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安全生產的應急與自救
一、事故的應急計劃
1.應急計劃的概述
根據ILO的《規重大工業事故預防規程》,應急計劃的定義為:
基於在某一處發現的潛在事故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所形成的一個正式書麵計劃,該計劃描述了在現場和場外如何處理事故及其影響。
重大危險設施的應急計劃應包括對緊急情況的處理。
應急計劃包括現場應急計劃和場外應急計劃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管理部門應確保遵守符合國家法律規定的標準要求,不應把應急計劃作為在設施內維持良好標準的替代措施。
2.現場應急計劃包括的內容
現場應急計劃應包括:
(1)潛在事故性質、規模及影響範圍。
(2)危險報警和通訊聯絡步驟和方法。
(3)與政府及各緊急救援服務機構的聯係。
(4)現場事件主要管理者(總指揮)及其他現場管理者的職權。
(5)應急控製中心的地點和組織。
(6)危險現場人員的撤離步驟。
(7)非現場但可能影響範圍內人員的行動原則。
(8)設施關閉程序。
(9)節假日等特殊情況的安排。
3.現場應急控製中心的設施
現場應急控製中心的設施包括:
(1)足夠的內外線電話和無線通訊設備。
(2)危險物質數據庫:危險物質名稱、數量、存放地點及其物理化學特性。
(3)救援物資數據庫:應急救援物資和設備名稱、數量、型號大小、存放地點、負責人及調動方式。
(4)設施示意:救援設備存放點;消防係統;汙水和排水係統;設施接口。
(5)風速、風向和氣溫等測量儀器。
(6)個人防護和其他救護設備。
(7)廠內職工名單表。
(8)關鍵崗位人員的住址和聯係方式。
(9)現場其他人員名單,如承包商和參觀者等。
(10)當地政府和緊急服務機構地址和聯係方式。
(11)應急事故處理法規標準手冊。
應把應急控製中心設在風險最小的地方並確定另外一個應急中心,因為主控製中心可能被有毒氣體籠罩而不能使用。
4.現場應急計劃的注意事項
製定現場應急計劃應注意以下事項:
(1)每一個危險設施都應有一個現場應急計劃。
(2)現場應急計劃由企業製定並實施。
(3)企業負責人應確保應急所需的各種資源(人、財、物)及時到位。
(4)企業負責人應與緊急服務機構共同評估,是否有足夠的資源來執行這個計劃。
(5)應急計劃要定期演習。
(6)確保現場人員和應急服務機構都知道。
(7)根據內外情況的變化,應急計劃要進行評估和修改。
5.確定關鍵的崗位人員和職責
作為應急計劃的一部分,企業管理部門應委派一名現場事件管理者(如果必要,委派一名副手)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控製、處理事故。
現場事件管理者應肩負的責任
(1)評估事件的規模(為內部和外部應急機構)。
(2)建立應急步驟以確保工人的安全和減少設施和財產的損失。
(3)在消防隊到來之前,(如有必要)直接參與救護和滅火活動。
(4)安排尋找受傷者。
(5)安排非重要工人撤離到集中地帶。
(6)設立與應急中心的通訊聯係點。
(7)在現場主要管理者到來之前擔當起其責任。
(8)如有要求,應給應急服務機構提供建議和信息。
現場事件管理者應從服裝或帽子的穿戴上很容易辨認。
作為應急計劃的一部分,企業管理部門應委派一名現場主要管理者(如需要,也可委派一名副手),從應急中心開始負責全麵的事故管理。
現場主要管理者的責任
(1)決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緊急事故,要求應急服務機構幫助,並實施場外應急計劃。
(2)在受影響以外的地方,嚐試進行設施的直接操作控製。
(3)繼續複查和評估事件的可能發展方向,以決定事情可能的發展過程。
(4)指導設施的部分停車,並與現場事件管理者和關鍵工人配合,指揮這些設施的現場撤離。
(5)確保任何傷害都能得到足夠的重視。
(6)與消防人員、地方當局和政府監察員取得聯係。
(7)在設施內實施交通管製。
(8)對保持緊急情況的記錄作出安排。
(9)給新聞媒介發送有權威的信息。
(10)在緊急狀態結束之後,控製受影響地點的恢複。
當應急計劃確定其他由工人承擔的主要任務時(如急救人員、大氣監測人員、照顧受傷人員),企業管理部門應確保這些工人知道他們準確的任務。
6.現場應急計劃的具體措施
