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50年代初,泰國文壇相當活躍。進步作家除了繼承戰前現代文學傳統,積極進行創作外,還針對當時出現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提出“為人生的藝術”的口號,引導戰後文學健康發展。這時期,在文壇上享有盛名的,除西巫拉帕外,還有克立·巴莫(1911~)等一批重要作家。克立·巴莫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兼文學家、翻譯家、戲劇家和政論家。他的代表作是長篇曆史小說《四朝代》(1953)。作品借描述一個皇族婦女的一生經曆及4代王朝的曆史變遷,反映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泰國上層社會的現實,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0世紀60、70年代,泰國的兩位女作家吉莎娜·阿索信(1931~)寫的長篇小說《人類之舟》(1968)和《夕陽西下》(1972)以及索婉妮·素坤塔(1932~1983)寫的《他的名字叫甘》(1971)以其較高的思想和藝術成就,獲得了東亞文學獎,同時,也為現代泰國文學增添了光輝。現代越南文學
現代越南文學,由於受到法國殖民主義和日本侵略者的野蠻摧殘,發展緩慢。在20世紀30年代初,隻有幾個由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組成的文學團體,如“自力文團”等。其創作內容也隻局限於提倡個性解放和要求戀愛自由。
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才出現了一批比較成功的現實主義小說:
如阮公歡(1903~1977)的短篇小說集《男角四卞》(1935)、《金枝玉葉》(1934)、《兩個可憐蟲》(1937)和長篇小說《女教師阿明》(1936)、《一片好心》(1937)、《最後的道路》(1938)等。《最後的道路》描寫當時農民的悲慘生活,以及他們反抗地主與高利貸者殘酷剝削和壓榨的鬥爭,曾被認為是接近革命現實主義的作品。吳必素(1894~1954)的代表作《熄燈》(1939)反映了農民被殘酷剝削的境況,深刻揭露了地主階級貪婪、腐朽的本質,被公認是越南抗戰前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
1942年,越共中央主席胡誌明被中國國民黨扣押後,在獄中用漢字寫下的充滿革命理想和樂觀主義精神的100多首詩,是越南文學史上的瑰寶。這些詩篇極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反帝反殖的鬥爭意誌。
從1946年法國重新占領越南到1954年抗戰勝利,文學藝術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家和作品。如阮輝想(1912~1960)歌頌北山人民起義事件的劇本《北山》(1946);描寫抗戰初期革命戰士英勇抗敵的劇本《留下來的人》(1948);元鴻(1918~)的《火爐》(1946);南高(1917~1951)的《邊界紀事》(1951);屠繁(1912~)的諷刺詩集《口碑》(1950)和劉重廬(1912~)的小說《第三戰區》(1949)等等。素友(1920~)的詩集《越北》是一部反映越南人民為獨立而戰的優秀詩作。
進入20世紀70年代,則出現了描繪新時代的新人形象的作品,如友梅的《領空》(1971~1974)、勇河的《金星》(1974)等。現代印度尼西亞文學
印度尼西亞現代文學生於20世紀20年代,分成無產階級反帝文學和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文學兩大派。
印度尼西亞無產階級反帝文學的代表作家是馬斯·馬爾戈(1878~約1930),他創作的第一部小說是《宮廷秘史》(1914),之後又寫了小說《瘋狂》(1915年?)、《大學生希佐》(1919)和詩集《香料詩集》(1918)。由於這些作品具有強烈的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傾向,因此作者遭到多次監禁。
《自由的激情》是馬斯·馬爾戈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一個出身土著官吏家庭的青年知識分子,因不滿荷蘭殖民統治下的黑暗社會現實,去尋求真理,最後走上革命道路的過程,深刻地指明殖民地人民要獲得獨立自由,必須掌握革命的理論。作品正麵塑造了為民族解放而探索、奮鬥的早期革命知識分子的形象,對印度尼西亞革命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另外,魯斯丹·埃芬迪(1903~1979)的詩劇《貝巴沙麗》(1928年?),借用神話人物揭露殖民者麵目,號召人們奮起鬥爭,也是較有影響的無產階級反帝作品。
