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常見的禁止標誌
禁止標誌含義是不準或製止人們的某種行動。其圖形和含義如下圖所示(注:圖形為黑色,禁止符號與文字底色為紅色)。
●禁止乘人●禁止合閘●禁止靠近●禁止跨越●禁止攀登●禁止啟動●禁止入內●禁止停留●禁止通行●禁止吸煙●禁止煙火●禁止飲用●禁止用水滅火●禁止轉動●禁止穿化纖服裝5.常見的警告標誌
含義是使人們注意可能發生的危險。其圖形和含義如下圖所示(注:圖形、警告符號及字體為黑色,圖形底色為黃色)。
●當心中毒●當心墜落●當心絆倒●當心爆炸●當心車輛●當心觸電●當心電纜●當心電離輻射●當心吊物●當心腐蝕●當心感染●當心弧光●當心滑跌●當心火車●當心機械傷人●當心激光●當心坑洞●當心落物6.常見的指令標誌
指令標誌含義是告訴人們必須遵守。其圖形和含義如下圖所示(注:圖形為白色,圖形底色為藍色)。
●必須穿防護服●必須穿防護鞋●必須穿救生衣●必須戴防塵口罩●必須戴護耳器●必須戴防毒麵具●必須戴安全帽●必須戴防護帽●必須戴防護手套●必須戴防護眼鏡●必須加鎖●必須係安全帶7.常見的提示標誌
提示標誌含義是向人們提示目標的方向。其圖形和含義如下圖所示(注:提示標誌的底色為綠色,文字為白色。)
●可動火區●避險處●緊急出口
四、生產場所隱患辨識及治理
1.第一類危害現象
根據能量意外釋放理論,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稱作第一類危害。正常情況下,生產過程的能量或危險物質受到約束或限製,不會發生意外釋放,即不會發生事故,一旦這些約束、限製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措施失效或遭到破壞,事故將不可避免。常見的第一類危害如:產生、供給能量的裝置、設備;使人體或物體具有較高勢能的裝置、設備、場所;能量載體;一旦失控可能產生巨大能量的裝置、設備、場所,如強烈放熱反應的化工裝置等;危險物質,如各種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等。第一類危害具有的能量越多或包含的物質越多,一旦發生事故危險性就越大。
2.第二類危害現象
導致約束、限製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壞的各種不安全因素稱作第二類危害,它通常包括人、物、環境三個方麵的因素。人的因素指人的失誤,即人的行為的結果偏離了預定的標準,人的不安全行為可看作人失誤的特例。人失誤可能直接破壞對第一類危害的控製,造成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例如,扳錯了開關使檢修中的線路帶電;誤開閥門使有害氣體泄放等。人的失誤也可能造成物的故障,物的故障進而導致事故。物的因素通常是物的故障,即由於性能低下不能實現預定功能的現象,物的不安全狀態就是一種物的故障。物的可能直接使約束、限製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措施失效而發生事故,也可能導致另一種物的故障或人的失誤。環境因素主要指係統運行的環境,包括溫度、濕度、照明、粉塵、通風換氣、噪音和振動等物理環境。
3.危害辨識與危險因素
危害辨識是確認危害的存在並確定其特性的過程。
即找出可能引發事故導致不良後果的材料、係統、生產過程或工廠的特征。因此,危害辨識有兩個關鍵任務:
識別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辨識可能發生的事故後果。
為了便於進行危險因素的辨識和分析,必須對危險因素進行分類,危險因素的分類方法有很多,可以按照導致事故和職業病的原因進行分類,或按照事故類別和職業病類別進行分類等。如根據GB13816~92《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的規定,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因素可分為三類:
(1)物理性危險因素:包括設備、設施缺陷;防護缺陷;電危害;噪音危害;振動危害;明火;能造成凍傷的低溫物質;粉塵與氣溶膠;作業環境不良;信號缺陷;標誌缺陷等一切物理危害因素。
(2)化學性危險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性物質;自燃性物質;有毒物質;腐蝕性物質等一切化學性危險因素。
(3)生物性危險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傳染病媒介物;致害動物;致害植物等一切生物性危險因素。
在危害辨識的基礎上可確定需要進一步評價的危險因素。危險評價的範圍、複雜程度,同辨識的危險的數量和類型及需要了解的問題的深度成正比。
