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於民族災難之中。長期的日本殖民統治和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在韓國人民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此時西方的文藝思潮也蜂擁而入,一批年輕的文學青年形成了80年代韓國文壇上的“戰後文學派”。戰後派作家的作品,內容上主要宣泄戰爭中鬱積的苦悶,揭露戰爭給人性帶來的毀滅;形式上否定文學傳統,竭力學習和模仿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有意識地進行文學審美觀念和創作方法的大膽變革。戰後文學派的主要作家有吳永壽(1914~)、孫昌涉(1922~)、金聲翰(1919~)、徐基源(1930~)、河瑾燦(1931~)等。

孫昌涉和徐基源是戰後派文學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孫昌涉的小說《血書》(1955)以強烈的感情色彩,在憂鬱、壓抑的氣氛中描寫了主人公所受的非人侮辱與絕望心情。作品中無論是白癡少女昌愛、殘廢軍人俊錫,還是失業者達壽、無望詩人奎鴻等,都是麻木、漠然、反常的被棄者。通過他們在饑餓和死亡線上的苦苦掙紮,反映了韓國戰後的社會現實。徐基源的名篇《深夜的擁抱》(20世紀50年代)不僅描寫了戰爭對人性的毀滅,而且筆觸深入主人公的靈魂深處,寫出了他的覺醒。主人公從戰場上偷跑回家想看望病危的妻子,但又痛感自己罪孽深重而無顏去見。總覺得他曾強奸並殺害的一個姑娘仿佛就是妻子。最終他的人性得到覺醒,決心回到妻子身邊去。

如果說韓國20世紀50年代文壇的主流是戰後派文學的話,那麼20世紀60年代新感覺派的出現也堪稱是韓國文壇上的一件大事。這派作家一反戰後派文學過分執著於表現曆史的傾向,反對從“悲劇性的曆史出發來感傷和哀歎”,主張努力去“探索現實與未來”。他們格外強調語言技巧,注重語言的感覺、意象的跳躍和心理分析,提倡到“無意識”中去尋找創作源泉,竭力表現夢境和幻覺。新感覺派作家主要有金承鈺(1941~)、樸泰洵(1942~)、徐廷仁(1936)、金成一(1940~)等。

金承鈺大學時代發表處女作《生命演習》(1962),確立了在韓國文壇的地位。

他的短篇小說《漢城,1964年冬》(1965),描寫寒冷的冬天,在漢城一家酒館裏,無恥的主人公“我”和一個姓安的大學生偶遇一中年漢子。“我”因出身卑微、升學無望,當兵作公務員,都覺得無意義;大學生“安”雖為不愁吃喝的富家子弟,也同樣感到空虛、困惑;中年漢子更慘,愛妻得病死在醫院,他賣妻子屍體領到一筆錢。他用這點錢求人同他聊天,以解除孤獨與絕望。但最終未能使他得到解脫,第2天他在客店自殺。在這3個人物身上集中概括了韓國當時一代人的彷徨、悲觀、空虛、失落、百無聊賴的精神麵貌。

20世紀70年代後,韓國的經濟有了迅速發展,文壇也出現了色彩紛呈的景象。這時,純文學、暴露文學、商業文學等,都異常活躍。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是采用最多的表達方法,為人們所追棒。

在作家隊伍裏,中青年作家思想表現敏銳,不少成為文壇新秀,他們的作品也較多受關注,這些作家作呂是:黃皙暎(1943~)的描寫勞資矛盾的小說《客地》(1971);女作家樸景利(1926~)的反映近代農村生活史的長篇曆史小說《土地》(1~3卷,1969~1978);趙世熙(1942~)的深刻揭示韓國社會矛盾和社會悲劇的12篇係列小說《矮子射向上空的小球》(1978);李範宣(1920~)的描寫社會底層市民生活和心理的《黑海峽》(1976)和《白烏鴉的手記》(1979);女作家孫素熙(1917~)的以心理描寫見長富於抒情色彩的《黑夜》(1974)和《華麗的我們》(1978);千勝世(1938~)的(1974)寫占領軍的專橫野蠻與獸性的《黃狗的悲鳴》。由於這些作品代表了韓國現代文學的主要成就,因而在文學史上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現代菲律賓文學

