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職業的競爭(1 / 3)

第二章職業的競爭

竭力展示自我

金融界的傑出人物羅塞爾·塞奇說:“單槍匹馬,既無閱曆又無背景的年輕人起步的最好辦法是:先謀求一個職位;第二要忠誠;第三要保持沉默;第四要細致觀察;第五要讓雇主覺得他不可或缺;第六要有禮貌、有修養。”約翰·沃納梅克在成功方麵給年輕人提出的忠告是“人品正直、細致入微、為人謹慎、注重細節”,他的座右銘是“做下一件事”。愛默生曾經說:“對於工作,不要期望太多或好高騖遠,做那些指派給你的工作。”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一定要淋漓盡致地發揮自己的天賦和才能。而在多數人眼中,命定的職業或天召的職責僅僅是謀生的手段。生活本來可以更加壯麗輝煌,人本來可以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我們具備了上天賦予我們的種種才能,本來可以使生活充實,使人生美滿、碩果累累,但是相比較而言,人僅僅為了謀生而生活、而工作的觀點是多麼卑鄙和庸俗啊!又有多少人麵對賦予他們的偉大使命時退縮不前,不敢打開生活的廣闊畫卷,沒有能夠使自己成長為一個真正有益於社會的人。做一個真正完整的人,正如太陽一樣,把光芒灑向大地人間,讓世界五彩繽紛,芳香怡人!

讓·安格魯有一席話說得相當精辟,他說:“我知道,我隻能不斷地發現,並以一顆快樂的心靈來完成天召的使命,我不能主宰宇宙或塵世的浮沉。工作是我流芳百世最好的途徑。現在默默無聞地安息了的人,許多都已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你可能要問,既然他們默默無聞,你怎麼仍然知道他們呢?是天使使他們各得其所,對他們的讚美像鮮花一樣遍地開放。”

用優勢力壓群英

職業生涯設計的前提是,知道自身優勢是什麼,並將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業發展都設立在這個優勢之上,這樣方能成功。

成功心理學家發現,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優勢。截至目前為止,人類共有400多種優勢。實際上,一個人擁有優勢的種類和數量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否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什麼。

森林裏的動物們開辦了一所學校。學生中有小雞、小鴨、小鳥、小兔、小山羊、小鬆鼠等,學校為它們開設了唱歌、跳舞、跑步、爬山和遊泳5門課程。

第一天上跑步課,小兔興奮地在體育場地跑了一個來回,並自豪地說:“我能做好我天生就喜歡做的事!”而看看其他小動物,撅著嘴、沉著臉,萬分痛苦。放學後,小兔回到家對媽媽說:“這個學校真棒!我太喜歡了。”

第二天一大早,小兔蹦蹦跳跳來到學校。上課時老師宣布,今天上遊泳課。隻見小鴨興奮地一下跳進了水裏,而天生怕水、不會遊泳的小兔傻了眼,其他小動物更沒了招。

接下來,第三天是唱歌課,第四天是爬山課……學校裏的每一天課程,小動物們總有喜歡的和不喜歡的。

這個寓言故事詮釋了一個通俗的哲理,那就是“不能讓小鴨子學跑步,小兔子學遊泳”。小兔子根本不是學遊泳的料,即使再刻苦它也不會成為遊泳能手;相反,如果訓練得法,它肯定會成為跑步冠軍。因此,要成功,小兔子就應跑步,小鴨子就該遊泳,小鬆鼠就得爬樹。

成功心理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最主要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便是一個人職業生涯設計成功的重要依據。

成功心理學創始人唐納德·克裏夫頓博士指出,成功者一般都了解自己優勢的所在。現實生活中的平庸者和失敗者,主要是沒有正確把握自己的優勢是哪種類型。

雷德在公司營銷部門工作6年,眼見與他差不多時候進入公司的同事一個個地被加薪、晉升,唯獨他還在“原地踏步”,為此他感到不滿與焦慮。於是他向職業顧問進行谘詢。

經過多次診斷與情境分析,職業顧問發現雷德是個典型的閱讀者(人在個性特質上存在著閱讀者和傾聽者的區別)。如果公司要求他草擬、製作商場年節促銷企劃案,他能夠順利完成;但若讓他與部門其他同事共同參加部門經理工作會議,各自闡述各個企劃案的核心及實施要點時,即便雷德的企劃案比其他同事“出彩”,但最終他還是會被淘汰“出局”。

