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為什麼05(3 / 3)

其實,許多動物的毛在一年當中都是要隨著季節來換的。到秋天的時候,動物換上厚厚的絨毛,就不會怕嚴冬的冷風了;到了春暖花開的時候,它們就換上薄薄的毛,到了夏天也不會怕熱了。這是動物在長期的生活中,為了適應周圍環境的冷熱變化,而采取的保護自己的手段。

小資料 梅花鹿怎樣爭奪王位

到了發情季節,雄梅花鹿之間就會進行激烈的求偶決鬥,勝者為王,獨霸雌梅花鹿群並統治雄梅花鹿群。但它們的王位很不穩定,常常被新王替代。雌梅花鹿常年獨居。雄梅花鹿平時獨居,發情季節歸群,吼叫著,不時地排出尿液,來攻擊敵人或“情敵”。

■ 為何老鼠總也不會滅絕

老鼠的破壞性非常大,不僅咬壞家具、衣服,還糟蹋糧食,毀壞建築物,傳播疾病。所以,人們總是千方百計地要消滅它,貓頭鷹、貓、黃鼠狼等都是老鼠的天敵,可是老鼠卻沒有滅絕,這是為什麼呢?

科學家們認為,老鼠的繁殖能力非常強,一對老鼠一年可以繁殖5000多隻小老鼠,而且幼鼠的成活率很高。老鼠采用的這種以量取勝的方法,常常是消滅一批,又成長一批,這個物種始終都能存活下去。

最讓科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老鼠終日以垃圾、廁所和臭水溝為家,卻幾乎沒有什麼疾病。況且,它們根本不“挑食”,五穀雜糧甚至各種垃圾都可以填飽肚子,竟然能消化掉,真讓人不得不佩服老鼠的生存能力了。

在鼠類中,鼠類的體形差別很大。大的可至袋鼠,站起來幾乎有2米高,體形最小的鼠是金龍鼠,它既會爬樹又會挖洞,背上長著5條黑色的縱紋。

小資料 金倉鼠怎樣把食物帶回家

金倉鼠以收集種子和其它植物為主,可是它們怎麼把食物帶回洞呢?原來,金倉鼠的頜下皮膚疏鬆,被稱作頰囊。它們把食物裝在頰囊中帶回洞內,就像人們用手提袋裝東西一樣。

■ 為什麼浣熊要洗食物

浣熊屬食肉目浣熊科,生活在美洲大陸,是一種珍貴的皮毛獸。浣熊是一種很可愛的動物,它全身長著灰、黃、褐等顏色混雜的毛。臉上有黑色的斑毛,眼睛的周圍有一圈黑毛,像一副眼鏡,尾巴上還有五六個黑白相間的環紋。浣熊經常在樹上活動,它的巢也在樹上,當它受到天敵追蹤時,就會躲到樹梢上。到了冬天,北方的浣熊還要在樹洞中冬眠。

浣熊能捕捉到水中的蝦和螃蟹,因為它的前後肢都長著五個指頭。浣熊最可愛的地方是它捕捉到小動物時,總是要先在水裏洗洗再吃。難道它也和人類一樣有清潔的概念?有人認為,這是浣熊的一種本能習性,這種習性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在動物的習性中,食性是變化最快的。也有人堅持是浣熊喜歡清潔,要洗掉這些小動物身上的泥土。

小資料 淘氣的“強盜”

浣熊非常適應挨著人類生活,在美洲的城鎮裏,它們常常在夜裏出來偷吃垃圾箱裏廢棄的食物。有時候還會闖入居民家中,擅自打開冰箱,偷吃主人的美食。因此,人們把浣熊叫作“小強盜”。浣熊雖然十分淘氣,但非常可愛好玩。因而許多人都喜歡它們光臨。

■ 為何警方把小白蛾看成反毒功臣

蝴蝶與飛蛾同屬於鱗翅目昆蟲,體表顏色各異,一眼看去十分相似。但飛蛾的體形大多正麵色澤暗淡,反麵較鮮豔,但也有漂亮豔麗的飛蛾,有許多飛蛾本身還有一些很特殊的地方。

秘魯有一種叫做“馬倫比埃”的小白蛾,它被警方看成是反毒的大功臣。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小白蛾幼蟲的食物是一種叫做古柯的植物。而毒品可卡因,就是從古柯的植物的葉子中提取精煉而成的。

一個秘魯的反毒官員意外地發現這種叫做“馬倫比埃”的小白蛾,它的幼蟲在數月內就毀掉了近30萬畝的古柯葉子,這一發現使反毒組織喜出望外。

現在有關方麵就把小白蛾以人工的方式大量養殖,用飛機把它們運送到有可能種植古柯的叢林地帶。不久之後,蛹就發育成小白蛾,小白蛾交尾後產下的卵變化成幼蟲,成千上萬的幼蟲就狂吃古柯的葉子,打破了可卡因的生產者的美夢。

小資料 大桕天蠶蛾有什麼特點

這類飛蛾的翅膀很大,足可以蓋住一隻盤子,是世界上最大的蛾類之一。它們的翅膀上生有褐斑,並且還有許多幾乎透明的三角形的小“窗戶”。大桕天蠶蛾多生活在熱帶雨林中,在樹上產卵。

■ 蒼蠅、蚊子是怎樣過冬的

夏天的時候,蒼蠅和蚊子到處亂飛,傳播疾病。可是一到冬天,它們全都不見了,是不是都被凍死了呢?當然不是,它們也開始過冬了。一般來說,蒼蠅在北方大多數以蛹過冬,少數以幼蟲或成蟲過冬;而在南方,一般以蛹和幼蟲過冬,也有的以成蟲過冬。

蛹是幼蟲變的,它有一層較硬的外殼,可以保溫。況且,它一般在有糞便、垃圾堆等地方的土表下麵,這裏溫度比較高,不會凍壞;等春天天氣暖和時發育成蒼蠅,從地表鑽出來。在北方一般都不是以幼蟲過冬的,因為它隻有一層薄薄的皮,抵禦嚴寒的能力不強。而在南方,由於比北方溫暖,它們就待在糞堆或其他孳生物裏麵不動,等到春天再化成蛹,最後變成蒼蠅。成蟲過冬時靜靜地伏在屋簷、圍牆、牲口圈、廁所等背風向陽的地方,不吃也不飛。

蚊子的過冬方式很多,有的以卵過冬,有的以幼蟲過冬,還有以受孕的雌蚊過冬。

小資料 為什麼蒼蠅能傳播疾病

蒼蠅進食時,一邊吃,一邊排泄,這樣就把它肚裏活著的病菌、蟲卵排到人們清潔的食品上。蒼蠅的身上,腿上有許多毛,這使它們停在髒東西上時很容易沾上大量的病菌,有時一隻蒼蠅帶菌高達幾百萬之多。蒼蠅傳病能力很強,而且傳播的病種較多。

■ 蓑蛾為何又叫避債蛾

雌蓑蛾沒有一般蛾子的四個滿是“粉末”的翅,也沒有蝴蝶那樣美麗的花衣服,而是樸樸素素的一件“蓑衣”。這件“蓑衣”是由一根根幹草棍或小細枝組成的,有的是枯葉的碎片,有的是木屑。別看這件衣服的外表粗糙,裏麵可是用純絲織成的,潔白光滑,柔軟而且溫暖。

蓑蛾也和別的蛾子一樣,是由一條毛毛蟲從卵裏鑽出來變成的,小毛毛蟲出生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雌蛾留下的“蓑衣”改造成自己的小衣服。穿上“新衣服”的小毛毛蟲把身子舉起來倒豎著,隻把腳露出來,有了“蓑衣”的保護,小毛毛蟲就不怕風雨和敵害了。在冬天,它還可以在“蓑衣”裏麵過冬呢!

春天的時候,雄蓑蛾有翅會飛出去,而雌蓑蛾沒有翅,它將卵產在“蓑衣”裏。由於蓑蛾總是躲在“蓑衣”裏不出來,人們就形象地叫它避債蛾。

小資料 美洲月形天蠶蛾

美洲月形天蠶蛾渾身長滿了毛,身體肥大,翅膀顏色灰白,並有彎彎的長“尾巴”。上麵還有明亮的眼點。雄蛾的大觸角,可以探知遠在3千米外的雌蛾散發出的氣味。它們在山胡桃和核桃等多種樹上產卵,通常一年繁殖兩代。

■ 瓢蟲是益蟲嗎

瓢蟲有黃豆大小,像個半圓球,長著堅硬的翅膀,顏色鮮豔很漂亮,俗稱花大姐。瓢蟲有二星、六星、七星、十一星、十二星、十三星、二十八星等很多種類。它們有的是益蟲,比如二星、六星、七星、十二星、十三星瓢蟲等;有的是害蟲,比如十一星、二十八星瓢蟲等。

有益的瓢蟲以蚜蟲、介殼蟲、壁虱等害蟲為食。瓢蟲的幼蟲也是以害蟲為食的,瓢蟲特別愛吃蚜蟲,一天能吃一百多條蚜蟲呢!大紅瓢蟲和澳洲瓢蟲能把自己的卵產在介殼蟲的卵殼上,或者介殼蟲身體外麵的蠟膜上,幼蟲孵化出來以後,就以介殼蟲的卵和幼蟲或它們的內髒為食。瓢蟲有兩層翅膀,上麵的一層是鞘翅,堅硬而且漂亮,起保護作用。鞘翅下麵是一對柔軟而薄薄的翅膀,用來飛行。

