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奮鬥的目標(3 / 3)

多數的大學生都喜歡研讀維吉爾的詩篇,精通微積分,卻沒有發現自己的心靈如何活動。舉例來說,有一次,我為一批年輕的大學生講授“有實效的演講”。這批人正準備進入新澤西州紐瓦克的卡瑞爾公司。這家公司生產商業用品和戲院的冷氣機。

其中一位想勸使別人打籃球,而他的方法如下:“我希望你們大家出來打打籃球。我喜歡打籃球,但最近總因人員不夠而無法開賽。前天晚上,我們隻有兩三個人投投籃——結果我的一隻眼睛被打青了。我希望你們大家晚上都來,我要打籃球。”

他有沒有提到任何你想要的?你不願去一個不受歡迎的體育館更不關心他想要的是什麼,對不對?當然你無論如何也不想讓自己的眼睛受傷,被打成烏黑眼。

他能讓你看出如何利用體育館,以得到你所要的嗎?

當然精神更佳、食欲更旺、腦筋再清楚,消遣,遊戲,籃球。

再重複哈利·歐佛瑞那充滿智慧的忠告:“首先,撩起對方的強烈欲望。能夠做到這點的人就可以掌握世界;不能這麼做的人,將處處碰壁,獨處一生。”

有一個小男孩,體重不足,拒絕好好進食。他的父親采取的是一般人的方式,他開始苛責、嘮叨:“母親要你吃這個,吃那個,父親要你長得又高又大。”

孩子會理會父母的這些請求嗎?就象你對沙灘上的那些沙子一樣,根本不會理會。

任何具有常識的人,都不會期望一個3歲的小孩對30歲的父親的觀點有什麼反應。但這正是那位父親所期望的,真是荒謬可笑。他最後才意識到這點。於是他對自己說:“究竟什麼才是這個孩子真正想要的?我怎樣才能使我和他想要的統而為一呢?”

當他開始往這方麵想時,事情就容易了。他的孩子有一部三輪腳踏車,他喜歡在家門口的人行道上騎來騎去。他家附近住著一位好萊塢那兒的人所說的“孬種——?一個比他大的孩子,常把他拉下來,把腳踏車搶去騎。

當然,這個小男孩就哭叫著跑回去告訴他母親,她就會立刻出來,把那個“孬種”拉下來,把自己的小孩再抱上腳踏車。這種事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這個小孩要的是什麼?即使不是福爾摩斯,也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他的自尊、他的憤怒、他渴望得到重要人物的感覺——所有他最強烈的情感——驅使他采取報複,把“孬種”的鼻子打扁。

當他父親告訴他說,要想在將來的某一天把那個欺負他的大孩子打倒,就應該吃他母親為他準備的食物,並向他保證了這一點,後來他就不再有偏食的毛病了。那個小孩開始願意吃菠菜、泡白菜、吃鰭魚及任何東西,以便快點長大,把那個時常羞辱他的小霸王痛揍一頓。

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後,做父親的又碰到了另一個難題:那個小孩有尿床的壞習慣。

他同祖母同睡一張床。每天早上,他的祖母醒來,就會摸摸床單,說:“你瞧,江尼,你昨天晚上又幹了好事。”

他會說:“沒有,我沒有,是你幹的。”

責他,打他,羞他,一再地說他母親不要他尿床——這一切都無法使床鋪保持幹燥,因此,做父母的就問:“我們怎樣才能使這個孩子停止尿床?”

他想要的是什麼?第一,他想象爸爸那樣穿著睡衣睡覺,而不想再跟祖母穿一樣的睡袍。祖母受夠了夜間的騷擾,因此,如果他不尿床的話,很樂意為他買一件睡衣。

第二,他想要有一張自己的床。祖母也不反對。於是,他母親帶他到布洛克林的羅塞爾百貨公司,對店員小姐眨眨眼,說:“這位小先生要買點東西。”

店員小姐以一種詢問大人一樣的口氣對他說:“年輕人,我能拿些什麼東西給你看看呢?”

