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奮鬥的目標(1 / 3)

第二章奮鬥的目標

保留自己的本色

詹姆斯·高登·季爾基博士說:“保持自我本色的問題象人類曆史一樣古老,而且是全人類的問題。”很多精神,神經質心理方麵的問題,其隱藏的病因往往是他們不能保持自我本色,矯揉造作引起的。伊笛絲·阿爾雷德太太住在北卡羅來納州的艾爾山她的故事充公說明了這個道理。

“我從小就特別敏感而靦腆,我的身體一直很胖,而我的臉使我看起來比實際上還胖得多。我有一個很保守的母親,她認為隻有愚蠢的女孩才通過漂亮的衣服展示自己。她總是對我說:寬衣好穿,窄衣易破。我的衣服總是寬寬大大、長可及膝。我從不參加任何聚會,自己也沒開過生日犘犪狉狋狔。上學後,我從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動,甚至不上體育課。我非常地害羞,覺得我跟其他的人都?不一樣,完全不討人喜歡。”

“長大之後,我嫁給一個比我年長好幾歲的男人,可是我並沒有改變。我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滿了自信。他們希望能改變我的性格,但我卻辦不到。他們為了使我開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隻是令我更退縮到我的殼裏去。我變得緊張不安,躲開了所有的朋友,甚至恐懼到害怕門鈴響的地步。我知道我是一個失敗者,又怕我的丈夫會發現這一點。所以每次我們出現在公共場合的時候,我都假裝很開心,結果常常做得太虛假而讓人遠遠避開。事後我會為此而難過好幾天。久而久之,不開心的事情越來越多,使我覺得再活下去也沒有什麼意思了,我開始想自殺。”

那麼,是什麼改變了這個幾乎自殺的女人呢?

阿爾雷德太太說:“後來,我的婆婆隨口說出的一句話,改變了我的整個生活。有一天,我的婆婆正在談她怎麼教養她的幾個孩子,她說:‘不管事情怎麼樣,我總會要求他們保持自我本色。’”

保持自我本色?這句話在我的耳畔不斷轟鳴。在這一刹那間,我突然發現了我苦惱的根源,那就是我一直試圖讓自己適合於一個並不適合我的模式。

“一夜之間我開竅了。我開始保持自我本色。我試著研究我自己的個性,試著發掘我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我研究我的優點,研究色彩和服飾的關係,盡量按照我的身材和個性去采購衣服。我主動地去交朋友,我參加了一個社團組織——起先是一個很小的社團——他們讓我參加活動。開始我很害怕,但我每一次發言,就增加了一點勇氣。過了一段時間,我就感到非常的快樂,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在教養我自己的孩子時,我也以自己以前的痛苦生活為鏡子,鼓勵他們遵循自然,保持自我本色。”

安吉羅·帕屈在幼兒教育方麵,曾寫過13本書,和數以千計的文章,他說:“沒有人比那些想做其他人——除他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更痛苦的了。”

這種異想天開的想法,在好萊塢尤其流行。山姆·伍德是好萊塢最知名的導演之一。他說在他啟發一些年輕的演員時,所碰到的最頭痛的問題,就是要讓他們保持自己的本色。他們都想做二流的拉娜·特勒斯,或者是三流的克拉克·蓋搏。“觀眾已經嚐過那種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誡他們,“他們現在需要點新鮮的。”

山姆·伍德在導演《別了,希普斯先生》和《戰地鍾聲》等名片前,好多年都在從事房地產,因此他培養了自己的一種銷售員的個性。他認為,商界中的一些規則在電影界也完全適用。完全模仿別人隻能一事無成。“經驗告訴我,”山姆·伍德說,“盡量不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員,這就是最保險的。”

求職的人常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羅·伯恩頓——一家石油的人事主任——曾經和六萬多名求職者麵談過,還寫過一本名為《謀職的六種方法》的書。他回答說:“來求職的人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保持自己的本色。他們不以真麵目示人,不能以誠待人,還給你一些莫明其妙的回答。”這種作法令用人單位很反感,因為沒有人要偽君子,就象沒有人願意收假鈔票一樣。

有一位公共汽車駕駛員的女兒就是很辛苦才學到這個教訓的。她想當歌星,但不幸的是她長得不好看——嘴巴太大,還長著暴牙。她第一次在新澤西的一家夜總會裏公開演唱時,一直想用上唇遮住牙齒,她企圖讓自己看來顯得高雅,結果卻把自己弄得象個小醜。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她注定要被舞台遺棄。

幸好當晚在座的一位男士認為她很有歌唱的天分,他很直率地對她說:“我看了你的表演,看得出來你想掩飾什麼,你覺得你的牙齒很難看?”