4.常用的危害辨識方法
常用的危害辨識方法包括經驗分析法、分析材料性質和生產條件、生產工藝、組織管理措施等,製定相互作用矩陣,以及應用危害評價方法等。
經驗分析法
包括對照分析法和類比方法。對照分析法是對照有關標準、法規、檢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員的觀察能力,借助於經驗和判斷能力,直觀地對評價對象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的方法。其優點是簡便、易行,缺點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員的經驗和知識等方麵的限製,對此,可采用檢查表的方法加以彌補。類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類似工程、作業條件的經驗,以及勞動安全衛生的統計資料來類推、分析評價對象的危險因素。
材料性質和生產條件分析法
了解生產或使用的材料性質是危害辨識的基礎。危害辨識中常用的材料性質有:毒性、生物退化性、氣味閾值、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穩定性、燃燒及爆炸特性等。初始危害辨識可通過簡單比較材料性質來進行,如對火災,隻要辨識出易燃和可燃材料,就可將它們分類為各類火災危害進行進一步的評價。生產條件也會產生危險,或使生產過程中材料的危險性加劇。例如,水就其性質來說沒有爆炸危險,然而,如果生產工藝的溫度和壓力超過了沸點,則存在蒸汽爆炸的危險。此外,分析生產條件也可使有些危險材料免於進一步分析和評價。例如,某材料的閃點高於400℃,而生產在室溫和常壓下進行,這就可以排除材料引發重大火災的可能性。在危險辨識時既要考慮正常生產過程,也要考慮生產不正常的情況,既要考慮現時的情況,還要考慮過去和將來出現或可能出現的情況。
應用危險評價方法
很多危險評價方法可用於危險辨識,如安全檢查表、如果、怎麼辦分析、危險可操作性研究等。
安全檢查表采取問答形式逐項檢查材料、生產過程、生產條件、安全管理等方麵存在的危險因素。安全檢查表應用廣泛,如果分析人員具有豐富的經驗,安全檢查表是一種有效的危險辨識方法。其缺點是不能預知潛在的危害情況,內容冗長,分析工作繁瑣。
如果、怎麼辦分析和危險可操作性研究方法可使分析人員充分利用自己的經驗,發揮其創造性。這兩種方法都讓分析小組提出和回答一係列問題,可揭示潛在事故的後果,這類方法也稱為“頭腦風暴法”。用這兩種方法可揭示生產過程中用其他方法不易辨識的危險。然而,除非分析人員對這兩種方法熟悉且有豐富經驗,否則會遺漏一些危險因素。因此,經常將安全檢查表和“頭腦風暴法”結合起來使用,這樣既利用了安全檢查表的嚴格性和連貫性,又保留了“頭腦風暴法”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5.查找事故隱患的途徑
查找事故隱患就是把運行係統、設備和設施存在的缺陷和危險因素以及工作過程中人的不安全行為(包括習慣性違章)查找出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查找:
(1)從本企業、本車間已發生過的事故中,吸取經驗教訓,分析本班組的安全現狀,檢查判斷本班組是否存在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找出尚未覺察到的危險和隱患。
(2)對本班組已發生的事故或未遂事件進行分析,檢查目前是否仍存在潛在的危險因素,檢查事故預防措施是否真正落實。
(3)將每個班組成員的習慣性違章行為逐一列出,與操作規程對照,提出具體整改措施。
6.辨識危險並查找隱患
辨識危險、查找隱患是企業抓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是企業領導層、管理層和班組的共同任務。就班組而言,要重點查找“後天”性隱患,其主要內容有:
(1)運行設備、係統有無異常情況,如振動聲響、溫升、磨損、腐蝕、滲漏等。
(2)設備的各種保護,如電氣保護、自動裝置、熱工保護、機械保護裝置等是否正常投運,動作是否準確、靈敏,是否進行定期校驗。
(3)運行設備、檢修設備的安全措施、安全標誌是否符合有關規定和標準的要求。
(4)危險品的貯存、易燃物品的保管和領用是否存在隱患,動火作業是否按有關規定進行。
(5)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是否達到工業衛生的控製標準,防塵設施是否正常投用;有毒有害氣體物質排放點的通風換氣裝置是否正常投用。
(6)現場的井、坑、孔、洞、欄杆、圍欄、轉動裝置的防護罩是否符合規定要求;腳手架、平台、扶梯是否符合設計標準。
(7)作業場所照明是否充足,是否按規定使用低壓安全燈。
