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奮鬥的準則(2 / 3)

記得有位名人說過:“人生有如滾雪球,後麵的成就,取決於你前麵的積累。”如果第一個雪球夠大的話,你一定能滾出更大的雪球出來。

人生又如走雪地,你的第一個腳印,將是你今後所有腳步的基礎,基礎越紮實,邁得才能更遠。請記住:第一個腳印踩得越深越好,你要有自己的立身之本。如果你沒有選擇好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就會發現生活的艱難,慣性的可怕(在生存的壓力、自己的惰性作用下,你也許會一輩子從事一種悲慘的工作),你就會知道我說得有多麼正確。

信念開啟卓越之門

如果我們常把信念看成是一些信條,那它就真的隻能在口中說說而已。信念是一種指導原則和信仰,讓我們明了人生的意義和方向,信念是人人可以支取,且取之不盡;信念象一張早已安置好的濾網,過濾我們所看的世界,信念也象腦子的指揮中樞,指揮我們的腦子照著我們所相信的去看事情的變化。

德雷科·鮑克表示,無論是求職還是創業,隻有堅定自己的信念才能不致使自己的誌向落空。

司圖爾特·米爾也曾說過:“一個有信念的人,所發出來的力量,不下於99位僅心存興趣的人。”這也就是為何信念能啟開卓越之門的緣故。當我們內心相信,信念便會傳送一個指令給神經係統,我們便不由自主地進入信以為真的狀態。堅定的信念可以使我們堅定誌向,可以督促我們積極行動。

所以,若能好好控製信念,它就能發揮極大的力量,開創美好的未來;相反的,它也會讓你的人生毀滅。在過去,宗教會鼓舞成千上萬的人,給予他們力量,做出認為不可能的事。堅定而成功的信念,能幫助我們挖掘出深藏在內心的無窮力量。

旅途中,指南針和地圖可以使遊人辨明東西南北;在人生中,信念也有如此作用,指引出我們要去的目標,並確信必能到達。然而沒有信念的人,就象缺了舵少了馬達的汽艇,隻能在人生的汪洋中沉淪。所以在人生中,必得要有信念的引導,它會幫助你看到目標,鼓舞你去追求、創造你想要的人生。

事實也的確如此,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象信念這樣,影響我們如此巨大。人類的曆史,根本就可說是信念的曆史。象耶穌、穆罕默德、哥白尼、哥倫布、愛迪生或愛因斯坦等人,他們何嚐不是改變曆史,也改變我們信念之人。若有人想改變自己,那就先從改變信念開始;如果想效法偉人而成功,那就效法他成功的信念吧!

許多人在催眠狀況下,碰觸一塊冰塊,然後告訴他們是一塊燒紅的金屬,結果在碰觸部位就冒出水泡。有許多人都知道安慰藥的作用,它對治病不一定真有效果,多半是用來哄騙病人,使其心理相信,達成治療效果。卡曾斯就親身體驗過信念的力量,因而消除病因,他說:“人體的康複,除了吃藥打針之外,最需要的是康複的信念。”

請問,你的人生信念來自何處?如果你想要成功,最好聰明點,小心地選擇你的信念,可別象一張粘蒼蠅紙,粘到什麼信念就抓住不放了。在此,你要記得,我們啟動的潛能、得到的結果,都是由信念而開始的動態過程。

假設有個人,他對做某件事沒有信心,所以就自認為是個無能者,象這樣懷抱失敗的念頭,你猜他能發揮多少潛能?不會太多。因為他已經送了一個預期失敗的訊號到腦子裏。如果在一開始就有這種念頭,請問他會怎麼做?他會有自信、有幹勁、始終不改、堅持到底嗎?他會全力以赴嗎?實在是不太可能。如果你深信會失敗,幹嘛還要困獸猶鬥?這時你的信念就會加強你的不能,不斷地把這種信號送入你的神經係統,限製你發揮潛能,使你做起事來無精打采、躊躇不前。你想這副樣子,會有什麼結果?如果結果真是這樣,對於你以後做事會有什麼影響?毫無疑問,消極的信念將就此惡性循環下去。

失敗不斷滋生失敗。那些鬱鬱寡歡、麵對破碎生活的人,就是長期以來得不著所求的,以致讓他們不再相信能創造所要的結果。他們根本不打算發揮潛能,隻想能過著守株待兔的日子。結果是,生活更悲慘,甚至於整個信念崩潰。