1901年菲律賓淪為美國的殖民地之後,英語逐漸代替西班牙語,出現了不少用英文創作的小說,它們繼承了民族主義文學的傳統,具有獨創性和強烈的吸引力。它們的發展經曆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1908~1924),稱為“模仿時期”,作者大多數是大專學生,創作大多模仿美國的小說。這一時期的著名作家、作品有:帕茲·馬奎斯·貝尼特茲的《死的星星》、《丘陵之夜》和選集《菲律賓人的愛情故事》;喬治·博科波的《發光的符號》。

第二個時期(1924年~1935),稱為“實驗和獨創的時期”。這時期共有兩批作家,第一批的主要代表是克萊門西達·喬文·科萊科和何塞·維拉·潘加尼,前者的代表作是1924年發表的小說《他的歸來》。後者的代表作是於192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心愛的人》。第二批都是青年作家,雖然他們受到歐洲文學的影響,但他們的作品卻有濃厚的鄉土色彩。其中比較傑出的有卡洛斯·布羅山、曼紐爾·E·阿貴拉、何塞·加西亞·維拉和阿馬多爾·T·達格奧等人。

卡洛斯·布羅山(1914~1956)擅長寫作諷刺小說。曼紐爾·E·阿貴拉(1911~1944)的成名之作是短篇小說集《兄弟利昂攜妻而歸》(1940),收有30篇小說,都是以菲律賓的北部地區為背景,著重描寫農民、漁夫、佃戶和無產者的生活與鬥爭。阿貴拉於1944年因從事抗日活動,慘遭日軍殺害。

第三個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至20世紀60年代),被稱為“更偉大的獨創時期”。這時期出現了一批青年作家。其中著名的有尼克·華奎因、內斯多爾·V·M·剛薩雷斯、史蒂文·賈維拉納、克利瑪·坡羅丹·杜維拉等人。這個時期的文學運動的主流仍然是愛國的民族主義文學,作品的主題多數是宣揚熱愛家鄉,熱愛民主與自由,歌頌純潔的愛情,反對異族侵略等。例如剛薩雷斯(1915~)的長篇小說《四月的風》(1940)、《沐恩的季節》(1956)、史蒂文·賈維拉納(1918~)的小說《沒有見到黎明》(1947),以及埃迪爾伯多·K·廷波的《夜裏的警戒》等。

尼克·華奎因的《有兩個肚臍的女人》(1961)和克利瑪·坡羅丹·杜維拉的《敵人的手》(1961)兩部小說獲得國際筆會菲律賓分會主辦的“斯通希爾小說獎”。這一時期的作品還有比恩維尼多·N·桑托斯寫的關於旅美菲僑的短篇小說集《你們,可愛的人們》(1955)及其續集《兄弟,我的兄弟》(1960)和《蘋果的香味》等具有強烈民族意識和鄉土色彩的作品以及幽默小說家阿曆山德羅·R·羅徹斯以菲律賓的民族風俗(鬥雞)為題材所寫的活潑有趣的短篇小說。在70年代裏,青年作家埃爾溫·卡斯蒂羅所寫的英文短篇小說《拉狄安娜的手表》被評為1975~1977年東盟文學的優秀作品之一。

在詩歌方麵,詩人巴東布亥戰後曾發表《我看見那割下來的頭》、《聖誕樹》和《這就是他們的罪狀》等詩,揭露反動集團篡奪抗戰的勝利果實、鎮壓人民的反動本質。

戲劇方麵發展比較緩慢,比較優秀的劇作是尼克·華奎因的3幕劇《作為菲律賓人的藝術家肖像》(1953)。

1946年7月4日菲律賓獨立以後,政府逐步推廣一種菲律賓國語,已有一些作家運用它從事翻譯和創作。現代新加坡文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新加坡文學向現實主義發展,並強調地方色彩和題材多樣化。這時期湧現了一批比較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底層社會的貧困,揭露社會的不合理。

