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燈習俗流傳至今,一直興盛不衰,在全國城鄉,人們懷著歡樂的心情,在元宵節舉行玩龍燈、舞獅子、猜燈謎等群眾性娛樂活動,使整個文娛活動達到了高潮。賞燈玩燈的習俗,各地也不盡相同。鄉村多舉行賽燈、打地花鼓等娛樂形式大鬧元宵,城鎮多舉行燈會、扭秧歌燈舞、猜燈謎等遊藝活動,在東北,還舉行冰燈觀摩欣賞,尤以哈爾濱市兆麟公園的冰燈雕塑製作藝術最為著名。還有的地方,有一些特殊鄉俗。中原一帶有的地方,民間流傳新媳婦忌觀娘家燈;另外一些地方,元宵這天新媳婦一定要回娘家住,說是“躲燈”。

正月十五日吃元宵,相傳已有一千二百餘年的曆史。元宵起先為一種“白粥泛膏”形式,後來用糯米粉做成有餡的湯圓,形如滿月,白如銀圓。因此,元宵佳節吃元宵,既有團圓之意,又嚐甜蜜之味。這樣,吃元宵之風,流行全國。清代中葉,著名詩人李調元,曾對兩百多年前的元宵實況作出生動的描寫: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有趣的是,各地還有一些吃元宵的地方食俗。雲南一些地方喜歡吃豆麵團,河南一些地方則講究吃棗糕,陝西人這天愛吃“元宵茶”,這種元宵花樣是在麵湯裏加入各種蔬菜和水果,很有風味。

燈謎,是我國藝苑中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每到重大節日,尤其是元宵節期間,是猜燈謎最盛的時候。各地的遊園會。文化宮、俱樂部都少不了猜燈謎這個遊藝項目。“一時歡樂一時愁,想起千般不對頭。如若想到千般到,自解憂來自解愁。”這首詩就是一個謎語,它的謎底正是“猜謎”。

猜燈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它來源於民間口謎,後來經過文人加工就成了謎語。包括燈謎、事物謎、兒童謎、填格謎等。謎語,是以某事物或某詞句、成語、俗語或文字為謎底。用隱喻、形似、暗示的描寫方法作出謎麵,供人猜測。今多稱猜測事物者為謎語,以文義做謎底者為燈謎。

南宋時期,都城臨安每年元宵節放燈,一些好事之人把詩謎條係於五彩繽紛的花燈之上,供人猜測,這時,文義謎語也就成了“燈謎”。首先是在官宦士大夫階層興起,後來漸漸普及到民間。每逢燈節,製謎猜謎者異常眾多,內容也頗為生動活潑。從南宋到清朝五百年間,一直盛行。

解放後,燈謎形式更為廣泛,廣大群眾也積極參與燈謎製作。製作者開動腦筋,大力創新,命名其更具生命力。每當節日和周末到來,都有猜謎活動。謎語已成為我國獨有的富於民族色彩和風格的一種文藝形式和文藝活動項目了。

元宵夜觀燈賞月已成為一種習俗。我國人民一般都在此夜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比賽,如南方有舞獅比賽“搶彩”的活動。人們還總結了很多的諺語,如“燈籠被雨澆,早稻一束篙”“雲遮中秋月,雪打上元燈”。

清明節禮俗

清明節是寒食節的前一天或兩天。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十分受重視的禮俗。

我國的清明節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從節氣來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而製定的。由於它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麵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依據它安排農事活動。《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回升,雨水增多,凍地開化,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季節。在農業生產上,清明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氣。節日與節氣不同,節氣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某種風俗和紀念的意義。清明節是我國民間的一個祭祖日,人們祭祖掃墓,追憶先人,這個風俗一直流傳至今。現在,我們每到清明節,群眾都要到烈士墓前掃墓,就是繼承了這個傳統。

清明正值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人們把掃墓和郊遊結合起來,到野外作春日之遊,然後圍坐宴飲,傍晚而歸,於是便形成了遍及全國的踏青之俗,故又稱踏青節,唐代最為盛行。踏青時,還進行射柳、拔河、蹴鞠、撲蝶、采百草、放風箏、鬥雞、蕩秋千等娛樂活動。元代此俗最盛。明清以來,民間還有“吃清明團”、“送百蟲”、“水嬉”等風俗。現在,各學校都組織青少年進行春遊、野營、野炊,以及開展各種文體娛樂活動,並組織到烈士陵園送花圈緬懷先烈。在農村,兒童們還以柳條製成圈戴在頭上,也喜歡用嫩綠的柳枝擰下皮筒,做支音色俱佳的柳笛吹著玩。由於“清明”與“聰明”諧音,民間把此日生的孩子稱為“聰明兒”,並有抱嬰兒向鄰裏乞討“清明團”的習俗,說是“討聰明”,討了“聰明”的孩子最聰明。

