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上述種種原因,使古代尼雅墓葬中的屍體,也就出現了千差萬別。有一部分屍體變成了幹屍,有的屍體完全爛掉,有的屍體是半具幹屍,並不是所有的屍體都變成了幹屍。馬王堆漢墓古屍

經過兩千多年保存下來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古屍,是一具非常罕見獨特的屍體。她外形完整,軟組織富有彈性。體重34.5公斤,內髒雖有幹縮,但外形完整、柔潤……。這一考古新發現曾轟動了世界,怪不得有言過其實的傳說謂“老太婆”“容貌如生”“形如剛死”,甚至有港澳同胞港澳同胞:今指香港、澳門的同胞。問道“為什麼不搶救呢!”

其實古屍並不是未腐敗,而是腐敗到一定程度被中斷而保存下來。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是一具“巨人觀”的女屍,就是墓主人死後早期腐敗的現象。

人死之後,由於缺氧氣,細胞發生自身溶解並導致組織自溶,屍體內的細菌與屍外來的細菌在屍體內急劇繁殖,並分泌大量的分解有機物(如蛋白質等)的酶,而引起屍體腐敗。腐敗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氣體,擠壓全身的組織內髒器官,使全身腫脹,張口、伸舌、眼球突出、肛門脫出……。法醫學稱這些早期腐敗的現象為“巨人觀”。如果死者是孕婦發生了“巨人觀”,氣體壓力可能將胎兒擠出陰道,叫內分娩。當然這具50多歲的軟侯夫人不存在這些問題。

既然細菌能引起屍體腐敗,為什麼屍體不徹底腐爛而又保存完好呢?

屍體腐敗,必須有腐敗菌的參與。而腐敗菌的生存、繁殖或死亡,同溫度、濕度、氧氣的有無、酸堿度、營養物質等密切相關。要防止屍體腐敗,除了化學藥物或物理方法來殺滅細菌外,改變腐敗細菌的生存條件也可以停止腐敗。我國西漢時代的勞動人民,采取了深埋密封等措施,使得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物理和化學的條件不利於細菌的生長繁殖。因而在屍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自溶腐敗之後,及時地製止了腐敗的滋長,形成了無菌的環境而使屍體保存下來。

據考古學家查證,可能古人給屍體用香湯和酒給屍體沐浴(抹澡),使屍體去穢去穢:去掉身體上的髒東西。、“香美”,還有一定消毒作用,並在入殮時噴灑了酒。棺液化驗出乙醇(0.11%)和乙酸(1.03%)等,但棺內放酒浸泡屍體未見於我國曆史記載。沐浴之後的屍體用絲麻織物緊裹達20層之多,不但隔絕蠅蟲接觸屍體而且把棺材填滿,造成棺內空氣極少,外麵又套上密封條件很好的三層棺。諸棺蓋封口都用漆封粘,屍體在密封的條件下,棺內的少量空氣很快被早期腐敗的屍體消耗盡,形成缺氧條件;棺外的槨室內存放大量的隨葬品包括食物等的腐敗,消耗墓室內的氧氣,腐敗菌在這樣極其有限的空氣條件下生存隨著氧的耗盡而自身延緩或停止繁殖生長,或死亡,或以芽胞形式停止生長(屍體的肌肉、肝、腎發現大量細菌芽胞),無氧環境抑製了嗜氧菌的生長,而厭氧菌卻繁殖繁殖:生物產生新的個體以傳後代。起來,繼續對屍體起腐敗作用,但它由於自身的代謝產物日益積累增多,反而抑製厭氧菌的生長,厭氧菌最後也死亡了,腐敗也隨之停止。

為說明墓室缺氧,我們還介紹一則有趣的小旁證:在啟棺當時,在隨葬品中發現了五隻小昆蟲(三隻鈞紋皮蠢幼蟲和兩隻米象成蟲)的完整屍體。這些昆蟲也是2100多年前伴著隨葬品活著入葬的。在墓室裏,有空氣有濕度有營養維持生活,為什麼昆蟲會死亡呢?很顯然是空氣被耗盡,昆蟲窒息窒(zhì)息:因外界氧氣不足或呼吸係統發生障礙而呼吸困難,甚至停止呼吸。死亡。這說明墓室內形成缺氧後,腐敗過程延緩、停止了。

