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六秩華筵新歲月玉芽久種春秋圃

三千慈訓大文章青液頻澆甲子花

祝辭一:

老師,大家都說您培養著祖國的棟梁,我卻要說,您就是祖國的棟梁,正是您支撐起我們一代人的脊梁。我們從幼苗長成大樹,卻永遠是您的學生,在您花甲之年,祝您生命之樹長青。

祝辭二:

老師,您是辛勤的園丁,有了您,花園才這般豔麗,大地才充滿春意。老師,快推開窗子吧,這滿園春色,滿園桃李,都在向您敬禮。值此日麗風清,秋實累累的園丁佳節,敬祝老師康樂如意,青春永駐。

以下就不一一念了,聽了這些壽聯和祝辭,我想老教師們一定會感到欣慰,因為你們的辛勤耕耘已經結出了累累碩果。在此,我代表全校師生再一次祝你們健康長壽,青春不老。

被祝壽人答謝辭

今天學校為我們即將退休的五位老教師“慶六十壽辰”,我們萬分感謝領導和同誌們對我們的關心。

我們五位老教師都是從二十多歲就來到這個學校,至今已將近四十年,我們教過的學生數以萬計,他們現在都工作在不同的崗位上,為社會主義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還有的在海外發展,為中國人爭了光,這些都令我們自豪和欣慰。人活一輩子圖什麼呢,還不是為社會做點貢獻,所以,我們心已足矣。

雖然我們年到花甲,不得已離開了心愛的講台,但我們的精神不能老,還要盡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為社會做點貢獻。就像剛才祝辭中所說的那樣:

三青春竹有高節深秋黃花晚更香

退居二線獻餘熱有分熱就發分光

再一次對學校為我們“祝壽”表示感謝。

高壽老人祝壽致辭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已是早些年代的事情了。如今,隨著醫療條件的日益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活七十歲是很不足道的了。現在八十歲以上才可以說成是高壽了。

八十歲、九十歲的老人稱耄耋之年。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大多已是四世同堂,曾孫繞膝,稱得上福祿高壽了。

為這樣的老人“做壽”更能體現出中國式大家庭中的那份特有的血緣之情和濃鬱的姻親之情,其“祝壽”場麵隆重熱烈,充滿著溫馨。以下是不同身份的人致祝壽辭。

兒子的祝壽辭

今天是老母親八十大壽。母親的養育之恩,兒沒齒不忘。您用母愛哺育了我的魂魄和軀體,您的乳汁是我生命的源泉,您的眼裏長係著我生命的希冀。值此母親壽辰,敬祝您健康如意,福樂綿綿。

女兒的祝壽辭

媽媽,今天是您八十大壽,女兒向您拜壽了。人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這話千真萬確。記得我都上初中了,可一回到家總要偎在媽媽的懷抱裏,那懷抱是多麼的溫暖,似乎還聞得見奶腥味呢。媽媽,我身上還留有您的體香,脈搏裏奔騰著您的血液,性格上烙有您的印記,思想裏有您的智慧……感謝您,生我、養我、育我的媽媽,女兒祝您福體康泰,壽於天齊。

女婿的祝壽辭

向嶽母拜壽,祝您長壽百歲,心曠神怡。

孫子的祝壽辭

向奶奶拜壽,祝您健康長壽,大吉大利。

外孫的祝壽辭

向外婆拜壽,祝您延年益壽,歡度晚年。

侄兒的祝壽辭

小侄向嬸母拜壽,祝您高壽再高壽,長生永不老。

外甥的祝壽辭

欣逢姨母壽誕之辰,前來拜壽,願你老人家精神愉快,福體康泰!

