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少事繁

“食少事繁”比喻吃的飯很少,事務卻很繁多。這個成語多用來勸告別人要注意身體的健康。

此典出自《晉書·宣帝紀》。

三國時,魏、蜀、吳各據一方。劉備死後,諸葛亮輔助幼主繼承劉備遺誌,想要統一天下,便率了十萬大軍向魏進攻,在渡渭水之前,曾派使者去魏國。魏國大將司馬懿非常敬重諸葛亮,向使者詢問諸葛亮的日常生活情形。說:“諸葛孔明先生生活得好嗎?他的飲食如何?能吃多少飯?”使者說:“隻有三四升。”接著又問諸葛亮處理政事的情形,使者回答說:“凡是處二十(指挨打)罰以上的公文,諸葛丞相都要親自審察。”事後,司馬懿對他左右的人說:“諸葛孔明的食量這樣少,而工作量又這樣繁重,他能長命嗎?”後來真的被他說中了。

受一大錢

“受一大錢”也作“一錢太守”,人們用它比喻為官清廉。

此典出自《後漢書·劉寵傳》。

劉寵,字祖榮,東漢東萊牟平人。他任濟南郡東平陵縣令時,為人寬厚,受到下級官吏和老百姓的愛戴。母親生病後,劉寵辭官回家侍奉母親。成群結隊的老百姓趕來為他送行,劉寵的車子過不去,隻好下車悄悄地走了。

後來,劉寵被任命為會稽太守。山區百姓忠厚樸實,有的人頭發都白了還沒有進過城鎮。百姓被官吏騷擾得厲害。劉寵廢除煩瑣苛刻的政令,查禁不法行為,郡中風氣為之一振。劉寵後來被朝廷征做將作大匠,職掌宮室、宗廟、陵園等處的土木建築。消息傳開後,山陰縣有五六個老人,蒼眉白發,從若邪山穀中趕來,每人拿了一百個大錢送給劉寵。劉寵對他們說:“老人家何必這樣勞苦自己呢?”老人回答說:“我們生長在山穀野外,沒有見過郡府。別的太守在任時,常常派官吏敲詐勒索,百姓沒有好日子過。自從您這位開明的府君到任以來,夜間狗不驚叫,老百姓見不到官吏前來盤剝。我們在年老時才遇到如此聖德的官長,如今卻聽說您要離我們而去,因此特意趕來送別。”劉寵說:“我的政事哪能有你們說的那樣好?讓老人家受累了!”說完,特地從每個老人那裏拿了一個大錢接受了。

一饋十起

“一饋十起”形容事務繁忙或熱情聽取群眾意見。

此典出自漢·劉安《淮南子·汜論訓》:“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以勞天下之民。”

大禹因為治水立下了功勞,非常受百姓愛戴。後來虞舜把帝位讓給大禹,大禹就做了夏朝的第一個君主。

大禹做了君主以後就用五種聲音來治理國家。這五種聲音是:鍾聲、鼓聲、磬聲、鞀聲和鐸聲。他對百姓說:“要告訴我大道,就擊鼓;要告訴我大義,就敲鍾;有緊急事情告訴我,就擊磬;有案件要我處理,就敲小鼓;有大事告訴我就搖鈴鐺。”當他把這五種聲音的功能告訴百姓以後,大禹就常常是:“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以勞天下之民。”意思是:因為要找大禹的人太多,大禹吃一頓飯都要接待百姓許多次;洗澡的時候也常常還沒洗好時就有許多人來找他。他就是這樣一心一意為百姓辦事。

一琴一鶴

“一琴一鶴”形容為官清正廉潔。

此典出自《宋史·趙抃傳》:“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趙抃(公元1008~1084年),字閱道,宋代衢州(州名,治所在今浙江衢縣)西安人。宋仁宗(趙禎)景抃元年(公元1034年)考取進士,任殿中侍禦史,彈劾不避權貴。

宋神宗(趙頊)即位後,任用趙抃在諫院任職,負責規勸朝廷得失。按照朝廷的先例,近臣從成都返回朝廷的,如果要重用,必須要到尚書、門下、中書等官署中任職,不能做諫官。趙抃曾在成都任職,而宋神宗居然任命趙抃當諫官,大臣們對此非常不滿。宋神宗說:“我還得依靠他的直言勸諫呢。想用就應該用,這有什麼妨礙呢。”等到趙抃辭謝時,宋神宗說:“聽說你單人獨騎進入蜀郡上任,隨身隻帶一張琴、一隻鶴,所帶的行李非常少,為政清廉,主持政務簡易不煩,你的這種表現,同諫官的身份不是十分相稱嗎?”不久後,趙抃被提拔為參知政事。趙抃為了感激宋神宗的知遇之恩,竭盡全力效忠於宋神宗。朝廷的政務有不合適的地方,趙抃總是秘密向宋神宗報告,宋神宗親寫手詔,對他以示稱讚。

