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
漢尼拔(公元前247年~前183年)是迦太基(今北非突尼斯東北部)將領哈米卡·巴卡的長子,自9歲起隨父遠征西班牙,從父親那裏學會了指揮作戰的本領。他有良好的文化素養,通曉希臘、拉丁等多種語言,對希臘戰史造詣頗深。公元前221年任西班牙地區迦太基軍統帥時,才25歲,漢尼拔的一生,幾乎全部在迦太基與羅馬爭奪西地中海霸權的戰爭中度過。
當西庇阿率羅馬軍攻入迦太基本土後,奉命回國救援。在紮馬戰役(公元前202年)中被羅馬人擊敗。戰後,繼續統領迦太基軍隊。公元前196年當選為最高行政官員之一。由於積極革新政府,引起國內政敵和羅馬權貴的畏忌,被迫於公元前195年亡命敘利亞,協助敘王安提柯三世同羅馬作戰。失敗後隱居於小亞細亞,又遭羅馬人迫害,由於懼落敵手而服毒自殺。
公元219年春,當漢尼拔完成了對羅馬人作戰的一切準備後,便率軍越過希伯魯斯河,進攻羅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薩貢托城。薩貢托人遭到漢尼拔突襲後,匆忙派遣了一個使團到羅馬去。羅馬元老院警告漢尼拔不要侵犯薩貢托城。漢尼拔不但拒不接受羅馬的最後通牒,而且責備羅馬人幹涉薩貢托內政。公元前218年春,羅馬正式對迦太基宣戰,第二次布匿戰爭從此開始,漢尼拔夢寐以求、以戰雪恥的時刻終於到來。
公元前218年9月初,漢尼拔率軍來到阿爾卑斯山麓,當時經過33天艱難行軍,漢尼拔率軍終於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境內。
漢尼拔以史無前例的壯舉,如此神速地出現在意大利,猶如兵從天降,使羅馬人毫無思想準備,無不驚慌失措。經過短暫休整後,漢尼拔率軍進至波河左岸,在這裏他第一次遇到了羅馬軍隊的阻擊。
公元前217年早春,漢尼拔選擇皮斯托裏亞和佛羅倫薩之間的托斯坎納沼澤作為前進的道路,開始秘密進軍意大利中部地區,迦太基軍隊4天3夜不間斷地在齊腰深的水裏行軍,出其不意地繞過羅馬重兵設防的陣地,踏上了通往羅馬的大道。羅馬執政官萬萬沒想到漢尼拔會選擇這條進軍路線,被迫倉猝改換自己的陣地,連夜尾追至特拉西美諾湖。特拉西美諾湖北岸是一個三麵環山、一麵臨湖的穀地,隻有一條十分狹窄的隘路從這裏通過。善於利用地形的漢尼拔選擇此地設下伏兵。
戰鬥實際上變成一場可怕的屠殺,不到3個小時便結束了。夫雷密尼阿斯及其部屬2萬人當場陣亡,數千人被俘,隻有6000人衝出穀地,逃入附近一個村莊。在漢尼拔官兵重重包圍和一片“繳械留命”的呼喊聲中,完全喪失抵抗能力的羅馬人全部舉手投降。
公元前216年8月2日,漢尼拔在意大利東南沿海的坎尼地區,與羅馬軍激戰,戰至天黑,羅馬軍被殲7萬餘人,被俘約1萬人,隻有300多人逃走。親臨前線指揮的羅馬執政官伊米裏亞斯陣亡。漢尼拔軍傷亡僅6000人左右。從此,漢尼拔威名大震,致使繼起的羅馬執政官和軍事統帥都不敢同漢尼拔正麵交鋒。
漢尼拔是著名軍事統帥,世界古代史上傑出軍事家、戰略家、謀略家。漢尼拔的一生,幾乎全部在迦太基與羅馬爭奪西地中海霸權的戰爭中度過。他具有戰略眼光,足智多謀,用兵不拘陳規,經常以出人意料的行動實現其戰略意圖,曾孤軍深入敵國,橫掃意大利,威震羅馬,取得了攻克大小城池400餘座的輝煌戰績。
西庇阿