節日老風俗

春節禮俗

春節的來曆

古代稱正月初一為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的《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它是我國的農曆年節,是最古老而又最隆重的一個節日。

我國人民歡度元旦,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曆史。傳說,那時有一個叫堯的天子,為黎民百姓辦了許多好事,非常受人愛戴。但他兒子不太成器。堯帝考慮隻有把“天子”的位置傳給品德好且有才幹的人,才能當好百姓的首領。後來,他發現一位叫舜的人能擔任“天子”,便不分親疏地讓位給了舜。

舜接天子位,繼承了堯的事業,並幹得很出色。堯非常高興,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交好,我死後也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不久,堯死了,舜非常感激堯帝對自己的信賴和重托,以及對平民百姓的關心和愛護。便選定一個日子,每年都帶領部下祭告天地和先帝。同時,舜在位時,事事都像堯帝一樣,時時為百姓著想,處處為黎民辦事,也十分受人愛戴。人民為了紀念舜,就把舜帝祭告天地和先帝的那天,當做一年的重要發首之日。發首即開始,開始即第一的意思。太陽從地平線升起,象征一日開始。太陽是日,地平線像“一”線,於是便組成“日”和“一”的象形字“旦”。元為年之始,且為日之晨。人們就把這天作為一年之首,稱正月初一日為元旦,即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可見,我國人民歡度元旦、同慶新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曆史。隻是元旦的日期曆代不盡相同。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令全國以農曆十月為正月,並因正月的“正”字與嬴政的“政”字同音,犯了忌諱,故從此正月就隻得稱呼“征”月。到了漢武帝劉徹時,深感曆法太亂,就下令大臣編寫“太初曆”,並規定正月初一為歲首,為元旦。一直沿至清末。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年),我國又將春、夏、秋、冬定為四節,即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於是春節就成了正月初一的名稱,並同時采取世界通用的公曆,把陽曆2月2日稱元旦、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並正式規定陽曆的1月1日為我國的元旦,陰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

我國人民過春節,過去習俗從年前過小年後就開始操辦年貨,直到元宵節這段時間,舊時民間在正月十五日有“送年”的習俗。還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和“拜年拜到初七八”等說法。現在春節就過得不那樣長了。

古時無論皇宮還是民間,對於春節都很重視,是正月喜慶的一個高潮。從年三十(除夕)晚上守歲開始,終夜不眠。深夜11時至淩晨1時(春節頭一個時辰子時)家家迎喜神、財神、貴神及上界諸神下凡,在庭院擺供桌,點香燭,叩拜四方,對天朝禮,謂之迎接各路神仙,俗稱“出天行”,這種信仰習俗一直延續了幾千年。初一這天,從周代開始,就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春的禮儀。在民間,婦女們有戴春勝、春幡的習俗,以示迎春。唐代以來,又增加了鞭打春牛、送小春牛、送財神、放鞭炮、玩龍燈、耍獅子、貼幅字、貼春聯、貼春花、猜燈謎等習俗。此外,還有舞蝦、舞蚌、劃旱龍船、耍花燈花鼓、打蓮花鬧等習俗,預祝新的一年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一習俗可上溯至宋朝。相傳掃帚、簸箕的創始者是夏朝少康帝。“帚”字。見於甲骨文。陝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銘文,《禮記》中有“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這說明,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用掃帚做掃除了。有人認為,堯舜時代已有“掃年”(古代稱春節大掃除為掃年)的習俗,它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到唐代,“掃年”之風盛行。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閻,去塵穢、淨庭戶……以祈新歲之安。”“掃年”之風俗,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美德。

春聯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古時有“桃符”、“門貼”之稱。清代《燕京歲時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淮南子》中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來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上麵寫著除禍降福之類的吉祥話。古時候,到夏曆年初一那天,人們把它釘在門的兩側稱為“桃符板”,以避邪降福,作為“更新除舊”的象征。到了宋代,這種懸“桃符”的習慣更相演成風,蜀後主孟昶有一年過春節,在桃符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兩句聯語,據說這就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以後桃木逐漸為紙來代替,符咒也變成祝詞,於是“桃符”變成了“春聯”。到明代,這種隻在春節時貼的春聯,在酒店、飯館、廟宇、寺院、名勝古跡等處也貼起來了,生辰祝壽、婚喪嫁娶也貼起來了。於是,便有了喜聯、壽聯、挽聯等名稱。春聯也就變成了“對聯”的一種了。“全民共飲新春酒,舉國同慶大治年”,“勞動致富六畜興旺,勤儉持家五穀豐登”,“人民江山千古秀,祖國花木四時春”。讀之,使人心懷寬闊,生機盎然。

