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斯巴達克一麵命令士兵們點起篝火,又唱又跳麻痹敵人,一麵又率領1/3的步兵巧妙地利用樹枝、柴草、泥土和敵人的屍體填平了一段壕塹,並且火速地通過了封鎖線,敵人的陰謀又破產了。

脫險後,斯巴達克決定將軍隊帶到布林的西港,從那裏東渡亞得裏亞海到希臘去。然而隊伍內又出現分歧,兩員部將公然率領12000人脫離主力,單獨行動,結果被克拉蘇消滅在魯幹湖畔。正當起義軍急速向布林的西進發時,一支羅馬軍隊已搶先占領了那裏。起義軍又一次腹背受敵。

斯巴達克深知東渡的計劃已不可能,於是便果斷地回迎戰克拉蘇。公元前71年春,阿普裏亞境內,一場鏖戰開始了。起義軍奮勇廝殺,頑強不屈,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6萬名奴隸壯烈犧牲了。斯巴達克身先士卒,衝在陣線最前沿。最後隻剩下1萬人了,他們寧死不屈。突然,斯巴達克被一名羅馬軍官從背後猛刺了一槍,接著,他的大腿也被刺中,跌下馬來。戰士們衝上前去,救出斯巴達克,並讓他騎一匹快馬趕快突出重圍,以圖大計。可是,斯巴達克毅然刺殺了那匹戰馬,他要與生死與共的戰友一起流盡最後一滴血。他站立不穩,便屈下一隻膝,手持武器,堅持到了生命最後一刻,壯烈地犧牲了。

6000名起義軍俘虜被凶殘的克拉蘇釘死在從卡普亞至羅馬沿途的十字架上。一場氣壯山河的奴隸大起義就這樣不幸失敗了。

但是,斯巴達克起義聲勢之大、力量之雄厚、影響之廣泛,都是史無前例的,它給予羅馬奴隸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震撼了羅馬奴隸製的基礎。這次起義代表了羅馬奴隸起義的最高水平。

斯巴達克作為起義軍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曆史上一位傑出的領袖和統帥,表現出無比英勇的鬥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他的光輝形象一直激勵著世代熱愛光明和自由的人類勇敢地奮鬥。

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愷撒,原名蓋烏斯·屋大維,生在一個騎士家庭,古羅馬傑出的政治家,羅馬帝國的創造者。

屋大維的祖父曾擔任過地方官吏,父親是元老院元老,母親阿提婭是愷撒的姐姐尤利婭的女兒。屋大維15歲時被選入大祭司團。屋大維被選入這個團和凱撒有關,因為愷撒是當時羅馬的獨裁者。公元前45年秋,愷撒計劃出征帕亞提時,屋大維被愷撒送到伊利裏亞的阿波羅尼亞學習。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在元老院被刺殺,挑起了羅馬內戰。當時的執政官安東尼,是愷撒的舊將,自命繼承人。愷撒去世前不久,收屋大維為養子。自此他更名為蓋烏斯·尤裏烏斯·愷撒·屋大維,時年18歲。

屋大維聽到愷撒被刺的消息,立即趕回羅馬。屋大維作為愷撒的“養子”,贏得了一些愷撒軍隊的支持。但是,大部分愷撒的軍隊都倒向了馬克·安東尼。公元前43年秋,屋大維與安東尼、雷必達在北意大利的波倫亞附近共同協商締結了協定。這個協定是在軍隊的支持下定的,曆史上稱為“後三頭”同盟。這個同盟打著“安定國家的三頭政治”的旗號,在五年之內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後三頭率領軍隊占領了羅馬,解散了原來的政府,掌握了國家大權,在羅馬實施恐怖統治,大肆搜殺,把沒收的財產和土地分配給士兵。公元前42年,貴族共和派在希臘的腓力比被安東尼和屋大維的軍隊最後擊潰。腓力比戰役之後,屋大維和安東尼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公元前36年,安東尼和屋大維平分了羅馬的領土。此時,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裏奧佩特拉已墜入愛河,與此同時,屋大維不斷鞏固自己的地位。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希臘西部海岸的阿克提烏姆海戰中擊敗了安東尼和克裏奧佩特拉。次年,屋大維獲得全局性的勝利,安東尼和克裏奧佩特拉相繼自殺。公元前29年秋,羅馬重新又統一了,屋大維成為羅馬國家的惟一統治者。

