發熱、厭食、繁殖障礙,仔豬和育肥豬呼吸道症狀為主要特征。

臨床症狀

主要表現為母豬繁殖障礙、仔豬斷乳前高死亡率、育成豬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狀。

經產和初產母豬多表現為高熱(40~41℃)、精神沉鬱、厭食、呼吸困難,少數母豬(1%~5%)耳朵、乳頭、外陰、腹部、尾部發紺,以耳尖最為常見。出現這些症狀後,大量懷孕母豬流產或早產,產下木乃伊胎、死胎和病弱仔豬,死產率可達80%~100%。早產母豬分娩不順,少奶或無奶。

仔豬特別是吃奶豬,死亡率很高,可達80%以上。臨床症狀與日齡有關,早產的仔豬出生時或數天內死亡。大多數新生仔豬出現呼吸困難(腹式呼吸)、肌肉震顫、後軀麻痹、共濟失調、打噴嚏、嗜睡、精神沉鬱、食欲不振。

斷乳仔豬感染後大多出現呼吸困難、咳嗽、肺炎症狀,有的表現為下痢、關節炎、皮膚有斑點。

育肥豬體溫可升高至41℃左右,食欲明顯減退或廢絕,多數全身發紅,呼吸加快,咳嗽明顯,個別病豬流少量黏性鼻液。無繼發感染的病豬死亡率較低。種公豬發病時症狀輕微,持續時間短,但精液品質下降,死精增多。

防治

(1)未發生過豬藍耳病的豬場防治

①加強飼養管理:及時清除並無害化處理豬的糞、尿,嚴格消毒製度,每2周全場大消毒1次,每周1~2次帶豬消毒。

豬場盡量做到全進全出,改善豬舍環境。

種源控製。嚴禁到豬藍耳病疫區購買種豬或商品豬,規模飼養場應堅持自繁自養,慎重引種。

②免疫接種:接種藍耳病滅活疫苗是預防藍耳病最安全可靠的辦法。用豬藍耳病疫苗對全部母豬和公豬進行免疫,基礎免疫進行2次,間隔3周,以後每隔5個月免疫1次。

加強豬瘟、口蹄疫等的免疫工作。定期開展免疫抗體監測,根據免疫抗體消長規律和免疫程序及時免疫。

③藥物預防:藍耳病在臨床上往往會繼發其他傳染病,因此可以定期添加一些藥物,通過預防這些病而一定程度上預防藍耳病的發生。如在豬苗抓回來後幾天或在藍耳病易發日齡段,在飼料中添加一些藥物來預防藍耳病及其他疾病的發生。

(2)已發生過豬藍耳病的豬場防治

①無害化處理病死豬屍體:通過深埋、焚燒等無害化方法處理死胎、死豬,嚴格控製病豬的流動,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②開展緊急免疫工作:藍耳病疫情中常同時伴有豬瘟發生,豬瘟免疫抗體合格率下降,因此要加強豬瘟的免疫工作,按照免疫程序及時接種疫苗。另外,根據實際情況積極做好口蹄疫、豬氣喘病、豬偽狂犬病等的免疫工作。規模飼養場建議使用豬藍耳病疫苗對全部母豬和公豬進行免疫,基礎免疫進行2次,間隔3周,以後每隔5個月免疫1次。

③積極做好對症治療: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可用下列方法減少損失。母豬分娩前20天連用數天水楊酸鈉或阿司匹林等抗炎性藥物,以減少流產。母豬分娩前後各1周喂服氟甲碸黴素或支原淨+金黴素,以減少細菌性繼發感染。

對發病母豬,應推遲一個泌乳期配種。對初生仔豬可補給電解質、葡萄糖。對仔豬斷乳前後、轉群等,按預防量適當在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阿莫西林、金黴素、土黴素等抗菌藥物,及時淘汰、無害化處理無治療價值的病仔豬。對年齡較大的發病豬,可用安乃近和相應的抗菌藥物治療,防止繼發感染。

④調整日糧:對病豬飼喂高能量飼料、青綠飼料,提高維生素含量5%~10%,注意氨基酸平衡。

⑤防止豬群流動:封鎖發病豬場,禁止向外出售種豬,對病豬進行對症治療,改善飼養管理,加強護理,減少死亡。

4.豬圓環病毒病

病原

豬圓環病毒(PCV)分為2型,即PCV-1和PCV-2。PCV-1對豬無致病性,但能產生血清抗體,在豬群中較普遍存在;PCV-2對豬有致病性,可經口腔、呼吸道感染不同年齡的豬,引起豬隻發病。

臨床症狀

由PCV-2導致的豬圓環病毒病(PCVD)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斷乳後仔豬多係統衰弱綜合征(PMWS)、豬皮炎與腎炎綜合征(PDNS)和PCV-2相關性繁殖障礙症等。

