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上古時期,黃河經常發生洪水,給人民造成很大的災難。堯在位時,讓鯀治水,鯀采取的方法是用石塊和泥土築壩來堵水,但壩越築越高,最終被凶猛的洪水衝垮,治水總是失敗。
這時舜來巡視治水情況,見災情非但沒有減反而更厲害了,就免了鯀的職,任命他兒子禹來治水。
禹接受任務後,總結了父親治水失敗的經驗教訓。他拋棄了傳統的築堤堵水的治水方法,改用疏通河道、排除積水的治水方法,讓洪水隨著地形的高低,順著河道,流向大海。
禹全心全意地撲在治水上,在結婚的第四天,就趕到了工地上,和民工們一起幹活兒。禹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他也沒有回家。禹和民工一樣,穿布衣,吃粗糧,手拿工具,赤著雙腳,起早貪黑,拚命勞動。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顧得上進門看望。禹帶領百姓一邊治理河道,一邊發展生產,得到大家的擁護和愛戴,被尊稱為“大禹”。
舜為了表彰禹的功績,封給他官職和土地,還決定把帝位禪讓給禹。舜逝世後,禹正式繼承了帝位,並自封國號為夏,禹又收集各地的銅,讓工匠鑄成九尊寶鼎,象征九州大同,天下一尊。
禹逝世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帝位,自稱夏王。從此,夏王的位置隻傳給兒子或弟弟。夏朝從禹開始,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四百多年後,被商湯所滅。武王伐紂
商紂王是商代的最後一位君王,他昏庸無道,引起許多歸順他的小國的不滿,於是便一起投靠了西歧的周文王。
周文王非常痛恨紂王,他四處尋訪能人,做消滅商紂王的準備。後來他找到薑子牙,薑子牙在山中學藝直到72歲才出山。文王在薑子牙的輔佐下,生產、軍事都得到了發展,而此時紂王依舊寵信奸臣,殘害忠良,弄得很多大臣和王公貴族也背叛他,投奔周文王去了。
此時,文王病死,他兒子武王為繼承父誌,在文王死後的第四年,率兵攻打紂王,紂王倉促之間,把奴隸和虜組織起來,拉上戰場,兩軍在牧野相遇,紂王大敗。回城後,自焚而死,商朝從此滅亡,周朝建立了。周幽王烽火戲諸候
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後一個皇帝,他昏庸無道,幽王有一個愛姬名叫褒姒,長得非常漂亮。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竟然為了愛姬廢掉太子,立伯服為太子,同時還立褒姒為皇後,雖然如此,但卻從未有人見褒姒笑過。她是個出了名的冷美人。
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想了很多辦法,但都沒有成功。因此周幽王很苦惱,後來,有一個奸臣獻計,把褒姒請上城頭,然後命人點燃烽火,同時讓士兵敲起戰鼓。在當時,烽火台是用來報警的,每當有蠻族來入侵時,各路諸候國見到烽火台上冒起濃煙,就立即帶兵救駕。周幽王竟荒唐地采用了這種做法。當濃煙冒起時,附近的各國諸候以為是蠻族進攻王室,就急忙趕來救駕。那知趕到京城,卻看見幽王毫無事情,而且還站在城頭上談笑風聲。各路諸候都非常生氣,隻得悻悻而回。褒姒見諸候們慌慌張張地趕來,又垂頭喪氣地回去的樣子,終於放聲大笑起來。這一笑使幽王看得如醉如癡,為了更多次的使褒姒能露出笑容,周幽王又連續多次點燃烽火,戲弄各路諸候們來救駕,每一次,諸候們都很生氣地回去了。
後來,蠻族真的來進攻京城了,周幽王趕忙命人燃起烽火報警,但諸候們還以為是幽王在又一次的戲弄他們,所以都沒有來救駕,最終幽王被蠻族殺死了,至此,西周也滅亡了,曆史開始進入了東周列國階段。班超出使西域
東漢前期,西域地方被匈奴控製,漢帝一方麵派兵攻打,一方麵派班超出使。
公元73年,班超奉命來到鄯善。國王起初對他們十分友好,但後來卻有所怠慢。聰明的班超意識到,匈奴大概也派來了使臣,鄯善國王怕匈奴,所以才改變了態度。他的猜想很快得到了證實,為了防止鄯善王把他們獻給匈奴,於是班超帶領隨從人員,突襲了匈奴使者。鄯善害怕匈奴來報複,隻得順勢與漢朝結好,共禦匈奴。
後來,班超又出使於闐,迫使於闐王歸順漢朝;出使疏勒,把親匈奴的疏勒王罷免,立親漢朝的貴族為王。
就這樣,班超在西域苦心經營三十餘年,維護了邊疆的穩定,為漢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許多大地主瘋狂地兼並土地,使許多農民破產,隻得四處逃亡,成為流民。
這期間,巨鹿人張角創立了太平道,經過了十年的秘密組織活動,徒眾達到數十萬人。
公元184年,張角命各地的徒眾同時起義,因為起義軍頭裹黃巾,所以被稱為“黃巾軍”。他們攻打官府,捕殺官吏,焚燒地主的塢壁,很快卷了北方。東漢政府於是派大兵鎮壓,後來,由於起義軍缺乏作戰經驗,在官府的鎮壓下,先後在各地失敗,剛好此時,張角突然病逝,起義軍失去了領導者,被官府鎮壓了下去。圍魏救趙