屍體停止腐敗,已腐敗的部分當然不能恢複,已形成的張口伸舌突眼脫肛也不能複原,而沒有腐敗的組織被保存下來,仍然維持著器官內髒乃至全身的形狀,這些組織保存最完好的是“結締組織”,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超微結構十分豐富、接近新鮮狀態。

為了保證墓室密閉,墓室的周壁用厚厚的白膏泥構築,並防止地下水滲入。這樣屍體在深埋20米的地下,維持著低溫、恒濕密封、避光、又無大地震的恒定條件下,保持了兩千一百多年。如果這種恒定條件遭破壞,屍體就不能保存下來,例如同樣是埋在馬王堆上的二、三號墓是呂後至漢文帝時期入土的,其地理條件一樣,墓葬措施也大體相同,但二、三號墓被盜或墓室密封不嚴,而引起屍體腐敗。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在棺內放有某種防腐藥物,屍體才不腐敗,這完全可能,如化驗棺水發現棺水中有汞(水銀)、乙醇(酒精)……等。古人是將放水銀作為防腐措施的,不過科學已證明,汞起不到防腐作用。是否用中草藥防腐呢?目前也無確證。我國是文明古國,有許多古屍尚未發掘,化學藥物防腐措施的解釋,讓今後出土的古屍研究來證明吧!俄國沙皇家族的屍體之謎

1918年7月,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在血雨腥風中結束了它的統治,300個春秋隨風而逝。

1917年3月,王朝的統治地位已經岌岌可危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險,快要傾覆或滅亡。。當時,沙皇尼古拉二世遲遲不肯退位,而是把政權交給了以亞曆山大·克倫斯基為首的保皇主義者。保皇派在革命中奉行溫和政策,與激進的俄國紅軍是對立的兩派,他們仍舊擁護君主立憲製。保皇派對前沙皇和他的家人雖然有所顧忌,卻也禮遇有加。當時羅曼諾夫皇室成員被囿居於聖彼得堡的豪宅,雖然失去自由,日子過得倒像二月革命爆發前那樣悠然自得。豪宅之外,人事滄桑、風雲巨變;豪宅之內,一家人整日讀書、散步、打網球、喝茶。8月的一天,一夥憤怒的暴徒闖入豪門,打破了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一家人被押往西伯利亞的小城圖布爾斯克。

1917年11月,蘇共蘇共:今指前蘇聯共產黨的簡稱。掌握了政權,羅曼諾夫家族的生活隨之急轉直下。皇室的消遣沒有了,保皇派無力顧及他們。1918年5月的一天,他們又被轉移到葉卡特琳堡。7月18日清晨,萬物剛剛蘇醒,死神卻降臨了。

多年之後,當時的一名警衛帕維爾·梅德韋傑夫向蘇共調查員回憶了那天的情景:早晨,一家人被叫醒後傳喚到住所的地下室。首先進去的是尼古拉,他抱著正在生病的13歲的小兒子阿利克謝。接著進去的是沙皇的妻子亞曆山德拉,後麵跟著她的四個女兒,22歲的奧莉佳,21歲的塔蒂亞納,19歲的瑪麗亞,還有17歲的阿納斯塔西亞,最後是家庭醫生、廚師、女仆和隨從。為首的軍官雅科夫·尤羅夫斯基命令11名犯人靠牆站著。他們看起來就像一幅全家肖像畫。軍官一聲令下,行刑隊進了屋。他告訴他們死局已定,烏拉爾執行委員會已下令處決他們。話音剛落,他就向沙皇開了槍,沙皇當場斃命。

行刑隊每個士兵負責一個犯人。無奈房間狹窄,士兵們無法各就其位。第一次射擊沒有打死一個人。女人們的緊身胸衣裏藏著鑽石項鏈,子彈很難射中致命部位。一時之間,屋內子彈橫飛,沒有一顆射中目標。最後,士兵用刺刀和槍托結果了他們的性命。

士兵掩埋屍體時場麵十分混亂,隻把屍體扔進附近的一個礦井便匆匆了事。第二天,他們想再找一個更為隱秘的地方,不巧運載屍體的卡車陷進泥裏。士兵們索性把屍體埋在卡車停住的地方。