貼“福”字

春節前,在大紅紙上寫“福”字,貼“福”字,“迎春接福”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每逢新春佳節到來,隨同貼春聯,家家戶戶要在牆壁上,門窗上、水缸、米櫃、倉房等處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福”字還帶有各式各樣圖案,或是壽星、壽桃,或是鯉魚跳龍門,也有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等,真是豐富多彩,把“福”字映托得更加金墨閃耀。民間至今還有把“福”字倒貼的習俗,為的是討人家說句“福到了”的吉利話。貼“福”字,大約是在宋朝以前開始的。據宋人吳自牧著的《夢粱錄》中說“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又說:“七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閻,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其中所說的“貼春牌”,也就是今天在紅紙上寫的“福”字。貼“福”字,是人們以示寄托對新的一年的美好願望,追求美滿生活的期盼。“福”字在古書裏都有很多解釋,如“禱也、休也、祥也”等。但它總的涵義是“長命富貴”和“吉祥如意”。不過,一般百姓則認為“平安”就是“福”。《韓非子》中說:“全壽富貴之謂福”。意思說,所謂“福就是富貴加長壽”。所以,過去的春聯之中,“福”字又往往與“壽”字聯在一起,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看來,福是人類生存在社會上的共同願望。

年畫

年畫起源於古代在門上貼畫的習俗,多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用以驅邪避害。由最初的一處簡陋的春圖,後來逐漸發展成木刻水印,畫麵熱鬧。如表示五穀豐登的春牛、天天向上的嬰兒、意味著風調雨順的花鳥風景等。新中國成立以來,年畫在傳統畫麵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表彰古今英雄、描繪幸福生活的園地。

放爆竹

爆竹也稱爆仗、鞭炮,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傳說它起源於“庭燎”,《詩經》中有“庭燎之光”的記載。“庭燎”就是當時用竹竿之類做成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裏的空氣受熱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劈啪的炸聲,以此驅鬼除邪。這就是最早的“爆竹”,也叫“爆竿”。晉朝宋懍寫的《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同雞而起,先於庭前爆竹,避山臊惡鬼。”其實用爆竹不過是討個吉利,作為“暴發”的象征。到了唐朝,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實驗,發現硝石、硫磺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火藥的發明,使爆竹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北宋時,便有人用紙包裹硫磺粉製成爆竹,稱為“爆仗”。南宋時又出現了“鞭炮”,周密的《武林舊事》載有“內藏藥線,一發連百餘響不絕”,這就是現在的“百子炮仗”。宋朝以後,一方麵把火藥用在軍事上,製成震天雷、連球炮等;一方麵也製成供娛樂用的爆仗和煙火。現在的爆竹,五花八門,品種繁多,諸如小鞭炮、電光雷、母子雷、射天炮、百頭鞭炮、千頭鞭炮,甚至幾萬頭長的鞭炮,還有能現變幻之狀,噴出種種顏色火焰的“煙花”等等,使節日活動更加絢麗多彩。但是,在大城市中人口密集的地方燃放爆竹,不僅汙染空氣,而且還時常伴隨人身傷害,所以近年來一些大城市移風易俗,已禁止燃放爆竹。

拜年

拜年、送賀喜是春節期間廣泛流行的習俗。初一天剛亮,全家就更換新衣,互相拜年,子女要給長輩拜年,互相講一些祝詞。之後,左鄰右舍,相互串門拜年。舊時,拜年送禮也是十分講究的一個禮節。晚輩給長輩送禮,多是酒、糕點之類;長輩給晚輩(小孩)的回禮是“壓歲錢”。有意思的是新姑爺給丈人家拜年送的“年節”,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定親第一個年節禮品,要豐厚,每樣禮品都要成雙;二是結婚後的頭一個年節,要全麵,即包括叔、伯丈人等均要送年禮,且禮品的分量和厚薄要一致;三是,以後的年節,就可減免些了。

送財神

初一起床出門就要看財神方位,選擇走向。相傳,每年初一都有一個大吉大利的方位,由六十甲子的第一年甲子年為“大利東西、不利南北”和第二年乙醜年為“大利南北、不利東西”這種每隔一年輪換一次依序往返排列,就能確定大利的方向,是喜神、財神、貴神的所在方位。因此,初一一出門,就要朝財神、喜神方向走,就能發財,一年都會遇到喜事、吉利的事。這種信仰,流傳很廣,至今,民間仍有市場。另外,還認為初二是財神節,這天早晨,就有人挨家串戶送或售財神像,住戶都付錢,不要時,隻能說“已有”,忌諱答“不要”,以圖吉利。據傳,財神是道家所奉諸神中的一個虛構人物,名趙公明,又叫趙玄壇,俗稱趙公元帥或趙公菩薩,善能“除瘟剪疾,保康禳災,主持公道,求神如意”。所以,民間初二都要祭財神,供以雞、活鯉魚等,各家各戶都吃餛飩,因餛飩形似元寶,可討吉利。