華文方麵比較著名的作品有:苗秀的長篇小說《殘夜行》(1976,曾獲新加坡1978年度書籍獎),石劍洪的中篇小說《高樓內外》(1979),以及黃孟文的《再見惠蘭的時候》、李汝琳(原名李宏賁)的《新貴》(1978)、韋西(原名黃輝,1935~)的《捉賊》(1977)和蓉子的《畫像》(1979)等短篇小說。此外,老作家於沫我(杜又明,1916~  )的新著《於沫我短篇小說集》也於1979年出版。

在英文小說方麵,有吳寶星描寫新加坡青年愛情故事的長篇小說《長夢悠悠》(1972)和陳國盛所寫的3部曲《新加坡之子》(1972)、《馬來西亞的人》(1974)和《放眼世界》(1975),還有弗蘭西斯·托馬斯的《一個移民的回憶錄》(1972)和N·I·羅氏的《被遺棄在熱帶海濱的華人》(1974)等。短篇小說方麵比較著名的有嘉蒂蓮·林的《怪物》(1978)和葉裕金的《家長》(1975)。其中的《家長》被評選為1975~1977年的東盟文學的優秀作品之一。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一批描寫愛情的長篇小說。如瑪斯的《馬伊爾要結婚》、蘇來第·西班的《大炮與愛情》和奈英姆·代比的《毀滅》(1978)等。比較優秀的短篇小說有福阿特·沙林的以追求自由為題材的《我要把心兒帶到何方》(1974),卡瑪列亞·阿旺以試管嬰兒為題材的《他不是咱們的》(1975),以及尤諾斯·賽伊德的描寫航海生活的《馬瑪特船長》(1976)等。

詩歌方麵,1979年獲東盟文學獎的知名詩人艾溫·譚布(1923~)著有英文詩集《大地的肋骨》(1956)、《第二語音》(1976)和《上帝也會死》(1977)等。他的詩《一個普通的人》,反映了舊的觀念與現代思想之間的衝突對於亞洲傳統的家庭觀念的影響。穆罕默德·拉蒂夫·穆罕默德的詩《我的同胞在我出生之日》獲1974年馬來詩歌創作一等獎。泰米爾文詩歌有詩人伐南所寫的《節日的歌》(1978)等。華文詩歌方麵,較突出的有柳北岸(原名蔡文玄,1903~ )創作的長達3254行的敘事詩《無色的虹》(1977),描寫一個普通華僑的生活史。此外,有周粲(原名周國燦,1934~)的詩集《捕螢人》,杜紅(原名鄭亞本,1936~ )的詩集《五月》(1955),王潤華(1914~)的詩集《內外集》(1978)等。

劇本方麵,有田流(原名鍾文靈,1931~  )的華文劇作集《三萬元獎金》(1972)和《田流劇作集》(1979),其中有些電視劇,如《守財奴》、《國與家》(1971)和《賭》(1971)都以現實主義手法對社會的醜惡現象作了一定程度的諷刺與揭露。英文劇本有強調各民族和睦相處和作為新加坡人感到幸福自豪的作品,如吳寶星的《微笑之餘》(1965),描寫異族青年男女的戀愛,反映出種族意識被逐漸削弱;楊羅柏的《新加坡,你在何方》,反映不同種族的遭遇。現代澳大利亞文學

20世紀20年代以後,澳大利亞小說有了顯著的進步。帕爾默繼承了勞森、弗爾菲的現實主義傳統,寫出了反映勞工運動的著名3部曲:《戈爾康達》(1948)、《播種時期》(1957)和《大家夥》(1959)。澳共的創始人之一、重要左翼作家普裏查德,寫過多部反映勞動人民生活和鬥爭的小說和劇本,小說《庫納爾都》(1929)是最早的一部反映白種人和土著人關係,並對土著人寄予深切同情的小說。戰後他發表的金礦3部曲《沸騰的九十年代》(1946)、《黃金的裏程》(1948)和《有翼的種子》(1950)描繪了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上半葉澳大利亞曆史的一個側麵。