每逢清明節時,人們很自然地要想起寒食節。唐代以來,寒食節禁止煙火要吃冷食,盛行各地,並與祭奠祖先亡靈以及郊遊掃墓活動結合,便逐漸與緊相連的清明節融合成為一個節日了。寒食節又叫禁煙火節、禁煙節、冷煙節、熟食節、冷節等,曾一度流行全國各地,尤以山西為盛。這是與《焚綿山》的曆史故事有關。

相傳,春秋時代晉國君主獻公,十分寵愛他的妃子驪姬,要把君位傳給驪姬的小兒子奚齊,便把太子申生殺害了。申生的弟弟,即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逃到了外國,流亡了十九年才回國做了君主,即晉文公。而晉文公在落難流亡時,曆盡了千辛萬苦,原先跟著他的人,吃不起苦頭,大都各自逃生去了,隻剩下五六個忠心的人,一直跟著晉文公,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據說,在糧絕無援的流亡中,重耳餓得頭暈眼花,於是介子推偷偷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為重耳充饑。可重耳做了晉文公君主後,對和他同甘共苦的人,都賞了官職,單單就是沒有封賞介子推。晉國人民對晉文公表示不滿,編了一首歌謠,替介子推打抱不平。歌謠傳到了晉文公耳朵裏,他一麵看到百姓有意見,一麵也感念介子推的功勞,便召喚介子推,想封他做官。介子推與母親商量,認為還是不貪圖升官發財好,於是便同母親一起隱居到綿山裏。晉文公幾次派人找他,他都不出來。晉文公便采取燒山的辦法,想把他逼出山。可介子推是個硬脾氣,寧可燒死,也不肯下山。這樣,他被燒死在綿山上了。當地人民可憐他的遭遇,尊敬他的品德,每逢這天,大家都禁止煙火,來表示對介子推的紀念。晉文公聞介子推抱火焚亡,即令將其葬於綿山,修寺立廟,並改山名為介山,今日山西介休縣也由此而得名。當地老百姓還用麵粉和著棗泥做餅,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來祭奠他。這便是後人所說的“子推燕”。直到現在,寒食節家門口還有插楊柳條的風俗。今日已演變為小孩在清明節用柳條編織成圈戴在頭上的娛樂,而清明節的射柳比賽也源於此。

有趣的是,寒食節的插柳習俗,原本為禁火,但總不能老禁火,於是到了次日清明節,就重新用柳枝取火。後來又發展到簷上插柳,以柳枝是否青焦來占驗晴雨天氣;婦女還用柳條插於鬢旁,以為能驅毒和明目。以後又演變成在這一天植樹,所以,古時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然而,沿襲了很長時間的民俗,直到1915年才正式規定下來。由於孫中山先生提倡植樹,後於1929年又把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3月12日(陽曆)改為植樹節。到1979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

現在,清明節的禮俗主要是去掃墓、植樹。但有部分南方少數民族也有去走親訪友,出外踏青,接長輩過清明節吃青團子的習俗。

端午節禮俗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之一,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有些地區又將五月十五稱為端午節。為了區分,便將初五定為小端午,五月十五定為大端午。端午節又叫端五節、重午節、端陽節、蒲節、天長節、解粽節、五月節、龍船節、粽包節、女媧節。古人於這天以蘭草湯沐浴,又稱浴蘭節;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唐宋時此日午時為天中節。抗日戰爭時,曾被稱為詩人節。在古代,又是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祖先的祭祖活動日。吃粽子便是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由來,曆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其起源就有十種說法:一說是源於三代的蘭浴。所以周代以來,有朱索桃即飾門。艾人懸戶、係五彩縷、桂赤靈符等攘災避邪風俗,至今民間尚在流行。二說是源於春秋越國,勾踐在這天操練水軍。三說是紀念介子推。四說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並命舟楫拯之。後來前者演變為吃粽子,後者演變為龍舟競渡。五說為紀念伍子胥。伍子胥盡忠於吳國,後被吳王夫差所殺,拋屍於江,化為濤神。在民間傳說中,伍子胥死於五月初五,所以江浙一帶至今仍有“迎濤神”之俗。六說為紀念曹娥。女子曹娥,是浙江會稽上虞人。其父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沂濤迎神溺死,不得屍骸。曹娥沿江號哭,七個晝夜不絕聲,遂投江而死,所以浙江一帶有五月五日紀念曹娥之事。七說是祭“地臘”。八說是龍的節日。九說是源於“惡日”。十說是有文學可考的端午始源於夏至。正因為上述諸多說法,使得端午節名稱眾多,各本其源,習俗殊異。龍舟競渡之俗起源於南方,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則起源於北方。由於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及其詩詞的深刻影響,秦漢以後,屈原一說由楚地逐漸傳播到全國,並為我國人民所公認。因此,端午節成為一個風俗活動十分豐富的傳統節日,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又不斷注入了新內容。這可從以下諸多的端午習俗中看到。