西庇阿(約公元前235年—公元前183年),古羅馬統帥。因在羅馬同迦太基爭雄的布匿戰爭中戰功卓著和在非洲迦太基本土(今突尼斯)結束第二次布匿戰爭而獲“阿非利加西庇阿”稱號,史稱老西庇阿,有良好的文化素養,一向以機智果敢聞名。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時,隨父(羅馬執政官)抵禦迦太基軍的進攻。公元前216年,在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圍殲羅馬軍的坎尼之戰中僥幸逃生。他以敵為師,認真研究漢尼拔的治軍作戰方略。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206年,任遠征西班牙的羅馬軍統帥,以奇謀和巧妙的戰法屢敗迦太基軍,征服西班牙各部落,肅清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勢力。凱旋回國後,被選為公元前205年的執政官,次年率軍遠征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02年在紮馬會戰中擊敗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公元前199年任監察官,居元老院首席。公元前194年,再任執政官。晚年離開羅馬城,死於卡姆帕尼亞莊園。
西庇阿在軍事上善於奪取戰略主動權,注意爭取同盟軍。對敵作戰攻其不備,長於使用騎兵,選擇有利戰機。他的統帥藝術受到西方曆代名將的重視。
公元前211年,羅馬軍隊從西西裏島趕走了迦太基人,但在西班牙卻遭到慘敗。西庇阿便率領羅馬軍渡海向西班牙進軍。於公元前210年在艾門波流門(安普利亞斯)登陸,登陸後,他發現在西班牙的迦太基軍隊兵力分散,各據一方,而且,新迦太基城防守空虛。於是,西庇阿集中優勢兵力,向敵兵力空虛的新迦太基城采取了突然襲擊,一舉攻克該城。進城後,西庇阿立即釋放了拘留在該城中的西班牙人質,並送給他們刀劍。這一行動贏得了當地人民的好感,擴大了羅馬軍的影響。至公元前206年秋,整個西班牙歸順羅馬。
西庇阿將迦太基人從西班牙驅逐之後,他認為迦太基軍隊的勢力仍很大,決不能因為一時的勝利而掉以輕心。於是,他采取利用矛盾、聯盟結友的戰略,打擊漢尼拔。迦太基受到西庇阿接二連三地打擊後,一麵同羅馬簽訂了暫時休戰的和約,一麵固守迦太基城和烏提卡城。與此同時,緊急召回遠在意大利南部的漢尼拔軍和北部高盧境內的馬哥軍,企圖挽回敗局。然而這正是西庇阿所要達到的目的:使漢尼拔撤出意大利,調回本國,然後徹底打敗漢尼拔。
公元前203年6月,漢尼拔率軍2萬撤回迦太基本土,對部隊進行了整頓,並向迦太基城靠攏,對迦太基城南側的西庇阿的軍隊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迦太基當局見形勢對己有利,便拒絕批準和約,並拘禁了羅馬使臣。
西庇阿見漢尼拔來勢凶猛,遂斷然決定解除對迦太基城和烏提卡城的圍困,率軍向馬格拉達斯河上遊進軍,深入迦太基內陸,借此擺脫腹背受擊的不利局麵,並誘使漢尼拔軍改道西進,伺機決戰。公元前202年秋,西庇阿率軍切斷了迦太基城的主要糧食供應來源,使迦太基城居民大感恐慌。因此,迦太基元老院命令漢尼拔立即對西庇阿采取作戰行動。正在陸續北上的漢尼拔軍隻好改變行軍路線,調頭向西朝內陸方向進發,疲於奔命地追趕西庇阿的軍隊,這恰恰中了西庇阿的圈套。西庇阿率軍轉移到紮馬地區後,選擇了有利的戰場,迫使漢尼拔軍處於既缺水源、又無壁壘依托的不利境地,將其殲滅。戰後,羅馬與迦太基締結了有利於羅馬的和約。
西庇阿是古羅馬著名的軍事統帥,有良好的文化素養,作戰機智勇敢,為古羅馬立下汗馬功勞,他的軍事謀略為曆代人所推崇。
項羽
在中國的曆史上,多以成敗論英雄。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也。但也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項羽。項羽自24歲起兵,到31歲自殺,其間所經曆的都是轟轟烈烈的事。雖然兵敗自殺,但後人卻給了他最多的同情,連寫曆史的人也不例外。在司馬遷的筆下,雖然項羽有許多的不是,但從字裏行間我們仍可以讀出司馬遷是相當喜歡項羽的。在他的筆下,項羽雖然失敗了,但卻是英雄!在中國曆代名將中,項羽是一個天生就會帶兵打仗的人。