從戰後到20世紀60年代初將近20年的時間裏,左翼文學蓬勃發展,湧現出了一批非常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弗蘭克·哈代(1917~),他的長篇小說《不光榮的權力》(1950)抨擊了社會的黑暗;艾倫·馬歇爾(1902~)擅長刻畫兒童心理,以自傳體小說《我能跳過水坑》(1955)著稱;工人作家約翰·莫裏遜(1904~)則主要反映工人生活,著有短篇小說集和長篇小說《蔓延中的城市》(1949)等。

20世紀30~40年代在澳大利亞文壇上有一些關於文學流派和文藝觀點的論爭。20世紀30年代初期,與諾曼·林賽有關的“幻影派”詩人反對文學藝術中的狹隘民族主義傾向,他們有意識地探求一種表現形式,以取代風行一時的“叢林歌謠”,在詩歌創作上過於追求形式美。代表詩人有肯尼斯·斯萊塞(1901~1917)、羅伯特·菲茨傑拉爾德(1902~)等。1938年雷克斯·英格默爾斯(1913~1955)發起了“津狄沃羅巴克運動”。“津狄沃羅巴克”是土語“合並”、“融合”的意思。英格默爾斯認為文藝家隻有和澳洲本土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創作出具有美感的好作品;主張作家、詩人應該從土著民族的藝術、詩歌和傳說中汲取營養。這一運動是他們首先從新的角度提出民族文學的口號,也是他們首先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土著民族文化的。20世紀40年代初期,馬克斯·哈裏斯(1921~)創辦詩刊《憤怒的企鵝》,提倡先鋒派詩歌,即在詩歌創作上襲用英美的超現實主義表現方法。

同時,意識流小說開始傳入澳大利亞。帕特裏克·懷特(1912~)在小說創作上著意運用意識流手法,並取得了突出成就。《人類之樹》(1955)、《暴風眼》(1973)等都是他的成功之作。他的小說注重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語言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因此,懷特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個得到這種榮譽的作家。其他著名的作家還有:克裏斯蒂娜·斯特德(1902~),著有《悉尼的七個窮漢》(1934)等;哈爾·波特(1911~)具有獨特的風格,用詞刻意求新,除短篇小說外,詩歌創作也很突出;倫道夫·斯托(1935~)的小說在寫法上接近懷特,但多以西部生活為題材;托馬斯·基尼利(1935~)是一位多產作家,共有14部小說和3個劇本;克裏斯托弗·考什(1932~)的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風格清新,被認為是近年來一位優秀作家。

詩人中最著名的是阿曆克·德溫特·霍普(1907~),此外還有著名詩人朱迪思·賴特(1915~)、戴維·坎貝爾(1915~1979)、詹姆斯·麥考萊(1917~1976)、道格拉斯·斯圖爾特(1913~)等。

澳大利亞戲劇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有了較快的發展,最主要的劇作家有亞曆山大·布佐(1944~)、戴維·威廉遜(1942~)、傑克·希伯德(1940~)、巴利·歐克萊(1931~)、約翰·羅默裏爾(1945~)等。現代新西蘭文學

20世紀20、30年代,新西蘭的小說,逐步趨於成熟,開始具有了新西蘭的民族特色。這時的作家作品有:瓊·德萬尼宣傳男女平等和社會主義,她的第一部小說《肉店》(1926)曾轟動一時。艾倫寫有《潦倒書生》(1936)和《籬雀》(1937)。內利·斯坎倫擅長刻畫婦女形象,她從1922年開始撰寫世家小說《彭卡羅》(1932),展現了整個世紀的新西蘭生活圖景。