那女孩聽了覺得很難堪,不過那個人還是繼續說下去:“暴牙又怎麼樣?那又不犯罪!不要試圖去掩飾什麼,張開嘴就唱,你越不以為然,聽眾就會越愛你。或許,現在你引以為恥的暴牙,將來可能會帶給你財富呢!”

凱絲·達萊接受了那人的建議,把暴牙的事拋諸腦後。從那以後,她隻把注意力集中在觀眾身上。她開懷盡情地演唱,後來成為電影及電台中走紅的頂尖歌星。現在,別的新人倒想來模仿她了。

著名的威廉·詹姆森在談到那些從來沒有發現自己能力的人時說:“一般人隻發展了10%的潛在能力,跟我們應該做到的來比較,我們等於隻醒了一半;對我們身心兩方麵的能力,我們隻使用了很小的一部分。再擴大一點來說,人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設的限製中,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資源,卻常常習慣性地不懂得怎麼去利用。”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我們不要再浪費任何一秒鍾,而處心積慮地想成為其他人。你在這個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以前從沒有過,從開天辟地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任何人完全跟你一樣;而將來直到永遠永遠,也不可能再有一個與你一模一樣的人。

遺傳學告訴我們,一個人某種能力的形成,取決於父親的23條染色體和母親的23條染色體所遺傳的是什麼。

在每一個染色體裏可能有幾十個到幾百個遺傳因子——在某些情況下,每一個遺傳因子都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是的!人類生命的形成真是一種全人類敬畏的奧妙。

即使你父母相親相愛,那麼,孕育和你完全一模一樣的人,也隻有三十億分之一的機會。也就是說,即使你有30億萬個兄弟姊妹,也可能都跟你完全不一樣。這不是憑空杜撰而是有科學依據的。阿倫·舒因費有一本書叫《遺傳與你》,詳細介紹了遺傳學方麵的知識,你若有興趣不妨借來一閱。

戴爾——一個成功的演說家——或許是最有資格和論保持自己本色這個問題的,因為他有過代價相當大的痛苦經驗。很早以前,當他由密蘇裏州的鄉下到紐約去的時候,他進了美國戲劇學院,希望能做一個演員。他當時有一個自以為非常聰明的想法——一條到成功之路的捷徑,他當時幾乎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地問:為什麼成千上萬的淘金者沒有發現這個秘密呢?

這個想法是這樣的,他要去學當年那些有名的演員怎樣演戲,學會他們的優點,然後把每一個人的長處學下來,使我自己成為一個集所有優點於一身的名演員。

多麼愚蠢!多麼荒謬!他居然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去模仿別人。最後直到功敗垂成,他才終於明白,他一定得維持自己的本色,他不可能變成任何其他人。

經過那樣慘痛的教訓,他仍沒有總結經驗。後來他又頭腦發熱地想寫一本書,並希望那是所有關於公開演說的書本中最好的一本。在寫那本書的時候,他又有了和以前演戲時一樣的笨想法。他打算把很多其他作者的觀念,都“借”過來放在那本書裏,那本書能夠包羅萬象。

於是,他去買了十幾本著名演說家所寫的書,花了很長時間吸收他們的想法,變成我的文章。可是最後他再一次發現自己又做了一件傻事,這種把別人的觀念整個湊在一起而寫成的東西非常做作,非常沉悶,沒有一個人能夠堅持讀下去。所以他把一年的心血都丟進了廢紙簍裏,重新開始。

這一回他對自己說:“你一定得維持你自己的本色,不論你的錯誤有多少,能力多麼的有限,你也不可能變成別人。”