假設你打從一開始便有積極成功的信念,甚至於每根神經都相信自己會成功,那麼你會發揮多少潛能?可能不少。你打算采取什麼樣的做法?你會抱著懶懶散散、無精打采的做事態度嗎?很顯然,這時你會興奮、有幹勁、滿懷成功希望、做得又快又好。如果你是這樣的賣力,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這必然是一個良性循環——成功滋生成功,不斷產生更多的成功,而每一次的成功,就讓你產生更多的信心,並有衝勁去追求更上一層的成功。

信念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就在於他能不斷地把信息傳給腦子和神經係統,造成期望的結果。所以,如果你相信會成功,信念就會鼓舞你達成;如果你相信會失敗,信念也會讓你經曆失敗。

德雷科·鮑克提醒求職、創業的年青人:不論你說能或不能,你都算對。

既然信念有很大力量,那麼,我們該擁有哪種信念?

如何去培養它呢?

既然信念是決定我們潛能發揮程度的關鍵,那麼信念到底是什麼?實際上每一個人的經驗,也就是你儲存在腦海裏的,你說過的、看過的、聽過的、摸過的、嗅過的、嚐過的。當你肯定地說你記不得,你的神經係統就給了你一個記不得的指令;當你說你記得住,你就給神經係統一個指令,打開通往腦海記憶部分的通道,而你所需的答案就源源不斷地流出。

信念是很容易解釋的;它是預先形成、預先組成的認知係統,以始終如一的方式,過濾一切到我們腦中的信息。那麼信念來自何方?為何有人擁有推向成功的信念,而其他人擁有失敗的信念?如果我們打算效法那些推向卓越的信念,首先就得找出它的來源。

孕育成功的良性循環與孕育失敗的惡性循環,其分野就在於環境。監禁生活最可怕的,不是每日的挫折和剝奪,而是信念和使夢這種環境會孕育失敗想幻滅。如果你看到的盡是失敗,盡是絕望,要想在內心形成追求成功的記憶,實在是難如登天。

模仿是一件人生一直在做的事。如果你生長在一個富裕且成功的環境,你很容易去模仿富裕和成功;如果你生長在貧窮和絕望中,你大半的模仿可能是貧窮和絕望。愛因斯坦就曾說過:“很少有人能夠不因社會環境的偏差而表達出公正的意見,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連公正的想法都沒有。”

芝加哥大學的布魯姆博士曾研究100位傑出且年輕的運動員、音樂家和學生。他十分驚訝地發現,這群年輕奇葩,大部分都不是自幼即表現偉大不凡,而是在細心的照顧。指引和幫助下,得以發展才華。這都得歸功於他們成名前,即已擁有“我必出人頭地”的信念。

很顯然,環境是一個產生信念十分重要的因素。幸好,它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如果是的話,我們的世界就是個靜止的世界,富家子弟永遠隻認得錢財,而貧家子弟就永無出頭之日了。另外尚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孕育信念。

在每個人的生命裏,必然發生一些永難磨滅的事件。

肯尼迪總統被刺那日,你在做什麼?如果當時你不算小,你一定記得這件事。對許多人而言,那天的景象大大地改變了他們的世界觀。同樣地,另有許多經驗使我們難以忘懷。它們會影響我們的信念,改變我們的人生。所以,許多偶發事件是我們發展信念之道之一。

第三個建立信念之道是經由知識。親身體驗是知識的一種,而另外一種可從閱讀、看電影等得到別人的看法。知識是打破阻礙的最佳方法之一。不論你的環境是何等的艱難,如果你讀了別人的事跡,你便能產生信念,助你成功。卡爾文博士是一位黑人政治學家,他認為,在他青少年時期,美國棒球聯盟第一位黑人球員羅賓遜對他的影響非常巨大。他說:“從他那裏,我得到鼓舞,他的事跡提升了我的眼界。”

我們也可從過去的成功經驗中學得信念。相信自己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實際去做一次。如果你成功一次,就很容易建立起再成功的信念。一旦這種成功的經驗深植在你的頭腦中,你就發現自己一定能。相信自己能辦得到,就象是自我實現的預言家一樣,能幫助自己成功。

第五條建立信念之道,便是在內心建立一個經驗,假想願望已經實現。正如先前的經驗會改變你內心的看法,因而成真。同樣,你也可以利用想象、期望未來的結果。當你外界環境無法讓你生氣勃勃,你這時隻要在內心把狀況假想成你想要的,然後把自己溶入其中,因此就可改變你的心境、信心和行為了。

例如,如果你是位業務員,賺1萬元容易,還是10萬元容易?告訴你,是10萬元。為什麼呢?如果你的目標隻是賺1萬元,那麼你的打算不過是能糊口便成了。如果這就是你的目標與你工作的原因,請問你工作時會興奮有勁嗎?你會熱情洋溢嗎?好好想想看,難道工作就隻為了糊口而已?