公元前27年1月13日,屋大維召開元老院會議,並宣布交卸他作為三巨頭之一的權利和“恢複”共和國。由於他並未仿效愷撒恢複公開的軍事獨裁,而是決定把國家交給元老院和人民去管理,公元前27年1月16日,心存感激的元老院授給他“奧古斯都”(意為神聖、莊嚴、偉大)的稱號。

根據“奧古斯都”這個稱號,屋大維死後將被奉為羅馬的神。軍權是他的一切權利的關鍵,是奧古斯都政權的強大支柱。作為最高統帥,屋大維有任命一切軍事長官的權利。在政治方麵,從公元前32至公元前23年,奧古斯都不僅連任執政官,而且在公元前19年獲得了終身執政官的榮譽職務。在宗教方麵,他被選為大祭司長,成為宗教的首腦。屋大維總攬了軍事、政治、宗教等諸多方麵的大權。元老院也受到屋大維的控製,公民大會除了形式上選舉指定的高級官員外,沒有任何作用。屋大維上任後,還修改了羅馬的稅務結構和金融製度,改編了羅馬軍隊,建立起一支永久的海軍,並組建了一支貼身護衛隊——羅馬皇帝侍衛隊。這支侍衛隊,對以後挑選和廢黜皇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奧古斯都創立的元首製,實際上仍是君主製。

公元前30年起,在奧古斯都的領導下,羅馬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昌盛、文藝百花盛開。羅馬最偉大的作家霍裏斯和裏維等人就生活在這個時代,有人稱之為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羅馬帝國是古代文明的搖籃,是古代世界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融人西歐的橋梁。奧古斯都的安撫政策有效地撫平了戰爭給羅馬帶來的創傷。由此可見,奧古斯都是一位出類拔萃的政治家,他使羅馬帝國成為古代最負盛名的帝國。公元14年,奧古斯都巡視南意大利時,在路上因病逝世,享年77歲。

曹操

曹操(公元155-220年),中國古代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是一位傑出的軍事謀略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曹操是漢相曹參之後,祖父曹騰是宦官,父曹嵩是曹騰之養子,官至太尉。

曹操青年時入仕途,就不避豪強,敢於堅持和實行自己的主張。

剛滿20歲時,由人推舉做了洛陽北部尉,公元185年被提升為濟南相,不久即去職回家。

公元189年董卓為亂,進攻洛陽,廢立皇帝,殺戮人民,各地世族豪強紛紛起義,擁兵自立。

這年12月,曹操在陳留招募義兵。而後取得兗州,建立了軍事根據地;改編青州軍30多萬人,發展成強大的軍事力量。這時曹操采納了兗州治中從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軍資”的建議,用以作為消滅豪強割據勢力的戰略方針。為實現這一方針,曹操於公元196年把漢獻帝接出洛陽,迎到許昌建都,改國號建安,開始了“名正言順”地同豪強割據勢力的鬥爭,先後打敗了楊奉、張繡、劉表等割據中原的封建軍閥,接著,就開始了打擊最大豪強割據勢力,取得了統一中國北方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官渡之戰的勝利。

公元198年秋,曹操平定呂布,奪取徐州,建安四年(199年)三月揮師進臨黃河,親自率兵出守官渡(在今河南中牟縣東北),與袁紹隔水相望。這時,袁紹擁有精兵10萬,戰馬萬匹,曹操則僅有34萬人,力量對比是袁強曹弱。大戰先在白馬、延津展開,驕橫的袁紹中了曹操的聲東擊西之計,損失了大將顏良;又由於大軍貿然南渡,中了曹操投下的埋伏,大將文醜被斬。曹操親臨指揮,以寡敵眾,大獲全勝,士氣大振,為官渡決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建安五年(200年)四月,曹操堅守官渡,這時基本軍事形勢仍然是袁紹兵多、糧足,曹操兵少糧缺。曹操同他的謀士認真研究了對策,聽取了“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的意見,兩次襲擊和焚燒了袁紹的軍糧軍草,搗毀了袁紹的後方基地烏巢。袁紹部隊的軍心大亂,曹操乘勢親自領兵全線出擊,袁軍敗潰,袁紹隻領800名親兵逃回黃河以北,主力全部被殲。官渡大戰的結果,使黃河南北的豪強割據勢力被打垮或被削弱了,在中國的北方出現了統一和較為安定的局麵。