於是,他不再試著做其他所有人的綜合體,而是卷起袖子,做了他最先就該做的那件事——他寫了一本關於公開演講的教科書,完全以他自己的經驗、觀察,以一個演說家和一個演說教師的身份來寫。他終於達到了牛津大學英國文學教授華特·羅裏的境界。他說:“我沒有辦法寫一本足以媲美莎士比亞的書,可是我可以寫一本由我寫成的書。”

大名鼎鼎的歐文·柏林曾對已故的喬治·格希文有一個“保持自己本色”的勸告,非常經典。柏林和格許文初次見麵的時候,柏林已經大大有名;而格希文還是一個剛出道的年輕作曲家,一個禮拜隻賺35美金。柏林很欣賞格希文的能力,就問格希文要不要做他的秘書,薪水大概是他當時收入的3倍。

“不要接受這個工作,”柏林忠告說,“如果你接受的話,你可能會變成一個二流的柏林,但如果你堅持繼續保持你自己的本色,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一流的格希文。”

格希文聽從了這個勸告。後來他慢慢地成為美國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象查理·卓別林這樣的人,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都曾經學到這個教訓,而且多數人都是先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卓別林開始拍片時,導演要他模仿當時的著名影星,結果他一事無成,直到他開始成為他自己,才漸漸成功。

鮑勃·霍伯也有類似的經曆,他以前有許多年都在唱歌跳舞,直到他發揮自己的才能才真正走紅。

當瑪麗·馬克布萊德第一次上電台時,她試著模仿一位愛爾蘭明星,但不成功。直到她以本來麵目——一位由密蘇裏州來的鄉村姑娘——才成為紐約市最紅的播音明星。

吉瑞·奧特利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德克薩斯州口音,打扮得象個城市人。他還對外宣傳自己是紐約人,結果隻能招致別人背後的訕笑。後來他開始重拾三弦琴,演唱鄉村歌曲,才奠定他在演藝界最受歡迎的牛仔歌手的地位。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應該為這一點而慶幸,應該盡量利用大自然所賦予你的一切進行創新。從古至今,所有的藝術都帶著創作者自己的特色;你隻能唱你自己的歌,你隻能畫你自己的畫,你隻能做一個由你的經驗、你的環境和你的家庭所造就的你。不論好壞,你都應該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小花園;不論好壞,你都得在生命的交響樂中,演奏屬於你自己的小樂器。

愛默生在《自我信賴》中說得好:“在每一個人的教育過程之中,他一定會在某個時期發現,羨慕就是無知,模仿就是自殺。不論好壞,他必須保持自己的本色。雖然廣大的宇宙之間充滿了好的東西,可是除非他耕作那一塊給他耕作的土地,否則他絕得不到好的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種新能力,除了他之外,沒有人知道他能做出些什麼,他能知道些什麼,這些都必須是他應該探索求取的。”

已故詩人道格拉斯·馬洛奇用另一種方式進行了論述:

如果你不能成為山巔上一棵挺拔的鬆樹,

就做山穀中的一株灌木吧!

但須是溪邊最好的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參天大樹,

那就做一片灌木叢林中的一簇吧!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叢灌木,

何妨做一棵小草,

讓公路上也有幾分歡娛!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隻麝香鹿,

就做一條小魚也不錯,

但須做湖裏最好的一條魚!

我們不能都做船長,

總得有人當海員。

不過每個人都應各司其職,

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

我們總得完成份內的工作!

如果你不能做一條公路,就做一條羊腸小徑;

如果你不能做太陽,就做一顆星星;

不能憑大小來斷定你的輸贏,

隻在於你是否已竭盡所能?

常懷感激之心

住在密蘇裏州的哈洛德先生以前非常不快樂,但是由於件偶然的事情不但使他快樂起來,還勇敢地奮鬥下去。

“我以前常為很多事情而憂慮,可是,1934年春天的某一天,我正走在韋伯鎮西道提街,有一幕景象使我以後永遠不再感到憂慮。事情發生的前後隻有10秒鍾,可是在那10秒鍾裏,使我學到的關於如何生活的事情,比我過去10年裏所學到的還要多。”

“我在韋伯城經營一家雜貨店有兩年之久,我不單賠光了所有的積蓄,而且還借了債,需要7年的時間才能還清。我的雜貨店剛在前一個禮拜關門,當時我正準備到銀行去借點錢,以便到堪薩斯城去找一份差事。我象一隻鬥敗的公雞一樣在路上走著,完全喪失了鬥誌和信心。”

