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意思是說: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荊莊王(即楚莊王)才能出眾。他整頓內政,興修水利,重視耕戰,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當時,周代諸侯宮廷南麵的宮門,稱作雉門,在這個故事裏稱作茅門。為了管理雉門,荊莊王製定了有關的法令,稱作“茅門之法”。茅門之法規定:“群臣和公子們到宮廷來朝見楚王時,誰的馬蹄踐踏了茅門外的散水,就由宮廷裏的法官把他的車轅砍斷,把他的車夫處死。”有一次,太子入朝,馬蹄踏了散水,法官就遵守法律規定,砍了太子的車轅,處死了太子的車夫。太子非常憤怒,到宮廷裏對著荊莊王哭訴說:“請父親為我殺死那個法官。”莊王說:“法令是用以敬宗廟尊社稷的,因此凡是能立法守法,尊敬社稷的,都是國家應當器重的臣子,這樣的人怎麼可以把他處死呢?觸犯法律,不聽從命令,不尊敬社稷,那就意味著臣子淩駕在君王之上,下麵的人喜歡計較、報複。臣子淩駕在君王之上,那麼君王就要失去權威;下麵的人喜歡計較報複,那麼上麵的君王就會受到威脅。權威喪失,君位危險,國家就會滅亡。到那時,我拿什麼留給子孫後代呢?”太子聽了這番話以後,立即跑了出去,離家在外露宿三天,朝向北麵連連磕頭,請求處以死罪。

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銳,連極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戰國時,有一次齊宣王請求孟子講述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隻學仁、義、道、德,從來沒聽說過以武力稱霸的事,所以我不會講。不過,如果大王願意聽有關‘王道’的事,我會盡力講好的。”齊宣王說:“您講一統天下的事吧!”孟子回答道:“大王隻要有同情心,就可以統一天下。”齊宣王笑了,說:“哪有這麼簡單的事,何況,同情心與統一天下又沒有關係。”孟子接著說:“我聽人說,有一天,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牽著牛從堂下經過,大王看見了,就問去哪裏。那人說,準備殺牛用它的血祭鍾。你就叫那人把牛給放了,並說:‘牛又沒有罪,為什麼要殺它呢?我不願看到它被殺時那可憐的樣子。’那人說:‘那祭鍾怎麼辦呢?’大王就叫他用一隻羊代替。由此可見,大王是有同情心的,正因為有同情心,才會愛護老百姓,愛護老百姓國家就會強大。”

齊宣王聽了,摸著頭說:“現在想來,真有些不能理解,齊國雖小,也不至於連一頭牛都沒有,難怪老百姓說我吝嗇。”

孟子說:“這沒有什麼奇怪的,隻是老百姓不理解大王的情意。表麵看,牛和羊都是死,大與小又有什麼區別,但實質上卻不同了。”齊宣王說:“我這種心情與王道有什麼關係呢?”孟子回答道:“如果有人向大王報告:我的力量能舉三千斤,卻拿不動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看清鳥獸的細毛,卻看不清眼前的一車子柴火。 大王相信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肯定不信。大王隻要有同情心,就應該把同情心擴大到全國,這是大王能做到的。”

齊宣王最後說:“您說了這麼多,但我還是不喜歡王道。”

天無二日

“天無二日”的意思是,天上沒有兩個太陽,比喻一國不能同時有兩個國君。

此典出自《漢書·高帝紀下》:“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劉邦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漢王朝,有一次回櫟陽看望他的父親。他五天拜見父親一次,非常恭敬和孝順。父親的家令勸告劉邦的父親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 一國不能同時有兩個國君。皇帝雖然是你的兒子,卻是一國之主;你雖然是皇帝的父親,卻是陛下的大臣。怎能叫皇帝朝拜大臣呢!這樣做,就會使皇帝的威信很難樹立起來。”從那以後,劉邦再來拜見父親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拿著掃帚,直往後退,以示對劉邦的恭敬。劉邦大吃一驚,馬上彎下身扶住父親。父親說:“皇帝是一國之君,萬民之主,怎能因為我破壞了天下應有的法度!”為此,劉邦十分讚賞家令說的那番話,賜給他黃金五百兩。不久,劉邦發下一道詔書,尊稱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

網開三麵

“網開三麵”的本來意思是說,將捕捉禽獸的網打開三麵。後來,人們用“網開三麵”比喻對罪犯或敵人從寬處理。

此典出自《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麵,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麵,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人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我國商族第十四代的首領叫湯,他滅掉夏朝,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製王朝——商朝。