對此,雷德的經理也滿腹怨言,認為他的闡述不得要領,常常在不相幹的主題上喋喋不休……但雷德卻從不認為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問題。

為此,顧問將雷德的闡述過程全部錄像,回放診斷後再次確認,雷德的確是個閱讀者而非傾聽者。如果讓他以書麵形式回答其他部門經理的提問,他能夠直奔主題;倘若讓他在現場回答自由發問的經理們的問題時,他便無法抓住對方問題的核心。閱讀者很難成為優秀的傾聽者,反之亦然。

因此,若想獲得職業的成功,你首先要學會識別、發現自己天生的才幹與優勢。

諾貝爾獎獲得者無疑都是取得傑出成就的人士,總結其成功之道,除了超凡的智力與努力之外,其善於職業生涯設計不能不說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他們在職業生涯設計中把握住了關鍵的一條,就是根據自己的優勢決定終身職業。

當你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思考,對自己的興趣以及思維、知識結構等方麵的長短有所認識後,就不妨揚長避短,按自身優勢進行職業生涯定位。如愛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覺,他就沒有選擇數學而是選擇更需要直覺的理論物理作為事業的主攻方向。

成功者的成功事實向我們證明:在自己的職業生涯設計中,如果你能根據自身長處選擇職業並“順勢而為”地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就會事半功倍,如魚得水。如果你像讓兔子學遊泳那樣選擇了與自身愛好、興趣、特長“背道而馳”的職業,那麼,即使後天再勤奮彌補,即使你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是事倍功半,難以補拙。

因為,才幹是一個人所具備的貫穿始終、且能產生效益的感覺和行為模式,它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型很難改變,無法培訓。而優勢,通俗的說法是一個人天生做一件事能比其他一萬個人做得好。

據悉,沃爾瑪、通用、GE、可口可樂、麥當勞、微軟、IBM、惠普、埃克森美孚、美林、花旗、荷蘭銀行、希爾頓、安聯保險、波音、寶馬、奧迪、豐田、索尼、飛利浦、西門子、柯達、富士、輝瑞、強生、拜耳、杜邦、寶潔、三菱重工、佳能等全球100多家知名企業,都正在積極開發員工的自身優勢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成功心理學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基本規律,讓你知道自己的優勢何在:

當你看到別人在做某件事時,你心裏是否有一種癢癢的召喚感——我也想做這件事;當你完成某件事時,你心裏是否會有一種愉快的欣慰感——我還可以把這件事做得更好;你在做某類事情時幾乎是自發地、無師自通地就能將其完成得很好;你在做某類事情時不是一步一步、而是行雲流水般地一氣嗬成……這些都是最重要的信號,它詮釋了你的優勢所在。

選擇正規公司

如果你對自己基本上有了一個客觀和清醒的認識,那麼要祝賀你。然而,如何能夠知彼,卻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說,選擇一家成功而且適合自己的公司。

很多年輕人經常麵臨這樣的選擇:有兩家公司都要我,一家是財富500強之一,但職位較低,工作內容好像也比較單一;一家是小企業,職位聽起來還不錯,同時可以鍛煉自己的綜合能力。我該選哪家?