但是,曹操不滿足於北方與南方的分裂狀態,決心伺機進軍南方,完成統一大業。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親率大軍南下,先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打敗了同劉表聯合抗曹的劉備,控製了荊州大部分地區,接著,順江東下,追擊劉備,進抵巴丘,直接麵對雄踞江南的孫權集團,揭開了一場新的大戰役——赤壁之戰。由於曹操幾年來連打勝仗,每攻必克,產生了驕傲情緒,不能正確分析客觀形勢,在戰略戰術上犯了大錯誤,孫、劉聯軍利用曹操思想上的麻痹疏忽和戰術上的錯誤,使用詐降計謀,火燒戰船,使曹軍大敗,損失嚴重,不得不撤回譙郡。

赤壁之戰的失敗,使曹操深刻認識到,要統一南方,實現全國的統一,首先必須解除後顧之憂,建立鞏固的後方。於是他在北方整頓吏治,發展生產,以法治軍,積極地為統一全國進行準備。他堅持實行有利於生產的屯田製,命令各地官員,大力興修水利,搞好屯田。他堅持實行用人惟賢的正確方針。曾多次下令求賢,因此,許多雖然出身微賤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如郭嘉、張遼、徐晃、龐德、於禁等,都被曹操提拔重用。他堅持以法治軍,以法治國。

曹操喜讀兵書,重視研究軍事。他親自整理了《孫子兵法》一書,並為之作序。他的詩賦等著作,在文學史上是“開一代之風”的。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在南征關羽的回師途中,一病不起,死於洛陽。

曹操是我國古代著名軍事家、文學家,人稱“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位英雄。”

諸葛亮

諸葛亮是我國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諸葛亮這個名字是和智慧聯係在一起的。

諸葛亮是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從小就失去了父母,跟隨叔父諸葛玄到了襄陽。叔父去世後,諸葛亮和弟弟一起來到隆中臥龍崗,一邊種田一邊讀書。年輕的諸葛亮博覽群書,喜歡鑽研學問,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他在隆中結交了不少淵博學者,經常同他們一起遊玩、交談。諸葛亮對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常自比曆史上的傑出政治家管仲、樂毅,渴望在當時群雄割據的局麵中施展才華。

諸葛亮27歲那年,遇到了小軍閥劉備。劉備當時處境困難,但待人誠懇,很有抱負。因此諸葛亮第一次同他見麵便談得很投機。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先在荊州立足,再占益州,和孫吳及南方蠻夷結盟,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的高論,為其才智所折服,便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諸葛亮便離開隆中,做了劉備的軍師。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準備統一南方。東吳孫權想聯合劉備共同抗擊曹操,諸葛亮很高興,就去了東吳。東吳陣營中有主戰派,也有主降派,諸葛亮當著東吳孫權的麵舌戰群儒,用激將法,使孫權下決心抗擊曹操,結成了孫劉聯盟。在接下來的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一仗為劉備在南方立足和後來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了荊州,後來,諸葛亮又幫助劉備取得了益州。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諸葛亮做了丞相。諸葛亮賞罰嚴明,限製豪強勢力,興修水利,屯田漢中,發展農業生產。諸葛亮對統一開發中國西南做出了很大貢獻。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諸葛亮操持著全國軍政大事。

建蜀初年,蜀國南部少數民族發生叛亂。諸葛亮親自率兵去南方平定叛亂。諸葛亮善於用兵,七次擒獲叛王孟獲,但他每次都放了孟獲,最後使孟獲心悅誠服,安心歸蜀。

諸葛亮一直沒有忘記統一中國的願望。公元227年,諸葛亮向劉禪上了《出師表》,安排好內政,出兵北伐。蜀軍進軍順利,後來由於派馬謖守街亭,導致街亭失守,蜀軍被迫撤回。為嚴明軍紀,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並自貶三級。後來,諸葛亮又多次北伐,但都因種種原因,未能成功。

北伐雖然未能成功,但諸葛亮卻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諸葛亮善於發現人才,也善於培育人才,他大力發展教育,設立太學。諸葛亮厲行節儉,反對奢侈,他注重發展農業生產,鼓勵種桑養蠶織錦,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六次北伐,他率領十萬大軍,占據武功,在五丈原紮營,與魏軍在渭水兩岸形成對峙局麵。由於司馬懿采取堅守的方針,在速戰不成的情況下,諸葛亮令士兵屯田,準備長期堅持。8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終年54歲。