小資料 瓢蟲的集體遷飛習性

瓢蟲有著集體遷飛的習性,在我國五六月間,北方地區都會有成群的瓢蟲聚集起來,有時局部海岸被密密麻麻的蟲體覆蓋,使海岸呈現美麗的淡紅色,有時甚至連海麵上都會被這些成群的瓢蟲所染紅,煞是壯觀。

■ 蝴蝶隻吸花蜜嗎

一般人以為,蝴蝶和蜜蜂一樣,隻吸食花蜜,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蝴蝶的種類不同,它們各自的攝食習性也不一樣。不僅如此,吸食花蜜的蝴蝶也都有自己獨特的“口味”,它們隻吸食特定植物的花蜜。

比較常見的菜粉蝶隻吸十字花科植物的花蜜,而藍鳳蝶則喜歡吸百合科植物的花蜜,豹蛺蝶則喜歡吸食菊科植物的花蜜。但是,還有一些蝴蝶並不吸食花蜜。人們經常可以看到竹眼蝶在發酵了的無花果上吸食汁液,淡紫蛺蝶比較喜歡吮吸樹木的蛀孔裏麵流出來的酸漿,而華南雙尾蛺和赭色樟蛺蝶等吸食人糞尿,樸喙蝶和海南藍灰蝶吸食馬糞汁,冬青小灰蝶嗜吸牛糞液,白斑薯弄蝶和華北穀弄蝶等喜歡取食小溪中巨石上的白色鳥糞。有人在西雙版納的叢林裏,還發現了幾隻熱帶藍灰蝶,它們聚集在一塊腐臭了的獸骨上吸食腐肉的汁液。

小資料 為什麼有的蝴蝶被稱為數字碟

數字碟生活在熱帶地區,因其後翅背麵有類似阿拉伯數字88的花紋,而常常被稱為88蛺蝶。它們的翅膀上表麵呈淡棕色。世界上有近40種蝴蝶與88蛺蝶有親緣關係,多數生活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

■ 青蛙在何時叫得最歡

春夏之交,陰雨連綿,池塘裏的青蛙呱呱地叫個不停。這是因為下雨之後,空氣中的水汽變多,青蛙的皮膚裏水分增大,它們感到快活就大聲叫起來;同時這個時候正是青蛙的繁殖季節,雄青蛙使勁叫以吸引異性前來交配。當青蛙遇到危險時,也會發出急促的叫聲。為什麼青蛙能叫那麼大聲呢?原來青蛙的和人一樣聲帶在喉室裏,而且雄性青蛙的咽喉兩側還有外聲囊,因此它的叫聲就更大。

人類男子立定跳遠的紀錄約為平均身高的兩倍,然而一支普通的牛蛙卻能跳越它身長9倍的距離。青蛙在起跳的瞬間,它的前腿就沿著身體兩側卷起,還把眼睛閉上,並將整個眼部縮進頭部,這樣,青蛙在跳躍的時候身體形狀就成為流線型,不會有暴露突出部分,既能減少空氣阻力,加快了速度,又不會因為摩擦而使自己受傷。

小資料 樹蛙的保護色

樹蛙可以根據身處環境的變化來改變身體的顏色。春夏季節,樹蛙的體色鮮嫩翠綠,與周圍的樹木渾然一體。而秋季來臨,它們就會逐漸變成與樹幹、枯枝、落葉一樣的黃褐色。這就是樹蛙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為了生存而演化成的自我保護色。

■ 為何說蛇毒比黃金昂貴

毒蛇的口腔裏有毒,是因為它的牙齒的基部連著毒腺。當它咬住別的動物的時候,相關的肌肉就會收縮擠出毒液,並通過牙齒排出。人畜一旦被毒蛇咬住,輕則得病,重的就會喪命。但是,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蛇毒有著很高的醫用價值,在市場上比黃金還貴呢!

在古代,人們都是用一些中草藥來對付蛇毒,由於蛇毒的類別很多,所以,有時候效果不是很明顯。19世紀以來,人們用蛇毒血清來抗蛇毒,而蛇毒正是蛇毒血清的原料。

前不久,科學家們還發現蝰蛇的蛇毒能治療各種出血病;從蝮蛇的蛇毒中提煉出來的精氨酸酯酶,對由於腦血栓帶來的偏癱、心絞痛等後遺症有顯著的治療作用。由於蛇毒在醫療方麵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蛇毒卻隻能一點一點地從毒蛇身上獲取,所以,蛇毒自然就珍貴了。

小資料 劇毒無比的珊瑚蛇

珊瑚蛇有著美麗的外表,可愛的體形,但是這一切都隻是惑人之相,大部分的珊瑚蛇都身負劇毒,故有俗話說:“紅環接著黃環,咬上一口就完。”它們的毒已經被列為最毒的一種蛇毒,屬於神經性毒液。一條珊瑚蛇的毒,可以輕而易舉地讓一個成年人喪命。

■ 貓為何喜歡吃老鼠

魚和老鼠都是貓喜歡吃的食物,特別是老鼠,更是貓的美餐。那麼,貓為什麼要吃老鼠呢?

原來,貓和貓頭鷹一樣,都是喜歡夜間活動的動物,因此它們的夜間視力就非常重要。為了保證有良好的視力,體內必須補充充足的牛黃酸。這是提高自己夜間視力的必備物質。

如果牛黃酸得不到及時的補充,貓的夜間視力就會降低。而魚類和老鼠的體內正好含有大量的牛黃酸,所以,貓就把它們當作自己的食物了。況且貓屬於一種小型的貓科動物,在夜間活動頻繁,老鼠主要也在夜間活動並且個頭比較小,它也就隻好注定成為貓的捕捉對象了。

由於老鼠喜歡在夜間活動,而貓眼的特殊構造也為它捕捉老鼠提供了天然的條件。貓眼主要是根據光線強弱而發生變化的。清晨貓眼像棗核;中午光線強,貓眼的瞳孔縮小成縫;到了晚上,瞳孔擴散到最大限度,盡量接受光線,使它能見到黑暗處的物體。

小資料 波斯貓的起源

關於波斯貓的起源,現較統一的說法是在阿富汗土著長毛貓的基礎上,同土耳其或亞美尼亞地區的安哥拉貓雜交培育而成。波斯貓曆史悠久,大約16世紀就經法國傳入英國,其個性為:性情溫文爾雅,聰明敏捷,善解人意,少動好靜,叫聲尖細柔美,愛撒嬌。

■ 動物冬眠為何不會被餓死

冬天來臨的時候,青蛙、蛇、鬆鼠等動物就開始冬眠了,它們在冬眠的時候,幾個月不吃東西卻沒有被餓死。這是因為它們在冬眠以前就準備妥當了。這些準備冬眠的動物把自己吃得胖胖的,在體內積累營養物質,特別是脂肪,它們一般都是從秋天開始準備,有的動物從夏季就開始做準備工作了。

盡管如此,動物們在冬眠期間,伏在窩裏不吃也不動,隻是偶爾伸展一下四肢。這樣呼吸的次數減少了,體溫降低了,血液循環也就減慢了,新陳代謝非常微弱,所消耗的能量就相對減少了。等到體內的營養物質接近尾聲的時候,冬眠期也結束了。春天來到的時候,醒來的動物就開始到處大量地尋找食物,補充營養。

小資料 蜜蜂也冬眠嗎

當氣溫在7℃~9℃時,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動,但輕輕觸動它時,它的翅和足還能微微抖動;當氣溫下降到4℃~6℃時,再觸動它卻沒有絲毫反應,顯然它已進入了深沉的麻痹狀態;當氣溫下降到0.5℃時,它則進入更深沉的睡眠狀態。由此可見,冬眠時神經的麻痹深度是與溫度有密切關係。

■ 傳說中的龍是什麼動物

在我國的傳說中,龍是最神奇也是最神氣的動物。它不僅有龐大的身軀,有騰雲駕霧、呼風喚雨的本領,而且還是皇帝的象征,我們還常常自稱是龍的傳人呢。

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真正見過龍。考古學家告訴我們,地球上從來沒有龍這種動物,龍隻不過是中國遠古人民想象出來的。

在殷商時代的文字符號中,龍字隻是蛇字的頭上加了一個角而已,這說明龍的原型很有可能是蛇。中國的古人會想象出來“龍”這種動物,恐怕與當時洪水泛濫的情況有關。當時河流經常危害到人們的生活和生命財產,迷信的人們以為這是上天在懲罰自己,而上天的代表就是龍了。因為它比一條小小的蛇更威猛,也更適合我們這樣一個泱泱大國的氣度。

小資料 為什麼恐龍會滅絕

恐龍在生物進化史上,曾有過輝煌的一頁,但這種巨大的動物最終還是沒有逃脫在地球上滅絕的命運。至於它們滅絕的原因,科學家作了種種猜測:一些專家認為是火山爆發引起的;另外一些科學家則認為是隕石撞擊地球造成了恐龍和其他動物的死亡;還有一些人推測是小行星的撞擊,造成了地球的震蕩……

■ 蛇為何能吞下比它頭大得多的食物

蛇能吞象麼?當然不可能。“蛇吞象”是諷刺那些貪心不足而不自量力的人。然而蛇卻能吞下比自己的頭大得多的動物,專家發現蝮蛇能吞食比它的頭大十來倍的鳥兒,在我國海南島的蟒蛇竟然能吞食整頭小羊和小牛!就是一般的蛇也能吞食比自己的腦袋大的動物。