在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文學流派中,耶明(1903~1962)和薩努西·巴奈(1905~1968)最先采用十四行詩體寫詩,是現代詩歌的開拓者。他們通過歌頌祖國河山,緬懷民族曆史,來表現民族主義精神。在小說領域裏,麥拉裏·西雷格爾的《多災多難》(1920)和馬拉·魯斯裏的《西蒂·努爾巴雅》(1922)以其反封建習俗、要求婚姻自由的主題,贏得了廣大讀者。此外,穆伊斯(1890~1959)的小說《錯誤的教育》(1928),是印度尼西亞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揭露種族歧視和殖民教育給印度尼西亞民族造成惡果的作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0年代,印度尼西亞出現了全國性的文化月刊《新作家》。經常在此刊物上發表作品的作家被稱為“新作家派”。
在小說方麵代表人物是主張“藝術是社會的鏡子”的小說家爾敏·巴奈(1908~1970)。他的代表作《枷鎖》(1940)是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揭示了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虛偽生活和頹廢思想。作品通過一對夫婦由於私欲和虛榮心引起矛盾,分手後才從過去的精神枷鎖中解脫出來的故事,說明個人欲望的束縛如同枷鎖一般,表現了30年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麵貌。
“新作家派”的代表詩人有阿米爾·哈姆紮(1911~1946)和阿斯瑪拉·哈迪(1914?)。他們的詩歌都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但風格不同。哈姆紮的詩集《相思果》(1941)和《寂寞之歌》(1937)主要表現戀情、鄉愁、絕望等淒婉低沉的感傷情調;哈迪的《夙願何時酬》(1932)等詩篇熱情豪邁,充滿了反對帝國主義,要求獨立的戰鬥激情。
1942~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期間,印度尼西亞資產階級作家大多創作“雙刃文學”,即把為“大東亞戰爭”效勞的一刃和為民族主義的一刃結合起來。這時,作家的創造受到了一定的限製。1945年印度尼西亞獨立後,其文學也進入了現代時期。除普拉姆迪亞以外,烏杜依·達唐·宋達尼(1920~1979)也比較著名。他創作的劇本有《笛子》(1948)、《飯店之花》(1948)、《阿瓦爾和米拉》(1952)等,內容多寫對前途懷有希望的小人物的悲慘命運,揭露社會上的種種不合理現象。他的長篇曆史小說《丹貝拉》(1949)是當時的的優秀之作,描寫的是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班達人民反抗荷蘭東印度公司推行殖民主義政策的鬥爭。1950年“人民文化協會”成立後,許多新老作家,如普拉姆迪亞、烏杜依等,都寫出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和鬥爭的作品。“人民文化協會”中有影響的詩人是班達哈羅·哈拉哈普(1921~)。他早期的詩集《沙麗娜與我》(1939)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1956年發表的詩集《來自饑餓和愛情降臨的地方》,以鏗鏘有力的詩句表達了革命人民堅強的鬥爭意誌,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在人民文化協會以外,代表民族主義者的詩人西托爾·西杜莫朗(1924~)和代表“最新一代”的詩人、作家阿伊普·羅迪等,在50年代也頗有影響。現代埃及文學
由於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1919年,埃及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對英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這對埃及現代文學的產生和發展,必然要起到促進作用。“埃及現代主義派”(又稱“埃及現代派”)的出現,標誌著埃及現代文學的開端。這一文學流派,形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於20年代,繁榮於30年代,在阿拉伯各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埃及和阿拉伯各國現代文學的主要流派。但是,它同西歐的現代主義頹廢文學是迥然不同的。