諸葛亮臨終時,將國事托付給蔣琬,將軍事托付給薑維和楊儀,並留下退軍密計,導演了一場“死諸葛嚇退活司馬”的好戲,使蜀軍安全撤回。

諸葛亮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他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死後安葬在定軍山,被封為“忠武侯”,後又被曆代皇帝加封褒揚。

郭子儀

郭子儀,今陝西華縣人。他出身於一個中層官吏家庭,是通過武舉考試走上政治舞台的。唐玄宗天寶八年(749),為橫塞野軍使,天寶十三年,為天德軍(合內蒙烏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內蒙烏拉特前旗西)太守與朔方節度使右兵馬使。

郭子儀在軍事上大顯身手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他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名將,與鎮壓安史叛亂直接相關。郭子儀有很特別的本事,唐朝政府用他為帥就能打勝仗,而一旦遣返他就要戰敗。受小人挑撥,郭子儀領軍在外,多次召回,郭子儀倒也忠厚,從來不含糊,即日啟程,這麼折騰幾次之後,唐朝皇帝反而更加信任郭子儀了。在平定安史之亂中,郭子儀最為活躍而具有代表性。

當郭子儀還沒什麼名氣的時候,有一次軍隊的食糧曾因失火而被燒掉,他因被問及管理的責任而被押人牢房。就在可能會因重大的過失而被處死的當兒,他碰到了詩人李白。李白與郭子儀談話之後,認為他將來一定會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因此就向玄宗皇帝求情,從而使他得以逃脫幹係。而後不久,李白因卷入叛亂而要被殺頭的時候,郭子儀就以自己的功績代之而將其救回,來報答其當初的救命之恩。被傳為一段佳話。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郭子儀被調任朔方節度使,奉命率軍東討叛軍。正當叛軍逼近潼關,威脅京師的時候,郭子儀初戰獲捷,靜邊軍一戰,消滅叛軍七千人,繼又攻下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打通東陵關(今山西代縣東),為繼續東進開辟了道路。第二年,由郭子儀推薦的新任河東節度使李光弼東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攻下常山(今河北正定)。叛軍史思明部妄圖奪回常山。雙方相持四十餘日,李光弼向郭子儀告急。郭子儀於四月兵至常山,與李光弼合兵一處,共十萬多人,九門(今河北正定東)一戰,大敗叛軍。這時,郭子儀曾經建議,北取範陽,直搗叛軍巢穴以減輕潼關的壓力,但沒有得到玄宗的許可,從而使叛軍得以有卷土重來的機會。

不久,唐肅宗即位。由於他勢單力薄,岌岌可危,於是調郭子儀部到靈武,並以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兼宰相。郭子儀認為河東(今山西永濟)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東下可進東京,西上可取長安。於是,他派人秘密潛入河東,準備內應唐軍。至德二年(757年)二月,郭子儀率軍從洛交(今陝西富縣)進攻馮翊(今陝西大荔),逼近僅一河之隔的河東。河東城內有人乘機內應唐軍,殺叛軍近千人。叛軍守將崔幹佑越城逃走,郭子儀乘勝追擊,斬敵四千人,俘虜五千人,順利攻下河東。由於唐軍連戰告捷,肅宗也由靈武到了鳳翔(今陝西鳳翔)。四月,即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繼續征討叛軍。九月,郭子儀率唐軍十五萬,逼近長安,與叛軍十萬人相持在長安西南香積寺北灃水之東。經過激戰,叛軍全線崩潰,唐軍收複長安。郭子儀乘勝東進,追叛軍至潼關,殺敵五千人,占領華陰(今陝西華陰)、弘農(今河南靈寶)。這時,安祿山已死,其子安慶緒放棄洛陽,北渡黃河,走保鄴(今河南安陽北),唐軍收複洛陽。肅宗回到長安,召郭子儀還京。肅宗派人隆重迎接郭子儀於京城以東的灞上,見了郭子儀。感激涕零地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這時的郭子儀兵權在握,肅宗既要重用他,又不放心他,當然隻能運用這種籠絡的手段。