蛇的嘴巴和其他的動物不同,蛇嘴巴的夾角能張大到130°,而人類的嘴巴的夾角隻有30°,這和它的頭部的骨骼有關。蛇類頭部接連到下巴的幾塊骨頭是可以活動的,不像別的動物那樣固定,這樣它的下巴就可以向下張得很大。蛇的嘴巴兩邊的骨頭可以連接成活動的榫頭,可以向兩側張得很大,而且左右都不受限製。如此一來,它就可以吞食比它嘴巴還要大的食物了。

小資料 蟒蛇的天敵是什麼

蟒蛇雖體大力強,但屬於無毒蛇,不咬人,一般在進食以後行動不便。它們看起來雖然令人恐怖,但是也有畏懼之物,例如某些植物(如葛藤、草苫等)和某些特殊的氣味。據說,蟒蛇還怕汗臭,遇到蟒蛇時將髒臭的內衣投去,也能使蟒蛇伏地就擒。

■ 鳥是怎樣睡覺的

鳥類和人類一樣也是要睡覺的,而且它們還有很好的“午休”習慣呢!到晌午的時候,水裏的天鵝、鴛鴦和許多雁鴨把頭彎向背裏埋到羽毛底下,在水麵上悠悠閑閑地漂流,而岸邊的鴨雁和天鵝以及鹮、鶴、鷺等,都是單腳佇立閉目養神。

鳥兒在睡覺時,每隔一會兒睜一下眼睛,窺視四周的動靜,保持警惕,免遭敵人的襲擊。鳥類學家把鳥兒們這種似睡非睡的狀態,叫做“窺視”。鳥類學家們觀察發現,鳥類每分鍾睜10次眼,如果附近有敵人,它們每分鍾則要睜30~40次眼呢!而它們的睡眠效果卻仍然跟人熟睡差不多!

晚上大多數鳥類除了育雛孵卵的時候在窩裏睡覺以外,一般都是在草地、灌木叢和森林中過夜的。最有意思的要數貓頭鷹了,它是白天休息、晚上工作的飛禽。白天的時候,它們就站在樹梢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是它在睡覺,這可是它獨有的睡覺姿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知道鳥類一天要睡多長時間。

小資料 為什麼鳥會飛

飛是鳥的一種生存技能。首先,鳥的體型呈流線型,可減少阻力,又有羽毛,利於飛翔。另外,鳥的骨骼都有空腔,既輕又堅固,尾巴又起到平衡和控製方向的作用。有了這些有利條件,鳥類就可以在藍天上飛翔。

■ 大雁為何常排成“人”字或“一”字形飛行

每年的秋季,成群的大雁就浩浩蕩蕩地向南方飛去。大雁的飛行速度非常快,每小時能飛69~90千米,整個遷飛的路程總共大約需要1~2個月。在如此漫長的旅途當中,大雁如果隻靠自己扇動翅膀,將會非常累,而且不安全。所以,它們就利用空中上升的氣流滑翔,當第一隻大雁鼓動翅膀,發出微弱的上升氣流,後麵的大雁就利用這股氣流的衝力,在高空中滑翔。就這樣,一隻跟著一隻,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向目的地飛去。

這種隊列也是一種集群本能的表現,可以防禦敵害的侵襲。一隊隊雁群一般是由有經驗的老雁打頭,而把幼雁和體弱的大雁插在隊伍的中間,休息時還會由一隻大雁當“哨兵”。大雁飛行時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隊伍比孤雁南飛安全很多。

小資料 世界上有不長翅膀的鳥嗎

生長在新西蘭的幾維鳥,不但不會飛,而且連翅膀也沒有。它們的大小跟雞差不多,嘴巴細長,臉上長有頰髭。它們的嗅覺靈敏,聽覺較好,但視覺較差,所以在夜間活動時主要靠嗅覺和聽覺。

■ 為什麼企鵝能抵禦嚴寒

南極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是地球上目前唯一沒有常住居民的地方。在那裏,有記錄的最低氣溫是零下89℃。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裏,隻剩下企鵝仍孤獨地堅守著白色的家園。企鵝是最古老的一種遊禽,它可能在南極尚未被冰雪覆蓋之前,就已經來此處定居了。南半球陸地少、海洋麵寬,是水族最繁榮的領域,那裏有豐富的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類,這些都是企鵝的主食,企鵝登陸南極洲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為了這片充沛的食源地。

在南極沒有食肉猛獸,企鵝在這裏很安全。同時,企鵝在南極洲冰天雪地的環境中經過數千萬年的磨煉,已經練就了一身抵禦嚴寒的本領。它身上的羽毛退化成密集的重疊鱗片狀,不會被海水浸透,肥厚的皮下脂肪層能夠維持體溫。因此,人跡罕至的南極洲就成了企鵝的天堂。

小資料 企鵝的翅膀為什麼那麼小

企鵝祖先的翅膀並不是這樣小的,但是為了生存的需要,翅膀小就可以減小潛水和遊泳時產生的阻力,而且它們的食物來源於水中,不需要飛翔,兩翼就變小演化成鰭狀肢。

■ 為什麼說鳥類沒有牙齒

沒有牙齒是鳥類的主要特征之一,這是鳥類在進化過程中的一種適應性。鳥類過著飛行生活,活動強度比較大,身體新陳代謝的頻率比較快,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這樣一來,它們就不能像爬行動物那樣,通過細嚼慢咽來粉碎和消化食物。

為了適應飛翔的生活,鳥類采用了另一種取食方式。那就是不用牙齒,而是用錐形嘴巴啄食,將整粒或整塊食物快速吞下,然後將食物貯藏在嗉囊中。食物在它發達的嗉囊中經軟化後,逐步由嗉囊磨碎,再由消化係統的其他部分繼續加以消化、吸收。這種取食方式一方麵可以省卻牙齒和與此相關的係統,大大減輕體重;另一方麵這種嗉囊磨碎的方式即使在飛行當中也可以進行,有利於鳥類攝取更多的食物。

小資料 白鷺怎樣吃河蚌

當白鷺發現大河蚌時,它們就會十分巧妙地將它叼起來,向岸邊的石頭上猛甩,一次又一次,直到河蚌被震得承受不了而張開雙殼,這時白鷺便啄住河蚌新鮮的嫩肉,敞開肚皮美美地飽餐一頓。

■ 為何麻雀常在沙堆裏拍打翅膀

鳥類很愛幹淨,它們一停下來,就要想辦法把自己的羽毛整理一下。為了整潔,小鳥經常用水洗澡,去掉身上的灰塵和汙垢。人們飼養的金絲雀、文鳥等都有洗澡的習慣,即使嚴冬也堅持如此。

但是由於像麻雀這樣生活在野外,沒有人類飼養的鳥類,有時候並不一定能找到洗澡的地方,就隻好用沙子代替水了。我們看見成群的麻雀把沙土揚在身上,或在沙堆裏拍打翅膀,它們其實是在進行沙浴,以此來去掉身上的汙垢和羽虱。

其他的鳥類和禽類也有這個習性,像生活在山裏的野雞、山雞和鵪鶉等飛禽,很少有便利的條件來洗澡,因此,也隻好用沙子來洗滌身上的汙垢和羽虱了。雞的身上有許多小蟲,為了去掉這些小蟲,雞用身體在地麵上摩擦,使羽毛上沾滿砂粒,然後用力抖掉,這樣,附在羽毛上的小蟲子也就被弄掉了。

小資料 迷人的孔雀舞

從孔雀優美的姿態中,中國雲南傣族人得到啟示。編出了優美動人的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由於代代相傳及民間藝人的精心創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

■ 為何斑鶇鳥要啄玻璃窗

斑鶇鳥是一種冬候鳥,每年的秋末冬初,斑鶇鳥就成群結隊地飛往溫暖的南方過冬。到春天的時候,又飛回西伯利亞築巢繁殖,開始新的生活。

斑鶇鳥一般吃小昆蟲,它雖然個頭比較小,食量卻大得驚人。一隻斑鶇鳥一晝夜所吃的小昆蟲的總重量,幾乎與它自身的體重相同。如果是在育雛期間,一對斑鶇鳥一天可以消滅300~500隻昆蟲。在秋末到冬初的時候,由於昆蟲逐漸減少,雌斑鶇鳥和雄斑鶇鳥就會分開,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守護著自己的領地,不允許別的鳥進入。斑鶇鳥有非常強烈的領地意識,特別是雄斑鶇鳥非常好鬥,當其他的斑鶇鳥闖入它的領地時,它就會和入侵者決鬥,直到把入侵者趕出去為止。有時候,它會看見自己的影子映在玻璃或鏡子中,也誤以為有別的斑鶇鳥進來了,就衝上去啄它。

小資料 為什麼犀鳥要用泥和糞便堵住洞口

犀鳥常把家安在樹洞裏。孵化期,雌鳥留在洞裏,幫助洞外的雄鳥合力用泥和糞便堵住洞口,僅留一個小孔。雄鳥每次從小孔處將食物送入巢內。當幼鳥獨立後,雌鳥便打破洞口離開洞穴。原來,犀鳥媽媽的這種做法是為了讓幼鳥能安全地成長。

■ 企鵝是怎樣繁殖後代的

企鵝是脊椎動物,生活在世界最寒冷的地方——南極冰原。在那個冰天雪地的地方,隻有企鵝這種比較善於保持熱量、抵禦嚴寒的動物,能在那裏繁衍生息。那它是怎樣繁殖後代的呢?