現場應急計劃的首要任務是控製和遏製事故,從而防止事故擴大到附近的其他設施,以減少傷害。
企業管理部門應在應急計劃中包含足夠的靈活性以保證在現場能采取合適的措施和決定。
企業管理部門應考慮在應急計劃中怎樣進行下列各方麵的工作:
(1)非相關工人可沿著具有清晰標誌的撤離路線到達預先指定的集合點。
(2)指定某人記錄所有到達集合點的工人,並將此信息告之應急控製中心。
(3)指定控製中心某人核對與事故有關的那些人到達集合點的名單,然後再核對那些被認為是在現場的人員名單。
(4)由於節日、生病和當時現場人員的變化,需根據不在現場人的情況,更新應急控製中心所掌握的名單。
(5)安排對工人進行記錄,包括其姓名、地址,並保存在應急控製中心並定期更新。
(6)在緊急狀態的關鍵時期,授權披露有關信息,並指定一名高級管理人員作為該信息的唯一出處。
(7)在緊急狀態結束後,恢複步驟中應包括對再次進入事故現場的指導。
7.現場外應急計劃的內容
(1)組織:指令係統、報警係統、執行步驟。應急控製中心、應急協調人姓名、現場主要管理者及代理人姓名。
(2)通訊:公安、消防、衛生、安全監察、新聞等有關部門和人員的聯係方式。
(3)應急設施:列出提升、挖掘、消防等特殊設備名稱、型號大小、數量、存放位置、負責人及調用方法。
(4)專家係統:應急事故救援和調查分析專家名單及聯係方式。
(5)氣象服務:緊急情況時氣候條件、天氣預報。
(6)救援物資:如交通工具、藥品和衣物、食品、臨時避難場所、資金等。
(7)公開信息:向新聞媒介並告知緊急事件發生發展情況和救援情況。
注意事項:
場外應急計劃由企業協助政府製訂並實施。
場外應急計劃與場內應急計劃同時演練,及時修改補充和更新。
8.現場應急協調員的作用
場外應急計劃應確定一個應急協調主任和一個代理人,如必要,根據授權可調用應急服務機構。
應急協調主任應擔任場外應急的總指揮。
應急協調主任應與現場主管人員在整個緊急狀態過程中保持密切聯係,定期通報現場事故的勢態。
二、危險的應急及救援方法
1.及時發現危險的征兆
事故發生之前,運行係統往往會出現某種異常現象。如設備運行時有異常聲響,設備整體或局部振動、發熱;指示儀表的指針擺動不正常;安全裝置動作,警報裝置發出報警信息等。操作人員在操作過程中,應隨時注意設備的運行狀況,嚴密監視指示儀表所顯示的各種運行參數。
2.危險應急采取的對策
迅速反應和采取正確的措施,是轉危為安的關鍵。通常的應急對策是:及早發現設備的危險征兆,贏得時間;迅速查明故障所在的部位,正確判斷故障的原因;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故障,或及時上報。如果判斷事故即將發生,來不及上報時,要立即切斷機器設備的電源,關閉閥門(汽源、氣流、水源);當事故(如火災、爆炸)局部發生時,要立即采取相應的撲救措施,防止事故蔓延和二次事故發生。與此同時,要組織人員撤離現場,迅速避險。
3.轉危為安的措施
危險應急的根本目的就是轉危為安。如何才能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這就要求現場人員首先要沉著鎮定,臨危不懼;然後采取對策,見機行事。很多情況下,如果對設備的故障或異常情況判斷準確,處理措施得當,就會避免傷亡事故的發生;反之,如果對故障處理不當,往往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比如,當鍋爐發生嚴重缺水燒幹後,應迅速停止燃料的供應,減弱燃燒,使鍋爐盡快地冷卻下來,即所謂的緊急停爐;如果這時大量給鍋爐上水,燒幹的鍋爐遇冷水後,很可能導致爆炸事故。
4.應急救援體係的響應機製
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體係應根據事故的性質、嚴重程度、事態發展趨勢實行分級響應機製,對不同的響應級別,相應地明確事故的通報範圍、應急中心的啟動程度、應急力量的出動和設備、物資的調集規模、疏散的範圍、應急總指揮的職位等。典型的響應級別通常可劃分三級。
一級緊急情況
能被一個部門正常可利用的資源處理的緊急情況。正常可利用的資源指在該部門權力範圍內通常可以利用的應急資源,包括人力和物力等。必要時,該部門可以建立一個現場指揮部,所需的後勤支持、人員或其他資源增援由本部門負責解決。
二級緊急情況