大公司部門間分工比較明確,部門之間工作的銜接與溝通也做得很好。在大公司裏,管理過於僵化,而且總是優秀人才的集中,如果不是特別地優秀,總難以脫穎而出,得不到有效的鍛煉,不利於短期內個人成長,還容易讓人看不到前途而產生悲觀思想。

小公司有不錯的行業背景和發展潛力,並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選擇這樣的小公司,往往可以讓自己和企業共同前進,最後成為“雙贏”的結局。在小公司裏,有著相對寬鬆的發展空間。往往是身兼數職,更有機會獨當一麵,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人和事,可以開闊自己的眼界和提高自身的能力。經過這樣的鍛煉和考驗後,個人職業綜合素質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滿足更高層次管理職位的需求,發展是必然的趨勢,在小公司裏的職業發展線路也可以成就優秀的職業經理人。而且,伴隨著公司成長的人才,為公司發展作出貢獻的員工,無論走到哪裏都會被人重視和重用的。

許多優秀的人才因為選錯公司而使自己陷進將來失敗的境地中。不過,公司真的失敗了也好,至少還有機會重新開始;最糟糕的是公司一直不死不活的處於維持狀態,這樣使優秀人才和公司一樣沒有任何進展。起碼你浪費了幾年的時間,而且是人生中最寶貴的幾年時間。

無論你如何優秀,如果搭乘泰坦尼克號,能否平安上岸,還得靠運氣。因此,把自己和一個注定失敗的公司綁在一起,是不值得的事情。

工作的第一家公司的知名度和實力往往體現著個人的資力,會為未來打下好的基礎。個人的未來往往和公司的未來密切相關,因此,首先要進人前景光明的公司。

選擇公司應該遵循以下這些原則:

——選擇有發展前途的公司,這家從事的是否是朝陽行業,一個有前途的行業。

——選擇有良好氛圍的公司,而且該公司的文化、辦公氣氛要適合自己。

——適合自己的,自己的特點和素質和公司業務相關。

——自己能得到較大發展的,能夠學以致用,自己能夠在這家公司獲得較大的發展。

另外,一家優秀的公司才能發揮你的能力,成為你實現個人價值的最佳平台,隻有這樣,你的工作才有意義。我們找工作都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那麼,就請你認真選擇工作平台——公司,一家真正優秀的公司。

就業是雙向選擇的,就業者在展現自己的才識、素質、能力的同時,也要認真考察公司是否適合自己,你可能要為之工作的公司是否是一家成功的公司?

一般來說,要識別一家優秀的公司,你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麵對照。

(1)公司從事有前途的行業

我們可不希望自己的公司在幾年後就逐漸衰落,天天走下坡路。選擇從事一個有前途的行業的公司,會使你終生受益,你的生存質量和狀態完全可以得到保障。在一個破落即將倒閉的公司做總裁還不如在一個生機勃勃很有發展前途的公司做個主管,這個道理誰都知道,但是真正選擇起來,還是有點難度。

(2)公司的經濟狀況

你選擇公司的基本依據應是它的經濟狀況,而它當前與未來的獲得性以及它的長期發展前景則應當是你決定選擇這個公司的關鍵因素。在你選擇的時候,你必須正麵考慮一些有關公司經濟狀況的問題。關於這些,你可以從公司的待遇水平,福利水平等方麵考察。

另外,考慮一下公司所處的整個經濟環境怎麼樣,以及公司自身的適應能力,這也是你選擇的關鍵。

(3)公司員工的精神狀態

如果對上述所有問題的答複還不足以使你肯定該公司是否成功,你也許應該再深入一步,開始考察公司內部的工作狀況了。也就是說,現在該探討你所在公司內部的整個風氣和員工的精神狀態了。

——員工普遍心情舒暢還是精神不振?

——人們是否感到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嘉獎?

——公司內部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嗎?

(4)員工的責任感

盡管人際關係和員工精神狀態都很重要,但是你應關注的還有你的同事對公司及其目標的責任感如何。這個因素對該公司的經營管理也很重要。你應該問問自己下麵這樣一些問題:

——員工們是否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手上的工作中?——在你所在的公司中,員工流動量是否很大?

如果公司得不到它的員工們的全力支持,你就要仔細想想,你為什麼要去那裏工作?

(5)公司的管理水平

你需要考慮的還不僅是你的同事們的精神狀態和責任感。不管公司員工的幹勁和動機如何,如果從來沒人一清二楚地告訴過他們關於公司的目標和工作方法,那麼這個公司很快就會敗落。

——項目的內容是否布置得很清楚?員工的工作是否交代得很明白?