企鵝的繁殖方式很特別,到了繁殖季節,雄企鵝和雌企鵝就結為伴侶,建立永久性的配偶關係。它們用小石頭在地麵上堆巢,裏麵鋪上幹草、枯枝等,雌企鵝每窩產一兩枚卵,產完卵後交給雄企鵝去孵卵,自己就到海洋中覓食。

雄企鵝的腹部皮膚皺褶形成一個孵卵巢,它就用喙把卵放進孵卵巢裏,靠體溫保持孵化溫度。雄企鵝在南極的零下60℃惡劣環境裏,任憑狂風呼嘯、腹內饑餓,堅持60~80天之久,靠消耗自身的脂肪來維持生命。在小企鵝破殼而出的時候,吃得又肥又大的雌企鵝回來了,從雄企鵝的懷中接過小企鵝,用嗉囊分泌物來喂養小企鵝。雄企鵝這時才可以鬆一口氣,趕忙到海中捕食,補充身體養分。

小資料 模範爸爸——帝企鵝

帝企鵝從不築巢,企鵝媽媽產下蛋後,爸爸就將蛋放在腳上,然後伏在蛋上,用腹部下端的皮膚把蛋蓋住。為了保持蛋的溫度,爸爸連睡覺時都站著而且無法吃東西,完全靠消耗脂肪來維持生命。這種狀態要持續兩個月。

■ 鴨子走路為何老是一搖一擺

仔細觀察鴨子走路的姿態,就會發現它的脖子伸得長長的,挺著胸,一搖一擺往前走。鴨子走路為什麼要一搖一擺呢?這和鴨子的生活習性有關。

鴨子主要生活在水中,在漫長的進化中,腳的三個前趾之間形成了蹼,胸部寬廣而平。為了能遊得更快,就必須增大蹼與水的接觸麵積,這樣就增加了前進的推力,腳的位置相應地稍微後移。鴨子登陸的時候,由於雙腳不在身體中央,相應的重心不在兩腳之間,身體就有向前傾倒的可能性。為了使身體處於平衡狀態,鴨子就將身體的重心向後移到雙腳處;同時它的腿比較短,帶動身體一起擺動,走起路來就一搖一擺了。

鴨子和雞一樣,有翅膀卻不能飛。很久以前,野雞、野鴨在森林裏自由飛翔;後來,被人們捉來在籠子裏喂養,它們也慢慢習慣了被喂養的生活,漸漸地變成了肥胖的家雞、家鴨。翅膀的功能也漸漸退化,雖然有翅膀也飛不高了。

小資料 企鵝走路也一搖一擺嗎

企鵝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極,走路時一搖一擺,顯得十分可愛。因為它的腳是蹼腳,腳的三個前趾之間由皮膜連在一起。由於企鵝的腳蹼比較大,身子高,兩條腿卻短而粗,所以走起路來一搖一擺的。然而這種腳型加大了和水的接觸麵積,能在遊泳的時候增大推動力。

■ 為什麼啄木鳥不會腦震蕩

啄木鳥是樹木的“醫生”,當它發現樹中有蟲子的時候,就把樹皮啄破,把害蟲捉出來吃掉。啄木鳥的舌頭細長並帶有黏性涎沫,而且前端生有倒鉤,能伸縮自如。它的頭部在敲擊樹幹的時候,受到的衝擊力相當於所受重力的1000倍!而且它的頭部搖動的頻率約每秒580下,比子彈出膛的速度還快,最令人驚奇的是它竟然沒有得腦震蕩!

原來啄木鳥的頭部是一台天然的防震機。它的頭顱非常堅硬,腦組織致密,肌肉發達,被疏鬆而充滿氣體的骨骼包圍著,顱內的外腦膜和腦髓之間有一條狹長的空隙,可以減弱敲擊樹木時帶來的震波。因此,啄木鳥就可以從早到晚不停地敲擊樹木,甚至在繁殖季節裏,還用擊木聲來“對歌”尋找配偶呢!

小資料 啄木鳥有哨兵嗎

啄木鳥在專心啄擊樹木時,常有山雀在後麵跟隨,它們一邊吃啄木鳥遺漏的“飯菜”,一邊鳴叫歌唱。原來,啄木鳥把它們當做自己的哨兵,如果山雀因飛來的老鷹而突然停止歌唱驚飛,啄木鳥便知道情況不妙,立即警備並躲藏起來。

■ 為何燕子的尾羽是叉形的

家燕又名元鳥、玄鳥,前額、喉部和胸部為栗色,喜歡在平原地帶築巢。家燕的巢多築在住家的橫梁上或屋簷下,多用軟泥、幹草築成,呈碗狀。燕子一般為“一夫一妻”製,每年產兩次卵,每次4~6枚。

燕子是候鳥,每年秋去春來,很有規律。燕子的背部為黑色,閃著金色藍光,它有一對狹長的翅膀,尾羽分叉,很像一把剪刀。燕子的這種尾羽對它的捕食非常有利,它可以幫助燕子飛得更快,減少空氣阻力,轉彎也更加靈活,捕飛蟲也快而準。燕子捕食的昆蟲種類很多,有蚊子、蒼蠅、金龜子、蚜蟲等。它們張開網兜狀的嘴巴,在地麵或水麵掠行,不斷捕食。據統計,一對家燕和它們的雛燕半年內能吃掉50~100萬隻害蟲。

小資料 為什麼稱燕鷗是“跳水運動員”

燕鷗是非常出色的跳水運動員,如果在空中發現獵物它們就會把翅膀收攏,迅速跳入水中,用尖利的喙去捕捉食物。雖然它們可以非常優雅地在空中飛行,還能做出迅捷地俯衝捕魚動作,可是卻因為腿短,在沙灘上走路趔趔趄趄,頗不便利。

■ 家鴨為何不孵蛋

許多人以為,家鴨和家雞一樣,是由自己的母親孵化出來的。其實,家鴨並不孵蛋,而是由母雞代孵或人工孵化的。

家鴨是由古代的綠頭鴨,即我們俗稱的野鴨演變而來的。綠頭鴨在我國分布很廣,到了早春繁殖的季節,就成群結隊地飛到北方,在近水的草叢、土穴或樹洞中產卵,產4~12隻後開始孵化。到了秋季,雛鴨成群地飛回南方過冬,次年初春再北飛繁殖。綠頭鴨被人們馴養以後,失去了遷徙的習性,人們為了得到更多的鴨蛋,就不讓它停產抱孵,同時給予更多的光照和食物。經過人工選擇和培育,家鴨年產蛋為200~300個,卻失去了孵蛋的能力。

小資料 世界上最小的鳥是什麼

蜂鳥是世界上現存最小的鳥。它們穿行於花叢中,像蜜蜂一樣攝取花蜜。蜂鳥隻有人的手指長,鳥蛋隻有一粒蠶豆大,全身的羽毛加起來還不足1000根。蜂鳥的喙細長,像一根吸管,能毫不費力地伸進喇叭形的花中取食。

■ 褐馬雞為什麼馳名中外

褐馬雞是我國獨有的珍稀物種,和熊貓、丹頂鶴、金絲猴一樣,列為我國一類保護動物。在我國,隻有山西省的呂梁山區和河北省的西北部的山區有褐馬雞生活,山西省為了保護褐馬雞,於1980年建立了蘆芽山和關帝山兩個自然保護區。

褐馬雞的嘴粉紅色,眼睛周圍鑲嵌著紅色的眼圈,耳朵後麵有一縷雪白的耳羽一直到頭頂,形成一對翹起的羽角,腿和腳趾也是紅色的,全身大部分是鋥亮的褐色羽毛。褐馬雞的尾羽有22根,前半截是白色,後半截是黑褐色,在陽光下閃現出紫藍色的光,非常美麗。

褐馬雞天性好鬥,驍勇善戰,遇敵後決不後退,而是衝上前去英勇拚殺,因此,人們就把它視為勇敢、頑強的象征。在我國漢代,就有把裝飾著褐馬雞羽毛的帽子賜給武將的做法,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清代,人們把這種帽子叫做“翎子”。

小資料 褐馬雞為什麼好鬥

雄褐馬雞之間常因爭奪雌雞而發生激烈的格鬥。在此期間,雄雞叫聲粗厲而且洪亮,可以傳到2千米之外。在鳴叫時,雄雞常昂首伸頸,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樣,羽尾也會高翹起來,非常漂亮,以此來吸引雌性的目光。

■ 為什麼雞不長牙齒

雞在啄米的時候,都是一口氣就把許多米吞了下去,連嚼都不嚼。仔細觀察雞吃米的動作就會發現,原來雞根本沒有牙齒。這是為什麼呢?