需要兩個或更多的政府部門響應的緊急情況。該事故的救援需要有關部門的協作,並且提供人員、設備或其他資源。該級響應需要成立現場指揮部來統一指揮現場的應急救援行動。
三級緊急情況
必須利用城市所有有關部門及一切資源的緊急情況,或者需要城市的各個部門同城市以外的機構聯合起來處理各種緊急情況,通常政府要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在該級別中,做出主要決定的職責通常是緊急事務管理部門。現場指揮部可在現場做出保護生命和財產以及控製事態所必需的各種決定。解決整個緊急事件的決定,應該由緊急事務管理部門負責。
5.事故應急救援體係的響應程序
事故應急救援係統的應急響應程序按過程可分為接警、響應級別確定、應急啟動、救援行動、應急恢複和應急結束等幾個過程。
警情與相應級別確定
接到事故報警後,按照工作程序,對警情做出判斷,初步確定相應的響應級別。如果事故不足以啟動應急救援體係的最低響應級別,響應關閉。
應急啟動
應急響應級別確定後,按所確定的響應級別啟動應急程序,如通知應急中心有關人員到位、開通信息與通訊網絡、通知調配救援所需的應急資源(包括應急隊伍和物資、裝備等)、成立現場指揮部等。
救援行動
有關應急隊伍進入事故現場後,迅速開展事故偵測、警戒、疏散、人員救助、工程搶險等有關應急救援工作,專家組為救援決策提供建議和技術支持。當事態超出響應級別,無法得到有效控製,向應急中心請求實施更高級別的應急響應。
應急恢複
救援行動結束後,進入臨時應急恢複階段。包括現場清理、人員清點和撤離、警戒解除、善後處理和事故調查等。
應急結束
執行應急關閉程序,由事故總指揮宣布應急結束。
三、事故傷害的救護技術
1.職業傷害的急救原則
自我保健、自我救治、相互救治將成為人們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基本手段。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不可避免發生各類工傷事故,為了減少和避免事故造成的傷害和損失,每個職工都應了解一些常見事故發生以後的救護和自救技術,才能做到臨危不亂,化險為夷。職業傷害急救原則如下:
(1)遇到傷害發生時,不要驚慌失措,要保持鎮靜,並設法維持好現場的秩序。
(2)在周圍環境不危及生命條件下,一般不要隨便搬動傷員。
(3)暫不要給傷病員喝任何飲料和進食。
(4)如發生意外,而現場無人時,應向周圍大聲呼救,請求來人幫助或設法聯係有關部門,不要單獨留下傷病員無人照管。
(5)遇到嚴重事故、災害或中毒時,除急救呼叫外,還應立即向有關政府、衛生、防疫、公安、新聞媒介等部門報告,報告現場在什麼地方、傷病員有多少、傷情如何、都做過什麼處理等。
(6)根據傷情對病員邊分類邊搶救,處理的原則是先重後輕、先急後緩、先近後遠。
(7)對呼吸困難、窒息和心跳停止的傷病員,從速置頭於後仰位、托起下頜、使呼吸道暢通,同時施行人工呼吸、胸外心髒按壓等複蘇操作,原地搶救。
(8)對傷情穩定、估計轉運途中不會加重傷情的傷病員,迅速組織人力,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分別轉運到附近的醫療單位急救。
(9)現場搶救一切行動必須服從有關領導的統一指揮,不可各自為政。
2.人工呼吸急救法的注意事項
(1)實行人工呼吸前,把傷員所穿有礙呼吸的衣服和領扣、腰帶解開,必要時可用剪刀剪開,不可強扯。
(2)用衣服等作墊子,放在他的腰部(仰臥時)或腹部(俯臥時)下,把腰部或腹部墊高,同時檢查肋骨、脊椎、手部是否有骨折情況,以便選用一種適宜的人工呼吸法。
(3)把下頷角向前推,使嘴張開,如果舌頭後縮,將舌頭拉出口外,並檢查口內,如有血塊、泥土、假牙等妨礙呼吸的東西,則要立即清除。
(4)口對口吹氣的壓力要掌握好,開始可略大些,頻率也可稍快些,經過10~20次人工吹氣後逐漸降低壓力,隻要維持胸部輕度升起即可。
3.胸外心髒擠壓急救法
胸外心髒擠壓的操作方法
胸外心髒擠壓法是指心跳驟停時依靠外力有節律地擠壓心髒來代替心髒的自然收縮,可暫時維持排送血液功能的方法。
其具體操作步驟是:將病人仰臥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救護人員跪或站於病人一側,麵對病人,將右手掌置於病人胸骨下段及尖突部,左手置於右手上,以身體的重量用力把胸骨下段向後壓向脊柱,隨後將手腕放鬆;如此反複地有節律地進行擠壓和放鬆,每分鍾擠壓60~80次。在進行胸外心髒擠壓時,宜將病人頭部放低以利於靜脈血液回流。若病人同時伴有呼吸停止,在進行胸外心髒擠壓的同時,還應進行人工呼吸。一般做15次胸外心髒擠壓,做2次人工呼吸。