新西蘭現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是:約翰·李寫過3部小說,其中《窮人家的孩子》(1934)及其續篇《被追捕者》(1936)以19世紀90年代經濟蕭條為背景,描寫貧民窟中悲苦的生活。羅賓·海德的作品較多,比較著名的是《去地獄的護照》(1935)及其續篇《歲月又何曾坑人》(1938),以及曆史小說《將你一軍》(1936)和自傳體小說《長嘴涉水鳥飛翔了》(1938)。約翰·馬爾根隻留下一部小說《孤單的人》(1939),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揭示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土地之間的矛盾。薩吉森著有長篇小說《我在夢中看見過》(1949)和3卷自傳《一次已足》(1973)、《很多啦》(1975)、《永遠不夠》等。但他的主要成就在短篇小說方麵,1934年他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反映新西蘭經濟蕭條時期的社會生活。此後著名的作品有《和我叔叔的談話》(1936)、《一個男人和他的妻子》(1940)和《那個夏天》(1940),其中《一個男人和他的妻子》被稱作“新西蘭的聲音”,是一部相當成熟的作品。他取法海明威,而不落窠臼。上述4個作家的創作,標誌著新西蘭的小說創作已達到成熟階段。

20世紀40年代以後,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作品。短篇小說以蓋斯凱爾的《巨大的獵物》(1947)、珍妮特·弗雷姆的《礁湖》(1951)、莫裏斯·沙德博爾德的《新西蘭人》(1957)、莫裏斯·達根的《伊曼紐爾的土地》(1956)和《砂金礦坑的夏天》(1965)比較著名。莫裏斯·達根(1922~1974)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一生隻留下20多篇短篇小說,卻可與曼斯菲爾德和薩吉森媲美。珍妮特·弗雷姆(1924~ )也寫長篇,以第一部《梟鳥確在鳴叫》(1957)著名。

20世紀20年代以前的新西蘭詩歌基本上是移植和模仿英國的浪漫主義詩歌。這時期比較出色的詩人有查理·鮑恩(1830~1917)、托馬斯·布雷肯(1843~1898)等。羅納德·阿利森·凱爾斯·梅森(1905~1971)在20世紀20年代後所寫的抒情詩也別具特色,被稱為“新西蘭第一流的詩人”。他生前擔任新西蘭中國友好協會主席,1957年率領新西蘭文化代表團訪問過中國。他在20世紀30、40年代在奧克蘭曾建立人民劇院和新劇院團體,共寫過30多個劇本,已出版的有《老爺講話》(1938)和《中國舞蹈》(1962)等。

20世紀30年代以後,新西蘭的詩歌創作進入繁榮時期,其最重要的詩人有艾琳·梅·達根(1894~1972)、阿瑟·雷克斯·杜加德·費爾伯恩(1904~1957)、查爾斯·布拉什(1909~1973)、托馬斯·艾倫·門羅·柯諾(1911~)、詹姆斯·丹尼斯·馬修斯·格洛弗(1912~)、詹姆斯·巴克斯特(1926~1972)等。新西蘭的戲劇創作起始於19世紀。第一個劇本是1848年詹姆斯·亨利寫的《瑪爾西利娜》。此後,從事戲劇創作的著名作家有本傑明·法傑恩、喬治·達雷爾等。到20世紀有兩個劇作家頗負盛名,即《不告而別》、《白色別墅》的作者雷金納德·伯克利(1890~1935)和《風雨》的作者莫頓·霍奇(1904~1958)。

20世紀40年代以後,湧現了一批用英文寫作的毛利族作家,最著名的是霍恩·圖哈裏(1922~)、帕特裏夏·格雷斯(1937~)和威蒂·伊希馬埃拉(1944~)。圖哈裏是詩人,出版過詩集《不是普通的太陽》(1964)。女作家格雷斯則有短篇集《威阿裏基》(1980)和長篇小說《月亮睡了》(1980)。伊希馬埃拉出版過一部長篇小說和兩部短篇集《綠岩,綠岩》(1972)與《新網捕魚》。現代印度文學