很久以前,雞和別的鳥類一樣,也是會飛翔的。為了適應飛翔的生活,鳥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就養成了一種特別的取食方式。比如不用牙齒,而是用喙嘴來啄食;也沒有膀胱,不在體內貯存尿液,產生的尿液也就連同糞便隨時排出體外;食道的一部分膨大形成嗉囊,嗉囊可以暫存和軟化食物。當鳥類在飛行的過程中總是邊飛邊覓食,把捕獲來的食物迅速吞下,存到嗉囊中,然後送到胃裏,用胃裏的砂囊的小石子磨碎食物,再消化吸收。這樣的取食方式使得牙齒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所以,雞和鳥類就沒有牙齒了。

後來,盡管雞由於人類的馴養已經不再需要靠飛翔來覓食了,飛行的本領也慢慢退化了,但是它的這種取食方式還是和鳥類的相同。

小資料 人們為什麼要飼養母雞

母雞會在雞窩裏下蛋,一隻母雞第一年大約能產250隻蛋,以後就逐年減少了。我們平常吃的雞蛋是母雞未受精產下的卵。人類飼養家雞除了想獲取它們的蛋外,還會食用它們的肉。

■ 哪些鳥被稱為“國鳥”

“國鳥”是象征一個國家的鳥,這個稱呼最早來源於美國。由於美國特產的白頭海雕受到危害快要絕種了,於是,在1782年6月20日,美國的議會把白頭海雕定為國鳥,以此來號召國民樹立保護鳥類的意識。從此以後,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國際鳥類保護會議也呼籲各國都選出國鳥,以在國民中普及保護鳥類的意識。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確定了本國的國鳥,但我國的國鳥還沒有確定。

藍孔雀是印度的國鳥,孔雀是緬甸的國鳥,紅胸鴝是英國的國鳥,綠雉是日本的國鳥,琴鳥是澳大利亞的國鳥,公雞是法國的國鳥,幾維鳥是新西蘭的國鳥,白天鵝是丹麥的國鳥,白鸛是德國的國鳥,白琵鷺是荷蘭的國鳥,烏鶇是瑞典的國鳥,極樂鳥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國鳥,山鷹是智利的國鳥,家燕是奧地利和愛沙尼亞的國鳥,雄鷹是波蘭、肯尼亞、讚比布和伊拉克的國鳥,等等。

小資料 東方寶石——朱鹮

朱鹮屬鳥綱鷺科,東亞地區特產鳥類,體羽白色,臉、雙翅、兩腳及趾部都是朱紅色,曾失蹤20多年,直到1981年才在陝西洋縣姚家溝重新發現了7隻,現已被列為瀕危珍禽。

■ 企鵝為何能找到回家的路

每年南極的極晝來臨時,企鵝便會帶著子女離開家鄉,到遙遠的海洋去覓食。在往返的途中,它們還要穿越沒有任何標誌的冰原,但它們從來不會迷路。難道它們體內有指南針嗎?

兩位美國動物學家針對這一問題,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把企鵝放到離它們的故鄉幾百千米的洞穴中,把洞穴蓋上蓋子,企鵝一開始是茫然地轉來轉去,但它們很快就會把頭轉向北方。

通過不斷的實驗,科學家們發現:企鵝體內的“指南針”是根據太陽定向的。當烏雲遮住太陽的時候,企鵝就會迷失方向。但是太陽的方位一年四季都是變化著的,企鵝又怎麼能準確地找到北呢?有人認為,南極大陸向北的地方都是海洋,企鵝11月離開家到海洋覓食,當它們來年2月返家時,隻要調轉180度就行了。這樣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習慣。

小資料 企鵝會遊泳嗎

企鵝的身體大多是扁平的,腿較短,腳趾間有蹼,遊泳時起到舵的作用,前肢變成鰭狀,能推動身體迅速前進,看起來像魚雷一樣在海洋中“飛翔”。而且它們還會像海豚一樣躍出水麵,起伏疾駛,以保證它們在不降速的情況下呼吸。

■ 為什麼信鴿能認得家

鴿子善於長途飛行,而且不會迷路。有人把信鴿帶到很遙遠的地方,放飛後,它能準確地飛回家裏。這種能力叫歸巢能力,信鴿的歸巢能力特別強。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用鴿子在航海、捕魚和軍事上擔負通信工作,即使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信鴿依然被用來傳遞軍事情報。

科學家們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鴿子除了擁有一般鳥類飛行的特點外,它兩眼之間的突起,在長途飛行中,能測量地球磁場的變化,它們就靠這種變化來辨別方向。而且,鴿子除了利用地球磁場來導航以外,還會利用生物鍾由於太陽而移動的原理進行校正,檢測偏振光,從而選擇方向,隻要不是陰雨天,都能利用太陽來辨別方向。所以,鴿子能從遙遠的地方飛回自己的家,是由於它具有多種辨別方向的手段。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就利用太陽光來指示方向;在陰雨天,鴿子無法知道太陽的位移,可以按照地球磁場來導航。除此以外,有的科學家則認為鴿子還能利用氣味來尋找方向。

小資料 驚人的飛行記錄

鴿子每天可以飛行約1000千米。1845年,一隻鴿子從非洲起飛,55天後因疲勞過度,死在倫敦附近離鴿棚隻有1500米的地方,它至少飛行了8700千米,創造了驚人的飛行記錄。

■ 老鷹為何能在高空中看見地上的小動物

在鳥類中,老鷹是當之無愧的“鳥中之王”。

老鷹在2~3千米的高空飛翔時,能清楚看到地麵上的田鼠和野兔,甚至連在地上啄食的小雞都能發現,這些小動物一旦被它發現,很難逃脫它的利爪。老鷹的視力為什麼這麼好呢?

原來,鷹的眼睛中有兩個中央凹,一個專門看正前方,另一個專門看側麵,這樣眼睛就擴大了視力範圍;並且老鷹的每一個中央凹裏的細胞都是人類的幾倍。所以,它的眼睛比其他動物都看得遠,也看得更清楚。

老鷹飛翔的本領很大,有時候不扇動翅膀也能飛翔,而掉不下來。在有山的地方,往往可以看見老鷹從山頂飛下來,在一個地方盤旋,而後就“懸”在空中。這是它利用一股上升的氣流的結果,在它升高到一定的高度以後,就會失去上升氣流對它的支持,就開始向下滑翔了。

小資料 遊隼和飛機誰飛得快

遊隼是世界上飛得最快的鳥之一,它們的飛行速度是非常驚人的,每小時能飛140~360千米。據說,美國曾有一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駕著飛機,以每小時250千米的速度在高空飛行時,竟被一隻疾飛的遊隼後來居上並遠遠超過了。

■ 喜鵲真的會給人報喜嗎

人們經常說“喜鵲叫,喜事到”,也常以“喜鵲鬧梅”圖來表示喜慶。但如果聽到烏鴉或貓頭鷹的叫聲,人們就認為會有災禍發生。那麼,喜鵲真的會給人報喜嗎?

其實鳥類根本不可能預知未來,喜鵲報喜是人的主觀想象,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喜鵲的羽毛黑白相間,棲息時一條長長的尾巴上下擺動,十分討人喜愛。清晨,喜鵲會飛到田野和莊稼地裏吃害蟲,同時也會吃很少一部分的穀類和植物種子。由於它不但有靈巧可愛的外形,還可以捕捉害蟲,人們當然喜歡它了。

喜鵲的叫聲雖然不可以報喜,卻可以當作晴雨表。當它鳴叫婉轉時,往往是晴天的預兆;如果喜鵲在樹上不停地跳來跳去,叫聲參差不齊,則是陰雨天快來的征兆。

小資料 為什麼鸚鵡能模仿人說話

鸚鵡喉嚨裏控製鳴叫的肌肉特別發達,能發出清晰的音調。而且它的舌頭長得柔軟,尖細而靈活,可以模仿人的聲音。經過訓練,它就可以模仿人說話了。

■ 小鳥在樹上睡覺為何不會掉下來

小鳥和人一樣,睡覺時全身放鬆,那為什麼它還可以牢牢地抓住樹枝呢?奧秘就在鳥的腳上。

樹棲鳥類的腳上有一個像鎖扣一樣的機關,也就是它的屈肌與筋腱很強壯,十分適合抓住樹枝。即使它在樹枝上全身放鬆蹲下睡覺,它能用身體的重壓使腳趾能牢牢抓住樹枝,這樣隻管放心睡覺,保證它不會從樹上摔下來。每當鳥兒睡醒以後站起來,它腳上的肌腱又會重新舒展開。同時,鳥類為了適應環境的需要,在長期的飛翔中練就了一套高超的平衡本領,使得鳥的小腦比較發達,善於調節身體的平衡,所以睡在樹上的小鳥不會前後搖晃。

小資料 鳥怎樣降落

鳥是通過低飛速度來降落的。減速時,它們將身體轉向使其變成朝上的姿勢,並將尾部羽毛朝下展開。此外,它們還將雙腿朝前下方放置,起輔助製動的作用。還有一些鳥在降落時要朝相反的方向輕輕扇動翅膀,仿佛是要把自己向後推似的。

■ 鳥巢是鳥睡覺的地方嗎

很多人都認為鳥巢是鳥兒的家,也是鳥兒睡覺的地方,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的。

動物學家在觀察鳥類生活習性時發現,許多鳥兒並不在鳥巢中過夜,就連狂風暴雨的時候也不到巢中藏身。例如野鴨和天鵝,夜晚睡覺時,它們總把脖子彎曲著,將腦袋夾在翅膀之間,身體漂浮在水麵上;而鶴、鸛、鷺等長腳鳥類,則喜歡站在地上睡覺。

既然鳥兒不在鳥巢中睡覺,那為什麼要辛辛苦苦地築巢呢?原來,鳥巢對大多數鳥類來說是繁殖後代的“產房”。在通常情況下,雌鳥在巢中產卵和孵卵,等小鳥孵出後,鳥巢又成為育兒場地。當小鳥長大開始獨立生活時,鳥巢的重要使命已經完成,最終被鳥兒遺棄。

地球上的9000多種鳥類中,大部分鳥類的鳥巢僅僅是為了養育後代,不作為夜晚睡覺的家。

小資料 織巢鳥怎樣織巢

在鳥類中,織巢鳥是出名的“建築大師”。它們能用柳樹纖維、草片等編織出精美異常的巢,由上而下把巢封好,並在底部留下一個入口。織好巢以後,織巢鳥還會再找一些小石塊,放在窩裏,防止巢被大風刮翻,真是考慮得既仔細,又周到。

■ 什麼鳥不自己孵化後代

杜鵑的背呈灰色,腹部有許多細小的橫斑,樣子和猛禽類的雀鷹極相似。當它飛到森林裏時,許多小鳥會以為是雀鷹來了,紛紛嚇得落荒而逃。這時,雌杜鵑就會乘機把蛋下到別的鳥窩裏,讓其他鳥給自己孵化後代。有時候,杜鵑會把蛋產在地上,等有機會時,再用嘴把蛋銜到其他鳥的巢中。