湯是一個仁德的人。有一次,湯外出,看見有一個捕鳥獸的人在野地裏四麵張網,並禱告說:“從天上飛下來的,從地上走來的,從四麵八方來的,都落到我的網裏吧。”湯說:“唉,這樣鳥獸不就都被捉光了!”他收去三麵的網,隻留下一麵的網,並讓那個捕鳥獸的人重新禱告說:“想去左邊的去左邊,想去右邊的去右邊,隻有那些不聽從命令的,才落到網中來吧!”諸侯們聽到這個故事,稱讚他說:“湯真是太善良了,他的仁德施及禽獸了。”結果,有40個諸侯歸順了他。

為鴉伸冤

“為鴉伸冤”這個典故比喻那些能夠體察民間疾苦、鐵麵無私、執法如山、為百姓申冤昭雪的人的戰鬥精神。

此典出自《北夢瑣言》:“唐溫璋為京兆尹,勇於殺戮,京邑憚之。一日,聞挽鈴聲,俾看架下,不見有人。凡三度挽掣,乃見鴉一隻。君曰:‘是必有人探其雛而訴冤也。’命吏隨鴉所在捕之。其鴉盤旋,引吏至城外樹間,果有人探其雛,尚憩樹下。吏乃執之送府。以禽鳥訴冤,事異於常,乃斃捕雛者而報之。”

這段話意思是說:

唐代溫璋做京兆尹的時候,執法一絲不苟,毫不留情地處死那些作惡多端的罪犯,所以,京城的不法之徒都非常害怕他。

一天,忽然聽到懸鈴的響聲,溫璋立即派人查看,在鈴架下四處張望,也不見有人。這樣一共聽到三次鈴響,才發現是隻烏鴉。京兆尹溫璋說:“這一定是有人掏走了小烏鴉,它是來申訴冤枉的。”說完,便命令差役跟隨烏鴉到烏鴉巢所在的地方拘捕掏小烏鴉的人。那隻烏鴉引領差役來到城外的一片樹林子裏,果然有人掏了小烏鴉,還在樹下休息呢,差役便將他捉拿回官府。溫璋認為禽鳥訴冤的事不同尋常,就下令打死那個掏小烏鴉的人,為烏鴉伸了冤,報了仇。

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的意思是,像烏鴉一樣暫時聚集在一起的群體。人們用它比喻無組織、無紀律的人群。

此典出自《漢書·耿弇傳》:“至長安,與國家陳漁陽、上穀兵馬之用,還出太原、代郡,反複數十日,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公元8年,王莽大敗西漢劉氏皇朝,建立起國號叫做“新”的王氏皇朝。他的這個行動,遭到漢宗室豪強集團的武力反抗。劉秀等人起兵以後,懦弱無能的劉玄被擁立為皇帝,號稱更始帝。

當時,豪強王郎詐稱自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欺騙天下輿論,在邯鄲起兵。扶風茂陵人耿弇(字伯昭)辭別父親耿況,前去投奔更始帝劉玄,以便自己能有一個好前程。跟著他一起去的官吏孫倉、衛包在路上對耿弇說:“劉子輿是漢成帝的兒子,投奔他是名正言順。如今反而不去投奔他,我們千裏迢迢往哪裏去呢?”耿弇嚴肅地說:“劉子輿不過是一個下賤的賊,總有一天要成為階下囚。我到長安以後,調用國家派駐在漁陽、上穀的兵馬,迅速出兵太原、代郡,十幾天後,回來後派出突擊敵軍的騎兵,踐踏這些像烏鴉一樣暫時聚合在一起的敵人軍團,就如同摧毀、折斷幹枯而腐朽的木枝似的那樣容易。我看你們二人不知何去何從,滅族之禍就為期不遠了。”後來,孫倉、衛包二人沒有聽從耿弇的勸告,投奔王郎去了。

先斬後奏

“先斬後奏”指的是先采取果斷的行動,然後再向上報告。也可用來泛指事前不報告,迫使上級承認既定的事實。

此典出自《竇娥冤》第四折:“老夫廉能清正,節操堅剛,謝聖恩可憐,加老夫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之職。隨處審囚刷卷,敕賜勢劍、金牌,體察濫官、汙吏,容老夫先斬後奏。”