舞獅

春節期間,我國廣大農村和城鎮,會出現傳統的舞獅活動。人們愛以舞獅來助興,希望獅子那威武、勇猛的形象驅魔避邪,帶來和平安寧的好日子。舞獅大約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即佛都興起的時代。隨著佛教的流行,異域的獅子形象便從塞外傳入中原。

初一這天大清早,就有大鑼大鼓伴奏的獅子舞挨家挨戶拜年賀喜。有趣的是舞獅者每到一戶時,都要到中堂、房間、廚房及豬欄等處一邊舞、一邊唱,讚頌一番,以圖吉祥如意。

鬧花燈

正月裏鬧花燈,也是春節期間一種喜慶的文娛文藝活動。它起源於明末,是正月間夜晚進行的一種民間花燈歌舞藝術,歌舞又有弦子花鼓和嗩呐花鼓兩種形式,樂器節奏明快歡樂,化裝貼近人物性格,表演動作細膩傳神,為春節增添無窮歡樂。江南春節的舞蝦,尤為著名,俗呼“耍蝦子”。蝦子由楠竹紮成,蒙上蝦殼顏色布,數根楠竹捆紮作須,蝦身長達數十米,由幾十至上百人表演。表演時,舞蝦者將蝦須豎立空中,俗稱“蝦子起拱”。令人歎為觀止。

耍龍燈也叫“舞龍”,又稱“龍燈舞”,是自漢代起就一直流行於我國的一種民間舞蹈,是我國新春佳節的傳統習俗。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古人把龍、鳳、麒麟、龜稱為四靈,作為吉祥物而加以崇拜。每當春節到來,我國許多地區還流行踩高蹺的習俗。一個個化了裝的人,足踩三四尺的木蹺,手執扇子,舞來舞去,有集體舞,也有三人舞,引得人們翹首仰望,歡聲雷動。

現代春節的娛樂,一方麵繼承了傳統的民俗文化特點,同時又弘揚了精神文明。常見的形式有春節聯歡會、座談會、遊藝會、球類和棋類比賽、慰問、團拜等。北方的秧歌舞、江南的花鼓戲以及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曲文藝節目,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新的內容。可見,春節,是我國普天同慶、萬民齊樂的節日。

除夕禮俗

除夕,俗稱“年三十”。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所以民間很重視。傳說這一天,上界諸神要到下界來,因此,民間都隆重地舉行祭祀活動,敬鬼神祈福祿。大年三十晚上,民間盛行在門戶上貼神像,以防止惡鬼於新舊年交替之際進入家中。各家各戶都要辦一餐豐盛的“團年飯”(團圓飯)。又按時間分別叫“團早年”、“團午年”和“團晚年”。團年飯的菜肴除雞、魚、肉外,還有青菜。魚是取意“年年有餘(魚)”,青菜是寓意“清清潔潔”。陝西等地要吃棗兒糕,寓意“步步高”,台灣等地要吃魚丸、肉丸、發菜等,意為“團圓吉祥”。吃團年飯前,先將魚、肉、雞、菜,端至室內中堂祭祀土地神和祖宗以及下界諸神。祭完後才擺席入座,合家共餐。吃完年夜飯後,家人多圍爐而坐,敘舊話新,在親情的交流中守歲達旦。

除酒食相邀夜餐外,家家戶戶又都要吃夜宵。南方多是吃燉豬腳,俗稱吃“蹄鼓子”。在北方全家圍坐炕頭包餃子,到午夜時煮吃。有的還在任一餃子餡中放上一個銀圓,吃的時候看誰運氣好,吃到的預示一年走財運。蒙古族人民在守歲夜,還紛紛向長輩敬“辭歲酒”。這種守歲夜宵,後來又與來年初一淩晨的年夜飯混在一起了。