杜鵑最喜歡把蛋放在鶯和畫眉的巢裏。由於杜鵑能夠讓自己下的蛋在蛋殼的顏色和花紋上,與它所強占的鳥巢中的蛋非常相似,甚至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所以別的鳥就會毫不猶豫地幫它孵蛋。

另外,杜鵑蛋的孵化期比較短,小杜鵑隻要一出生,它就會用頭和屁股無情地把“養父母”的親生子女一個個拱出巢外摔死,最後隻剩下它這個“獨生子”,可憐的鶯或畫眉會精心飼養這隻殺害自己兒女的凶手。一般20天後,無情的小杜鵑便會不辭而別,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小資料 杜鵑鳥的傳說

相傳古蜀帝杜宇,號望帝,在亡國後死去。其魂化為“子規”,即杜鵑鳥。他死後化鳥仍對故國念念不忘,每每深夜時在山中哀啼,其聲悲切,以至於淚盡而啼血。他啼叫時流出得血,便化成了杜鵑花。

■ 鵪鶉蛋上的花紋是怎麼形成的

大家經常吃的鵪鶉蛋上有許多黑白斑點,怎麼洗都洗不掉,那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鵪鶉在下蛋前5個小時左右,硬殼蛋已經在輸卵管內形成。在蛋緩慢下行的過程中,輸卵管裏色素細胞會不停地分泌出各種顏色的色素,以不同的比例,一層一層塗在蛋殼上,“繪製”出各種不同的圖案。由於蛋殼外麵有一層透明的保護膜,所以蛋殼上的圖紋可以經久不褪色。

世界上的鳥蛋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和花紋,畫眉的蛋是純藍的,短翅樹鶯的蛋像紅寶石,大白鷺的蛋是翠綠的,夜鶯和海鷗的蛋上有大理石般的花紋。其實,這都是鳥類抵禦天敵和繁衍後代的本能使然。例如,白鷺把蛋產在石灘上,它的蛋與鵝卵石很接近;在紅色土壤地區,鳥蛋多呈紅色;在北方灰色土壤地區,鳥蛋則多帶灰色。

小資料 為什麼雌鴕鳥允許其他鴕鳥在巢中產卵

雌鴕鳥主人允許其他不相幹的雌鴕鳥在自己的巢中產卵,因為這樣可以減少它自己的卵被獵食者偷走的可能性。主人能夠根據蛋殼上氣孔的圖案辨別出自己的卵。

■ 為什麼說啄木鳥是“森林醫生”

啄木鳥的腿短而有力,腳趾中兩趾向前,兩趾向後,它的身體結構非常適合攀緣樹木。它有堅硬的尾羽和剛直堅硬的嘴,舌頭柔軟細長,舌尖端有倒刺,便於鉤出蟲子。

啄木鳥喜歡吃隱藏在樹皮中的蟲,當它飛到一棵樹上時,爪子緊緊地抓住樹幹,用堅硬的嘴“篤、篤、篤”敲擊樹幹,檢查樹幹內有沒有害蟲潛伏,就像醫生診察病人的時候用手敲擊患部,聽取聲音辨認病狀一樣。如果聽到樹幹裏有空洞的聲音,啄木鳥就會用它那剛直堅嘴把樹皮鑿開,然後把舌頭伸進去,把害蟲鉤出來吃掉。

啄木鳥每天都在森林裏為樹木清除害蟲,所以大家都說啄木鳥是“森林醫生”。

小資料 啄木鳥將巢築在哪裏

由於啄木鳥鑿洞的本領較強,它們會在樹幹上鑿出各種不同形狀的洞。這些洞可以作為哺育幼鳥的育嬰室,有的作為自己的巢穴。啄木鳥每年都要搬到新鑿的洞裏去,而那些被拋棄的“老家”,則被其他動物當作一個現成而舒適的巢。

■ 丹頂鶴的丹頂有毒嗎

丹頂鶴的丹頂是腺體前葉分泌的激素而產生的,丹頂鶴的幼鳥是沒有丹頂的,隻有成熟後,丹頂才會出現,這是一種生理現象。

丹頂鶴的丹頂大小和色度並非一成不變,從季節來看,春季時丹頂的紅色區域較大,而且色彩鮮豔;冬季則較小。從情緒來看,輕鬆時丹頂的紅色區域較大,色澤鮮豔;恐懼時則較小。從身體狀況來看,健康時丹頂的紅色區域較大;生病時則縮小,表麵還略呈白色。當丹頂鶴死後,丹頂就會漸漸褪去紅色。

有人曾經做過試驗,在小動物的食物中加入丹頂鶴的“丹頂”細屑,小動物們吃了以後並沒有任何異常的反應,這說明丹頂鶴的“丹頂”並沒有劇毒。那麼,古人所說的“鶴頂紅”到底是什麼物質呢?其實那是紅色的砒霜,“鶴頂紅”隻是砒霜的名字,並不是指真的丹頂。

小資料 為什麼丹頂鶴被稱為“仙鶴”

丹頂鶴在空中飛翔時,頭、頸和細長的腿都伸得筆直,前後相稱,十分閑適自得,使它充滿遺世獨立的“仙”韻。丹頂鶴的壽命可達五六十年,這在鳥類中是長壽的。我國民間傳說中,仙人總是以丹頂鶴為伴,駕著祥雲飄忽而來,一路高歌前行,因而丹頂鶴也就有“仙鶴”之稱了。

■ 為何貓頭鷹是“夜間獵手”

貓頭鷹是一種在夜間活動的鳥,嘴和爪呈鉤狀,十分銳利,兩隻眼睛位於正前方,眼四周的羽毛呈放射狀,周身羽毛多數為褐色並有許多細細的斑點,眼睛的視網膜裏有許多圓柱狀感光細胞,感光非常靈敏。白天強烈的陽光,使它的眼睛不適應這種強烈的刺激。而且白天的飛行動物中有它的天敵,所以為了防範敵人,它們的兩隻眼睛隻好輪流休息。

貓頭鷹的視力集中,能清楚地分辨景物的前後距離,幫助它在黑夜裏確定捕捉目標。它的視力雖然很好,但是眼睛卻不會動。如果貓頭鷹想看看四周,唯一的辦法是轉頭:它的脖子能轉180度,而且轉得非常快。貓頭鷹耳朵的耳孔很大,耳殼發達,地麵上一些小動物活動時發出的細微聲音,都能聽到。它的羽毛柔軟,飛起來輕盈得像一陣微風。由於貓頭鷹隻能在夜間活動,所以人們都稱它為“夜間獵手”。

小資料 貓頭鷹真會帶來災害嗎

貓頭鷹是對人類有益的鳥類。它在抓田鼠、保護莊稼的同時,也避免田鼠給人類傳播瘟疫,所以說我們要保護貓頭鷹。民間流傳的那種“貓頭鷹會帶來災禍”的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 為什麼鴕鳥不會飛

鴕鳥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鳥,屬於哺乳類。雄性鴕鳥站立時大約有2.5米高,體重達150千克。它的腳長得很特別,兩個腳趾一個大,一個小,全部向前長著,趾下長有厚厚的肉墊和角質皮,即使在沙漠裏行走也不致於陷入沙裏,不會被熱沙燙傷。

鴕鳥不會飛,這不是因為它們的翅膀不管用,而是它們的羽毛太柔軟,翅膀太小,根本不適合飛行。另外,鴕鳥的肌肉不發達,胸骨很平,對飛行也不利。

鴕鳥雖然不會飛,卻善於飛奔。當它們受到驚嚇或覓食時,能以每小時50~70千米的速度高速奔跑。這樣快的速度,不僅令羚羊望塵莫及,連斑馬也甘拜下風。而鴕鳥卻能保持著這樣的速度在廣闊的沙漠裏持久奔跑。鴕鳥不會飛,然而它卻有一對大翅膀和柔軟、卷曲的羽毛。鴕鳥在高速奔跑時用它的翅膀保持平衡,求愛時這對翅膀又成了炫耀的工具。

小資料 為什麼說雄鴕鳥是稱職的爸爸

在鳥類王國中,雄鴕鳥在疼愛兒女方麵可稱得上是十分稱職的爸爸。在繁殖季節,雄鴕鳥不但要築巢,而且孵卵的任務也主要由雄鴕鳥承擔,而雌鴕鳥孵卵的時間卻很少。這是因為雄鴕鳥的體色比雌鴕鳥的體色深,不容易被敵害發現。

■ 鴛鴦是最恩愛的“夫妻”嗎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鴛鴦是忠貞不渝的愛情的象征,但是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鴛鴦平時不一定有固定的配偶,隻有在繁殖期才成雙成對,才有引人注目的親密接觸。雌鴛鴦擔任著繁殖後期的產卵孵化工作和幼雛的撫養任務,雄鴛鴦全不負責,而是完全隻顧自己,這怎麼能稱得上是“夫妻恩愛”呢?而且,如果其中一方死亡,另一方也不會守節,而是馬上另覓新歡,把舊情拋在腦後。

雄鴛鴦很漂亮,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水禽之一。它的頭上有紅色和藍綠色的羽冠,麵部有白色眉紋,喉部金黃,頸部、胸部紫藍,兩側黑白交錯,嘴鮮紅、腳鮮黃,令人過目難忘。雌鴛鴦則隻有一身深褐色的羽毛,顯得樸實無華。