不過銷售總歸是銷售,不論你希望做多少業績,你都得打電話、接洽客戶、送貨。如果你把目標訂為10萬元,而不是1萬元,出門時一定會更興奮、更賣力。這時你的心境會鼓舞你發揮出比求糊口更高的潛力來。

很明顯的,金錢不會是激勵你的唯一之途。不管你的目標為何,如果你在內心裏,對你所追求的有個很清晰的輪廓,並且假想已經擁有了,那麼你就會進入能幫助你實現願望的狀態。

以上這些就是建立信念的方法隨意地吸收周圍事物。

在此,德雷科·鮑克慎重地告訴年輕人,就是別象隨風飄零的落葉,要能控製你的信念,控製你效法他人的方法,執意地引導你的人生,你就必能改變,也必能成功,無論是求職還是創業。

信念既然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所以,你可以選擇的信念,選擇束縛你的信念,或選擇支助你的信念。如果你想成就卓越,選擇能引導你成功的信念,丟掉會扯你後腳的信念。

德雷科·鮑克認為,要想達到最後的成功,必須要保持能鼓舞你的信念,保持力行,全力以赴。林肯曾有過幾次競選失敗,但是他一直相信自己的能力,終於成功。秘訣就在於他讓自己處於被成功鼓舞、拒絕臣服於失敗之下的信念,因此他終有所成。

生命實在是比我們想象得更微妙且更複雜。如果你還沒象前麵所說的那樣做過,那麼就重新檢討你的信念,並且決定要改變哪些以及那些成為舊的信念。

你的人生,是由你自己創造的。如果你的內心有積極的看法和信念,那是你所創造的;如果你內心的看法和信念是消極的,那也是你所創造的。除非你的興腦中有堅定的信念,否則你不可能開啟卓越之門。

沒有借口,工作為上

德雷科·鮑克認為,職場中人在行為上應具有保持平靜,準備逆來順受的精神。在工作中,沒有任何借口是你職場成功的要訣。同時你要給自己信心,不要因為眼前的收入低,就妄自菲薄。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堅持不懈地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當你帶著信心和熱情投入工作的時候,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的進步可以這麼大,而這又可以激發你發揮自己更大的潛能,帶你一步步地實現自己的夢想。

如果你真的想獲得成功,你應該在工作中養成好的習慣。你要善於觀察思考,善於創新,還要善於總結他人的經驗並為自己所用,總之在工作中,你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也許你的老板可以控製你的工資,可是他卻無法遮住你的眼睛,捂上你的耳朵,阻止你去思考,去學習。換句話說,他無法阻止你為將來所做的努力,也無法剝奪你為此而得到的回報。

假如你在工作中受到挫折,假如你認為自己的工資太低,假如你發現一個沒有你能幹的人成為你的上司,不要氣餒。因為誰都搶不走你擁有的無形資產——你的技能、你的經驗、你的決心和信心,而這一切最終都會給你回報。

不要對自己說:“既然老板給的少,我就幹的少,沒必要費心地去完成每一個任務。”也不要因為自己掙的錢少,就安慰自己說:“算了,我技不如人,能拿到這些工資我也知足了。”因為這些消極的想法讓你看不見自己的潛力,讓你失去前進的動力和信心,讓你放棄很多寶貴的機會,從而使你與成功失之交臂。

沒有誰會賠償你的忍讓,也沒有誰會感謝你的“自我犧牲”。要知道,當他人對你沒有信心的時候,你還可以重新獲得別人的肯定,但是如果當一個人對自己都已經失去信心的話,那他就真的是無藥可救了。

試比較兩個具有相同背景的年輕人。一個熱情主動、積極進取,對自己的工作總是要求精益求精,總是為公司的利益著想。而另一個總喜歡投機取巧,總嫌自己的薪水太低,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試問,如果你是一個公司的老板,你會雇傭誰,或者說你會給誰更多的發展和晉升的機會呢?