除夕這天,“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最重要的是守歲。而守歲習俗,由來已久。南北朝時有文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唐太宗李世民《守歲》詩有“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之句;孟浩然有《歲除夜有懷》詩:“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未。”到了宋朝,守歲之風更盛。周密在《武林舊事》記載:除夕“至夜齎燭摻盆,紅映宵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由此可見舊時守歲盛況。到宋朝時,還有饋歲、別歲等習俗。蘇東坡在《歲晚三首序》指出:“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為‘守歲’。”

守歲習以圍爐烤火,所生爐火,都要燒個栗、楓、樟等大樹蔸,叫做“年財佬”。小孩則提燈籠走家串戶送賀喜,長輩往往給小孩以壓歲錢。

據傳說,除夕晚上如果徹夜不眠,毫無倦意,就是預兆著來年人的精力充沛,精神煥發。守歲的“守”,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希望。

守歲風俗沿襲至今,一部分繼續保存,大部分則推陳出新。人們多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春節聯歡晚會的精彩節目,歡度佳節,辭舊迎新。

除夕的禁忌之多,冠全年傳統節日之首。不少地方在這天,忌打掃衛生,不能灑汙水,倒垃圾,丟棄廢物等。也禁忌惡聲謾語,不準哭鬧,不能大聲嗬斥,忌說死、破、爛、鬼等不吉利的字眼。忌諱打破碗盞等。舟山一帶,除夕忌殺雞,據說因為雞鳴曾經救過當地人的性命。黑龍江一帶,這天貼對子用的漿糊忌留在家裏,未吃完的倭瓜也要扔掉。否則,以為來年的日子會越過越糊塗,或越來越窩囊。山東一帶忌諱把藥渣留在家中過年,以為不吉利。總之,這一天忌一切不吉利的言行。

元宵節禮俗

我國一年分成三元,即上元、中元和下元。上元是農曆正月十五,中元是農曆七月十五,下元是農曆十月十五。古代術數認為,“天官(玉帝)”、“地官(閻王)”、“水官(龍王)”為三元,賜福有天官生在正月十五日,而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望日,所以叫上元,又稱上元節。

相傳漢高祖劉邦死後,呂皇後霸占了朝廷權位。功臣們討平和誅滅了呂氏諸惡勢力。漢文帝劉恒登位後便決定把每年奪位勝利的正月十五日這一天,作為自己出宮與民共慶的日子,並把這天晚上出遊叫元宵。宵者天河夜空也,所以,那時的元宵是指一年的頭一個月圓之宵,叫元宵節。因此,把元宵節說成是吃元宵而得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另一說法,認為這天是要為天官上元大帝誕辰設祭,以求天官賜福,要誦經持齋,不禦葷酒,用米飯麵團之類的素食作祭品,麵團便逐漸演變成了湯圓,並成為元宵。

從西漢文帝到東漢明帝時,永平年間提倡佛教,明帝劉莊於正月十五日夜,在宮廷要舉行太一神(北極星神)的祭典,寺院也要“燃燈表佛”,明帝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掛燈。此後這種佛教禮儀便流傳到民間,年年上元之夜,張燈結彩,通宵達旦,這就是元宵節又叫燈節的由來。

唐代曆朝皇帝差不多都下達過有關觀燈的詔書。永樂七年明成祖下詔“元宵節日十一日為始,賜假節十日”,是我國曆史上最長的燈節。放燈時間各朝代也不相同,漢代為一晚,唐玄宗規定為三晚,北宋延至五個晚上,明代朱元璋規定以正月初八開始張燈,至十七日晚落燈。燈節期間,燈火輝煌,萬燈展姿,綺麗無比。

俗語雲:“上元的燈,中秋的月”,“除夕火,元宵燈”。古代的燈節雖不像現在有電子聲控之類的燈具和華麗的霓虹燈,但盛況卻不亞於今。楊貴妃的姐妹韓國夫人在山上置百枝燈樹,高八十丈,子夜百裏可見。唐睿宗先天二年元宵節做的高二十丈的燈輪,燃燈五萬盞,還有千餘踏歌少女舞燈,盛況空前。真是“今宵閑殺團團月,多少遊人隻看燈”。到宋代賞燈的風俗更盛,宋代汴京的燈會是有名的,南宋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詞中這樣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可見,當時賞燈情景何等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