項羽出生在名將世家,他的祖父項燕為戰國末年楚國名將,後為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也極為勇猛,秦統一後,項梁因為殺了人,帶著項羽躲避在吳中。每逢當地有大徭役和喪事,項梁經常主持其事,暗中以兵法組織和訓練賓客子弟。
項羽在青年時代就力能扛鼎,學書、學劍都不成,這使項梁很生氣,他卻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改教他兵法,他略知大意後,即不肯深學。但項羽才氣過人,而且少懷大誌,嫉惡如仇,看見秦始皇時,發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感歎。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領導反秦起義,隨即建立張楚政權。原六國貴族聞訊後,也紛紛起兵響應,這年九月,項梁與項羽也起兵,殺了會稽太守通,帶領吳中兵士反秦。項梁自立為會稽太守,項羽為裨將,手下有精兵八千人。陳勝犧牲後,其部將召平矯令拜項梁為楚王上柱國,命其引兵進攻秦國。秦二世二年三月,項梁即率所部渡江,途中東陽令史陳嬰率義軍兩萬投奔項軍。渡過淮河後,英布、蒲將軍又以兵相隨,項軍兵力一時達到六七萬人,成為當時反秦武裝的主力。六月,項梁召集起義將領會薛計議,立楚懷王孫心,仍稱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之後,項梁率義軍大破秦軍於東阿、定陶。項羽、劉邦也攻占城陽,略地至雍丘,斬殺秦三川守李由。不久,由於項梁驕傲輕敵,被秦將章邯乘隙襲破,項梁陣亡。項羽、劉邦退保彭城(今江蘇徐州)。章邯又渡河北上擊趙,與秦將王離、涉間軍進圍巨鹿,要消滅起義軍。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兵救趙。宋義走到安陽後,滯留四十六日不前進,想坐觀成敗。於是項羽以宋義與齊密謀反楚為名,殺死了宋義。懷王即命項羽為上將軍,統率全軍救趙。項羽派當陽君、蒲將軍帶兵兩萬迅速渡過漳河,以解巨鹿之圍;自己親自率全軍渡河,破釜沉舟,進擊秦軍。雙方經九次激戰,楚兵大破秦軍,王離被俘,涉間自殺。巨鹿一戰,秦朝的主力被消滅殆盡,亡國隻是遲早的事了。當楚軍救趙時,諸侯軍皆作壁上觀。戰事結束後,諸侯將領拜見項羽,都跪著向前,看都不敢看他。從此,各路諸侯軍都聽從項羽指揮。接著,項羽又大破秦軍,並利用秦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招降章邯。他怕秦降卒不服,在新安城南將降卒二十萬全部坑殺,從而大失民心。
當項羽率軍進入關中時,劉邦已先期進據鹹陽。由於楚懷王有約在先,“先入關者王之”,劉邦理應稱王關中。項羽入關後,卻依恃手中四十萬大軍,企圖消滅劉邦,獨霸天下。在鴻門宴上,劉邦在謀士張良的幫助下,卑辭言和,騙取了項羽的信任,後來又趁機暗中發展實力。雙方的緊張關係暫時和解。項羽隨即引兵西屠鹹陽,誅殺秦降王子嬰,焚燒秦宮室,擄掠財寶和美女東歸,使自己再一次大失民心。公元前206年,項羽以懷王為義帝,又分封各諸侯為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占有梁地、楚地九郡,定都彭城,封劉邦為漢王。不久,田榮、陳餘,彭越等相繼舉兵反楚。劉邦也以關中為基地,進逼西楚,於是爆發了曆時四年多的楚漢戰爭。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後,號令天下,大失民心。