仔豬斷乳後多係統衰竭綜合征臨床表現:生長不良或停滯,呼吸困難,淋巴結腫大,腹瀉,皮膚蒼白,黃疸,有時咳嗽、發熱,中樞神經障礙,突然死亡。

豬皮炎與腎炎綜合征通常發生在保育和生長期的豬,成年豬散發。臨床表現:皮膚發生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隆起,呈現紅色或紫色中央為黑色的丘疹,丘疹常融合成帶狀或斑塊狀,隨後發展成黑色結痂。病灶通常在後軀、後肢和腹部,有時亦擴展到胸肋和耳。發病較輕的豬體溫正常,行為無異常,可在7~10天自行康複,發病嚴重的可表現為跛行、發熱、厭食、精神沉鬱、俯臥、步態僵硬等。

PCV-2目前也被認為是引起繁殖障礙的病因,臨床症狀主要是:流產、死產、木乃伊胎增多、仔豬斷乳前死亡率升高。

防治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用抗生素治療豬圓環病毒病無太大的效果,僅能減少繼發性的細菌感染,因此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是較好的方法。

仔豬斷乳後3~4周是預防豬圓環病毒病的關鍵時期。

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是盡可能減少對斷乳仔豬的刺激。

避免過早斷乳和斷乳後更換飼料,斷乳後要繼續飼喂斷乳前的飼料至少10天;避免斷乳後並窩並群;避免在斷乳前後1周內多次注射疫苗;降低飼養密度,為仔豬提供舒適的環境。

疫情嚴重的豬場可取豬圓環病毒病病豬含毒較多的髒器,如淋巴結、肺、脾等組織,搗碎研磨、滅活後製成組織滅活苗,給全場豬隻進行免疫注射,注射後12~15天可使新發病例減少,並使疫情逐漸平息。

5.豬鏈球菌病

病原

豬鏈球菌病屬國家規定的二類動物疫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熱性傳染病,是由C、D、E及L群鏈球菌引起豬的多種疾病的總稱。鏈球菌分布廣泛,常存在於健康的哺乳動物和人體內,在動物機體抵抗力降低和外部環境變化誘導下,會引起動物和人發病,嚴重的可導致死亡。

臨床症狀

表現出血性敗血症、皮膚膿腫、化

膿性淋巴結炎、腦膜炎以及關節炎。其中,以敗血症的危害最大,在某些特定誘因作用下,發病豬群的死亡率可達80%以上。

母豬出現歪頭、共濟失調等神經症狀,發生子宮炎。

育肥豬常發生敗血症,發熱,腹下有紫紅斑,突然死亡。

常可見纖維素性心包炎或心內膜炎、肺炎或肺膿腫、纖維素性關節炎、腎小球腎炎。

人在宰殺、切割、清洗、銷售病(死)豬時容易感染豬鏈球菌病,尤其是手部有傷口的人,會通過傷口感染豬鏈球菌而發病。為此,要避免接觸被豬鏈球菌汙染的泥土或河流;避免接觸染病或已死的豬及其排泄物;不要參與死豬的屠宰及加工;已有皮膚表麵破損者,不要接觸生豬肉;避免蚊蟲叮咬;食用畜類應燒熟煮透,避免食用生冷畜肉。

防治

豬場建築要科學合理,空氣流通。要做好豬舍衛生和消毒工作。目前已有商品豬鏈球菌病疫苗,必要時可用。

如果使用,建議在仔豬斷乳前後注射2次,間隔21天;母豬分娩前注射2次,間隔21天,以通過初乳母源抗體保護仔豬。

但由於鏈球菌血清型多,疫苗效果不理想,如能分離自家菌苗,則效果最佳。

一旦發病,病(死)豬應就地深埋或焚燒,禁止拋入河、溝、水塘等水體內。全群豬都要在飼料中添加敏感藥物,預防繼續傳播而造成更大的損失。給病豬肌肉注射抗生素+抗炎藥(如地塞米鬆),經口給藥無效。目前較有效的抗生素為頭孢噻呋(Ceftiofur),每天每千克體重肌肉注射5.0毫克,連用3~5天;青黴素+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或羥氨苄青黴素(阿莫西林)、頭孢唑啉鈉、恩諾沙星、氟甲碸黴素等。也有一些菌株對磺胺+TMP敏感,肌肉注射給藥,連用5天。有條件的要做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治療。

6.豬喘氣病(豬支原體肺炎)

病原

豬喘氣病也叫豬地方流行性肺炎或豬支原體肺炎,是由豬肺炎支原體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慢性傳染性疾病,發病率很高,一般在50%左右。

臨床症狀

病豬出現咳嗽、氣喘,呈腹式呼吸現象。病豬初期、中期食欲正常,但正常生長發育受阻,飼料利用率下降。主要病變特征是融合性支氣管肺炎,在尖葉、心葉、中間葉和膈葉前緣呈“肉樣”或“蝦肉樣”實變。肺門和縱膈淋巴結明顯腫大、質硬、灰白色,切麵多汁。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