“突然之間,我看見迎麵來了一個沒有腿的人,他坐在一個小小的木頭平台上,下麵裝著從溜冰輪鞋上拆下來的輪子,他兩手各抓著一片木頭,撐著地讓自己滑過街來。”

“我看到他的時候,他剛把那小小的木頭車子翹起來,我們兩人眼光遇了個正著,他對我咧嘴笑了一笑。你早啊先生,早上天氣真好,是不是?他很開心地說。”

“當我站在那裏看著他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是那麼富有。我有兩條腿,我能走路。我對我的自憐感到羞恥。我對自己說,如果一個缺了兩條腿的人能做到的事,當然我也能做到。我覺得自己的胸膛已經挺了起來。本來我隻是想去銀行借100美金,可是現在我有勇氣去向他們借200美金。我本來想說我打算到堪薩斯城去試試看能否找份差事,可是現在我能夠自信地告訴他們說,我要到堪薩斯去找一份差事。我借到了那筆錢,也找到了一份工作。”

“於是,我在浴室的鏡子上貼著下麵這幾句話,好讓我每天早上刮胡子的時候能夠讀到:我正在因為自己沒有鞋而難過,忽然遇到一個沒有雙腳的人,我的難過頓時消失了。”

美國飛行家雷肯貝克由於事故迷失在太平洋裏,和他的同伴在救生筏上漂流了21天之久。他在獲救之後,有人問他,當他毫無希望地在太平洋裏漂蕩時,他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什麼。

“我從那次經曆所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他說,“如果你有足夠的新鮮水可以喝,有足夠的食物可以吃,就絕不要再抱怨任何事情。”

在英國的許多教堂裏都可以看到這個詞:“思恩”。這兩個字也應該銘刻在我們的心上。想想所有我們應該感謝的事,並真心感謝。

英國文學史上最悲觀的一位作家是《格列佛遊記》的作者史威福特,他為自己的出生感到很難過,所以他在生日那天一定要穿黑衣服,並絕食一天。可是,這位英國文學史上有名的悲觀主義者,在他絕望之中,卻讚頌開心與快樂能帶給人健康的力量。他說:“世界上最好的兩位醫生是節食,安靜和快樂。”

我們每一天、每個小時,都能得到“快樂醫生”的免費服務,隻要我們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所擁有的那麼多令人難以置信的財富上,那些財富遠超過阿裏巴巴的珍寶。

你願意把你的兩隻眼睛賣1億美金嗎?你願意把你的兩條腿賣多少錢呢?還有你的兩隻手?你的耳朵?你的家庭?把你所有的資產加在一起,你就會發現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絕不會就此賣掉,即使把洛克菲勒、福特和摩根三家族所有的黃金都加在一起你也不會不賣。

遺憾的是,我們很多人都意識不到這一點。就象叔本華說的:“我們很少想我們已經擁有的,而總是想到我們所沒有的。這種傾向實在是世界上最令人不幸的事情之一,它所造成的痛苦可能比曆史上所有的戰爭和疾病要多得多。”

這一點幾乎使住在新澤西州的帕瑪先生“從一個正常人變成一個壞脾氣的老家夥”,也差點毀了他的家。下麵是帕瑪先生的故事。

“我從軍中退伍不久,就開始做生意。我夜以繼日地忙碌著,一切進行得很好。但後來出現了一些問題,我買不到零件和原料。我為可能會被迫放棄我的生意而擔心得不得了,我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個脾氣很壞的家夥。我變得非常尖酸刻薄——當時我自己並不知道,可是現在我才明白。我幾乎失去了我快樂的家。”

“然而有一天,一位年輕的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對我說:‘約翰,你不應該這樣,你這副樣子好象世界上隻有你一個人有麻煩似的,就算你把店關掉一陣子,等到事情恢複正常之後,再重新開始也沒有什麼。你有很多值得感激的事,可是卻老是在抱怨。我的天啊,我真希望我是你。你看看我,我隻有一隻手臂,半邊臉都傷了,可是我並不抱怨什麼。要是你再繼續這樣羅羅嗦嗦地埋怨下去的話,你不僅會失去你的生意,也會失去你的健康、你的家庭和你的朋友。’”