他自己也漸漸驕傲起來,對其他的諸侯放鬆了警惕,從而逐漸由強盛走下坡路,最後招致“垓下之圍”的悲慘結局。在垓下,項羽被劉邦的軍隊重重包圍,兵少糧盡,隻剩二十八騎;而追他的漢騎有數千之多,項羽孤軍奮戰,飛斬敵將,使“漢軍披靡”。當赤泉侯追他時,項羽“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後來,項羽終因寡不敵眾,四麵楚歌,麵對著美人和名馬,流下了傷心的眼淚。他曾慷慨悲歌,卻依然堅決抵抗,即使到了烏江,走投無路時,烏江亭長要渡他到江東去,項羽也不願讓江東父兄看到他兵敗將亡、狼狽不堪的情景,所以拒絕渡江,以自刎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項羽自刎前,仍稱“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而不能認識自己終致失敗的原因。後漢王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於穀城。
在楚漢之爭中,項羽在每次戰役中均壓倒劉邦,但因他政治力及組織力不強,不注意穩定收服民心,不注意用人,最後反被對方壓倒,終於英雄末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充分肯定了項羽的功績,說項羽“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嚐有也”。項羽在戰場上英勇異常,“嗔目叱之”,敵將“目不敢視,手不敢發”,而平時卻“見人恭敬慈愛”,“人若有病,涕泣分食飲”。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是一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是反秦鬥爭中指揮起義軍摧毀秦軍主力的勝利者,雖然他在同劉邦的角逐中失敗了,但他的見義勇為、敢作敢當、光明磊落的品格,成為人們心目中英雄的典範,使人難忘。
韓信
韓信生活在秦末漢初時期,淮陰人。父母早喪,家貧如洗。但他既不會經商,又不會務農,終日掛劍閑遊,靠乞討度日。還曾受過胯下之辱:鄉中少年叫他從兩腿間爬過,借以嘲笑。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韓信持劍從軍。漢相蕭何發現他是個難得的軍事人才,因而極力向劉邦推薦。劉邦聽蕭何之言,擇良日,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做漢軍大將後,其軍事謀略才幹在戰爭中顯示出來。在破魏、代,滅趙、齊的作戰中,韓信采取不同戰略戰術,三次水戰破敵,一直成為戰史中的佳話。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劉邦因進擊彭城失利,與項羽相持於成皋(今河南滎陽西汜水鎮)、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一帶。這時,盤踞在河東(今山西西南部)魏王豹反漢,威脅漢軍側背。劉邦派韓信、曹參等率軍攻魏。八月,魏王豹集重兵於蒲阪(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斷臨晉交通,阻止漢軍渡河。韓信采用聲東擊西的戰術,集結船隻佯作由臨晉渡河的模樣,暗中卻調動軍隊,出敵不意地從夏陽(今陝西韓城南)用木罌缶(小口木桶)渡河,奔襲魏王豹的後方安邑(今山西夏縣西)。魏王倉皇應戰,兵敗被俘。
