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之後,蘇聯官方也公布了帕維爾·別克夫寫的調查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帕維爾頗讚同索科洛夫的觀點。他們最大的分歧分歧(qí):思想、意見不統一,有差別。在於,索科洛夫認為一家人的屍體被焚燒了,而帕維爾則說屍體是被埋葬的。別克夫的調查使蘇聯政府改變了說法,他們不再否認這一點,事實上,他們否認這一點已達8年之久。他們終於承認羅曼諾夫一家人都死在葉卡特琳堡。但別克夫卻堅持說這一決定來自葉卡特琳堡蘇聯地方政府,而不是來自莫斯科。別克夫自己就曾是葉卡特琳堡蘇聯地方政府的一員。

索科洛夫和別克夫的報告使大多數世人相信,羅曼諾夫皇室成員無一人幸免。可疑點在於,索科洛夫和別克夫都根本沒發現被害者的屍骨。20世紀70年代,著名的俄國電影製片人格利·裏亞波夫就決定去尋找他們的屍體。

裏亞波夫的第一次重大發現是在1978年,他找到了一個人。此人的父親雅克夫·尤羅夫斯基當年奉命在葉卡特琳堡看管羅曼諾夫一家人。令裏亞波夫萬般欣喜欣喜:歡喜,快樂。的是尤羅夫斯基的大兒子給了他一份父親記錄當年處決的筆記,筆記證實了別克夫的說法,屍體並非被焚燒,而是被埋葬;更為慶幸的是筆記中詳細記錄了屍體埋葬的地點——葉卡特琳堡西北12英裏的地方。

裏亞波夫的第二個重要突破是一個叫亞曆山大·阿夫杜寧的人的出現。他是葉卡特琳堡的當地居民,對那一帶非常熟悉,而且也對尋找屍體一事感興趣。1979年5月30日,裏亞波夫在尤羅夫斯基提到的地方找到了三個頭蓋骨和其他部位的骨骸。這一發現令他喜出望外,又膽戰心驚。他們兩人焦慮起來:此時也許不是將真相告白於天下的時候。如果這些屍骨被證明屬於羅曼諾夫家族,當局會有何反應?於是他們決定把屍骨埋回原處,並發誓不到時機成熟,不告訴第三個人。

十年之後,裏亞波夫認為時機已到。1989年4月10日,每周一期的《莫斯科真理報》向世人披露了一條驚人的新聞羅曼諾夫家族成員的屍骸在葉卡特琳堡附近的沼澤地裏被發現。兩年之後,俄國軍隊到達出事地點並挖出了被重新埋回去的屍骨,還有另外一些頭蓋骨、肋骨、椎骨、腿部和臂部的骨頭。

這些屍骨是被害的羅曼諾夫家族的嗎?為了證實,科學家從屍骨中提取了DNADNA:生物染色體。,與健在的羅曼諾夫親戚的血液中的DNA對比。在血統複雜的歐洲皇族中,英國科學家選擇了伊麗莎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他是沙皇皇後亞曆山德拉的侄外孫,親王同意提供自己的血液。1993年7月,曆經10個月的化驗分析,彼得·吉爾和帕維爾·伊萬諾夫宣布,DNA化驗結果證明這些屍骨有98.5%的可能屬於羅曼諾夫家族。後來種種試驗顯示出更高的機率。

DNA測試也幫助我們看清了安娜·安德爾森的真麵目。安德爾森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夏洛茨維爾嫁給了一個富有的醫生,她已經在1984年去世。吉爾在夏洛茨維爾醫院得到了在安德爾森手術後醫院按慣例保存的她的組織標本。他把組織細胞中的DNA與在葉卡特琳堡發現的骨骸中提取的DNA對比,證明它們來自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然後又把前者和從德國農場主卡爾·毛赫爾身上提取的血樣相對比,化驗結果100%吻合。毛赫爾是一個波蘭農民的侄孫子,這位農民名叫弗蘭齊絲卡·尚茨克斯卡。