(8)班組成員在作業時是否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工作中有無習慣性違章行為。
(9)班組成員是否按規定使用安全工器具,是否對其進行定期檢查試驗。
由於各班組各工種作業的性質不同,查找隱患的重點也不盡相同。為了便於開展自查活動,班組可根據查找隱患的原則要求,結合班組生產實際,製定本班組的安全檢查表,上報車間。
車間把相同或相似工種班組的安全檢查表進行彙總、整理,上報企業,由企業有關部門組織工會、安全技術部門、生產技術部門進行審核,確認後頒發給各班組。班組即可按照安全檢查表中所列的檢查項目一一檢查對照,確認隱患和研究消除措施。
查找隱患可以按每周(旬)、月、季等幾種周期進行,對查找出的事故隱患如實登記,及時上報車間。所填寫的登記表應包括如下內容:隱患登記時間、隱患項目名稱、隱患地點、隱患類型、隱患危險等級、整改方案等。事故隱患危險等級一般分為五級:一級,不能繼續作業,必須停產整改;二級,高度危險,必須立即整改;三級,顯著危險,要限期整改;四級,可能危險,需要整改;五級,危險性不確定,需要注意監視。
7.班組開展查找隱患活動的方法
班組在開展辨識危險查找隱患活動中,可采用對照檢查的方式,充分依靠班組成員的智慧和經驗。在班組長主持開展、全體成員參加的辨識危險查找隱患對照檢查活動過程中,班組成員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掌握的信息,各抒己見。班組長要把大家分析討論的重點引導到“危險在哪裏?隱患是什麼?”這個主題上來,使得討論的重點突出、目的明確,進而找出崗位作業中存在的潛在危險。在分析討論的同時,還應適時地使用安全檢查表,把班組成員的不安全行為和機器設備的不安全狀態都擺出來,加以確認,使班組成員對危險有深刻認識,達到提高安全意識和預防事故能力的目的。
通過全體班組成員參與辨識、評估活動,使得大家對本班組存在的事故隱患有比較清楚的認識。為了統一認識,使整改行動協調一致,必須讓每一個人都認同開展這項活動的重要意義,並確認“這裏確實潛伏著危險因素”。具體做法是:由班組長將已查出來的隱患項目按危險性的大小依次排列出來,貼在醒目的位置上,按崗位責任製逐項將整改任務確定到人。取得一致意見後,由班組長填寫班組事故隱患治理項目登記表,作為班組整改隱患的目標和安全教育與訓練的重點。
8.治理事故隱患的原則
在對事故隱患進行治理時,應遵循如下原則:
徹底消除原則
即采用無危險的設備和技術進行生產,實現係統的本質安全。這樣,即使人出現操作失誤或個別部件發生故障,都會因有完善的安全保護裝置而避免傷亡事故的發生。
降低隱患危害程度原則
若事故隱患由於某種原因一時無法消除時,應使隱患危害程度降低到人可以接受的水平。如作業場所中的粉塵不能完全排除時,可通過加強通風和使用個人防護用品,達到降低吸入量的目的。
屏蔽和時間防護原則
屏蔽就是在隱患危害作用的範圍內設置障礙,如吸收放射線的鉛屏蔽等。時間防護就是使人處在隱患危害作用環境中的時間盡量縮短到安全限度之內,如國家已明確規定了噪音達到某一數值時,職工在此作業環境中的工作時間等。
距離和不接近原則
對帶電體應保持一定的距離,為此,規定了各級電壓的安全距離。對於危險因素作用的地帶,一般人員不得擅自進入。
取代、停用原則
對無法消除隱患的危險場所,應采用自動控製裝置或機器代替人進行操作,人遠離現場,進行遙控;
或者停用設備,如離帶電體安全距離不足時,采用停電方式進行檢查。
9.治理事故隱患的重要措施
技術措施
主要包括:采用自動化、機械化作業;完善安全裝置,如安全閉鎖裝置、緊急控製裝置,按規定設置安全護欄、圍板、護罩等;電氣設備的接地、斷路、絕緣;作業場所必需的通風換氣,足夠的照明,或必要的遮光;符合規定要求的個人防護用品;危險區域或設備上設置警告標誌。
管理措施
強化現場監督,建立安全流動崗哨;實現標準化作業,規範操作者的安全行為;開展“三不傷害”活動;堅持安全確認製,如操作前確認、開工前確認、危險作業安全確認;推廣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意識,加大安全技能訓練;實施班組安全目標管理;獎優罰責(事故責任者)。
個人措施
操作者在操作前要進行自我安全考查,也就是要求每一個操作者在進入現場工作前,首先進行自我安全提問,自我安全思考。即考慮在作業過程中,“物”會不會發生危險,如出現墜落、倒塌、爆炸、泄漏、傾斜等危險;發生這些危險後,自己會不會受到傷害,如會不會被夾住、被物體打擊、被卷入、燒傷、觸電、中毒、窒息等。其次進行自我責任思考,考慮萬一發生事故,自己應該怎樣做,如何將事故的危害程度和損失降至最低。
五、企業的安全生產評價
1.安全性的評價
安全評價是對係統存在的危險性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係統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評價,以尋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損失和最優的安全投資效益。