這一派主張,以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文化複興為目的,以現實主義的態度反映社會現實生活,以表現人民大眾的苦難和不幸為理想和願望,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服務。這一流派的主要成員有:邁哈穆德·台木爾(1894~1973),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朱麻謝赫和其他故事》(1925)問世後,受到埃及文學家的稱讚,被譽為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陶非格·哈基姆(1898~)是現代阿拉伯戲劇文學的傑出代表。他的取材於司法工作的小說《鄉村檢察官手記》(1937),贏得了好評。他的哲理劇題材廣泛,含義深刻,如:取材於基督教故事的《洞中人》(1936)、以《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為題材的《山魯佐德》(1934)和取材於希臘神話的《皮格馬利翁》(1942)都是傑作,有的作品還借鑒了西方荒誕派的藝術手法。享有世界聲譽的塔哈·侯賽因,也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
在阿拉伯文學中,埃及小說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小說創作的良好局麵凝聚著老中青三代作家的辛勞。
老一輩作家仍筆耕不輟,繼續有新作問世,著名作家納吉布·馬赫福茲(1911~)繼戰後50年代發表著名的3部曲,《宮間街》(1956)、《思宮街》(1957)、《甘露街》(1957)之後,於20世紀70~80年代又出版了許多新的作品。伊赫桑·阿卜杜·庫杜斯(1919~)是個多產作家,出版有中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30多部,如《我家有個男子漢》(《難中英傑》)(1957)、《罪惡的心》(1958)、《一切都無所謂》(1963)、《子彈仍在口袋中》(1975)、《我們都是賊》(1982)等。阿卜杜·拉赫曼·阿斯謝爾卡維(1920~)在20世紀50~60年代發表了《土地》(1954)、《農民》(1968)之後,轉向宗教題材的創作,又發表了《伊瑪且阿裏》、《歐麥爾·本·阿卜杜·阿齊茲》、《歐姆魯·本·赫托卜》等長篇小說。
一批中青年作家關注時代的變化和現實鬥爭,藝術上不斷探索和創新。他們的努力正日益受到阿拉伯以及西方評論界的注意。其中最突出的是穆罕默德·優索福·格伊德傑馬德·黑托尼、馬吉德·突比亞和穆罕默德·傑拉勒。自1971年起,格伊德,連續發表多部小說,其中有《邁尼西莊園的消息》(1971)、《冬夜》(1974)、《幹旱的日子》(1974)、《一周是七天》(1975)等。格伊德的《邁尼西莊園的消息》、黑托尼的《吉尼·貝拉卡特》和《宰阿法拉尼區的案件》、突比亞的短篇小說集、傑拉勒的《紅石榴》已被譯成法、英、俄等國文字,在世界範圍內享有一定聲譽。現代伊拉克文學
伊拉克的現代文學,大約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最早是在小說創作方麵顯露了現代的特點。邁哈穆德·艾哈邁德·賽義德(1901~1037)的小說《傑拉勒·哈立德》(1928),對現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促進作用。邁哈穆德·艾哈邁德·賽義德是伊拉克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者,他的早期創作有浪漫主義傾向,後來受到蘇聯文學的影響,提倡“人民文學”。祖·努·阿尤布(1908~),是屬於埃及現代派的作家。他敢於尖銳地揭露社會黑暗和無情抨擊反動勢力,他的短篇小說創作在現代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伊拉克現代文學中還有許多作品也比較著名,在小說方麵如祖·努·阿尤布(1908~)的小說《彷徨的人們》(1958)、《魔鬼》(1958),阿卜杜·馬立克·努裏的小說《人性的使者》(1946)、《土地之歌》(1954)。
在詩歌方麵,有詩人穆罕默德·麥赫迪·賈瓦希裏(1903~)的詩集《賈瓦希裏詩集》(1957),女詩人娜齊克梅拉伊卡(1923~)的詩集《碎片與灰燼》(1949)、《波穀深處》(1958),巴德爾·沙基爾·塞亞卜(1926~1964)的詩集《掘墓人》(1952)、《武器與兒童》(1954),阿卜杜·阿裏·瓦哈布·阿裏·白雅帖(1926~)的抒情詩集《天使與魔鬼》(1954)、《破罐》(1954)、《光榮屬於孩子和橄欖樹》(1956)、《流亡的詩》(1957)等。現代伊朗文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伊朗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鬥爭浪潮高漲,對現代伊朗文學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1946年,在德黑蘭召開了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參加大會的有著名詩人和作家巴哈爾、尼瑪·尤什吉、薩迪克·赫達亞特、伯佐爾格·阿拉維、薩迪克·秋巴克、赫加澤等。大會從詩歌、散文和文藝批評等方麵探討了伊朗現代文學發展問題。