元代劇作家關漢卿(號已齋)在晚年寫了一部著名的戲——《竇娥冤》。劇情梗概是:善良的貧家女子竇娥三歲喪母,父親竇天章是個窮書生,為了償還欠下的債務和換取上京趕考的路費,把女兒送到蔡婆婆家裏去做童養媳。十年後,竇娥的丈夫不幸早死,於是她就和蔡婆婆兩個相依為命過著守寡的日子。地痞張驢兒和他的父親垂涎欲滴地窺伺著這兩個寡婦。張驢兒本來想毒死蔡婆婆,結果卻毒死了自己的父親。他反而誣陷竇娥,逼迫她順從。官府斷案不明,斬殺了竇娥。後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當了大官,奉旨訪察民情,懲處貪官汙吏,回到離別十六年的家鄉,終於替女兒昭雪了冤案。

竇天章是朝廷命官,深受皇帝信任。在戲中竇天章有這樣一段獨白:

“老夫我為官廉潔清正,情操堅強、剛直,皇上憐愛我,叫我擔任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的職務,四處審訊囚犯,查閱案卷,賜給我象征權勢的寶劍和金牌,讓我監察貪官汙吏,並允許我先斬後奏。”

“先斬後奏”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

有天沒日

這則典故以幽默的筆觸、犀利的語言,揭露了衙門公堂殘害人民的本質。“有天沒日頭的所在”這個警句,是百姓覺醒的語言,它大膽而機智地揭露了黑暗的統治,從而概括出整個封建王朝的凶殘本質。

此典出自《笑得好》。

夏天天氣炎熱,幾個長官在一起商議公事,偶然談到天氣太熱,不知道去哪裏乘涼。有的說某處花園水上走廊特別涼快,有的說某寺院的大殿特別涼快。旁邊的許多百姓齊聲說:“各位老爺想要涼快,不如去衙門的公堂上,那裏最涼快了。”眾長官詫異地問為什麼,百姓們回答道:“那裏是沒有日頭照耀的地方,怎麼會不涼快呢!”

約法三章

“約法三章”比喻訂立法律,相互遵守。

此典出自《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曰,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秦二世荒淫殘暴,寵信趙高,陷害忠良,以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不久後,江東項羽、豐沛劉邦也舉起義師,擁立楚王孫心為懷王,建都盱眙。這時楚軍上將軍為宋義,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劉邦則自領豐沛起兵的軍隊,隸屬於楚懷王。不久,劉邦封為沛公。

楚軍立誌要滅秦,必先占據關中之地(函穀關以西,今陝西等地)。楚懷王這日登殿,問殿前諸將,誰願進取關中?項羽、劉邦,都表示願意前往。楚懷王說:“誰先進入關中,誰即為關中王。”項羽、劉邦整軍出發,項羽從北路進發,劉邦從西路進軍。

劉邦兵進關中,接連打了幾個勝仗,被秦朝的暴政所殘害的秦地人民在,楚軍進關時,簞食壺漿,夾道相迎。秦軍望風而逃,劉邦直撲鹹陽城下,秦二世、趙高等人,驚駭不已。

趙高殺了秦二世,立秦王嬰,想與楚軍和好。但秦王嬰又殺了趙高,素車白馬,出城向劉邦投降。

劉邦進入鹹陽,就留戀皇宮的舒適,不願出皇宮。這位泗上亭長出身的劉沛公,布衣時代,貪酒好色,進入宮廷後,就隻顧享受榮華富貴,全然忘記了自己的使命。樊噲進宮勸他離去,他不聽。張良又進宮勸說:“秦皇無道,天下大亂,你才能兵進鹹陽,為的是替天下掃除殘賊。你剛到了鹹陽,就安於宮室犬馬,醇酒婦人之樂,這豈不是助紂為虐?”劉邦大悟,遂出宮回至霸上,召集關中豪傑開會,約法三章:一、殺人者死。二、傷人及盜抵罪。三、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安堵如故。

劉邦對大家說:“我這次出關,是為父老鄉親們除害,不是來攻打父老鄉親們的,請你們放心。我不住在鹹陽宮中,回到霸上行轅,為的是等待山東六國諸侯會師鹹陽,再定約束。”

秦國父老鄉親們大喜,回家之後,牽著牛羊,抬著酒食,去慰勞劉邦的軍士。劉邦不接受,婉轉地對父老們說:“我們軍中有的是軍糧,不能接受你們的酒食,但我們非常感謝你們的盛情,如果我們吃了你們的東西,花費了你們的錢食,就違背我們進關拯救你們的初衷了,東西請你們帶回,心意我們領了。”