滅掉魏王後,黃河以北尚有代、趙、燕及山東的田齊四個割據勢力。他們依附項羽,擁兵自重,阻礙著劉邦統一戰爭的進行。韓信針對這種情況,向劉邦提出“北舉(攻取)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戰略計劃。劉邦表示讚同,給韓信增兵3萬,派張耳協助韓信去開辟北麵戰場。
同年九月,韓信攻破代國後,接著越太行山東進,乘勝擊趙。趙大將陳餘集中20萬大軍於太行山八隘口之一的井陘口(今河北獲鹿西的土門關),占據有利地形,構築壁壘,準備與漢軍決戰。韓信率軍駐紮在井陘口以西30裏的地方,半夜派出2000輕騎,每人攜一麵紅旗,潛伏到趙軍營壘附近。韓信告誡他們說:“趙軍若見我軍退走,必然會傾巢出動追擊,你們則趁機衝進趙營,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紅旗。”正麵,韓信以萬人進至綿蔓水(今河北井陘西)東岸,背水列陣。韓信令部將傳喻三軍說:“今天破趙軍後會餐。”諸將聞言,都不相信。拂曉,陳餘等趙將從營壘中看見漢軍背水列陣,都嘲笑韓信不會用兵,於是打開營壘大門,傾巢出動與漢軍決戰。漢軍雖隻有1萬人,但見背倚河水,後退無路,無不奮勇向前,與趙軍死拚。同時,深夜設伏的2000漢騎早已衝進趙軍營中,拔掉趙旗,換上紅旗。趙軍久戰不勝,欲收兵回營,忽見營中都是漢旗,頓時軍心大亂。漢軍前後夾擊,大敗趙軍,活捉了趙王歇。
韓信破趙之後,繼續進兵,逼迫燕國投降,接著又揮兵進攻齊國。齊王田廣聞漢軍來攻,一麵領兵退守高密,一麵派人向項羽求救。不久,項羽派大將龍且率20萬人救齊。楚、趙軍合為一股,與漢軍夾濰水布成陣勢。韓信秘密派人裝滿1萬多個沙袋,趁黑夜將濰水上遊堵起來。次日上午,韓信率軍過河進攻龍且,未戰幾合,佯敗退兵。龍且不知是計,得意地說:“我早知道韓信膽小。”遂縱兵追過河去。韓信暗使人扒開上遊沙袋,飛奔而下的大水將正在過河的齊楚軍截為兩段。韓信回兵攻擊,全殲已過河的齊楚軍,齊王逃跑,龍且戰死,彼岸之敵也自行潰散。漢軍完全占領齊地。
韓信連克魏、代、趙、燕、齊五國,占領了長城以南,黃河以北和山東的大部地區,取得北麵戰場的全部勝利,完成了對成皋楚軍的戰略包圍。在魏、趙、齊的作戰中,韓信因水用兵,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采取了聲東擊西、背水列陣和斷水塞流的戰法,顯示了這位曆史名將善於先計後戰和出奇製勝的作戰特點。
西漢王朝建立後,韓信先被封為楚王,後又降為準陰侯。公元前196年,被皇後呂雉騙進長樂宮的鍾室殺害。
韓信是漢初著名軍事家,作戰時善於靈活運用兵法,布局謀陣,使他連戰連勝,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
李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這是唐朝大詩人王昌齡的《出塞》詩,詩中的龍城飛將,就是西漢著名將領李廣,人稱飛將軍。
李廣,隴西成紀人。其先祖李信為秦國名將,曾率秦軍追逐燕太子丹直到遼東。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少年從軍,抗擊匈奴。他作戰英勇,殺敵頗眾,使漢文帝大為讚賞。有一次,當文帝出去狩獵的時候,眼前突然跳出一隻大老虎,李廣立刻跳出與老虎扭打,最後以短劍將老虎刺死。看到這情景的文帝不由得歎了一口氣,說道:“你晚生了五十年,若是早五十年出生的話,就能夠跟隨高祖打天下而成為大諸侯了!”因而對他感到十分惋惜。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升為騎郎將。吳王、楚王叛亂時,李廣以驍騎都尉官職跟隨太尉周亞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奪得叛軍軍旗,立下顯赫戰功。諸王叛亂平定後,李廣調往上穀、上郡、隴西、雁門、代郡、雲中等西北邊陲做太守,抗擊匈奴的入侵,與匈奴對峙並加以擊破,立下轟轟烈烈的戰功,被匈奴稱為飛將軍,對其十分恐懼。