苑中種麥

“苑中種麥”說的是唐玄宗親自種麥的故事,人們用它喻指皇帝勵精圖治、重視農業生產的明智之舉。

此典出自《舊唐書·玄宗紀》:“此將薦宗廟,是以躬親,亦欲令汝等知稼穡之難也。”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762年),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秋出生於東都洛陽。為人英勇果斷,多才多藝,精通音律,擅長於書法,儀態俊逸,一表人才。

唐睿宗是一個昏庸懦弱的人,他依靠兒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力量得到帝位,因此,登上帝位後他就立李隆基為太子。公元712年,唐睿宗讓位給李隆基自己改稱太上皇。唐玄宗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從公元713年至公元736年,為了求得國內的安寧,在用人和納諫等方麵,表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因此,開元年間,經濟繁榮,國威遠揚,是唐朝的黃金時代。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夏季,唐玄宗親自在苑中種麥子,率領皇太子等人收割莊稼,對皇太子等人說:“因為要把這些收獲下來的糧食供奉於宗廟,所以我要親自動手收割,也想叫你們懂得耕種收獲糧食的艱難。”他把糧食分賜給侍臣們,對他們說:“每年派人巡視檢查禾苗莊稼,要知道到底能產多少糧食,但是,他們所報的數字多是浮誇,與事實不相符。所以,我要親自種植,看一畝地到底能收多少糧食,以推測收成如何。況且,《春秋》這本書極力描述麥子禾苗,難道稼穡之事不是古人所重視的麼!”

齋馬清風

“齋馬清風”形容官吏居官清廉。

此典出自《舊唐書·馮元淑傳》。

唐代,有一個人叫馮元淑,在武則天時期任清漳縣令,政績非常突出,老百姓都極為尊敬和愛戴他。後來,馮元淑又出任浚儀、始平縣令,都是單人獨騎前去赴任,從來都不帶妻子兒女一同前往。他所騎的馬,午後就不再喂草料,馮元淑說,這是讓馬作齋戒。而且他自己以及他的隨從奴仆,每天隻吃一頓飯。節省下來的俸祿,都用來作辦公的費用和賜給貧寒的人們。有人譏笑他是為了沽名釣譽,馮元淑說:“這是我的本性,不覺得清苦。”唐中宗(李顯)時,皇帝發下詔書慰勞和勉勵他,並叫史官編寫他的事跡。

折臂三公

“折臂三公”指人墜馬、傷臂等。也可用它稱忠誠的官員。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術解》:“人有相羊祜父墓,後應出受命君。祜惡其言,遂掘斷墓後,以壞其勢。相者立視之曰:‘猶應出折臂三公。’俄而祜墜馬折臂,位果至公。”

羊祜,晉代南城人,字叔子。三國時期,曾在魏國末年任相國從事中郎,掌握朝廷大權。西晉王朝建立後,羊祜被封為巨平侯,都督荊州諸軍事,前後長達十餘年。他在任期間,勵精圖治,開荒屯田,儲備軍糧,籌劃攻滅東吳。他待人寬厚、撫恤百姓,深得百姓的喜愛。

羊祜任襄陽都督的時候,有一個風水先生察看羊祜父親的墓地說,從其風水看,有朝一日羊家要出現一位受命於天的皇帝。羊祜很厭惡這個預言,於是把墓後的水土掘開,以此破壞墓地原來的風水。據說,掘墓土的時候發現一個五六歲的小孩,長得端莊秀麗,非常可愛。掘墓之後,那個小孩就不見了。可是,風水先生看了一會兒,又說道:“這樣的風水,還可以出折臂三公。”不久,善於騎馬的羊祜卻從馬上摔了下來,摔斷了胳臂,隨後,官職升到三公高位。士人都感歎羊祜的忠誠。

擲骰入相

“擲骰入相”形容官場腐敗,仕風惡濁。此典出自《遼史·耶律儼傳》:“帝晚年倦勤,用人不能自擇,令各擲骰子,以采勝者官之。儼嚐得勝采,上曰:‘上相之征也!’”

遼道宗(耶律洪基)時期,遼國有一個大臣叫耶律儼,字若思。他本來姓李,父親叫李仲禧,析津(今北京)人。李仲禧在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間(公元1032~1055年)開始在遼國朝廷裏做官,遼道宗(耶律洪基)鹹雍六年(公元1070年)被賜姓耶律。耶律儼一表人才,勤奮好學,以詩名著稱,在鹹雍年間(公元1065~1074年)考取進士,從此踏上仕途,曾任大理卿、參知政事等職。

遼道宗(耶律洪基)到了晚年時,很少管理政事,無所用心,選用人才不是親自考察,而是叫官員們像賭博一樣擲骰子,誰擲出的骰子點數大,誰就升官。有一次,耶律儼擲骰子得勝,遼道宗說:“你快當相了!”隨即任命耶律儼擔任中央官署樞密院的長官。

哀鴻遍野

“哀鴻遍野”形容到處可以看到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

此典出自《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征,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鴻雁於飛,集於中澤。之子於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鴻雁於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間互相攻伐,戰亂頻繁,老百姓經常被派遣在外服役,詩人們便借用“鴻雁”為題,寫詩來抒發百姓的心聲。

詩的意思是:成雙成對的雁兒在空中飛行,它們的翅膀發出沙沙聲。那個人的兒子出門,到郊外去當牛做馬為別人賣命。我們都是受苦難的人,可憐的是既老又無親。一對對的鴻雁兒飛走了,一同聚集在湖沼裏。那個人去築牆,百丈牆身都已築起;他嚐盡了苦難,可是哪裏又是他安身的地方呢?雁兒們已經飛去,它們在空中發出聲聲叫啼,理解我們的人,說我們是勞苦的;那些糊塗蟲,還覺得我們不安分!