這和秦軍搜括民脂民膏唯恐不盡的行為,完全相反。關中百姓奔走相告:“如果劉沛公不回關東,在我們關中做秦王,我們就有好日子過了。”

劉邦入關,與民約法三章,立刻就收買了關中的人心。

罪不容誅

“罪不容誅”表示處以死刑也抵不過所犯的罪惡,用來形容罪大惡極。

此典出自《孟子·離婁十》:“罪不容於死。”

有人去見孟子,希望他談談對冉求的看法。孟子說:“冉求做季康子的家臣,不但不施仁政,反而把田稅增加了一倍,孔子都不把他當成是自己的學生,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可談的呢?”來見孟子的人又問:“冉求為季康子搜刮錢財都被孔子所唾棄,那麼,那些幫助君主打仗的人又該如何看待呢?”孟子麵有怒色地說:“那些好戰的人們為了爭奪土地,爭奪城池,不知殺死了多少人啊!這種人啊,真是‘罪不容於死’(意思是:就是處他們的死刑,也抵不過他們犯下的罪)。”來見孟子的人說:“您說得非常正確,可是誰來處他們的死刑呢?”孟子聽後默然不語,無言以對。

作法自斃

“作法自斃”是說立法的人因自己觸犯法律,而自受其害;比喻自作自受。

此典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歎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戰國時,秦孝公為了進一步改革政製,使秦國更加強盛,決定變法,並任用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商鞅為宰相,製訂和執行新法。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一、編定戶籍,加強內部管理。二、一個戶主如有兩個兒子,到一定年齡必須分家,各自獨立生產維持生活,防止一家人互相依賴。三、全國百姓都要努力耕耘和紡織,如超過一般人的生產量,可免除徭役,以增強秦國的經濟力量。四、重新規定爵位,獎勵對外作戰有功的人。五、凡是沒有軍功的貴族,都廢除他們原來的爵位,取消貴族世襲的權利。六、普遍建立以縣為單位的行政製度。七、廢除井田製,準許土地自由買賣。八、統一度量衡製度。

商鞅變法內容,完全符合當時秦國生產發展和軍事擴張的要求,因此不到十幾年,秦國實力更強盛。但由於這一變法得罪了一些貴族,所以在秦孝公死後,一些反對變法的人便到秦惠王跟前誣告商鞅造反,又由於惠王以前曾與商鞅不和,便下令捉拿他。商鞅被逼逃亡至關下,想在客棧休息一下,客棧主人不知他是商鞅,對他說:“商鞅的法律,凡客棧的主人不去驗明客人身份而收容他的,處以死刑。”商鞅聽了歎道:“想不到為法的弊端,竟到了這個地步!”說完,他繼續逃亡到魏國去。

做賊心虛

“做賊心虛”指出了“為盜者”一個致命弱點,說明一個人隻要做了見不得人的事,總是不能夠理直氣壯。

此典出自《夢溪筆談·權智》。

樞密直學士陳述古任建州城知縣時,有人丟了東西,後來抓到了一些人,但卻弄不清哪個人是真正的盜賊。於是陳述古騙他們說:“某某廟裏有一口鍾,能辨認盜賊,特別靈驗。”他派人把那口鍾抬到官署後閣,祭祀起來,把這一群囚犯帶到鍾前,對他們說:“沒有偷東西的人,摸這口鍾,它不響,偷了東西的人一摸它,鍾就會發出聲響。”述古親自率領他的同僚,在鍾前很恭敬地祈禱。祭祀完畢後,用帳子把鍾圍起來,並暗地裏派人把墨汁塗在鍾上,過了很久,鍾塗好以後,帶領被捕的犯人一個個讓他們把手伸進帷帳裏去摸鍾,出來就查看他們的手,發現都有墨汁,隻有一個人的手上沒有墨汁。述古對這個人進行審訊,於是他才承認自己是盜賊。原來這個人是害怕鍾響,沒敢去摸鍾。

不受一錢

“不受一錢”形容為官清正廉潔。

此典出自《晉書·鄧攸傳》:“郡常有送迎錢數百萬,攸去郡,不受一錢。百姓數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小停,夜中發去。”