一次,匈奴進攻上郡,景帝派了一名親隨到李廣軍中,這名親隨帶了幾十騎衛士出遊,路上遭遇三名匈奴騎士。結果,衛士們全被射殺,親隨本人也中箭逃回。李廣聞訊即率百名騎兵追擊,親自射殺其中兩人,生擒一人。剛把俘虜縛上馬,匈奴數千騎兵趕來,見到李廣等人,以為是漢軍誘敵之兵,連忙搶占了一座高地。李廣所帶的百騎兵士慌忙欲逃。李廣大喝:“我們遠離大軍數十裏,逃必死!不逃,匈奴以為是誘敵之計,必不敢攻擊我們。”遂帶領兵士向匈奴騎兵迎去,離匈奴陣前二裏之遙,他令士兵下馬解鞍,匈奴搞不清他們的意圖,果然不敢攻擊,隻派—名將官出陣試探,李廣飛馬搶到陣前,將他射落馬下,然後從容歸隊。到夜半時,匈奴認為一定有漢軍埋伏夜襲,遂引兵而去。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調李廣為大將軍。四年後,李廣率軍出雁門關,被成倍的匈奴大軍包圍。匈奴單於久仰李廣威名,令部下務必生擒之。李廣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押解途中,他飛身奪得敵兵馬匹,射殺追騎無數,終於回到了漢營。從此,李廣在匈奴軍中贏得了“漢之飛將軍”稱號。歸朝後,李廣被漢帝革除軍職,貶為庶人。
幾年後,匈奴殺遼西太守,擊敗韓安國將軍。武帝重新起用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聞“飛將軍”鎮守右北平,數年不敢來犯。
李廣是使弓的高手,留下一則“箭立於石”的故事。當時,中國有許多老虎出沒,某一天,李廣遠遠見到老虎,於是拉弓射出,沒想到老虎卻完全沒有倒下。大家感到不可思議,於是便靠近察看,才知道那是一塊形如老虎的巨石,而那枝箭卻深深地射入了石中。
公元前120年,李廣率四千騎兵出兵北平,配合張騫出征匈奴。兵進數百裏,突然被匈奴左賢王率四萬騎兵包圍,漢兵死傷過半,箭矢也快用完了。李廣令士兵們引弓不發,他自己以大黃弓連續射殺匈奴裨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為驚恐,都被李廣的神勇鎮住而不敢妄動,直到第二日,漢軍主力趕到,李廣軍才得以解出重圍。
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率軍出擊匈奴,李廣以60多歲的高齡任前將軍職。出塞後,衛青從俘虜口中得知了單於的駐地。他想甩開李廣獨得大功,便令李廣的前鋒部隊並入右翼出東道,他自帶中軍去追單於。李廣力爭無果,遂引軍與右將軍趙食其合軍出東道,由於道路難走又無向導,終於迷了路。此時衛青與單於接戰,單於逃走,衛青隻得徒勞而返,在回軍的路上才與右翼部隊會合。衛青差親信帶著酒肉來慰問李廣,向他詢問右翼部隊迷路的經過。衛青向天子上報,把走失單於的責任推給右將軍趙食其。李廣一身正直,自然不答應。他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拔出配劍引頸自刎。
漢初的邊境戰爭是一場特殊的戰爭,其自然和人文特點決定了這場戰爭的異常堅苦和殘酷。遠離後方的長途奔襲,急風暴雨般的倉促遭遇,以及眾寡懸殊的孤軍奮戰,成為經常作戰的方式。李廣無疑是適應於這些作戰特點的傑出將領。非凡的勇敢、決斷和應變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懷,以及有別於傳統的治軍方法,使他成為受部下擁戴、敵軍聞之喪膽的一代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