——員工都明確自己在公司中的作用嗎?

——員工們是否明確怎樣完成公司的目標?

(6)注意虧損部門

通常,人們去了解一家公司,發現它大有前途並且贏利很多,於是認為自己到這樣的公司工作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但是他們不知道,這家公司總體來說是贏利的,可他們去的那個部門卻是虧損的。這樣的公司我們就需要萬分小心,首先要觀察自己所在部門是不是核心部門或者必需部門(比如辦公室,財務部,人事部),如果不是,就應該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真實的情況。

(7)公司的企業文化

在選擇工作時,人們很少考慮到公司的企業文化。可是,如果你隻注意工資或提升等表麵因素,那麼等你發現這個公司的企業文化與你的企業文化相抵觸,或是它的價值觀同你的價值觀相衝突時,你就會感到在這裏呆不下去。

不管怎樣,有一件事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在你不滿意的環境裏工作,你肯定不會獲得成功。當你選擇工作時,你實際上是在選擇一整套價值觀,在選擇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和生活方式。

無論你討厭還是喜歡你工作過的公司,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企業文化上的因素。你自己過去的工作經曆會告訴你,企業文化能夠影響到你在那裏工作是否心情愉快。

(8)實地考察

最後最好能去實地考察一下你所向往的公司,看看它是否真的適合你。

——通過觀察這家單位的辦公場所、辦公設施等有形資產,你會對這家公司形成一個基本的物質判斷。它是井然有序的,還是雜亂無章的?它是新的,還是舊的?它是很大的,還是很小的?

——一般公司都會有自己的企業文化或者企業口號,你要留心觀察和琢磨這些地方,這往往是企業的意誌、性格、思想和欲望的直接表白。

——如果有可能,你可以查閱一下公司的宣傳資料或者內部刊物,了解它的曆史,同樣重要的是這種曆史是以何種傾向寫成的。對於任何公司來說,宣傳冊上所流露出的態度和信息都是它所提倡,或者希望的主流價值觀。你以此來判斷這種價值觀是否適合自己的發展。

——另外,如果可能的話,你還要了解這家公司在曆史上都經曆了哪些挫折和教訓,由此提倡什麼,或者排斥什麼?你要將這些原則牢記在。並且引以為戒。

——還有一點很容易為人們所忽視,但同樣非常重要:你要觀察人情,留心員工之間的隻言片語。這些細碎之處,才往往容易流露出一個公司真正的理念和文化。

不達目標誓不罷休

21世紀,全球進入完全競爭的時代,未來的職場競爭更冷酷、無情——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樣一來,無論在職者或準備就業的人,唯有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觀念和行為,才能永遠在職場中取得競爭的優勢。

在人的一生中,每時每刻都存在著選擇。可以說,人生中最愉快的莫過於選擇,最痛苦的也莫過於選擇;成功是選擇的成功,失敗是選擇的失敗。選擇職業也是一樣。

有這樣一則寓言:在幹枯的草原上,一頭小毛驢正艱辛地尋找著青草,它已經好幾天沒有吃到食物了。突然,好運降臨了,在它左右兩邊各出現了一堆青草。這兩堆草都是綠油油的,與小毛驢的距離也都相差無幾。小毛驢對此犯了難,先吃這一堆還是先吃那一堆呢?在猶豫不決中,小毛驢被活活餓死了。

死在兩堆青草中間的小毛驢無疑是在告誡我們,不懂得選擇,不會取舍,隻能眼睜睜地“餓死”。如果小毛驢立刻抉擇,去吃其中的一堆青草,它決不會餓死。如果小毛驢能明確自己隻是想吃草,活下去,就沒有必要在兩堆草之間猶豫不決,隻需走到左邊或右邊,就可以讓自己的機體充滿生存的能量。