在擠壓的同時,要隨時觀察傷員的情況。如能摸到頸部總動脈和股動脈等波動,而且瞳孔漸縮小,麵有紅潤,說明擠壓已有效,即可停止。
進行胸外心髒擠壓時的注意事項
(1)在進行胸外心髒擠壓搶救時,擠壓應有節奏,有一定衝擊力,防止因用力過猛而造成繼發性組織器官的損傷或肋骨骨折。擠壓絕對不能中途停頓,一些不可避免的暫停時間也不能超過5秒鍾。
(2)擠壓頻率要控製好,有時為了提高效果,可加大頻率,達到每分鍾100次左右。胸外心髒擠壓應與口對口人工呼吸同時進行,擠壓時間與放鬆時間之比應為1∶2。
(3)搶救工作要持續進行,除非斷定傷員已複蘇,否則在傷員沒有送達醫院之前,搶救不能停止。
4.心肺複蘇急救法
患者從毒物現場救出後,如有心髒、呼吸停止,應立即進行心肺複蘇。
意識喪失者的處理
意識喪失的患者,要注意瞳孔、呼吸、脈搏及血壓的變化,及時除去口腔異物;有抽搐發作時,要及時使用安定或苯巴比妥類止痙劑。
特效解毒藥物的應用
對某些有特效解毒藥物的中毒,解毒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如氰化物中毒後,應立即吸入亞硝酸異成酯,同時靜脈緩注3%的亞硝酸鈉10~15毫升;或用4-DMAP2毫升肌內注射,隨後用50%硫代硫酸鈉20毫升緩慢靜脈注射。苯胺中毒要及早應用1%亞甲藍,按每千克體重用量1~2毫克的比例稀釋後緩慢靜脈注射。有機磷酸酯類中毒要及時應用阿托品和肟類解毒劑。
現場救援中,醫務人員要盡快查清毒源,明確診斷,以利於針對性處理。在病因一時不明的情況下,應根據臨床表現,邊搶救邊對事件的原因進行查找,以免延誤救治時機。治療的要點是維持心腦肺功能,保護重要髒器,以及對症治療。經現場初步搶救後,在醫護人員的密切監護下,將患者轉移到附近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搶救。
5.止血急救措施
常用止血方法及適用部位
常用的止血方法主要是壓迫止血法、止血帶止血法、加壓包紮止血法和加墊屈肢止血法等。
(1)壓迫止血法:這是一種最常用、最有效的止血方法,該法適用於頭、頸、四肢動脈大血管出血的臨時止血。一個人負傷以後,隻要立刻用手指或手掌用力壓緊靠近心髒一端的動脈跳動處,並把血管壓緊在骨頭上,就能很快收到臨時止血的效果。
(2)止血帶止血法:該法適用於四肢大血管出血,尤其是動脈出血。常用止血帶(一般用橡皮管,也可以用紗布、毛巾、布帶或繩子等代替)繞肢體綁紮打結固定,或在結內(或結下)穿根短木棍,轉動此棍,絞緊止血帶,直到不流血為止,然後把根固定在肢體上。在綁紮和絞止血帶時,不要過緊或過鬆,過緊會造成皮膚和神經損傷,過鬆則起不到止血的作用。
(3)加壓包紮止血法:該法用於小血管和毛細血管的止血。先用消毒紗布(如果沒有消毒紗布,也可用幹淨的毛巾)敷在傷口上,再加上棉花團或紗布卷,然後用繃帶緊緊包紮,以達到止血的目的。假如傷肢有骨折,還要另加夾板固定。
(4)加墊屈肢止血法:該法多用於小臂和小腿的止血。主要是利用肘關節或膝關節的彎曲功能壓迫血管達到止血目的。在肘窩或月國窩內放入棉墊或布墊,然後使關節彎曲到最大限度,再用繃帶把前臂與上臂(或小腿與大腿)固定。
在進行止血時,如果創傷部位有異物但不在重要器官附近,可以拔出異物,處理好傷口。如無把握就不要將異物拔掉,應立即送醫院,經醫生檢查,確定未傷及內髒及較大血管時,再拔出異物,以免發生大出血,以致措手不及。
身體不同部位出血的止血方法
(1)頭頂部出血:在耳前對準下頜關節上方,壓迫顳淺動脈。
(2)麵部出血:用手壓迫下頜角可以止住麵部的大出血,但需要左右兩側同時壓住。若傷在唇部、頰部,則可將拇指伸入傷員口內,其餘四指緊壓傷口下方的動脈。
(3)肩腋部出血:在鎖骨凹處向下、向後摸到的跳動處即鎖骨下動脈,用大拇指壓住它。
(4)上臂出血:一手抬高患肢,另一手4個手指將肽動脈壓於肽骨上。
(5)前臂出血:將患肢抬高,用4個手指壓在肘窩肽二頭肌肉側的肽動脈末端。
(6)手掌及手指出血:用兩手拇指分別壓迫腕部的尺、撓動脈。
(7)大腿出血:在腹股溝韌帶中點處找到股動脈,屈起傷員大腿,使其肌肉放鬆,用大拇指用力壓住股動脈,必要時,另一隻手的拇指可重壓在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