他站在那兒,說:“我要為自己買一張床。”

當店員小姐把一張他母親希望他買的床給他看了之後,於是這個小男孩就在被勸說下,買下了它。

床在第二天送來了。那天晚上父親回到家時,小男孩跑到門口叫起來:“爸爸!爸爸!到樓上來,看看我為我自己買的床。”

做父親的看看那張床,遵守史考伯的訓諭:“誠於嘉許,寬於稱道。”“你會永遠讓它保持幹燥,對不對?”做父親的問。

這個小男孩重重地點了點頭,並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再也沒有尿過一次床。

另一個做父親的,名叫達屈曼,是位電話技師,也是我班上的一名學生,他無法使他3歲的女兒吃早餐。平常那套責罵、請求、誘哄的方式都沒有用。因此做父母的就問自己:“我們怎樣才能使她想吃早餐?”

這個女孩喜歡模仿她母親,喜歡感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因此,有一天早晨,他們把她放在一張椅子上,讓她做早餐。正當這緊要的一刻,做父親的踱進廚房,而她正在攪動早餐食物,於是她說:“瞧,爸爸,我今天早上做了自己的早餐。”

這天早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要求誘哄她吃早餐,她自己卻主動吃了兩碗麥片,因為她對麥片產生興趣了。她得到了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她發現做早餐是一種自我表現的方法。

威廉·溫特爾有一次說:“自我表現是人類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為什麼我們在做生意的時候,不能采取同樣的心理學?當我們有了一個巧妙的主意時,為何不讓對方自己說出來,而使對方認為是我們想到的?如此,他就會認為是他自己的主意,他會很喜歡!”

別忘了:“首先,撩起對方的強烈欲望。能做到這點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否則將處處碰壁,獨處一生。”

別盯著別人的短處

天底下隻有—種方法能促使人去做任何事。你可以用槍威逼他人,要他乖乖交出手表;可以用炒魷魚來威脅員工聽你的話——直到你不在跟前;也可用體罰或恐嚇的辦法使小孩子聽從於你。但是,這些粗陋的辦法隻能造成一種極為不良的反應。而真正要他人主動情願做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給他想要的東西。那麼,一個人到底想要什麼呢?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一個人做事的動機不外乎有兩點:性衝動和渴望偉大。美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杜威則有另一種說法,他認為,人類本質裏最深遠的驅動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這一點很重要。

那麼,一個人到底需要什麼?其實,所求並不多。但不可否認,有少數幾樣東西的確是你極希望擁有的。一般來講,大部分人需要的東西包括以下8大類,即:健康的生命;食物;睡眠;金錢和金錢可以買來的東西;未來生活的保障;性滿足;兒女的幸福;被人重視的感覺。

以上這些需要隻有一項不容易滿足,而且人們對這項需要的根深蒂固、迫切渴望絕不亞於對食物和睡眠的需要,它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渴望偉大”,或是杜威所說的“希望具有重要性”。

林肯曾在信中寫道:“每一個人都喜歡受到他人的稱讚。”威廉·詹姆斯也說過:“人類本質裏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他不用“希望”、“需要”或是“盼望”等字眼,而用的是“渴望”這個詞。

這種渴望不斷地啃噬著人的心靈,少數懂得滿足人類這種欲望的人便能將他人掌握在手中。這種“希望具有重要性”的感覺,也是人類與禽獸最大的區別。

卡耐基小時候住在密蘇裏州鄉間,父親養了幾隻優良品種的紅色大豬和一頭血統優良的白牛。他們帶著豬和牛參加美國中西部一帶的家畜展覽,並且獲得了特等獎。父親把特等獎藍帶別在一塊白色軟洋布上,見人便拿出來炫耀一番。

獲獎的豬和牛倒沒有什麼特別反應,但父親卻格外歡喜和珍惜這份榮耀,因為那讓他感受到了“深具重要性”。如果我們的祖先沒有這種“希望具有重要性”的渴望,就不會有當今的一切文明,我們同禽獸也不會有什麼區別。

就是這種渴望,促使一位未受教育、極度貧苦的雜貨店員,去研究他在一隻裝滿雜物的大木桶底下找出那本曾花費他5角錢所買的法律書。你或許已經聽說過這位雜貨店員是誰,他的名字叫林肯;就是這種渴望,促使狄更斯寫下了不朽的作品;就是這種渴望,鼓舞克利斯多福·瑞爵士在石頭上設計出詩篇,成為了英國著名建築家;就是這種渴望,使洛克菲勒聚積了耗之不盡的財富;也是這種渴望,讓你們鎮上的有錢人建造了超出實際所需的大房子。