在選擇職業中最容易出現這種猶豫不決的心態,盡管人人都說無法容忍遲疑不決。猶豫是思想和意誌的搖擺。猶豫是思想和意誌的搖擺。猶豫愈久,就愈消失時機,消失你的意誌……

年輕人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更應學會選擇;猶豫不決,輕者讓你失去一次機會,重者甚至可以讓你的生命失去意義。成功者,都是在求職過程中會選擇的人。通過對上千名哈佛畢業生跟蹤調查發現,大部分擇業失敗者都出現“毛驢的猶豫”現象。

而且對求職失敗者調查發現,很多人之所以猶豫不決,不懂得選擇,主要是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正如氧氣之於生命,選擇職業生涯的目標也是絕對必要的。如果沒有氧氣,沒有人能夠生存;如果沒有職業目標,將會失去選擇職業的能力和意識。

一天,兩個孩子走進深山,發現了兩隻小狼,就想抱回家。可是,他們也非常清楚,老狼就在附近。經過片刻考慮,他倆各抱一隻小狼爬上兩棵大樹,兩樹之間大約相距幾十米遠。

兩個小孩在樹上準備妥當之後,一個孩子使勁掐小狼耳朵,痛得小狼嗥叫連天,老狼聞聲奔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另一棵樹上的孩子見老狼在同伴的樹下發狂,於是狠狠地擰小狼的腿。這隻小狼也連聲嗷叫,老狼又向這棵樹撲來。就這樣,老狼在兩樹之間不停地跑來跑去,最後累死了。

如果你不知道你自己的一生要的是什麼,你還想得到什麼?

我們常常聽見求職者這樣說:“我需要一份工作!”當讓他把工作描述一番時,他通常目瞪口呆。而後,又頗為感慨地說:“找份工作怎麼這麼難呢?”

事實上究竟是怎樣一種情景呢?什麼是職業?應該如何選擇職業?

在英語中,“職業”這個詞是個模糊的概念,它有三種含義:

第一,它表示工作,與學習或休閑相對。因此,當我們談到“工作服飾”時,指的是在工作中的著裝,而不是在學習或休閑時所穿的衣服。

第二,它表示一個人的工作生涯。這樣,當人們在某人生命結束時談及他,說“他或她有光輝的一生”時,人們指的不是他從事的某一特定職業,而是這個人曾經擁有的職位和他(她)所做的所有工作。

第三,在通常意義上,它是被用來做職位或工作的同義詞——特別是當這種職位或工作提供了向更高一層前進的提升機會。這種朝著目標的運動是它的最初含義。

事實上,職業基本上由職業名稱和職業領域兩部分構成。例如,假如你想成為一名管理顧問,“管理顧問”就是職業名稱。絕大部分人就到此為止了,所以他們不久又投入了求職當中。選擇了職業名稱還遠遠不夠,你應該更進一步決定在哪一個領域尋找工作。

你決定在什麼領域成為一名管理顧問呢?你想為誰做管理顧問?是為律師事務所、花園公司、野營公司,還是為製造汽車的公司、計算機公司或其他的什麼?這看來有很大的不同,是不是?法律、花園、野營、汽車、計算機……等等這些稱之為領域。

在選擇職業時,既要選擇職業名稱,也要選擇職業領域。請記住這個公式,這將會給你極大的幫助。

比如,假如你努力尋找一份管理顧問的工作,可經過很長時間的尋找,仍毫無頭緒,上麵的公式將會讓你明白問題出在哪兒。你隻是說“我想成為一名管理顧問”,而僅僅如此是不夠的,“管理顧問”隻是一個職業名稱。

如果你想獲得更好的工作,那你就必須把這一職業具體描述出來,並自我限定準備在哪一天得到這份工作。你決不能對自己說:“我希望有一個更好的工作,不錯,我想當推銷員,也許是推銷員吧!”你必須用肯定的語氣說:“我希望有一個更好的工作,我要推銷某種商品。我現在就去找奧斯先生談談,向他請教請教,他已經幹了10年的推銷工作了。然後我向招聘推銷員的7個公司寫自薦信。過一個星期,我再給每家收信公司打個電話,請他們給我安排一次麵試。”

很顯然,你一定能明白這兩種心態的人哪一種更容易擇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