有傳言說,當時的一名警衛起了惻隱惻(cè)隱:對受苦難的人表示同情。之心,幫助一名皇族成員逃脫了魔掌。許多人都聲稱自己是那個幸免遇難的皇室成員。有些人的假麵具很快就被拆穿了,有些人卻得到了幸存的皇親和與皇室交往甚密者的認同。

既然不能找到羅曼諾夫家族成員的屍體,就不能肯定他們已經全部遇害。羅曼諾夫家族的故事也不能就此擱筆。

在眾多的冒充者中,有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盡管她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字,但是她在她的支持者心目中永遠是“阿納斯塔西亞”。

這位女子第一次吸引眾人的目光是在1920年2月。幾個月之前,她企圖跳入柏林的蘭德維爾運河,在被救起之後,她講述了自己的經曆:她是羅曼諾夫家族的小女兒,在葉卡特琳堡的地下室裏被一名波蘭士兵救起。那時她已不省人事。在這名士兵的幫助下,她乘馬車越過俄國邊境到了羅馬尼亞,她想到在柏林的姑姑普魯士王妃依雷內那裏尋求幫助。王妃不相信她的身份,她萬念俱灰萬念俱灰:一切打算,想法都破滅了。,於是想投河自盡。

很多被放逐的俄國人收容了她。他們覺得從河裏救起的這名女子與據說已死去的阿納斯塔西亞長相極為相像。甚至尼古拉的表弟安德烈大公和阿納斯塔西亞的表姐克色尼亞公主都這樣認為。在紐約,她更是社交界的寵兒。她化名安娜·安德爾森,許多有錢的社交名人都爭相宴請她,想一睹這位“女大公”的芳容。

但是大多數皇族成員並不承認這位安德爾森小姐。1928年10月,羅曼諾夫家族的其他成員和亞曆山德拉的三位親戚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稱“現在住在紐約的那名女子不是阿納斯塔西亞公主”。阿納斯塔西亞的祖母、寡居的皇後不相信安德爾森的離奇故事,拒絕與她見麵,甚至不想聽到她的名字。

1938年,安德爾森想采取法律手段取回在羅曼諾夫家族遺產中自己應有的一份。無奈的是,對她不利的證據太多:不僅皇親不認她,而且1927年一位叫多麗思·溫格爾貝的女人認出安德爾森就是弗蘭齊絲卡·尚茨克斯卡,在波蘭一家工廠做工,1920年之前,她們兩人一直住在一起。

許多人覺得這簡直是一個童話故事,可是安德爾森卻是一位難對付的女主角。即使對她的支持者她也是傲慢傲慢:輕視別人,對人沒有禮貌。無理;她從不講俄語,這就更加使人懷疑她的身份。但她的支持者為她開脫的倒是合情合理:為什麼她不可以目中無人呢?她原本是皇室中萬般驕縱的公主!為什麼她要講俄語呢?這會勾起她傷心的往事、想起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死。

然而這些借口都十分蒼白無力。經過了百般周折,西德最高法庭還是在1970年駁回了她的上訴。

許多曆史學家對安娜·安德爾森並不感興趣,他們的研究在整個前蘇聯時期都未停止。首先開始調查工作的是保皇政府。他們在處決發生後7天重回葉卡特琳堡,並指派專門的調查員尼古拉·索科洛夫調查當時的真實情況。

索科洛夫曆經6年才完成他的調查。那時,蘇共不但收回了葉卡特琳堡,整個俄國都在他們的控製之下,索科洛夫隻好到巴黎出版他的調查結果。1924年,書終於麵世了。索科洛夫說,7月18日那天遭殺害的不隻是沙皇,還有他的全家。事件剛發生時,警衛帕維爾·梅德韋傑夫的證詞表示,當時他沒有參與執行槍決,隻是聽到槍聲,看到地下室裏的屍體。索科洛夫在出事現場和附近的礦井中發現了羅曼諾夫家族的大量珠寶和其他物品;還有一份7月17日葉卡特琳堡的紅軍發給莫斯科的電報,說“沙皇和他的家人都遭到同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