鄧攸(公元?~326年),字伯道,晉代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西晉時曾任河東太守。西晉末年,朝廷內訌,爆發了八王之亂。晉懷帝(司馬熾)永嘉年間(公元307~312年),石勒(公元274~333年,羯族,上黨武鄉人,字世龍,東晉列國後趙的創造者)消滅東海王司馬越全軍,攻克陷洛陽城,鄧攸當了俘虜。石勒欣賞鄧攸的才能,就任用他為參軍,讓鄧攸跟著他東征西戰。鄧攸乘機帶著妻子兒女逃跑,又遭到賊人劫掠,失去牛馬,隻好扔掉自己的親生兒子,隻帶著妻子和侄子鄧綏逃亡。後來經友人推薦,得到晉元帝(司馬睿)的任用。

晉元帝任鄧攸為太子中庶子。當時,吳郡太守缺額,許多人都想去擔任這個職務,晉元帝都沒有答應,結果卻把吳郡太守的職位授給鄧攸。鄧攸自己帶著糧米到郡上任,不肯接受俸祿,隻飲用吳郡的水而已。當時吳郡鬧饑荒,鄧攸上奏請求賑濟災民,還沒有得到恩準,就自行開倉放糧,救濟百姓。朝廷派遣散騎常侍桓彝、虞慰勞饑民,考察鄧攸的政事得失、好壞。這兩個使者彈劾鄧攸擅自開倉放糧。不久,皇帝有詔令下達,諒情而寬赦其罪。鄧攸在吳郡任太守期間,清正廉明,百姓歡悅。後來,鄧攸自稱身體有病,就辭去太守的官職。郡府裏常有用於迎送的金錢幾百萬,鄧攸離職時,不肯接受一文錢。他離開吳郡時,數千名老百姓拉住鄧攸乘坐的船,苦苦地哀求他留下來,使他的船無法行進,於是鄧攸隻好留下來又呆了一段時間,到晚上才乘船離去。

不貪為寶

“不貪為寶”形容清廉不貪,操守高潔。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諸其裏,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複其所。”

這段話意思是說:

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美玉,他把美玉獻給子罕。子罕是一個清廉不貪的人,不願意接受這塊美玉。獻玉的人說:“我把這塊玉拿給玉工看過,玉工認定它是個寶物,所以我才敢把它拿來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求錢財視為寶物,你把美玉視為寶物。如果您把美玉給了我,我們兩個人就都喪失了自己的寶物。還不如您自己留著美玉,我嚴守自己不貪圖錢財的操守,這樣我們各自都會保守著自己的寶物。”獻玉的人聽了,連忙叩頭,告訴子罕說:“我隻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卻帶著如此珍貴的玉璧,必然為盜所害,不能越過鄉裏。我把它送給您,是請求免於一死的。”子罕把美玉留在自己的鄉裏,派玉工替獻玉的人加以雕琢,等獻玉的人賣出玉璧,變得富有之後,才讓他回到自己的家裏。

海不揚波

“海不揚波”比喻天下太平,好像大海風平浪靜,沒有一點波濤,也比喻人民生活非常安定,社會秩序非常良好。

此典出自《韓詩外傳》五:“久矣,天之不迅風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於茲矣,意者,中國殆有聖人,盍往朝之。”

周成王時,周公攝行相事,處理國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領國都非常敬仰,紛紛來朝貢。

交趾國越裳氏也派了使臣重譯來中國朝貢,向周公贈獻珍禽白雉。周公很謙虛地說:“我國並沒有恩德加給貴國,何況有道德的人,是不貪圖享受物質的,況且我們又沒有好的政令設施,哪裏敢把你們當臣屬看待呢?”重譯說道:“我來的時候,我們國王黃考對我說:‘如今天下已沒有猛烈的風暴和連綿不斷的陰雨;災難也好久沒有看到了,海不揚波也有三年了,我想中國一定出聖人啦!我們應該去朝貢。’”使臣朝貢完畢,在回國的途中迷失了方向,周公賜他一輛指南車,並派人給他當向導。

解狐舉賢

“解狐舉賢”這個典故比喻人要任人唯賢,以國事為重。

此典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解狐舉刑伯柳為上黨守,柳往謝之曰:‘子釋罪,敢不再拜。’曰:‘舉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解狐推薦刑伯柳做上黨的郡守,刑伯柳去向他道謝說:“你能原諒我的過錯,我怎麼敢不再次拜謝你呢!”解狐說:“我推薦你,是公事;怨恨你,是私事。你去(上任)吧,我對你的怨恨,一如既往。”