也是這種渴望,讓你想要最新款式的服裝、最新年代的汽車,還有炫耀一下你聰明的孩子;也是這種渴望,驅使很多青年男女加入了不良幫派;以前擔任過紐約市警察局長的莫洛尼指出,很多年輕罪犯十分自負,他們被捕後的最大願望就是想讓自己的照片和那些運動健將、影視明星或政治人物的照片同時出現在報紙上,至於以後的牢獄生涯如何,似乎根本無所謂。

假使你知道了一個人是如何滿足這種“具有重要性”的需要的,那麼,你就能知道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那決定了你的人格,是對你最具有意義的事。

舉個例子來說,洛克菲勒讓自己覺得“具有重要性”的方法,是捐錢在國外建立一所現代化醫院,造福那些未曾見麵的窮苦人。而狄令格讓自己感到“具有重要性”的方法,是走上邪途,成為搶劫銀行的匪徒和殺手。在躲避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追捕時,他曾逃到密蘇裏州的一處農舍,並對著驚惶的農民說道:“我是狄令格!”當時的他似乎並不懼怕人們知道他的身份而報警,卻為自己成為第一號社會公敵的身份感到自豪,“我不會傷害你們,但是,你們要知道我就是狄令格!”

是的,狄令格和洛克菲勒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他們采用了不一樣的方法,讓自己感到“深具重要性”。

曆史上這類例子還有很多。就連喬治·華盛頓也喜歡人家稱呼他“美國總統閣下”哥倫布要求女王賜予“艦隊總司令”的頭銜;凱瑟琳女皇拒絕接收沒有注明“女皇陛下”的信函;林肯夫人在白宮的時候,有一次對格蘭特夫人咆哮道:“沒有我的邀請,你居然敢出現在我的麵前!”

1928年,好幾個百萬富翁資助拜爾德將軍到南極大陸探險,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於那些冰封的山嶺將會用他們的名字命名。作家雨果最熱衷的莫過於希望有朝一日巴黎能改名為雨果市。甚至連著名的莎士比亞也不遺餘力地為自己的家族獲得一枚象征性榮譽徽章。

也有人用病弱來求取別人的注意和同情,而讓自己顯得重要。例如,美國第25任總統威廉·麥肯利的夫人,經常要求丈夫不理國家大事,隻留在房裏陪她,撫慰她入睡。有一次,因為修補牙齒,她堅持要丈夫留下來陪她。後來因為總統先生與國務卿海·約翰有約,不得不離開,夫人還為此狠狠地發了一回脾氣。

有些專家指出,人的精神異常,是想在幻覺中尋求肯定自己的重要性;這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是得不到的。全美國因精神疾病導致的傷害,比其他疾病的總和還多。

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麼?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大問題。但是,我們知道有些疾病,比如梅毒,會損及腦細胞而造成精神異常。事實上,半數的精神疾病可歸咎於生理因素,諸如腦部障礙、酒精、毒素和外傷等。

但一個令人驚駭的事實是,另一半精神異常的人,腦部器官完全正常。根據死後的驗屍,假如把這些人的腦部組織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組織絕對和正常人的腦部組織一樣健康。那麼,使這些人精神異常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一家著名精神病院的主治醫師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極受推崇,也極具權威性。但是他很坦然地說,他不知道為什麼人會精神變得異常,沒有人能肯定地指出原因。但是這位醫師指出,很多人之所以精神失常,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由於不能在現實生活中獲得“被肯定”的感覺,因而他們到另一種世界去尋求。他還給我講了一個例子:

“我的病人中有一位婦女,她的婚姻生活很不幸福。她所有的渴望就是得到丈夫的愛、性滿足、孩子和社會地位。但是,現實生活摧毀了她一切的希望。她的丈夫並不愛她,甚至不願同她一道吃飯,卻又要她把飯菜送到樓上房間讓他享用。她沒有孩子,沒有社會地位,於是她發瘋了。在她的想象世界裏,她與丈夫離了婚,恢複了本性。現在,她甚至想象自己同一位英國貴族結了婚,所以要大家稱她為史密斯夫人。”