龍舟競渡

最早記載龍舟競渡的是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說五月初五這天舉行競渡。明朝以後,這種習俗更加盛行,不僅宮廷舉行競渡,民間各地也都舉行競渡,其場麵極為壯觀。關於龍舟的起源,據說是為了祭吊屈原。其實,從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出來的龍形玉器,就知道我國原始先民對龍的認識是一種馬頭蛇身、無角無須、無鱗無足的動物。傳說原始人能在山口或山槽處用石頭壘壩,砌成山函,引龍進入捕捉後進行馴養,作為水上交通工具。但這種辦法十分冒險,於是人們就用獨木剜製成小舟代替了龍。到了戰國時期,《穆天子傳》和屈原的《東君》,才將舟正名為“龍舟”。從這種傳說中可以看出龍舟也是與屈原有關。今日的龍舟競渡,又由紀念的、娛樂的習俗,發展為體育活動了。從1991年起,在湖南嶽陽市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國際龍舟競賽,已聞名遐邇。

吃端午粽

包粽子過端午節這一習俗盛行全國,粽子的種類也頗多,有湖州肉粽、八寶肉粽、台灣肉粽、豆沙粽、鹹粽等。蘇州粽子、廣東粽子、北京粽子、寧波粽子和台灣八寶粽等被視為我國的名粽。其中蘇州粽子為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豬肉、豆沙等品種;廣東粽子用荷葉包裹,個頭大,正麵方形,後背隆起一隻尖角,以蛋黃做成的肉黃粽和什錦粽風味獨特;北京粽分糯米粽和大黃米粽,大黃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別有風味。至於古代的粽子,從詩人的筆下也可見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寫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溫庭筠的“盤鬥九子粽,甌擎玉雲漿”,描繪了粽子的大小和質量;而唐代鄭穀的“渚鬧漁歌響,風動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時已成為民間過端午節的普及食品。

擊缽吟詩

古代詩人雅士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都在端午節這天舉行集會,並擊缽吟詩,頗有情趣。在抗戰時期,廣大知識分子抗日愛國激情高漲,詩人集會,團結抗日,並將五月初五定為詩人節。

飲雄黃酒

把雄黃研成末和酒,為雄黃酒,具有消毒作用。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晨屬龍,晨時正是群龍形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設雄黃酒以飲宴祈雨,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們還喜歡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外,塗在小孩耳、鼻、頭額和麵頰上,以避除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關於雄黃酒的功效,在我國還流傳著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白蛇傳》:五月初五,許仙設雄黃酒與愛妻白娘子飲宴,共度端午佳節,蛇精白娘子因飲了雄黃藥酒而原形畢露,許仙見了被嚇得魂不附體,氣息奄奄,幾乎喪命。事後,方知朝夕相處的妻子原來是一條白蛇精變化的美女。雄黃藥酒實際沒有這樣大的“神威”。不過人們把房子打掃幹淨,在房內特別是食物貯藏室、廚房灑上雄黃水,卻能殺死或防止毒蟲、消滅病菌。

掛鍾馗像

鍾馗是捉鬼的鬼王。唐宋以後,鍾馗一直是人們快過年時張掛的門神,大約從清乾隆二十二年起,人們開始在端午節掛鍾馗像。這可能是因為五月氣候濕熱,病毒細菌易繁殖,人們想請鍾馗來減災抗災吧。