克己奉公

“克己奉公”的意思是嚴格要求自己,一心為公。

此典出自《後漢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

東漢初年,有一個人叫祭遵,字弟孫,潁川人。 他的家庭雖然十分富有,但他生活儉樸,不喜歡穿衣打扮。母親死後,他親自背土為母親的遺體築墳。劉秀起兵反對王莽之後,路過潁陽,看中了祭遵,就任用他當軍市令。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侍從犯了法,祭遵就把他殺了。劉秀對將領們說:“你們要當心祭遵!我身邊的侍從犯了法,都被他殺掉了,如果你們犯了法,祭遵一定不會留情麵的。”不久,劉秀又拜祭遵為偏將軍,封為列候。從此以後,祭遵跟著劉秀東征西討,立下了許多功勞。

《後漢書》“列傳”的作者範曄(南朝·宋)在為祭遵作傳時寫道:“祭遵為人廉潔、節儉、謹慎,約束自己,以公事為重。他把皇上賞賜的錢財物,全部分給士兵,家中沒有一點私財。他身穿柔皮做成的低賤的牧人褲,蓋布被子,夫人穿的衣服也非常普通,因此,光武帝劉秀很器重他。祭遵死後,光武帝劉秀感非常悲痛,祭遵的喪車到達河南縣的時候,劉秀詔令文武百官先到祭遵的靈前集合,而劉秀本人穿著素服前往吊唁,哭得非常傷心。”

兩袖清風

“兩袖清風”形容官吏為政清廉,除兩袖清風外,別無所有。

此典出自明代於謙《入京》詩:“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於謙(公元1398~1457年),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考取進士,任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十九年,能夠體察老百姓的疾苦,深得民心。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秋,蒙古瓦剌部進犯,英宗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被俘,於謙被任為兵部尚書,堅決反對遷都南逃,親自指揮作戰,迫使瓦剌部議和。

明英宗複位,於謙卻被誣陷致死。

於謙在擔任巡撫從外地回京時,什麼東西也不帶。他寫了一首《入京》詩,表達自己對貪官汙吏的不滿,以及廉潔自律的高尚情操。他寫道: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這首詩的意思是,絹帕、蘑菇、線香等物品,本來應該給老百姓使用,隻因貪官汙吏巧取豪奪,反而給老百姓帶來了災難。在如此惡濁的世風下,我要保持自己的清白,離職返京時,什麼東西也不帶,兩袖清風朝見天子,以免裏巷與平民對我議論紛紛。

馬不入廄

“馬不入廄”形容官吏廉潔從政。

此典出自《後漢書·張奐傳》:“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人懷。”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張奐,字然明,敦煌淵泉(今甘肅安西縣)人。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出任安定屬國都尉。他剛到任的時候,南匈奴派兵七千多人侵擾鬧事。張奐兵少,就聯合東羌人,打敗了南匈奴的軍隊,南匈奴七千多人全部投降,邊界一帶平安無事了。

羌族首領很感激張奐的恩德,就獻給他二十匹馬。羌人先零部落的酋長又送給他八枚金銀製成的耳環。張奐表麵上收下了這些禮物,背地裏卻把主簿叫到羌人麵前,說:“即使馬像羊那樣小,也不要牽入我的馬廄;即使金子像穀粒那樣小,也不要裝進我的懷裏。”他命令主簿把金子和馬匹全部還給了羌人。羌人非常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安定屬國的八任都尉都貪圖錢財,羌人對這些貪官汙吏十分憎惡。張奐則以身作則,為政清廉,他的威望極大地改變了當地的社會習俗和風氣。

黃羊任人

“黃羊任人”這個典故比喻大公無私、任人唯賢、因材薦錄的崇高精神。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對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這段話意思是說:

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沒有縣官,你覺得哪個人可以去做縣官?”祁黃羊回答說:“解狐可以。”晉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說:“你問我誰可以當縣官,沒有問誰是我的仇人。”晉平公說:“好。”於是晉平公便任用了解狐,百姓都稱讚解狐是個好縣官。

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說:“國家沒有法官,你看誰可以勝任這個工作呢?”祁黃羊回答說:“祁午可以。”晉平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可以(做法官),並沒問誰是我的兒子。”於是晉平公又任用了祁午,百姓都讚揚祁午是個好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