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伊朗相繼出現了一批優秀的短篇小說,如薩迪克·赫達亞特的《明天》(1946),阿赫瑪德·薩迪克的《同誌》(1952),奧密德的《白色地平線》,達裏亞的《反叛》(1952),伯佐爾格·阿拉維的《一個吉蘭農民》(1951)、《書簡及其他故事》(1952)和《水》(1952)等。
1953年,伊朗穆罕默德·禮薩推翻了民族主義者摩薩台的政府,鎮壓蓬勃發展的人民革命運動,出版事業和文學創作又一次遭到沉重打擊。1953年以後,西方偵探小說和色情作品開始在伊朗泛濫。
20世紀60年代,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出現了一批反映現實的長篇小說。這類作品如穆罕默德·阿裏·阿富·尼的《阿胡夫人的丈夫》(1961)、賈瑪爾·米爾·薩迪基的《長夜漫漫》、薩迪克·秋巴克的《坦格斯坦人》和《頑石》等,特別是《阿胡夫人的丈夫》反映了伊朗婦女的不幸和宗法製的家庭關係,出版後獲得廣泛注意和很高的評價,被認為是伊朗現代文學創作中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現代敘利亞文學
現代敘利亞文學,大致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1919年,由詩人和作家建立的阿拉伯科學學會創辦了文學刊物並出版了文學作品,這對敘利亞的語言、文化的複興與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1920年,敘利亞變相成為法國殖民地以後,敘利亞人民的武裝起義,此起彼伏。現代敘利亞文學在民族解放鬥爭中誕生了。
最早出現的是表現了反侵略、反壓迫、渴望自由的文學作品。詩人舍菲格·傑卜裏的《黃鶯之歌》、海魯丁·齊拉克利的《我的祖國》等,表現了反對壓迫、渴望解放的迫切願望。雖然有的詩人在藝術表現上采取了象征和寓意的手法,但是,愛國主義熱情卻溢於言表。
敘利亞作家邁阿魯夫·艾納烏特(1892~1948)的小說《歐麥爾·本·海塔卜》(1936)和歐麥爾·艾布·雷沙的詩劇《濟·卡爾戰役》(1936)以及赫利勒·欣達維(1906~)的《盜火者》,雖然都是取材於曆史事件和希臘神話的作品,但是卻共同地反映了阿拉伯光榮的過去和反侵略的優良傳統,宣傳了愛國主義精神。
20世紀30年代以後,敘利亞的小說有了新的發展和重大的突破。福阿德·薩伊卜(1910~1970)的以先進技術進入農村為題材的短篇小說《機器的葬禮》和以農民自發反抗奧斯曼統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傷痕史》,在藝術上獨具特色,被譽為敘利亞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
另外,敘利亞還有一些優秀的作家、作品,如哈納·米奈(1924~)的長篇小說《藍燈》(1954)、《不可見的線索》(1958)、《陰天的太陽》(1973)和《殘畫》(1974),女作家艾勒法·伊德裏比(1912~)的小說《敘利亞故事》(1954),阿卜杜·薩拉姆·歐吉裏(1917~)的長篇小說《塞維利亞之燈》(1956)、《噙淚的微笑》(1953)、《岡特拉城騎士》(1971)等。現代土耳其文學
現代土耳其文學在詩歌方麵曾出現過受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影響的“七火炬”流派。
20世紀30年代,內吉普·法澤爾(1905~)的表現個人在社會和宇宙中的孤獨、絕望和痛苦的詩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納齊姆·希克梅特則以其描寫社會生活的自由體詩歌而聞名。後來,迪納莫(1909~)、勒法特·厄爾卡茲(1911~)和阿·卡迪爾(1917~)等人也寫了不少反映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詩歌。但由於希克梅特這些進步詩人被監禁及遭受迫害,這些詩人的創作未能順利發展。