至今,仍有一個謎底尚未揭開:在葉卡特琳堡發現了7個頭蓋骨,而被害者除了7名皇家成員外,還有醫生和仆人,總共11人。還有兩個人的屍骨不知所蹤。其中一個是阿利克謝,因為在被發現的屍骨中並沒有13歲孩子的骨頭。至於另一個人的身份,科學家們也眾說紛紜眾說紛紜:各種各樣的說法。。德國方麵推測是瑪麗亞,美國方麵認為是阿納斯塔西亞。但不論是哪種可能,人們有理由相信在那次大屠殺中,確實有一名皇位繼承者幸免於難。

不管是浪漫主義者還是擁護君主製的人(在俄國,這兩派大有人在),都應該承認這種可能性很小。尤羅夫斯基的筆記和梅德韋傑夫的證詞都把當時的場麵描述得血腥而殘忍。試想在那種情況下,阿利克謝或瑪麗亞或阿納斯塔西亞怎麼能生還?在尤羅夫斯基的筆記中有對其他兩具屍體的去向的解釋:監獄看守長回憶,混亂之中有兩具屍體沒有與其他屍體埋在一起。如果找到那兩具屍體,任何疑團便迎刃而解迎刃而解:用刀劈竹子。劈開了口兒,下麵的一段迎著刀口自己裂開。比喻主要的問題解決了,其它有關的問題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決。。

1998年7月,尼古拉、亞曆山德拉和三個孩子的遺骸被重新安葬在聖彼得堡。懸棺

中國古代南方的某些少數民族中曾經盛行過一種奇特的葬俗——懸棺葬。所謂懸棺葬,就是利用人工的木樁或天然的崖洞,把死者的棺木懸置在萬仞絕壁之上。

關於懸棺的產生,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大寧河邊有位少年被算定要當皇帝,但他必須從某月某日開始,一百天內不得打開大門。到九十九天,少年家的大門意外地被打開了。與此同時,他家後園竹林裏發出劈劈啪啪的震響,竹子一節節綻開了,裏麵跳出一個個人來,又隨即死亡。據說,這本是將來要輔佐少年的文武大臣。家裏人用棺木將他們裝殮起來,氣憤的少年則用腳猛踢這些棺木。說來奇怪,一具具的棺木全部都跳騰而起,掛在大寧河兩岸的岩壁上了。這縹緲縹(piāo)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傳說給懸棺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由於懸棺的神秘,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探險者紛遝而至,有的想尋根究底,出於好奇;有的則是冒死求財。他們在懸壁上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劇……

福建武夷山區的懸棺多是船形,人們稱為“船棺”。明朝萬曆年間,福建崇安縣有個叫張富郎的人到武夷山探險。他利用類似井上汲水用的轆轤轆轤(lúlù):利用輪軸原理製成的一種起重工具。,進入放置“木船”的山洞,隻見幾具屍骨橫七豎八的躺在那裏,最終一無所獲。

清末光緒年間,奉節有個大膽的人隻身進入三峽口,攀上懸崖,取下一個“風箱”。令他失望的是,裏麵並沒有什麼傳世的珍寶。

1971年,奉節縣兩個采藥人登上江邊懸崖,取下兩具“風箱”。棺中保存有巴式銅劍、銅斧,以及漢朝使用的五銖錢等珍貴文物。

1973年,有兩個外來人采用蕩秋千的辦法,經過反複蕩動,進入了武夷觀音岩洞穴,推下一具棺木,企圖盜走,因鄉民及時向政府報告,才免於被盜。

這些棺木,經碳14測定,一般都在2000年以上,有的竟達4000年之久,是商周時期的產物。人們感興趣的是:

當時的生產水平非常低下,為什麼要費盡千辛萬苦,把死者的棺木懸掛在這高不可攀高不可攀:非常的高,不可以攀登,有時也比喻得到不和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的懸崖峭壁之上?又是怎樣安放上去的呢?