小資料 為什麼鶴會翩翩起舞

白鶴全體通白,外形看上去十分高雅。在求偶期間或是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裏,每當中午時分,這些天生的舞蹈家在飽食後常會大顯身手,翩翩起舞。幼鶴多喜歡鼓翅急奔,練習飛舞,成年鶴則在原地迎風展翅,跳躍不已,或是在空地上來回飛奔,鼓翅跳躍,顯得悠然自得。

■ 海鷗為什麼要追逐輪船

當輪船在大海中航行時,四周白茫茫一片,這時站在甲板上時常能看到銀光閃閃的海鷗展開雙翅,時起時伏地跟著輪船前行。

海鷗為什麼要跟著輪船飛呢?這是因為它為了省力和品嚐美食。由於大氣中的氣溫差異,造成了空氣的移動,空氣流動形成了風,在大海上,風在移動的過程中會遇到島嶼、輪船、海浪等,這時,空氣就會上升,形成一股強大的氣流。這種上升的氣流能托住海鷗的身體,海鷗則利用這股氣流,不用扇動翅膀也能跟著輪船飛翔。還有一個原因,當輪船航行時,船尾會激起陣陣浪花,把海裏的魚翻打上來,以魚類為主食的海鷗當然不會錯過這不勞而獲的機會啦。

同時,海鷗的眼睛上方有特殊的鹽腺,能將海水中的鹽高度濃縮後排泄出去,所以一點也不怕鹹。鹽溶解排放時,經過鼻孔、外鼻孔不停地流出。這樣就保證了海鷗能夠長期在海麵上飛翔。

小資料 為什麼說信天翁是“天氣預報員”

信天翁喜歡在風浪滔天的天氣裏出來。每當大洋上暴風雨來臨的時候,信天翁就會在海麵上展翅高飛。海員們常常根據它們的這種習性做好預防準備。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信天翁的這種習性幫助許多人躲過海難。

■ 為何丹頂鶴總愛用一條腿站著

全世界的鶴類家族共有15種,我國有記錄的達9種,幾乎占鶴類總數的2/3,是世界上擁有鶴類最多的國家,享有“鶴類樂園”的美稱。

丹頂鶴落在沼澤地或河邊的時候,常常是一隻腳站著,另一條腿縮到身子下麵,這就是它們的休息方式。不光是丹頂鶴,很多遊禽、鷗類都有這種休息習慣,當一隻腳疲倦時,就換另一隻。但是它們在尋找食物的時候,從來都是兩隻腳都著地的。

在動物世界裏,丹頂鶴隻能算是一種弱小的動物,它們有許多強大的天敵。它們要生存下去,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丹頂鶴在野外生活的時候,為了防止敵害的突然襲擊,它們就不能臥在地上休息,一旦遇見敵害來襲擊,它們隻要拍拍翅膀很快就會飛上天空了。況且,這樣單腳佇立的動作,比兩隻腳站著看得更遠,也可以早點發現敵害的蹤影。

小資料 黑頸鶴的求婚之舞

黑頸鶴的“婚配”極為有趣,它們在成婚之前要先舉行“求婚”儀式。先是雄鶴在雌鶴的身邊跳舞,雌鶴在一旁窺視。舞蹈停止後,雄鶴又引頸高歌。這時,如果雌鶴接受“求婚”,便應聲伴唱,接著,雌雄雙雙翩翩起舞,高聲唱歌,這就算是舉行了“婚禮”儀式,然後一起返回蘆葦叢中共建新房。

■ 鸚鵡真能說話嗎

有些鳥類喜歡模仿其他動物的叫聲,這是由於它們有靈敏的聽覺和精巧發達的鳴管。其中鸚鵡、八哥、鷯哥等由於舌頭比其他鳥類尖細、柔軟、多肉,所以模仿人的聲音更像,尤其是鸚鵡,可以說是仿效人類聲音的冠軍。

鸚鵡,俗名“鸚哥兒”,人們一般看到的是紅嘴綠鸚哥兒,它原產於我國廣西、雲南和海南島。鸚鵡中,體型最小的是產於新幾內亞及其附近島嶼的侏鸚鵡,身長隻有8.4厘米;體型最大的是產於南美洲的金剛鸚鵡,身長可達1米。

雖然鸚鵡會說一些簡單的話,有的還會哼唱曲子,但是它們隻是從聲音上模仿人類,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說話,再加上鳥類的大腦結構很簡單,根本不可能理解人類的語言,所以不能說鸚鵡會說話。

■ 孔雀為什麼會開屏

孔雀是一種美麗的鳥,是世界上有名的觀賞鳥。世界上的孔雀可以分成3種:生活在中國雲南南部和東南亞的綠孔雀,生活在印度和斯裏蘭卡的藍孔雀,以及數量稀少的由藍孔雀變種的白孔雀。

孔雀開屏時,光彩豔麗的尾羽就像一把漂亮的扇子。長著漂亮羽毛的孔雀一般是雄孔雀,孔雀開屏最頻繁的季節是在春季三四月份。雄孔雀開屏其實是在求偶,它為了展示自己漂亮的羽毛,以引起雌孔雀的注意,或者是為討好雌孔雀,希望雌孔雀與自己在一起多生一些孔雀蛋,這都是出於動物的本能。另外,當孔雀受到驚嚇時也會開屏。在動物園中,遊客穿著漂亮醒目的服裝站在孔雀麵前時,孔雀常常會開屏,大家以為孔雀開屏是為了與人類比美,其實不然。動物學家研究認為,孔雀此時的行為是因為受了驚嚇而產生的防禦示威行為。

小資料 孔雀身上的羽毛為什麼會反射多種光彩

孔雀的羽毛表麵長了一層薄薄的角質。這種角質有特殊的功能,可以把日光反射成燦爛奪目的多種色彩。人們從孔雀身上看到的,正是光線通過角質反射或折射出來的顏色,而不是羽毛本身,這種顏色會隨著光照角度的變化而改變,因而很不穩定。

■ 動物也有親情嗎

俗話說:“舐犢情深。”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動物之間的親情。以凶殘的鱷魚為例,它們雖然在獵食時心狠手辣,但對自己的子女——小鱷魚,卻充滿了關愛之情。比如在幼鱷即將出生時,鱷魚媽媽如果看到它破殼很費勁,就會把蛋叼起來放在牙齒間輕輕滾動,以幫它破殼,這需要很有耐心和愛心,因為牙齒所用的力隻有恰到好處,才能既使蛋殼裂開,又不傷害幼鱷。幼鱷出生後,鱷魚媽媽會小心翼翼地叼起它,帶到事先選好的水塘中去細心養育。

企鵝媽媽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順利地成長,少受冰雪的侵襲,直接把卵產在自己的雙腳上,然後再把自己溫暖的帶毛的皮褶垂下一塊給即將出生的小企鵝保溫。小企鵝出生後,企鵝媽媽和企鵝爸爸就讓它站在自己的腳背上,它們自己則用尾部支撐在地上,身體後仰,讓腳趾翹離冰麵,盡量防止熱量從冰麵上流失。小企鵝漸漸習長大後,企鵝爸爸和企鵝媽媽要經常出海為小企鵝捕捉含有豐富油脂的魷魚吃。但企鵝爸爸和企鵝媽媽每次總要留下一個照顧自己的孩子,以防止小企鵝受到其他動物尤其是南極賊鷗的襲擊。

豺在捕食獵物時毫不手軟,幾口便能將獵物置於死地,但是當母豺在遠處聽到幼豺呼喚的聲音後,會不顧一切地跑過去,吐出胃裏儲存的食物喂食幼豺,完全沒有了獵食時的那種貪婪相。

澳大利亞的樹袋熊(考拉)每天抱著大樹,一副懶洋洋的樣子,可它在哺育子女時不辭辛苦,總是把小樹袋熊背在自己的背上,從不叫苦。

■ 動物也喜歡聽音樂嗎

人們常用“對牛彈琴”諷刺某些人說話不看對象。但實驗證明,動物雖然不懂音律,可是對音樂還是很感興趣的。比如,對牛彈琴並非一無所得,牛在聽到清新悅耳的音樂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興奮感,從而分泌出更多的牛奶來。這表明動物對音樂並非毫無感受。

常年航行在海洋上的船員都知道,海豚十分喜歡聽音樂。每當船員在船上播放音樂時,成群的海豚便會尋聲而來,追隨著播放音樂的船隻歡快地翻騰、跳躍,並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一旦音樂中止,海豚就會平靜下來,默默地跟隨著船隻前進,似乎在等待什麼。一旦船上再次播放樂曲,安靜的海豚又會發出歡快的叫聲,仿佛是在歡呼,並且重新開始翻騰、跳躍。

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在一篇小說裏描寫過一隻名叫“卡什坦卡”的小狗。這隻小狗很聰明,它竟然學會了唱歌,並且經常博得觀眾的陣陣喝彩。據說,與契訶夫同時代的俄國著名馴獸員杜洛夫有一隻名叫“皮什卡”的小狗,那隻小狗的確曾在馬戲院的舞台上表演過精彩的音樂節目。看來,契訶夫的小說並不完全是虛構的。

有人認為音樂對動物的神經係統有一種刺激作用,動物對音樂的反應是不由自主的本能行為。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並不全麵。動物如何感知音樂這一問題還是個新課題,尚待人們繼續深入探討。

■ 地震前動物為什麼會表現異常

地震之前,好多動物都會有一些反常的行為,比如馬會表現得煩躁不安,蹦跳嘶鳴;狗會狂吠亂叫;雞會飛到房上去;一向安穩的豬也會跑來跑去,極不老實;泥鰍在水中上下翻騰,一刻不停;冬眠的蛇也會爬出洞來,四處亂竄……動物的異常行為,已經成了人們預報地震的一種依據。