20世紀40年代,以詩人奧爾·韋利(1914~1950)為代表的“怪誕派”對土耳其詩歌進行了重大革新,進一步發展了自由體詩歌。這時還有一個不屬於任何流派、風格獨特的詩人達拉爾賈(1914~),以其抽象的、富有哲理性的作品而引人注目。這時在短篇小說方麵,有不少作品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反映了嚴酷的社會現實。如:雷菲克·哈利特·卡萊伊(1888~1965)的《鄉土故事》(1939)。此外,薩伊特·法伊克·阿巴瑟亞納克(1906~1954)的作品也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1956年後,短篇小說創作方麵曾出現過一個受存在主義影響的流派。他們的作品內容抽象,結構奇特,語言晦澀,不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其中一些作家後來也都改變風格,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期間,土耳其政局動蕩不安,各種思潮之間的鬥爭錯綜複雜,這一切都由感覺敏銳的青年作家用短篇小說的形式反映了出來,因而在這期間短篇小說的創作比較活躍。其中較為有名的有貝基爾·耶爾德茲(1935~)、奧斯曼·沙欣(1938~)和女作家菲呂讚·塞爾柱(1935~)。
在長篇小說方麵,著名作家亞庫普·卡德裏的《外人》(1932),哈莉黛·埃迪普的《有蒼蠅的雜貨鋪》(1936)及雷沙特·努裏·君泰金的《戴菊鳥》(1922),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人民生活,因而深受歡迎。20世紀30~50年代之間出現的薩巴哈丁·阿裏、薩德利·埃爾泰姆(1900~1943)和雷沙特·埃尼斯(1909~)等作家,大多以城市貧民、士兵、農民、工人、囚犯和流亡者的生活為題材。埃爾泰姆的《當紡車停轉的時候》(1931)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農村階級鬥爭的小說。雷沙特·埃尼斯的長篇小說《泥土氣息》(1944),描寫了一個貧苦家庭的悲慘命運,反映了農民遭受剝削的處境,成為40年代的名著之一。
1954~1967年這幾年是農村小說最風行的年代。亞沙爾·凱馬爾、奧爾·凱馬爾、薩米姆·科賈格茲(1916~)和奧爾·漢切爾裏奧盧(1916~ )等作家廣泛而深入地描寫了農民的生活。20世紀40、50年代期間一些畢業於“農村學院”(一種從農民中培養為農村服務的人才的學校)的學生也成了著名的農村小說作家。如馬卡爾·馬哈穆特(1930~)、法基爾·巴伊庫爾特(1929~)和塔裏普·阿普阿伊丁(1926~)等。馬哈穆特寫的《我們的村子》(1950)曾引起巨大的反響,它的出版被認為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20世紀60年代後期,長篇小說仍然以社會政治題材為主,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土耳其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題材也逐步由農村生活轉向城市生活。這時期的作品一方麵暴露社會的黑暗,一方麵努力探索實現社會變革的道路。現代非洲馬格裏布阿拉伯語文學
“馬格裏布”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是西方的意思,一般指地處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斯3國,是非洲文化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19世紀後,馬格裏布逐漸淪為西方殖民地。20世紀50年代,馬格裏布諸國相繼獨立,民族文學有較大的發展。
阿爾及利亞的阿拉伯語文學有著悠久的曆史傳統,8至11世紀,口頭文學創作極為豐富。19世紀中葉,反法鬥爭領袖、民族英雄阿卜杜卡迪爾·傑紮伊裏(1807~1883)的詩篇,是阿爾及利亞近代文學的先聲。他的作品帶有古典詩歌傳統。
19世紀末,作家穆罕默德·賽義德·宰克利、穆罕默德·本·胡賈等人所寫的政論,對喚醒民族自覺、反對殖民統治以及形成新的風格方麵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從20世紀30年代起艾哈邁德·裏達·霍霍(1911~1956)開始從事創作,以《麥加少女》(1947)成名。這是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反映婦女的無權地位和要求解放的願望。20世紀50年代,艾哈邁德·阿舒爾寫了大量洋溢著愛國主義熱情的短篇小說。舍利夫·侯賽因、祖呼爾·瓦尼西等的作品批判了社會的落後現象。艾布·伊德·杜杜和阿卜杜·哈米德·本·赫杜格的創作表現武裝鬥爭以及有關土地、婦女等問題,如短篇小說集《七支火炬》、《阿爾及利亞的陰影》和長篇小說《南風》(1971)等。20世紀60年代後,一批青年作家創作了大量的佳作。塔希爾·瓦塔爾的短篇小說集《我心中升起的煙》、長篇小說《地震》和《拉茲》是反映武裝鬥爭和土地革命的作品;哈納菲·本·伊薩的短篇小說描寫民族解放鬥爭;艾哈邁德·穆瑙沃爾、穆斯塔法·法西等人的短篇小說抨擊了黑暗的社會;塞馬哈·哈比卜、哈菲裏·穆罕默德·塞馬赫的作品表現了石油國有化後的工人生活。