一種意見認為這是某些民族的風俗習慣。據考證:古代大寧河地區的濮人,武夷山地區的越人,湘西五溪蠻人,以及雲南僚人,都有此種葬俗。唐代的《朝野僉載》說:“五溪蠻”的父母死之後,其子女便將屍體放在林外,三年後在臨江的高崖上鑿一個石龕放置棺木,放的位置越高,越是盡了孝道。宋代朱輔的《溪蠻絲笑》記述南方的某些少數民族,人死後先埋在土中,隔一段時間再取出屍骨,放在大樹或岩穴裏。生居岩洞,死葬岩洞,為南方民族之特有的習俗。福建、貴州等地的懸棺常常置在傍水的高崖,更是古代南方民族“水行山處”習俗的反映。

一種意見認為是對死者的尊敬。懸棺葬的死者大多在部落中有很高的聲譽、地位,往往是部落首領。他們死後,人們還讓他們居高臨下,俯視山河。而且棺木放於懸崖峭壁之上,敵對部落無法破壞,野獸也無法侵襲。對於有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習俗的一些少數民族來說,部落首領的靈柩安全,關係到部落的興衰命運,因此,不惜代價地將首領的靈柩進行懸棺葬,也是可以理解的了。《馬可·波羅遊記》中寫道:土僚人死後,用小匣裝部分屍骨,“攜之至高山山腹大洞中懸之,俾人、獸不能侵犯”,從而表達了對死者的保護和尊敬。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是祈福的一種方式。《敘州府誌·外紀》說,敘州一些少數民族,對死者的棺材“爭掛高岩以趨吉趨(qū)吉:趨;快走,趨向吉祥的方麵。”。元代烏蒙路宣慰副使李京,曾據其親自經曆寫了《雲南誌略》,說土僚人死後,“置於千仞巔岩之上,以先墜者為吉。”放得愈高愈好,墜落則愈快愈好。為了後嗣子孫的吉祥,隻好讓屍骨越爬越高了。

凡是看過懸棺的人,自然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這重達幾百斤的甚至千斤的木棺,是用什麼方法懸置於陡峭的岩壁之上的呢?據實地考察,這些懸棺低者離地十餘米,高者達幾百米,古人又沒有起重機、大吊車等現代化設備,這真是一個令人興趣盎然卻難以索解的謎。

人們對此議論紛紛。

一說是修棧道而運懸棺。據武夷古越族船棺葬儀習俗,部落首領使用不易腐爛的楠木作船棺,且陪葬品甚多,不願為人所知,便選擇在風雨之夜,兼用人力、畜力,順著事先鋪設的棧道,把船棺運入岩洞。據說,現在九曲溪兩岸的岩壁縫隙處,還可以看到一些殘存的木料,很可能是安置船棺後為了確保它的安全拆除未盡的遺物。但是,一般安裝船棺之處乃懸崖絕壁,並無緩坡之處供架設棧道,所以,此說也難以令人信服。

一說為從上往下懸索下棺。早在唐代《朝野僉載》中,就有“自山上懸索下柩”的說法。千百年前,古大寧河地帶、武夷山都還是原始森林,那懸崖絕壁上古藤叢生,為懸索下柩提供了攀岩附壁的條件。隻要從上縋縋(zhuì):用繩子拴住人或東西,往下送。下幾個“葬禮先行官”,在洞口預先架設幾根橫木,人們在峰頂就地取材,伐楠製棺,然後吊墜而下,先擱在洞口橫木上,再由“先行官”推進洞裏。此說雖較為可信,但也引起人們的質疑:某些峰頂無法攀登,也不一定有可供製作的楠木。

一說為從下往上吊裝。已取出的一個船棺,棺蓋頭部有一道明顯的繩勒痕跡,寬約3厘米,似乎是吊裝的佐證。據《武夷山誌》載:“成化間有鄉人削竹簽,插仙船岩壁,攀引而上。”“村民能猿猱者嚐登之,棺不施釘,可開視。”但此種推想,理由略嫌不足,因為武夷山諸峰的特點是上豐下斂,峰腰洞穴多是朝內斜嵌,吊棺垂直上升不能解決進洞問題。

還有的說是洪水齊天時的遺物;有的說利用堆土法,即利用地形,堆起土台,棺木進位後,再將土撤去;甚至有的說是架設木架和雲梯。不過,對這幾種說法,相信的人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