“由於她渴望有孩子,所以,每天晚上她都想象自己有個小寶貝。每次我去看她的時候,她都說:‘醫生,我昨天生了個小寶貝。’”現實生活一度摧毀了她的夢幻之船,但是,在另一個充滿陽光與神妙島嶼的世界裏,她的夢幻之舟又再度揚帆駛進快樂的港灣。

這是一場悲劇嗎?醫師曾向朋友表示:“假使我真能矯正她的病狀,我也不會去做的,因為她現在快樂多了。”

查理·夏布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的年收入超過百萬美元,這在全美也是屈指可數的。1921年,安德魯·卡納基獨具慧眼,提名夏布為新成立的“美國鋼鐵公司”第一任總裁。夏布當時剛38歲。後來他離開了“美國鋼鐵公司”,接管當時陷入困境的“貝氏拉罕鋼鐵公司”經過他的重新部署,這家鋼鐵公司不久就成為了全美獲利最大的公司之一。

為什麼安德魯·卡納基每年要花100萬美元聘請夏布先生呢?這幾乎等於每天支付三千多美元。難道夏布先生確實是個了不起的天才?還是夏布先生對鋼鐵生產比他人知道得多?都不是。夏布先生告訴我,在他手下工作的很多人對鋼鐵製造其實都懂得比他多。

夏布說,他之所以獲得高薪,主要是因為他善於處理人事。我問他怎樣做到這一點,他跟我講了下麵這段話:“我想,我天生具有引發人們熱情的能力。促使人將自身能力發展到極限的最好辦法,就是讚賞和鼓勵。來自長輩或上司的批評,最容易喪失一個人的誌氣。我從不批評他人,我相信獎勵是使人工作的原動力。所以,我喜歡讚美而討厭吹毛求疵。如果說我喜歡什麼,那就是真誠、慷慨地讚美別人。”

這就是夏布成功的秘訣。但是,一般人是怎麼做的呢?正好相反,如果他們不喜歡一件事,必定對下屬大吼大叫;如果喜歡,就沉默不吭聲。就象俗語所說的:“好事無人知,壞事傳千裏。”

夏布還說道:“我曾經接觸過世界各地不同階層的人,我發現,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層次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在受到認可的情況下比在遭受指責的情形之下更能奮發工作,效果也更好。”

這也是安德魯·卡納基先生成功的主要原因。夏布指出,卡耐基經常公開稱讚別人,私底下也是如此。卡納基甚至在墓碑上也不會忘記恭維別人,他為自己所寫的墓誌銘是這樣的:“長眠於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創業過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優秀的人。”

真誠的讚賞是約翰·洛克菲勒成功管理人事的首要秘訣。舉例來說,愛德華·貝德福特是洛克菲勒的合作夥伴。在南美的一次生意中,他使公司損失了100萬美元。洛克菲勒當然可以指責貝德福特,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他知道貝德福特已經盡力了——再說事情已經發生並且過去了。所以,洛克菲勒另找其他的事稱讚貝德福特,說他節省了60%的投資金額。“這太好了,”洛克菲勒稱讚說,“我們並不能總是象巔峰時期那麼好。”

下麵這個個小故事雖屬虛構,但卻頗具現實性。

有個農婦在勞累了一天之後,為幹活的幾個男人準備了一大堆幹草當晚餐。憤怒的男人質問她是否發瘋了,農婦答道:“嘿,我怎麼知道你們會在意呢?20年來,我一直做飯給你們吃,你們從不吭聲,也從沒告訴我你們並不吃幹草啊!”

專家曾對離家出走的婦女做過細致的研究,結果發現她們出走的主要原因竟然皆是“沒有人領情”。或許,離家出走的男人也大概是一樣的理由。雖然我們也經常心裏感謝另一半所做的一切,卻從來沒有說出自己的感激之情。

有個朋友的妻子參加了一種自我訓練與提高的課程。回家後,她要先生列出6種能讓太太變得更加理想的事項。這位先生說道:

“這個要求真讓我吃驚。坦白地說,要我舉出6件事實再簡單不過了——天知道,我太太可是能列出上千個希望我變得更好的事項——但是,我沒有這麼做,我告訴她:‘讓我想想看,明天早上再告訴你。’”