阿爾及利亞詩人的創作也密切聯係實際。1926年,詩人穆罕默德·哈吉·塞努西·紮希利編選的詩集《阿爾及利亞現代詩人》,收入他本人和許多著名詩人的作品,他們為被壓迫人民的命運而悲歎,並號召人們為美好的未來而鬥爭。穆罕默德·伊德·哈裏發(1904~?)是阿爾及利亞現代詩歌的先驅,他的作品對推動現代詩歌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艾布·卡西姆·薩阿達拉著有詩集《勝利屬於阿爾及利亞》(1957),在形式上開始新的探索。穆斯塔法·阿什拉夫(1918~)著有詩集《阿拉伯少女之歌》。
阿爾及利亞戲劇文學產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部詩劇《巴拉爾》是穆罕默德·伊德·哈裏發所作,通過對曆史人物巴拉爾·本·拉巴赫堅忍不拔的英雄氣概和忠於理想的頑強精神的描寫,塑造了人們所向往的民族英雄典型,鼓舞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而鬥爭。艾哈邁德·陶菲格·馬達尼和阿卜杜拉·納克裏著力創作反抗侵略的劇本。艾哈邁德·齊阿布的劇本《繼母》(1953)反對傳統的宗法製度,要求用新的方法教育下一代。穆斯塔法·阿什拉夫著有《無罪者不擔罪責》和《最後的屏障》,後者描寫阿爾及利亞人民為爭取自由和獨立而進行的鬥爭。
摩洛哥的阿拉伯語文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蓬勃發展。以阿卜德·哈費德·法西、伊本·阿巴斯·卡巴爾等為代表的政論作家和以艾哈邁德·勃那尼、阿卜杜·拉赫曼·法西等為代表的雜文作家創造了新的散文風格。現代著名的小說家阿卜杜·邁吉德·本·賈倫著有描寫殖民統治下人民的悲慘生活的《我的童年》和反映反法鬥爭的短篇小說集《血穀》(1948);阿卜杜·凱裏姆·古拉卜著有《論文化與文學》、長篇小說《七扇門》、短篇小說集《我們埋葬了過去》和《幸運兒之死》;穆巴拉克·拉比伊著有長篇小說《冬季之風》、《善良的人們》和《武器交易和賭博》等。新出現的青年作家中著名的有穆斯塔法·穆罕默德·薩巴格。在詩歌方麵,穆罕默德·蘇萊曼(1863~1925)、阿卜杜拉·法西(?~1930)和穆罕默德·哈立德等人的創作反映現實生活,表現反對殖民者的鬥爭,呼籲改革宗教。現代著名的詩人穆罕默德·哈拉沃依受古典詩歌的影響較大,主要作品為詩集《歌聲與回響》(1966)。詩歌革新的代表人物有艾布·貝克爾·萊姆杜尼、穆斯塔法·穆罕默德·薩巴格等。民族戲劇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主要劇作家有貝利·哈希米、哈桑·薩伊赫等,寫有反映婦女問題的社會劇和曆史劇。
突尼斯阿拉伯語文學,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在內容和形式上均有所突破。作家穆罕默德·塞努西的《漢誌遊記》和阿裏·瓦爾達尼的《西班牙伊斯蘭藝術文物記述》等是突尼斯現代阿拉伯語文學最早的作品。詩人穆罕默德·沙茲利·哈茲納達爾是詩歌革新的先導,他反對殖民統治,主張進行民族文藝複興。
20世紀20~30年代,著名的詩人塔希爾·哈達德(1899~1935)以傳統形式的詩歌創作反映現實生活,對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關懷。詩人艾布勒·卡西姆·沙比(1909~1934)認為文學應該盡可能廣泛地反映現實生活,為民族獨立解放服務,他的主要作品有詩集《生命之歌》。穆罕默德·馬爾祖吉(1916~)的詩集《眼淚與風暴》(1946)中多數是浪漫主義作品,並著有《突尼斯民間文學》(1967)一書,對突尼斯南部以方言為主的民間詩歌作了整理和研究。詩人歐麥爾·塞阿迪·蓋裏卜的詩集《鎖鏈》,喊出了勞動人民的心聲。邁赫穆德·馬齊吉的哲理劇《水壩》(1955)歌頌了忠於理想的品德,也流露了作者的宿命思想。他還著有長篇小說《忘卻的誕生》(1945)。
作家拜希爾·海裏夫(1917~)的長篇小說《死亡,或者我受你愛情的誘惑》(1957)反映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突尼斯知識分子的生活,另外,他的長篇小說《夜間閃電》(1960)寫16世紀的一個愛情故事。
穆罕默德·阿魯西·馬特維(1920~)的長篇小說《哈裏姆》和長篇小說《苦桑》是他的成名之作。作家拉沙德·哈姆紮維(1934~)的中篇小說《巴杜達死了》,展示了突尼斯農村生活畫麵。穆罕默德·哈迪·本·薩利哈的長篇小說《在蜘蛛網裏》、艾哈邁德·易卜拉欣·法吉赫的長篇小說《星辰消失》都受到阿拉伯文學界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