公元前345年,魏國與宋、衛兩國組成聯軍,攻打趙國,聯軍銳不可擋,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趙王見聯軍圍攻很久不肯退兵,就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就派田忌為統帥,孫臏為軍師,率大軍去解救趙國之圍。
孫臏是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即《孫子兵法》的作者)的後人,非常懂得用兵之法。他認真分析戰況,給田忌獻策:“如今魏軍圍攻趙國。一定是選用精銳之師,國內一定空虛。隻要我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擊其國都,魏軍一定回來救援,趙國之圍就可以解了。”田忌依計行事,率軍攻魏,魏軍果然回來救援,孫臏設下埋伏,趁魏軍疲於奔命之機,大敗魏軍,取得了勝利。這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荊軻剌秦王
戰國時期,秦國的勢力逐漸強大,秦王滅了趙國後,兵臨易水。燕太子丹為緩解秦軍攻勢,派義士荊軻去剌殺秦王。太子丹為了使荊軻騙取秦王信任,就和從秦國逃出的樊於期商議。樊於期為報太子丹的恩,自刎而死。這樣,公元前227年,荊軻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的地圖來到秦國。秦王聽說荊軻帶著叛將的人頭和燕國的圖來投奔非常高興。荊軻借獻圖之際,拿出匕首抓住秦王的衣袖就要剌,秦王拚命掙紮,並乘機抽出長劍斬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又把匕首擲向秦王,被他躲過,這時旁邊的武士上來把荊軻砍死。商鞅變法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為進一步加強秦獻公時期的改革措施,在國內下令求賢。衛國的商鞅來到了秦國,得到秦孝公的賞識。
公元前356年,商鞅進行了第一次變法,為了使新法得以推行,表明國家言而有信,商鞅命人在都城南門放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說若是有人將其移到北門,將付給他五十金的報酬。一位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立即付給五十金的獎賞。此法果然使新法在秦國百姓心目中樹立了威信。
公元前350年,商鞅開始針對政治、經濟製度進行了第二次變法。例如:廢井田、開阡陌;建立縣製;獎勵耕戰。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聽說西域大月氏國與匈奴有矛盾,想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便派張騫為使者前去聯絡。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100多人踏上西去的征途。他們剛進入河西走廊,就被匈奴擒獲。扣押10年之久。張騫乘機逃出後繼續西行,向大月氏國王講漢武帝開明之舉,但苦勸未果,隻好回國,不想又被匈奴所獲。公元前126年,張騫回到長安。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此行一路順風,張騫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波斯、印度等國進行廣泛外交,公元前115年,返回長安。同時,各國派使者帶各國特產朝見漢武帝。從此,漢朝與西域的往來,頻繁起來,開辟了“絲綢之路”。杯酒釋兵權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開封稱帝,建立了宋朝,曆史上稱為“北宋”,他就是宋太祖。
趙匡胤稱帝後,十分注意吸取前麵幾代王朝的武將權力太大的教訓。他問自己的親信趙普:“唐末以來,幾十年間皇帝換了八個,戰爭不斷,原因何在?要平息兵亂,使國家長久,有什麼辦法?”趙普說:“削弱武將的權力,控製他們的錢糧,收回他們的精兵,國家穩定,君權穩固。”宋太祖暗暗點頭,覺得有理。
不久,宋太祖就召集擁立他當皇帝的武將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喝酒。席間,宋太祖對他們說:“沒有你們的擁戴,我當不了皇帝,可現在做皇帝後,我整夜都睡不安穩。因為人人都想得到榮華富貴,一旦哪天你們的部下也擁戴你們當皇帝,你們會怎麼做呢?一定是順應民心了。”石守信等人一聽,嚇得連忙叩頭說不敢,隨後問道:“陛下,您認為我們該如何做呢?”宋太祖乘機說道:“你們既無二心,不如放棄兵權,回到老家購置田產,享受人間的天倫之樂。這樣,我們君臣之間也就沒有猜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