紀念藥王

五月五日相傳為藥王菩薩生日,故稱藥王節。全國許多地方習慣采集艾蒿、菖蒲、楓葉、蒜皮、淡竹葉等中草約熬水洗澡,稱之為“沐浴蘭湯,除病健康”。還有以金奶花、土茯苓、甘草等藥物煮豆或蛋吃的習俗,這有利清熱解毒和去風濕。民間還有於此日扯車前草、枯草等洗淨曬幹,待夏日泡涼茶喝的鄉俗。

中元節禮俗

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民間又稱七月半、盂蘭節、鬼節。它是祭祀死去的長輩,恭候他們這月來拿紙錢,以備到陰間享用,是後代孝敬的一種方式。它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四大祭祀節日之一(另三個祭祀節是清明節、臘八節、祭灶節)。

中元節原為宗教節日。一說始於道教,道教認為,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日,以此日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地官要定人間善惡。故此日道觀作齋醮薦福,求地官免罪。一說始於佛教,僧家以此日為“法歲周園之日”,佛經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曾設百味果,從此日起的九九八十一天,和尚可度假做行腳僧,雲遊四海,各寺院均設齋解製、救母子倒懸之中,大興盂蘭盆會。因此,過去民間開展迷信活動,如燒紙“包”以給亡人錢花,遂成為祭祖之日,家家追祭祖先亡靈,並有放河燈等活動,意為超度亡魂野鬼。南朝時已在民間流行,唐宋時盛行。清代中元節祭掃,比清明節更盛。庵觀寺院,設盂蘭盆會,街巷搭起高台、鬼王棚座,誦念經文,演出《目連救母》劇,做水陸道場,施放焰口,俗稱“濟孤魂”。還用紙紮法船,長至七八十尺者,臨池焚化,還點燃河燈,俗謂“慈航普渡”,並有娛樂活動。

有趣的是江蘇洪澤湖一帶還把七月半稱為“敬孤節”。節日風俗除家家戶戶給亡靈燒紙錢外,還爭相招待孤寡老人。據傳,原洪澤湖裏有個叫巫支歧的水怪,經常上岸吞食村童。於是村裏有位孤老人,召集全村老人共商計謀,由老人化裝成村童,身藏毒藥,讓水怪吃掉自己,毒死了水怪,解救了村童。後人為了紀念舍己為人的老人,便於此日燒紙祭祀,並敬請孤老們,此俗至今還保留著,相沿成了“敬孤節”。

中秋節禮俗

農曆八月十五叫中秋節,僅次於春節、端午節,又叫仲秋節、八月節、女兒節、團圓節等。其流域之廣首推第一。民間喜歡慶賀此節日,有這天吃月餅的習慣,亦即團圓。民歌中也有反映,八月十五月兒圓,家家戶戶應當合家團聚賞月。

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那時,每逢中秋夜晚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漢代已具雛形,不過那時的中秋節是在立秋之日,晉時有中秋賞月之舉,但未形成風俗。到唐初,在農曆八月還隻有初一是節日,並沒有以八月十五為節日。傳說,後來,迷信道教的唐明皇在一個名叫葉法善的道士作法下,曾於八月十五夜遊月宮,並在月宮白玉造的大城樓上寫了“廣寒宮”三個大字。自此以後,登台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就興起來了。於是,民間就把八月十五日作為中秋節。不過,那時還沒有月餅出現,而隻是“延桂賞月”,吃“月華飯”或“玩月羹”,象征團圓祝賀。但據傳,唐明皇遊月宮後每年中秋與楊貴妃賞月時,就一麵賞月和欣賞優美動聽的歌舞,一麵品嚐形如秋月的甜餅,這大概就是月餅的起源。蘇東坡也有詩描寫:“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直到南宋的時候,月餅才開始出現在飲食市場上,不過,當時的月餅隻是一種蒸食,它不但跟現在的月餅不同,而且當時的月餅也隻作為一種食品出現,與中秋節還沒有多大聯係。