“第二天早上,我起了個大早,打電話要花店送6朵紅玫瑰給我太太,並且附上紙條寫著:我想不出有哪6件事希望你改變,我就喜歡你現在的樣子。”

“晚上下班的時候,你猜是誰等候在門口迎接我回家?沒錯,是我太太。她幾乎含著眼淚等著我回家。沒必要再說什麼了,我很高興沒照她的請求趁機批評一番。

“星期天她再次去上課的時候,她把事情經過向別人講述出來,很多太太走過來告訴我:這真是我聽到過的最善解人意的事。我也因此體會到讚賞的力量。”

佛羅倫茲·齊格飛是百老彙最有看頭的歌舞劇家,具有一項“使美國女孩增添光彩”的超絕能力。好幾回,他把原本沒有人願意多看一眼的平凡女孩,變成光彩照人、風情萬種的舞台明星。他深深知道讚美和信心的價值,常用殷勤、體貼的力量打動女士們的心,使她們相信自己確實美麗。他十分看重現實,把歌舞女郎的周薪由30美元升到175美元;他也很浪漫,首演之夜,必致電給主要明星,還送每個歌舞女郎一大束紅薔薇。

雇員6天不進食,我們一定會有犯罪感。但是,我們卻經常對家人或雇員6天、6星期、甚至60年都從不表示讚賞。這份精神鼓舞不是同食物一樣重要嗎?

我們關心子女親人、朋友,以至於雇員的身體健康,但卻很少注意他們的精神食糧是否充足。我們給他們牛肉、馬鈴薯,以使之補充體力,但是,卻忽略了感謝他們的言語。這樣的言語恰似晨星、美妙的音樂,永遠在他人的記憶深處歌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忽視的美德之一便是讚賞。

有時候,兒女從學校帶回一份好成績單,我們忘了稱讚他們;當孩子們第一次烤了一個蛋糕或做了一個鳥籠,我們也忘了鼓勵他們。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注意和讚賞是最讓他們高興的。

下一次,你在餐館裏見到盤中漂亮的裝飾,不妨告訴廚師他們做得多好;當疲累的店員耐心地拿出貨物給你看時,也別忘了稱讚他們愛崗敬業。

每位演講者、公共發言人都知道,當他們傾其所有給聽眾,卻得不到熱烈的掌聲和洪亮的讚賞聲時,他們的內心非常非常失望。同樣的情形發生在辦公室、店鋪和工廠的員工,甚至我們的家人和朋友身上,他們也會有同樣的感受,甚至加倍難受。別忘了一點,在人際交往裏我們所接觸的是人,他們都渴望被人讚賞。給他人以歡樂,這是合情合理的一種美德。

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中,別忘了為人間留下一點讚美的溫馨,這一點小火花會燃起友誼的火焰。當你再度來訪時,會驚奇地發現它會留下多麼美麗的痕跡。

傷害別人不僅不能改變他們,更不能鼓舞他們。下麵這則古老的格言,戴爾·卡耐基把它剪下來貼在鏡子上,每天都看它幾次:“人的生命隻有一次,所以,任何能貢獻出來的好與善,我們都應現在就去做。不要遲緩,不要怠慢,因為你就活這麼一次。”“我遇見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師,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這句話是愛迪生說的,如果這話對他來講是正確的,對我們則更是如此。我們不要老是想著自己的成就、需要,而應盡量去發現他人的優點,然後,不是逢迎而是出自真誠地去讚賞他們。要“真誠、慷慨地讚美”,而人們也會把你的言語珍藏在記憶裏,終生不忘。

展示語言的個性

無論在何種場合,演講一定要把演講的意念講清楚,使人明了。但是,許多演說者從來沒有把意念講明白過。其實,很客易做到這點,正如陸德威·魏根斯坦所說:“凡是可以想到的事情,都是可以清楚地思考的。而凡是可以說出口的事,也都可以清楚地訴說。”這裏有些建議,可以使你清晰而精確地使用語言,令聽眾能毫無困難地了解你。

限製題材以適合講演的時間

有一次,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向教師們發表演說時指出,一個人在一次演說中隻能提出一項要點。而他所謂的一次演說,是以一小時為限。可是,有一位演說者,按照規定,他隻能演說3分鍾,但他一開頭卻說,他想要提出11項要點請聽眾注意。不可思議吧,說明每一個要點平均隻有16秒半的時間。真讓人難以相信,一個聰明的人居然想做如此明顯的荒謬之事。