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進行反抗。也比喻不得不做出某種行動。

此典出自《水滸傳》。

豹子頭林衝,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他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衝帶著妻子去嶽廟進香。途中,看到花和尚魯智深在耍一把六十多斤重的渾鐵禪杖。眾人齊聲叫好,林衝也被吸引過去觀看。魯智深與林衝兩個好漢一見如故,結義為兄弟。正在這時,林衝妻子的侍女錦兒慌忙跑來報信說,林娘子在路上被歹人攔截。林衝急忙與魯智深告辭,去嶽廟追趕歹人。林衝抓住歹人舉拳要打時,發現此人原來是他的頂頭上司奸臣高俅的義子高衙內。高衙內一夥得知那女子是林教頭的妻子,害怕打起來不是林衝的對手,便假惺惺地勸解:“衙內不認識,多有衝撞。”說完,急忙把高衙內拉走。這時,魯智深也急忙趕到,了解了情況要去追打高衙內,被林衝勸阻。林衝忍下了這口惡氣。

高衙內逃走以後仍不死心,還想霸占林娘子。於是他與高太尉一起設計,以看刀為由將林衝騙進高府,誣陷林衝持刀闖入白虎節堂,將他下獄拷打。高俅一夥覺得不便在京殺害林衝,於是將林衝發配滄州(今屬河北省)充軍,同時買通差人,謀劃在路經野豬林時將他殺害。魯智深暗中保護林衝,大鬧野豬林,高俅的陰謀未能得逞。

到滄州後,林衝被分配看管草料場。高俅父子賊心不死,又派他們的心腹前往滄州,火燒草料場。這樣,即使林衝不被燒死,也會因草料場失火而被處死。當草料場起火燃燒時,林衝聽到高俅的心腹們得意地談論暗害林衝的計謀。這時,林衝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把仇人全部殺掉。毅然上了梁山,加入了梁山泊好漢的隊伍。

比幹剖心

“比幹剖心”比喻忠臣被害。

此典出自《史記·殷本紀》:“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幹,觀其心。箕子懼,乃佯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

我國商(殷)朝的最後一個王叫帝辛,也叫紂。他雖然有一定的曆史功績,但卻是一個非常荒淫殘暴的人,並且剛愎自用,不願聽從別人的勸告。

周武王已經準備討伐殷紂王的時候,但是殷紂王卻毫無改悔之意,並且越來越淫亂。他同父異母的哥哥微子啟多次勸諫他改邪歸正,紂王根本不聽從他的勸告。無奈之下,微子就同太師、少師商議,一起躲藏到別的地方去。紂王的叔叔比幹說:“作為臣子,不得不冒死進諫。”於是,他對紂王強行勸諫。紂王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竅,我倒要看看你的心到底有幾個窟窿!”他居然殺死比幹,取出心來觀賞。紂王的堂兄弟箕子恐懼萬分,隻好裝瘋賣傻扮作奴隸,但紂王還是把他囚禁了起來。殷朝有些太師、少師一類的大官,甚至偷偷地拿走太廟裏的祭器、樂器,投奔了周武王。於是,周武王開始率領諸侯軍,大舉討伐殷紂王。

不教而誅

“不教而誅”是從“不教而殺”一語變化來的。它的意思是平時不加管教,一旦犯了罪便輕易處死。可用它諷喻平時不教育,一旦出了問題便一棍子打死的作風。

此典出自《論語·堯曰》:“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這段話意思是說: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管理政事呢?”孔子回答道:“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就可以管理政事了。”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答道:“君子使老百姓得到好處,而自己卻不耗費;讓老百姓勞作,老百姓卻不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凶猛。”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老百姓得到一些好處,而自己卻不要耗費呢?”孔子答道:“叫老百姓做對自己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老百姓有好處而不讓自己耗費嗎?選擇老百姓能幹的活,讓他們去幹,誰還會怨恨呢?自己追求仁德而得到仁,怎能叫做貪圖財利呢?無論人多人少,勢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這樣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君子衣冠整齊,目光嚴肅端正,使人望而生畏,這不就是威嚴而不凶猛嗎?”子張問:“那什麼是四種惡政呢?”孔子回答道:“事先不教化而殺人,叫做虐;事先不預告,而要求立刻成功,叫做暴;命令下達得很晚,又要求限期完成,叫做賊;給人東西,卻十分吝惜,這就叫做小氣。”

不知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