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管炎全稱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由於下肢中小動脈血栓閉塞引起血管炎症的一種嚴重的疾病,其病因尚不明了。統計資料表明,寒冷地區脈管炎發病率高於溫暖地區,吸煙人群發病率高於不吸煙者,因此大多數學者認為,本病發病與長期吸煙及受寒冷有關,還有人認為與免疫遺傳因素有關。
本病多發生在20~40歲之間的青年,且男、女患病比例為29∶1。主要累及小腿部的動脈,嚴重時可向上累及股動脈,甚至四肢血管全部受累。
由於血栓形成、管腔閉塞、供血不足,可以引起血栓性靜脈炎、動脈炎、間歇性跛行、組織營養障礙甚至壞死等多種損害,嚴重危害機體的健康。
脈管炎的早期症狀主要表現為小腿部麻、涼、痛,小腿脈搏減弱,逐漸消失。中期主要表現為活動中小腿出現疼痛,肌肉抽搐,尤其夜間明顯,並出現間歇性跛行。晚期主要表現為持續劇烈疼痛;皮膚暗紅、黑褐色,發生潰瘍;腳、腳趾變黑、壞死。
治療方法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即根據病變部位的狹窄度、長度和患者周身狀態進行治療。很多情況是使用介入治療,因為介入治療對患者的打擊非常小,而且介入治療可重複性操作,能夠耐受。實際治療時,介入、手術、藥物治療不能截然分開,是互補的。
為了預防脈管炎的複發,需要戒煙限酒,肢體保暖,預防外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堅持藥物治療。除及早科學治療外,合理膳食也很重要,盡量避免高脂肪和膽固醇飲食。
雷諾氏綜合征的特點與應對措施
雷諾氏綜合征是指肢端動脈陣發性痙攣,常在寒冷刺激或情緒激動等因素影響下發病,一般以上肢較重,偶見於下肢。多見於女性青年,絕少超過40歲,男性少見。
雷諾氏綜合征的病因目前仍不完全明確,但一般認為寒冷刺激或精神緊張是主要激發因素。由於病情常在月經期加重,在妊娠期減輕,因此,有人認為本症可能與性腺功能有關。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雷諾氏綜合征患者有許多血清免疫方麵的異常。患者血清中可能有抗原—抗體免疫複合體存在,可通過化學傳遞質或直接作用於交感神經終板,導致血管痙攣性改變。臨床上使用阻滯交感神經終板的藥物後,其症狀可完全緩解。
本病發作時,常從手指尖開始,以後擴展至整個手指,甚至掌部。熱飲或喝酒,暖和肢體後,常可緩解發作。發病一般見於手指,也可見於足趾,偶可累及耳朵和鼻子。
本病早期手指在環境溫度低於18C°時發病,到晚期在25C°時即可發作。周身是否暖和更是重要的因素。發病初期,有明顯的季節性,即寒冷季節發作頻繁且持續時間較長。
典型發作時,手指動脈血流可突然中斷,引起手指呈蒼白色,患指有發涼、麻木、刺痛,繼而皮膚呈青紫色,最後血流恢複,因反應性充血手指轉為潮紅,患指可有燒灼樣脹痛。
顏色的變化與毛細血管叢血流量和血氧濃度有關。受涼時,血管痙攣,血流量減少,血液從血管叢排空,皮膚呈蒼白色。痙攣後血管叢麻痹,血液滯留於血管中,血液中血氧含量減少,皮膚呈青紫色。複溫後,血管反應性擴張,氧含量漸漸升高,皮膚呈潮紅色,然後逐漸恢複為正常。一般情況下,解除寒冷刺激後,皮色恢複正常的時間大約是15~30分鍾。
雷諾氏綜合征的手指症狀有明顯的對稱性,即多為雙側發病。嚴重的病例可有皮膚光薄、指甲脆裂、指尖可有小潰瘍等。晚期則皮膚變厚,關節僵直活動受限。
疾病早期,動脈並無器質性改變,而是功能性小動脈痙攣造成遠端組織一過性缺血,是可逆的。病變晚期出現動脈狹窄,甚至血管腔內血栓形成,動脈閉塞,此時是不可逆轉的。
長期手指慢性缺血可致手指形態的變化,表現為皮膚粗糙,指甲肥厚變形,指骨疏鬆等,重者手指局部皮膚可有潰瘍及壞死。
根據病情需要,遵照醫囑長期服用小劑量的藥物,能促進指端皮膚的血液循環,緩解症狀和減少發作的次數。經內科治療,80%~90%雷諾氏綜合征患者的症狀可明顯改善。
如果經正規的內科治療無效,病情仍然不斷反複,病程較長,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或出現手指缺血性潰瘍、壞死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防治雷諾氏綜合征,應注意全身以及四肢局部的保暖,盡量避免暴露於寒冷空氣中,或接觸冷水及冷的物體,避免各種損傷,戒煙,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縮,加重病情。
情緒的波動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生活中應持樂觀態度對待疾病,忌過分激動或抑鬱。對容易激動或易衝動的患者,應多加勸慰,以解除思想顧慮或適當應用鎮靜安定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