現代印度文學在南亞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二個時期:

20世紀20年代是現代文學繼承近代文學的傳統,並繼續向前發展的時期。在近代文學史上聞名世界的偉大作家泰戈爾,在這個時期發表了許多重要詩作。作為現代文學的奠基者的普列姆昌德在本世紀之初登上文壇,20世紀20年代發表了許多重要作品,已經成為一位蜚聲文壇的作家。

20世紀30~40年代是印度現代文學的繁榮時期。1936年成立的印度進步作家協會,有力地推動了印度文學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的創作中,反殖民主義的主題日益深化,並同反封建主義的主題密切結合;這時的創作也更緊密地結合現實生活,取材社會下層,描繪工人、農民的悲慘命運。一些優秀之作,在內容上表現了印度的民族苦難和鬥爭,在藝術技巧上也具有較高的水平。作為這個時期代表之作的有:普列姆昌德的《戈丹》,安納德的《不可接觸的賤民》和《兩葉一芽》。著名作家錢達爾也在這個時期開始從事創作。現代巴基斯坦文學

19世紀下半葉,巴勒斯坦文學在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中開始複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赫利勒·貝德斯、賽福丁·伊拉尼、穆薩·侯塞尼等著名小說家和阿卜杜·凱裏姆·卡爾米、易卜拉欣·圖甘等著名詩人。他們的作品描寫各階層人們的生活,表達了對殖民主義者的不滿。

現代巴基斯坦主要作家有弗·艾·費茲、納狄姆·卡斯密等。

費·艾·費茲(1911~)是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曾在拉合爾學院攻讀英語和阿拉伯語,獲碩士學位。1936年~1942年做英語教師,1942年~1946年在印度軍隊中任情報官,1947年印、巴分治後,做了《巴基斯坦時報》和《今日報》的編輯。50年代他曾因參加工人運動而被捕。1956年後多次訪華。費茲在30年代就開始了創作生活,曾參加過印度進步作家協會的籌建工作。他的主要詩集有《訴怨》(1941)、《風之手》(1953)、《獄中詩抄》(1956)和《壓在石下的手》(1956)等。他的詩作題材廣泛,視野廣闊,包括反對戰爭、維護和平、支持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等內容。

卡斯密(1916~)是巴基斯坦著名的詩人和小說家,1935年獲文學學士學位。自1942年起,他先後任《花》雜誌編輯、《今日報》主編及巴基斯坦進步作家協會書記。1956年訪華歸國後,曾數次被捕。他的詩作大都取材於現實生活,揭露社會的不平,同情人民的疾苦。主要詩集有《獨立以後》、《鐮刀》和《最偉大的是人還是真主》等。現代斯裏蘭卡文學

斯裏蘭卡是一個與印度半島相望的島國,公元前3世紀,這裏曾是佛教中心地之一,佛教對其社會文化的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很深。現代斯裏蘭卡文學除受佛教影響外,受印度梵語文學影響也很大。1815年英國占領全島,西方文學影響也相繼而入。20世紀初葉,斯裏蘭卡在繼承自己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近代文學因素,開始建立自己的民族新文學。

比亞達薩·西利塞納(1875~1946)於1907年發表的小說《幸福的婚姻》,就是一部具有轉折意義的作品。這部小說描寫一個信仰佛教的青年和一個基督教徒之間的愛情,具有反殖民主義傾向。