月餅真正與中秋節聯係在一起是在明朝的時候。當時不僅賞月活動仍盛行不衰,而且祭月習俗盛行,祭月供品除香燈之外,還有團圓月餅。並雕西瓜為蓮瓣,摘蘿卜葉作娑羅。當時在現在的北京城,市麵上已經出現以果作餡的月餅,百姓也在中秋這天製成各色月餅,互相贈送,取其團圓和吉慶祝願之意。那時的月餅,無論外形,還是大小,都很不統一,名稱也很有趣。在山西一些地方,於中秋這天還有全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製成的月餅也很怪異,其中有專供男子食用的月牙月餅,有供女子食用的葫蘆月餅,還有專供兒童享用的“兔兒爺”、“孫悟空”、“豬八戒”之類的月餅等等。在明代,月餅的製作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有的月餅,其餅麵已經出現了繪有諸如“嫦娥奔月”,“月中蟾兔”、“吳剛伐桂”等精美的圖案和裝飾。設計精美,花紋靈巧,令人賞心悅目,頓生食欲。至於現代,月餅的構圖更新穎,花色品種更多了。各地習俗不同,月餅又各具風味,按口味分,有甜味、鹹味、甜鹹味;按餡料分,有素餡和葷餡等;按造型分,有光麵和花紋麵;按產地分有北京的“京式月餅”、蘇州的“蘇式月餅”、雲南的“滇式月餅”、廣州的“廣式月餅”、寧波的“寧式月餅”、福建的“五紅月餅”等。京式月餅外形精美,口味清甜;蘇式月餅入口鬆酥肥潤,油而不膩;廣式月餅皮薄、餡大、果料多等。吃月餅的食俗也頗有趣味。雲南昆明每逢中秋,每戶必做“合家大月餅”,然後一人一塊食之;廣東人家家都食別有地方風味的廣式月餅。

我國民間祭月、賞月的風俗很多。據唐人《玩月詩》序言中記載:冬天寒冷,不宜於戶外賞月;夏季,天空常有浮雲,月色的光輝被逮住;隻有秋高氣爽的中秋,才是賞月的好時機。每到中秋佳節這一天,夜幕降臨,玉兔東升,千家萬戶便在庭院、樓台、地坪擺起月餅、瓜果等禮品祭月。待到月兒當空,全家人便在清澈的月光下賞月敘談,分享祭月禮品。

中秋賞月最興盛的時期莫過於宋代。據宋代孟元老著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宋代的中秋夜“貴家結錦台榭,民間爭占酒樓觀月”。這天晚上,“弦篁鼎沸,近內庭居民,深夜逢聞笙年之聲,宛如雲外。閭裏兒童,連官嬉紅。夜市驕闐,至於通曉”。到了明代,八月十五祭月,在庭院裏擺上桌子,上放瓜果、月餅等,燒紙並向月跪拜,然後,邊吃祭月物品,邊賞月。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家家擺上酒宴,慶祝中秋佳節。人們觀看今夜的晴雨,推測明年正月十五的陰晴,諺語說:“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中秋節又是我國人民互相送禮的三大節日(另兩個是春節、端午節)之一,中秋節的禮品多為月餅、糍粑、酒等。中秋宴席也各地有異,安徽等地必食魚,江蘇一帶食烤鴨或鹽水鴨,湖南民間說這天是芋頭生日,喜歡蒸一盆“粉蒸芋頭肉”作宴席上的豐盛佳肴。晚上,全家圍坐在月光下,一杯瓊液,幾盤月餅,共同賞月、賞菊、賞桂,談論月球天體知識、宇航新聞、聯係古代神話故事,已成為今天歡度中秋的新風尚。

我國少數民族也有不少歡度中秋的有趣風俗。這一天,拉祜族人民要選出最好的瓜果,獻祭給為人們分出耕種時令的月亮。祭品用篾桌擺設,全寨大人小孩在月光下圍著跳蘆笙舞,慶祝豐收。他們還為之取了一個確切而優美的名字,叫月亮節。鄂西苗族則是在寨中舞坎上燒起樅木油柴禾照月,一家有幾口人,就帶有幾條腿的木凳椅(當地有五、六、七等條腿的凳椅)到舞坎跳“板凳舞”,邊跳邊唱,共頌番薯神的恩德,以祈番薯豐收。半夜子時,各家下地挖番薯,回家蒸煮,全家共食,並求番薯神多多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幸福,又美其名曰番薯神節。在國外,也有中秋節,異域的節日風俗也豐富多彩。日本的中秋稱月圓節,人們用瓜果、食餅、香燭祭月。在外的人要趕回家過節團聚,晚上合家在庭院裏賞月、歡宴。朝鮮稱中秋為秋夕節,夜晚邊賞月邊吃月餅,朝鮮月餅是以豆粉做餡的蒸月餅和煎月餅等,既別致又美味可口。坦桑尼亞人在中秋要過月圓節,當月亮升起之時,男女老少便在庭院裏默默地圍成一個圈坐著,直到月亮下沉後,人們才開始歡宴說笑,並舉行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