“這些話使我猛然醒了過來,我發現我走上了岔路。我當場就決定必須要改變,重新成為我自己。後來我做到了。”

亞利桑那州的露絲,也因為成天煩惱自己所欠缺的而差點釀成悲劇。但後來由於一位鄰居的幾句話而快樂起來。

“我的日子排得很緊湊,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學習風琴,在城裏主持一個演說訓練班,又在另一城裏講音樂欣賞,我忙著出席宴會、舞會,在星空下騎馬馳騁。直到有一天早上,我完全崩潰了。醫生說:你得臥床休息一年。他一點沒能使我相信,我會再恢複健康。”

“在床上躺一年!簡直是個廢物,倒還不如死了算了。我驚恐極了,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做了什麼對不起他人之事,而要受這種報應?我哭了好久,怎麼也無法接受。不過,我還是很聽話地按照醫生的囑咐臥床休息。”

“鄰居魯道夫是一位藝術家,他來看我,告訴我說:‘你以為在床上躺一年就很悲慘,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想。你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真正了解自己,這幾個月,你在心靈上的成長可以抵得上你過去的幾十年。’”

“我慢慢平靜下來,開始努力建立另一套價值觀。我閱讀一些啟發人心的書。有一天我聽到收音機裏的播音員說道:你所表現出來的永遠隻是你內心世界的反映。我以前聽過這種話不知道有多少次了,但這次才真正深植內心。”

“於是,我開始去想些令我活下去的想法——一些開心、健康的想法。每天早晨一醒過來,我就強迫自己想一遍我所擁有的應該對這一世界充滿感激之事:我的身體沒有疼痛,我有個可愛的小女兒,我有視力、聽覺、能聽收音機裏悅耳的音樂,能吃美味的食物,有無數的好朋友……住院期間,來看我的客人很多,醫生不得不限製一次隻能容許一位來訪——而且還有時間限製。”

“許多年以來,我都能過著豐富、活躍的生活,現在我深深地感謝躺在床上的那一年,那是我在亞利桑那州最有價值、最快樂的一年。那一年中我養成了一種習慣,每天早上先清點一下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到現在我還沿襲這個習慣。這已成為我最寶貴的財產。我得承認在害怕死亡之前,我並沒有真正活過。”

親愛的露絲可能並不知道,她所學到的教訓和200年前英國作家約翰遜所發現的是完全一樣的。約翰遜曾說過:“能看到每件事情最好一麵,並養成一種習慣,這真是千金不換的珍寶。”

有必要說一下,說這句話的人可不是職業性的樂觀主義者,事實上,他二十幾年來深受焦慮、饑餓、窮困之苦,遵照這句箴言終於成為當時最著名的作家與評論家。

羅根·皮爾薩爾·史密斯用很簡單的幾句話,說了一番大道理。他說:“生活中應該有兩個目標:第一,要得到你所想要得到的;然後,在得到之後要能夠享受它。隻有最聰明的人才能做到第二步。”

有一位名叫波姬·達爾的女人,她寫了一本書,叫《我希望能看見》,這是一本談論以難以置信的勇氣生活的很富啟發性的書,作者的生存狀態艱難到把在廚房水槽洗一次碗,都當作是一次難得的經驗。你若有興趣,可以到圖書館去借,或者到當地書店去買,或者向紐約市第5街60號的麥克米倫出版社直接函購。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幾乎瞎了50年之久的女人,“我隻有一隻眼睛,”她寫著,“而眼睛上還滿是斑點,隻能透過眼睛左邊的一小部分看東西。看書的時候必須把書本拿得貼近我的臉,而且不得不把我那一隻眼睛盡量往左邊斜過去。”

可是她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憐憫,不願意別人認為她“異於常人”。小時候,她想和其他的小孩子一起玩遊戲,可是她看不見地上所畫的任何記號,所以在其他的孩子都回家以後,她就趴在地上,把眼睛貼在地上瞄過去瞄過來。她把她的朋友們所玩的那地方的每一點都牢記在心,所以不久就成為玩遊戲的好手了。她在家裏看書,把印著大字的書靠近她的臉,近到眼睫毛都碰到書頁上。後來她得到兩個學位:先在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再在哥倫比亞大學得到碩士學位。