後來,在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的共同努力下,唐朝終於平定了安史之亂。

正當唐政府邊兵內調,把主要力量用於平定安史之亂的時候,西方的吐蕃、黨項乘機向東發展勢力,唐朝對西北許多地方已失去控製。郭子儀看到這種危機的存在,曾提出建議,但都沒引起代宗的重視。不久,吐蕃逼近長安,代宗倉促出奔陝州,郭子儀循秦嶺而東,沿途收容唐軍散兵,駐軍在商州(今陝西商州)。他認為從商州出藍田(今陝西藍田),吐蕃自然不敢東進,代宗在陝州也就安全。於是,代宗沒再堅持調他東去陝州的意見。郭子儀派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出藍田,觀察敵情。長孫全緒白天擊鼓張旗,虛張聲勢;夜間多處燃火,使吐蕃不解其意。同時,還有數百人於夜間在長安城中擊鼓呐喊,還發出郭子儀將率軍到來的消息,這使吐蕃惶恐不安無力控製長安,隻得撤離。

自此以後,郭子儀的聲望更高了,許多少數民族敬他如神靈。德宗繼位後,郭子儀受尚父之稱號,並升進為太尉中書令,可說是位極人臣。

郭子儀建立了相當大的功績,很幸運平安地渡過了他的晚年。甚至,當郭子儀的兒子後來娶了皇帝的女兒,而在夫妻吵架的時候曾脫口而出道:“你雖然自以為是皇帝的女兒,但我的父親如果要做皇帝的話,也不是辦不到的,隻不過是沒有這麼做而已!”這位公主後來氣得跑上朝廷告狀,畢竟這樣的話還是不能夠說出口的,這在別人耳中聽來可不得了。而這時的皇帝聽完女兒告狀之後,卻隻是對她說道:“事實正是如此,這件事是你不對。”反而沒有對郭子儀的兒子采取任何舉動。不過郭子儀聽了倒是非常地惶恐,甚至打了自己的兒子好幾大板來請罪。

郭子儀一生也算盡善盡美,富貴始終,八子七婿,也“皆貴顯朝廷”。唐史臣裴坰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欲而議者不之貶。”的確是很高的評價,大概也是他過人胸懷的福報吧。

查理大帝

公元800年的聖誕節之夜,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燈火輝煌,裝飾一新。在莊嚴的音樂聲中,一位高大魁梧、儀態威嚴的國王開始在聖壇前作祈禱。

突然,站在一旁的教皇把一頂金冠戴在了他頭上,並帶頭高呼:“上帝為查理皇帝加冕,敬祝他萬壽無疆和永遠勝利!”其他教士和人們跟著歡呼起來。

這位查理是何許人?教皇為什麼要給他加冕,稱他為皇帝呢?

原來,他就是當時開始稱霸西歐的法蘭克國王查理。

法蘭克王國的中心在今天法國的東北部,後來擴展到法國全境和周圍地區。6世紀到8世紀,法蘭克王國的封建製度已經比較鞏固。查理的父親最初是法蘭克王國的大臣,在教皇和教會的支持下,篡奪了王位。為報答教皇,他進軍意大利,把搶到的羅馬附近一大片地盤獻給教皇,形成了一個“教皇國”。

查理繼承父位統治法蘭克王國時期,更開始了大規模地擴張領土行動。查理是個典型的中世紀騎士,身材魁梧,精力過人,從不知疲勞和疾病。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戰爭上,據說,他曾經親自參加了30次遠征。後世流傳的歌謠中把他形容成為一個神話般的人物。

公元778年,查理率大軍順利地翻越高峻的比利牛斯山脈,南侵西班牙。當時,那裏是由一支從北非來的阿拉伯人建立的哥爾多瓦王國。

哥爾多瓦的軍隊遭到了重創,而查理的大軍也損失慘重。哥爾多瓦國王提議講和,查理軍中一些將官也主張和解撤軍。查理的侄子羅蘭侯爵表示反對,更不同意派主和派人物蓋內隆去進行和談。但是,鑒於形勢並不十分有利,查理最終沒有接受羅蘭的意見,派蓋內隆前去同哥爾多瓦人議和。心懷怨恨的蓋內隆,談妥了議和條件,也和敵方訂下密謀,暗害羅蘭。

查理看到議和成功,就率大軍回國,羅蘭擔任後衛。得悉蓋內隆送來的情報,哥爾多瓦國王集結起了一支強大的部隊,埋伏在險要的比利牛斯山朗塞瓦爾峽穀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