當然,這是個極端的例子。然而那種方式的錯誤傾向,就算不到那種地步,也會妨礙到演說的效果。他如同一個導遊,帶著觀光客一天之內便將巴黎參觀完。這樣做不是辦不到,就象你也可以30分鍾就走完美國國家曆史博物館,但是清楚和享受就免談了。許多講演所以失敗,是由於講演者要在所分配的一定時限內,涵蓋的題材竟然可以創造一項世界紀錄。效果如何呢?他如同一隻敏捷的山羊,飛快地從這點又躍至那點。

舉例說,假如要就勞工聯盟的題目講話,切莫想在3分鍾或6分鍾內告訴我們它們成立的目的,它們采用的方法,它們的建樹,它們的缺失以及怎樣解決工業爭端等。不行,倘使你拚了老命這樣做,沒有人會對你所說的產生非常清晰的概念——它將隻是一次混亂、含糊,而且太過簡單的大綱罷了。

如果你隻談勞工聯盟成立的目的,或是其他某單一要點,是否較為明智?那當然。這樣可以詳加解說,從而留給聽眾一個單一的印象,它是透徹易懂,而且容易記憶。

假如你一定要談論你的題目的好幾部分,我建議你在結束部分作一簡要的總結。即使一些經驗豐富的演說者,也會犯一樣的錯誤。也許他們身具多方麵的才華,以致見不著精力分散的危險。你不必象他們一樣。你應該緊守著自己的主題。

依次安排意念

在安排題材方麵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特別的話題,避免混淆不清。例如在時間的順序上,也許可依過去、現在、未來三方麵來考慮自己的題材,也許可以從某一天開始,然後由那一天往回溯或向前推。

在空間的順序上,可就某個中央點來安排你的意念,然後由中心向外發展;或者你也可依方向來處理題材,如北方、南方、東方和西方。

列舉重點

在講演過過程中,為了使講演明白,給聽眾留下井然有序、條理分明的印象,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列舉重點——先講這一點,接著再講另一點。

將陌生與熟悉相比較

有時你也許辛辛苦苦忙碌了半天,結果仍舊無法將自己的意思解釋清楚。這件事你自己明白得很,可是要使聽眾也一樣對它明了,就要進一步解說。怎麼做?試試把它與聽眾確實了解的事情相比較,試說這一件事象另一件,說這件陌生的事象聽眾所熟悉的事情。

亞裏士多德曾有忠言:“思維如智者,說話如常人。”

假如必須使用專業術語,等到已向聽眾解釋過以後再用,這樣便能使人人都懂得講演主旨,特別你一用再用的關鍵詞。

使用視覺輔助

中國有一句古話:“百聞不如一見。”你想要清楚地表達,你應該生動地描述你所說的重點,並把它具體化。你可以展示圖片或展示實物。在利用展示物時,請按以下建議,保證能獲得聽眾的注意。

在展示之前,應把展示物放在聽眾看不到的地方,要用時再出示。

使用的展示物應該足夠大,令最後一排都看得見。如果聽眾看不見展示物,就無法達到展示具體物品所帶來的效果。展示時,要把展示物品放在聽眾看得見的地方。

不要忘記,一項能打動聽眾的展示物,勝過十樣打不動聽眾的東西,若是技術上可行,示範一下。

展示物品時,講話時要看著聽眾不要瞪著展示品,你是要與聽眾溝通,不是要和展示品溝通。

展示物使用完畢,應盡可能收起,不要讓聽眾再看見。

有人建議將展示物做“神秘處理——將它放在一張桌上,你講演時就把它置於身邊,把它蓋住。當講話時,多提它幾次,這樣會引發好奇心——不過別說它是什麼。我個人認為這樣做很不好,因為在你揭開蓋布之前,聽眾因為好奇,懸疑,會將注意力放在“神秘物”上,而錯過你所演說的內容。

用視覺材料來增進演說明晰,已顯得越來越重要。除了有備而來,在聽眾麵前把自己腦子裏所想的,講給他們聽,又展示給他們看,除此之外沒有良好的法子可以保證聽眾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