她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明尼蘇達州的一個小村子裏教書,然後成了南達科他州奧格塔那學院的新聞學和文學教授。她在那裏教了13年書,也在很多婦女俱樂部發表演說,還在電台主持談書籍和作者的節目。她說:“在我的腦海深處,常常懷著一種怕會完全失明的恐懼,為了要克服這種恐懼,我對生活采取了一種很快活而近乎戲謔的態度。”

然而在1943年,也就是她52歲的時候,一個奇跡發生了。她在著名的梅育診所施行了一次手術,使她的視力比以前擴大了40倍。

一個嶄新的、五彩繽紛的、可愛的世界展現在她的眼前。她現在發現,即使是在廚房水槽前洗碟子,也讓她覺得非常開心。“我開始玩著洗碗盆裏的肥皂泡沫,”她寫著,“我把手伸進去,抓起一大把小小的肥皂泡沫,我把它們迎著光舉起來。在每一個肥皂泡沫裏,我都能看到一道小小彩虹閃出來的明亮色彩。”

從水槽上方廚房的窗口望出去,她看到的是“振動著灰黑色的翅膀飛過積雪的一隻麻雀”。

能有幸親眼見到肥皂泡與麻雀,促使她以下麵這句話作為她的那本書的結尾:“親愛的主,我不禁低語,我們的上帝,我感謝你,我感謝你。”

想想看!為了能在洗碗時看到泡沫的色彩,看到飛越雪地的麻雀,要衷心感謝上帝!

讀了這些話,我們應該感到慚愧,這麼多年來我們每天生活在一個美麗的童話王國裏,可是我們卻什麼也看不見,雖然能夠填飽肚皮,卻不懂得享受。

施恩不求回報

德克薩斯州的一位商人,他為34位員工發了10000美元聖誕節獎金——每人差不多300美元,結果沒有一個人謝謝他。他為這件事憤怒不已。在這件事過去了11個月之後,他仍不停地每一個遇到的人抱怨說:“我很遺憾,我居然發給他們獎金。”

一位聖人說過:“一個憤怒的人,渾身都是毒。”前這位渾身是毒的人大約60歲了。根據人壽保險公司統計,活著的年數平均是目前年齡與80歲之間差數的三分之二。這位仁兄,如果他夠幸運,大概還可活十四五年。結果他浪費了有限的餘生中的將近一整年,而為過去的事憤恨不已,我實在同情他。

或許,那些員工都是很自私、很卑劣的,也很不講禮貌,但望這位先生除了憤恨與自憐,他大可自問為什麼員工不感激他。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待遇太低、工作時間太長,或是員工認為聖誕獎金是他們應得的一部分。也許他自己是個挑剔不又知感謝的人,以致別人不敢也不想去感謝他。或許大家覺得反正大部分利潤都要繳稅,不如當成獎金。

也許是這樣,也許是那樣。我們也不會比你更了解整個狀況。我們倒是知道英國約翰遜博士曾說過:“感恩是極有教養的產物,你不可能從一般人身上得到。”

很顯然,某個人希望別人感激他的恩德,正犯了一般人共有的毛病,他實在不了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一個人的性命,你會期望他感恩嗎?你可能會——可是塞繆爾·萊博維茨在他當法官前曾是位有名的刑事律師,曾使78個罪犯免上電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登門道謝,或者寄張聖誕卡來?我想你猜對了——一個都沒有。

耶穌基督在一個下午使10個癱子起立行走——但是有幾個人回來感謝他呢?隻有一位。耶穌基督環顧門徒問“其他9位在哪裏”的時候,他們全跑了,謝也不謝就跑得無影無蹤!從平等,但你能說自己比耶穌更高尚嗎?一個平凡的人,包括那位德克薩斯州商人,給了別人一點小恩惠,憑什麼就希望得到比耶穌更多的感恩呢?

至於錢財上的幫助,那就更沒指望啦!查爾斯·舒瓦伯曾幫助過一位銀行出納——這位銀行出納挪用銀行基金去做股票而造成虧損,舒瓦伯幫他補足金額以免吃官司。這位出納員是否感謝他呢?是感謝他了,但隻是一陣子,後來他還跟這位救過他的人作對——就是這位曾經救他脫離牢獄之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