此定義包含三層意思:第一指對係統存在的危險性,首先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進行分析和測定——評價的手段問題;第二是指根據測定和分析的結果與規定的標準相比較,得出係統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評價——危險性的量度問題;第三指尋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損失和最佳的安全投資效益——以最佳對策控製事故,達到安全的目的問題。
任何生產係統,在其壽命周期內都有發生事故的可能。區別隻在發生的頻率和事故的嚴重程度(即風險大小)不同而已。因為在作業(製造、試驗、安裝、生產和維修)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危險性。在一定條件下,如果對危險性推動控製或防範不周,就會發生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為了抑製危險性,使其不發展為事故,或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就必須對它有充分的認識,掌握危險性發展為事故的規律,也就是要充分提示係統存在的所有危險性,及其形成事故的可能性和發生事故的損失大小,從而衡量係統客觀存在的風險大小。這就是對係統危險性的辨識過程,發現和測出新的危險性和危險性的變化。計算其事故發生率及嚴重度(危險的定量化),預示其風險率。
根據係統危險性辨識的判斷確定需要整改或改造的技術設施和防範措施,使辨識的危險性得到抑製和消除,在技術上可靠,經費上合理,係統最終達到所要求的安全指標(或國家標準),這就是危險性控製能力的評價。
2.機械企業的風險評價方法
原機械電子部對所屬企業製定了機械工廠的安全性評價標準。
該標準包括兩方麵的評價,其一是企業固有危險性評價,即企業危險程度分級。其二是企業安全管理現狀的評價,即企業安全性評價。這種評價目的,主要是為了確認企業在安全方麵存在的問題,找出相應的安全措施,以提高企業的整體安全(係統安全)。它實際上是給企業提供了安全工作的具體標準,便於企業自身的微觀管理。同時也為監察部門、主管部門和工會係統提供監察、管理、監督的具體依據,以具體指標衡量企業是否安全。
企業危險程度分級根據機械工廠使用的設備(設施)及物品的種類,通過對我國機械行業1986年重點企業35年的事故統計分析,鑒於可能發生事故的概率及發生事故後的危害程度確定了16種設備(設施)及物品的擁有量來衡量企業的危險程度。擁有量,即標準中提出的“危險容量”,其中包括了數量的多少和規模的大小,主要考慮,危險容量不同,危險設施(設備)及物品的危險能量也不同。在衡量企業危險大小時,為便於計算,將擁有同一類設備(設施)或物品的危險容量統一分成一、二、三類。三類危險容量高,二類次之,一類最低。
企業安全管理現狀的評價,即安全等級的劃分,屬於另一個範疇。它實際是對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的評價,其中包括一般行政管理、技術管理和環境管理三方麵的安全評價。這種評價不涉及企業固有危險性的大小。危險性大的係統,隻要管理很好,安全技術措施(設施)先進,危險得到有效控製,職工安全意識好,同樣可以認為該係統的安全性符合要求,評價可得滿分。
機械工廠安全性評價標準采用了以安全檢查表為依據的評價形式。一般行政管理評價(標準稱“綜合管理評價”)是綜合評價整個企業的安全管理體係、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組織措施的完善性,以及企業領導者、管理者、操作者的安全素質高低和對不安全行為的控製能力。企業安全管理體係涉及企業各部門、各項工作。
各種人員和生產的過程。綜合管理評價共有14項內容,滿分240分,占總評分(1000)的24%,其中包括安全科學管理、“三同時”、事故處理、安全目標管理、安全教育、規章製度、操作行為、基礎管理、安技措施經費支配、安全機構等。技術管理(標準稱“危險性評價”)共有40項內容,滿分600分,占評價總分的60%。這40項的確定和每項應得分值的給定的主要依據是機電部重點企業35年重大傷亡事故的分析和多年來各工廠對安全技術的係統總結,除了固有危險性評價(危險等級劃分)的16項內容,又增加了化學危險品庫、油庫、液化氣站等24項內容。這些項目既不是按區域劃分的,也不是按專業劃分,而是按危險性劃分。隻要危險性大的均被列入評價內容,其中包括有害作業、防塵防毒、特種作業人機匹配、安全通道、車間布局等,滿分160分,占評價總分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