沒有誰一開始工作的時候就可以發揮所有的潛力,就可以出色地完成每一項任務,同時,也很少有人一開始工作就能拿到很高的工資。所以在你努力工作的同時,也要學會耐心等待,等待他人的信任和賞識,從而你才能得到重用,才能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有一個年輕人,剛來紐約的時候在一家出版社工作,一個星期隻能掙15美元,而且還必須從早忙到晚。他的朋友們都勸他換一個工作,並且說這樣低的工資不值得他那麼賣力地工作。

可是他沒有放棄,也沒有埋怨自己的工資低,仍然繼續努力地工作。5年後,他的工資漲到了一個星期35美元。後來,出版社的老板很欣賞他的工作態度,也很肯定他取得的進步,於是將他調到了一個更重要的部門,一個星期付給他75美元。

在新職位上,這個年輕人還是堅持了以前的好習慣,依然努力地工作著,後來成為這個出版社裏收入第二高的人。

你應該記住:與你在工作中獲得的技能和經驗相比,工資真的算不了什麼,因為前者對你的將來意義更重大。而事實上,當你的才能展現出來的時候,不僅你所在的公司會注意到,就連別的公司也會發現,它們可能會用更優厚的待遇和條件來邀請你的加盟。

如果你一直努力工作,一直在進步,你就會有一個良好的、沒有汙點的工作記錄,從而你在公司中,甚至是整個行業中都會有一個好名聲,這將陪伴你一生,而你從中獲得的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又豈是工資就能衡量的呢?

很早以前,年輕人為了學一門手藝,常常拜師學藝多年而不可能拿到一分錢的工資,但是他們從來不會抱怨。在他們看來,能有這麼好學到技能和知識的機會是很難得的。可是,現在的你不但可以學到知識和技能,還可以拿到薪酬,你有什麼借口不好好工作呢?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現在很多人上班的時候總喜歡“忙裏偷閑”,他們要麼上班遲到早退,要麼中途偷偷溜出辦公室與人閑聊,要麼借出差之名遊山玩水,甚至以各種理由晚回公司等等。也許這些人並沒有因為這些事情而被開除或者被扣工資,但是他們的行為已讓他們的升遷變為不可能,同時如果他們想到其他公司就職,別的公司也不會對他們感興趣的。

許多員工在不努力工作的時候總能為自己找到理由。他們有的會說老板對他們的能力和成果視而不見,有的會說老板太吝嗇,他們付出再多也不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也許員工沒有辦法命令老板怎樣做,但是他們自己卻可以讓自己按照最佳的辦法行事。也許你的老板不是很有風度,但是你應該要求自己做事要有紳士風度。你不應該因為老板不是你理想中的類型就不努力工作,這實際上常常埋沒了自己的才能,會毀了你的將來。

總之,不論你的老板有多吝嗇多苛刻,你都不能以此為由找任何借口而不努力工作。成功之門能不能為你打開,關鍵是要看你有沒有開啟它的鑰匙;而如想擁有這把鑰匙,你就必須努力工作,任勞任怨。對於那些整日怨天尤人、不思進取的人來說,等待他們的隻會是碌碌無為和終身的遺憾。

如果想在職場中成功生存,不論你的工資是高是低,你都應該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風。這常常是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區別。在工作中你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不能允許自己隻做到次好;能完成100%,就不能隻完成90%。當一個人工作的時候,他應該把自己看成是一名傑出的藝術家,而不是一個平庸的工匠,應該帶著熱情和信心去工作。

對於工作的人來說,工資固然是必需的,因為你需要有錢去買麵包黃油,需要有錢租房、交電話費等等。但是你還應該有更高的追求,應該努力去實現自身的價值,不要隻盯著信封裏的工資。那些隻為錢而工作的人也許是世界上最失敗的人。

很多年輕人當他們走出校園的時候,總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總覺得自己應該一開始工作的時候就得到重用,同時他們在工資上還喜歡相互攀比,似乎工資成了他們衡量一切的標準。

但事實是,當年輕人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是不可能身兼重職的,工資也不可能很高,所以很多人就開始抱怨,找借口不努力工作。他們看不到除工資以外的東西,曾經在校園中編織的美麗夢想也被他們自己否定了。

沒有了信心,沒有了熱情,他們工作的時候總是采取一種“對付”的態度,能少做多少就少做多少,能躲過不做的事情就不做。他們總以自己掙工資的多少來衡量自己做多少工作,從來不想這樣做失去的發展機會是否對得起自己,是否對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