那麼,動物為什麼會提前感知地震呢?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主要是因周圍環境發生變化而造成的動物內分泌異常引起的。在地震前,空氣中因地球磁場變化而產生了大量的靜電荷,它們使動物體內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神經激素,刺激其中樞神經,使動物感到驚恐不安,從而出現反常行為。

還有些科學家認為,動物行為異常,是因為動物聽到了地下深處的響聲,或者嗅到了地下逸出氣體的味道。可事實上,狗的嗅覺十分靈敏,而雞卻沒有嗅覺;老鼠能感覺到超聲波,鳥對超聲波大都沒有反應;蛇對震動極其敏感,而豬卻十分麻木。在這些動物身上找不到共同的地方,所以這種看法並不全麵。

地震前動物行為反常,原因是複雜的。雖然人們目前還找不出確切的答案,但至少已經能夠根據動物的異常表現來預測地震的發生,從而減少人類生命財產的損失。從這個意義上說,動物成了地震的義務預報員。

■ 動物間怎樣互惠互助

動物之間常常會有些互惠互助的行為。

美洲大白鵜鶘的捕魚方式,最能體現動物的相互合作精神。在捕魚時,鵜鶘群從天而降,在近岸水麵上形成半圓形的包圍圈,然後一齊涉水向岸邊進發。它們並排前進,嘴剛好露出水麵,像個活動漁網。

它們不時地用翅膀拍水,把小魚趕到岸邊。它們的包圍圈越來越小……這種巧妙的配合行動,終於將魚群困在岸邊的淺水中,參與行動的每一個鵜鶘都得以飽餐一頓。

還有一種生活在草原上的白尾鷲,則是互相謙讓的典範。這種專門吞食野馬等動物屍體的猛禽,在發現食物之後,會發出尖厲的叫聲,把自己的同伴招來共享美味。吃的時候,它們不是一擁而上你搶我奪,而是敬老愛幼,先讓老鷲飽餐一頓;老鷲吃飽以後,就到附近的高丘上去擔任警戒任務,這時其他白尾鷲才來聚餐。

動物的互惠互助在同類之間表現得最為明顯。如瞎眼老鼠咬著其他老鼠的尾巴行走;鴨子相互用喙梳理羽毛;受傷的小鹿被同類馱回加以悉心養護等等。

■ 動物奔跑和遊動的速度有多快

在陸地動物中,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首推獵豹,其奔跑速度可達110千米/小時。假如在百米比賽中,讓一名出色的運動員站在離終點隻有35米遠的地方,而讓一隻獵豹站在百米起點處,兩者一起起跑,最終的贏家仍是獵豹。獵豹奔跑起米,一次跳躍可達7米遠,平均1秒鍾能跳躍3.5次,是陸地其他動物和人類所望塵莫及的。

在動物王國裏,馬是最善於長途奔跑的。在一些古代的文藝作品中曾記載有“日行千裏,夜行八百”的寶馬良駒。如果按70千米/小時的速度計算,一匹良馬在理論上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鴕鳥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一種鳥,也是兩條腿的動物中跑得最快的。鴕鳥在短距離內奔跑速度可達到70千米/小時,而且它能以30千米/小時~35千米/小時的速度連續跑半個小時,很有耐力。

雌性袋鼠要比雄性袋鼠跑得快,每小時能跑60千米,而雄性袋鼠每小時隻能跑50多千米。像鴕鳥一樣,袋鼠的耐力也是很是強的,它能夠連續40分鍾高速奔跑而毫不減速。

羚羊也以善於快跑著稱。在北美開闊的原野上,羚羊跑起來速度可達70千米/小時。

人類最傑出的遊泳運動員遊100米(采用自由泳的方式)需要47秒多,相當於每小時遊7千米左右,而海獅遊泳的速度是這一紀錄的10倍。海豚和企鵝因為能夠躍出水麵減少受到的阻力,遊速可達30千米/小時。企鵝貌似笨拙,卻是水鳥中遊得最快的。鮭魚是淡水魚中遊速最快的,它的遊速可達35千米/小時。

■ 動物有記憶嗎

一位美國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發現蜘蛛有記憶力。他把一個振動著的音叉向蜘蛛移近,蜘蛛聽到了動靜,以為是獵物的聲音,馬上吐出一縷絲,然後降落下米。過了一會兒,蜘蛛發現沒有獵物,又沿著原來的蛛絲爬了回去。再振動音叉並移近蜘蛛,蜘蛛又降落下來。就這樣,蜘蛛連續9次聽到音叉振動的聲音都會降落下米,但是最後3次降落不遠又爬了回去。第二天重試,情況和第一天一樣。從實驗中可以看出,蜘蛛有一定的記憶力,最後3次它降落不遠又爬了回去,說明它不想再上當。第二天的實驗和第一天的情況類似,說明蜘蛛即使有記憶力,也是有限的,它很容易忘記第一天上當的情況。

蜜蜂的記憶力稍好一些。實驗中,人們每天定時用盤子裝上蜂蜜喂養蜜蜂,其他時間盤子裏則是空空的。過了兒天,喂食的時間一到,即使盤子是空的,蜜蜂仍然按時飛過來,說明蜜蜂的記憶力可以持續幾天時間。

章魚的記憶力也頗佳。有人向一條章魚投了一個大牡蠣,章魚想撬開牡蠣的殼,可是擺弄了半天也沒弄開,隻好放棄了。一周後,又有人向這條章魚投了一個大牡蠣,章魚的腕足連伸都不伸一下,看來它對一周前的“挫折”記憶猶新。

■ 北極熊是如何生活的

北極熊是北極地區最大的食肉動物,它身體健碩,氣勢威猛,在整個北極地區沒有任何一種動物敢與它為敵。

北極熊主食海豹,每當春天到來之際,成群結隊的海豹躺在冰上曬太陽,北極熊會仔細地觀察獵物,然後巧妙地利用地形,一步步地向海豹靠近,當行至有效獵捕範圍後,就如離弦之箭般猛衝過去。盡管海豹每時每刻都非常謹慎,但等它發現危險到來為時已晚,巨大的熊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拍下來,海豹頓時腦漿塗地。

對於那些躺在浮冰上的海豹,北極熊也有一套對付它們的方法。北極熊會發揮自己的遊泳特長,悄無聲息地從水中接近海豹,有時它還會推動一塊浮冰作掩護。北極熊十分聰明,如果在遊泳途中遇到海豹,它是從來不會張開大嘴咬海豹的。因為它知道,在水中,它絕不是海豹的對手,與其拚死拚活地決鬥一場,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還不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免得消耗自己的體力。

北極熊全身披著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腳掌上也長滿了白毛,隻有鼻頭一點黑。北極熊體毛的結構極其複雜,裏麵中空,起著極好的保溫隔熱作用。因此,北極熊在浮冰上可以輕鬆自如地行走,根本不怕北極的嚴寒。

北極熊的體形呈流線型,善遊泳,熊掌寬大如槳,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裏,可以一口氣暢遊四五十千米。北極熊爪如鐵鉤,牙齒鋒利無比,它的前掌一撲,便可以將獵物的頭顱打得粉碎。北極熊奔跑起來風馳電掣,時速可達60千米,但並不能持續太久。

北極熊一年四季活動在北極地區,在嚴冬時節它會冬眠,不吃不喝,呼吸頻率極低。北極熊冬眠時仍保持著很高的警惕性,一有動靜它會馬上驚醒。北極熊的嗅覺也十分靈敏,能嗅到三四千米以外海豹脂肪的氣味,並尋味而至。每年三四月份,北極熊開始交配,一般持續兩周,有時也持續一個月。

■ 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企鵝都分布在南半球,而北半球一隻也沒有。為什麼會這樣呢?

據說北極地區過去也有企鵝——生物學家曾在北極地區找到一種已經滅絕了的鳥類骨骼,他們稱之為“大企鵝”。這種鳥身高60厘米左右,棕色的腦袋,一身黑披風似的羽毛,腹部呈雪白色。“大企鵝”不擅長在陸地上行走,和南極企鵝一樣,走起來搖搖擺擺的,可在水裏卻靈活異常,經常捕食各種魚類作為食物。這種“大企鵝”分布範圍不是很廣,主要生活在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亞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以及北冰洋的一些島嶼上,數量曾達到上百萬隻之多。但是歐洲在16~17世紀掀起北極探險熱潮,許多探險者和旅行家紛紛湧入北極定居。由於移民貪婪無節製地大肆捕殺“大企鵝”,使其最終在北極地區絕跡了,也從地球上消失了。

■ 水生動物是怎樣避暑的

當炎熱的夏大到來之際,不僅人類會想盡一切辦法躲避酷暑的襲擊,其他各種陸上動物也會各自尋找陰涼處避暑。那麼,水生動物怕不怕熱呢?它們都是怎樣避暑的呢?

海馬在炎熱的夏季自有一套防暑妙法。它們既不潛入深水中,又不到海草多的地方去納涼,而是一動不動地伸展四肢平躺著,不了解內情的人還以為它們在曬太陽呢。那麼,海馬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原來,海馬的皮膚腺能分泌出一種紅色的黏液,黏液幹燥之後會像遮陽板一樣貼在海馬身上,可用來保護其敏感的皮膚免受太陽暴曬。

鱷魚在炎熱的夏天會成群結隊地遊到靠近岸邊的水域,長時間待在那裏避暑。它們張大嘴巴不停地呼氣吸氣,通過這既急促又有節奏的動作,將體內的熱氣順利地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