瑪·魏克拉瑪辛河(1891~1976)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出身於一個小康之家,當過店員。後經刻苦自學,掌握了僧伽羅語、英語、梵語和巴利語。他曾從事新聞編輯工作,擔任過《太陽報》主編,1946年後專門從事文學創作,共寫了80多部作品。他的代表作3部曲《鄉村的變遷》(1944)、《爭鬥時代》(1947)、《時代終結》(1949)反映了斯裏蘭卡在西方資本主義衝擊下的深刻變化。他的中篇小說《神秘島》(1947),(另譯為《蛇島的秘密》,是一部優秀的兒童讀物。小說的主人公烏裏帕是一個頑皮而又勇敢的孩子。他的一些惡作劇有時鬧得四鄰不安,謠傳警察要抓他,於是烏裏帕和小仆人吉納連夜逃走,在農民波迪家中幫工。這個村子附近的大湖中有一座小島,傳說島上滿是毒蛇,人們不敢去,成為神秘之島。烏裏帕為探明島上秘密,隻身駕船而往,發現島上果實累累,土地肥沃。後來他就帶吉納前去開墾,賣掉產品,一年能積蓄200盧比。可是,兩年後,村長卻以他們私自開墾為借口,企圖霸占這塊土地。經過激烈鬥爭,烏裏帕才以每年繳納25盧比的租金,獲得島上土地的開墾權。後來烏裏帕發現謠傳中島上的妖怪原來是一個為逃避警察追捕的農民。烏裏帕發誓為其保守秘密。有一個家道敗落後靠欺騙混日子的公子哥兒,被烏裏帕帶到島上,經過幾個月的勞動,也能幹活了。當烏裏帕因父病暫時離開小島時,那位少年為他料理著小島。

這部作品反映了農民的悲慘處境,抨擊了地主官吏的蠻橫凶狠,歌頌了勞動人民的誠實、樸素,讚揚了烏裏帕的勇敢和冒險精神。魏克拉瑪辛河的重要作品還有《海市蜃樓》(1947)、《禁欲》(1956)等。現代泰國文學

泰國現代文學從1932年資產階級維新政變的前夕開始。這時期,泰國一批留學歐洲的青年崇尚歐洲文化,大量評介和改寫莎士比亞、果戈理等人的作品,從中吸取精華,使泰國文學在內容和形式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泰國現代文學的誕生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需要指出的是,泰國的政治情況與其他東南亞國家多少有些不同。它自19世紀末一直處於“緩衝國”的地位,保有獨立的國家形式。所以,它的現代文學的開創,不是針對反殖民主義統治等內容,而是以反專製製度、要求民主政治為旗幟的。

在泰國早期現代文學作品中,西巫拉帕(1905~1974)的作品為數最多。他原名古臘·柿巴立,1924年開始創作活動,僅1928年~1929年間就創作了近10部長篇小說。他的長篇小說《男子漢》(1928)很有影響,作品摒棄了以王公貴族生活為題材的舊傳統,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描寫一個出身卑微、品德高尚的有誌青年,依靠個人奮鬥取得的成功,以及圍繞幾對青年的戀愛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封建貴族的等級觀念和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表現了新生知識階層的願望。

此外,阿卡丹庚親王(1905~1932)描寫貴族家族沒落的長篇小說(生活的戲劇)(1929),女作家多邁索(1905~1963)描寫青年人反抗封建禮教的長篇小說《她的敵人》(1929)等作品都反映了當時泰國社會新舊思想的衝突,以及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與理想。

1932年6月24日,資產階級維新政變,廢除君主專製製度,建立君主立憲政體後,泰國現代文學開始進入評論家們稱為泰國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作家們以揭露社會黑暗、反對專製獨裁和宣傳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為主題,創作了大量不同體裁的作品。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西巫拉帕的《生活的戰爭》(1932)和《一幅畫的後麵》(1937)。前者寫一對情人因地位不同而離散的故事,揭露社會的卑汙和人們的偽善。後者寫一個青年與一個貴婦之間的愛情悲劇,具有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另外還有高·素朗卡娘(1911~)描寫一個被拐騙到城市的農村少女,迫於生計,淪落煙花巷的長篇小說《妓女》(1937);社尼·紹瓦蓬(1918~)探討人生與愛情的長篇小說《失敗者的勝利》(1943)和邁孟敦的《常勝將軍》(1943)等,都堪稱優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