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煙火幸福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人們總是喜歡用“孤單”來形容自己。人生旅途的漫長無際,是因為前行路上隻有自己,當有喜悅可以分享,有憂傷可以傾訴,便如漆黑的夜有明月當空,一瀉傾城。
因為有一個人的陪伴,時間不再漫長,四年的留學生活,轉眼就要結束。林徽因和梁思成別了美麗的校園,別了熟悉的老師、同學,準備起航前往下一個方向。
人生最美不過相守,當結束一段旅程,感動我的不是收獲了無限美景,而是當初約好一起來的人,還會陪自己一起走。終於到了畢業的日子,也到了應該考慮成親的日子。當初梁啟超怕耽誤兩個孩子的學習,將婚事推遲,如今林徽因的父親已經去世,他對這親事便更為上心。
因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國外,婚禮的規矩也按國外的進行。梁啟超於傳統中,多有現代意識,他擬定由雙方長輩和親人在國內操持訂婚、行文定禮等事宜,安排梁思成和林徽因從美國前往加拿大,由他在渥太華的女兒梁思順和女婿周希哲為他們操辦,在教堂舉行儀式。婚後赴歐洲旅遊,兼考察國外建築,然後回國。
1927年12月18日,梁啟超在北京家中為梁思成和林徽因舉行正式的訂婚儀式,“全帖遍拜長親,午間宴大賓,晚間家族歡宴”,至於聘禮,梁家用玉佩兩方,林家用雙印,打算禮畢後“彙寄坎京,備結婚時佩戴”。
歲月如歌,匆匆而逝,在如今快節奏的愛情麵前,不知有多少人豔羨這傳統的禮儀。一唱一和,都寄予了長輩深深的祝福;一石一木,都濃縮了傳統文化的厚重。想象著珠聯璧合,聞聽著環佩叮咚,無端讓人生出高山流水、歲月靜好的心境。
1928年3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渥太華舉辦了婚禮,由於在異國他鄉買不到中式的婚禮服,而林徽因又不願穿千篇一律的婚紗,於是由她自己設計了一套禮服。旗袍式的裙裝充滿東方韻味,頭飾格外引人注目,兩側的披紗垂落,伴著細長的瓔珞,極富民族情調。對於林徽因,這無疑是她傲人才情的初次展示。
從平淡裏開出的花,一樣醉人心脾。或許從初識到相愛到最後結為夫妻,一切都太過於平淡無奇,但這種安靜的生活,正是林徽因所渴望的平和。婚後,他們一起踏上了歐遊的旅途。
梁啟超在北京牽掛著這兩個孩子,盡管當時他已經重病纏身,並且於1926年年初在北京協和醫院切除了右腎(後來證實這是一起重大醫療事故,他被醫院切去的是健康的腎,留下的是壞死的腎,從而為1929年梁啟超的去世埋下了伏筆),但他還是充滿憐愛地為兒女們打算著。
在梁啟超寫給思成、徽因的信中,詳盡地為他們安排著歐遊的旅程:“我替你們打算,到英國後折往瑞典、挪威一行……由是入德國,除幾個古都市外,萊茵河畔著名堡壘最好能參觀一二。回頭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擱些日子,把文藝複興時代的美,徹底研究了解。最後便回到法國,在馬賽上船……”
再次遊覽歐洲的一個個國家,林徽因已經褪去了第一次和父親同來的青澀懵懂。在她的眼中,當初讓她深深震撼的建築,現在已經成了熟悉的朋友,自己曾不止一次地從書本上觸摸過它們的肌骨。饒是如此,凱旋門、巴黎聖母院、聖彼得教堂……當它們一個個真實地矗立在自己麵前,林徽因和梁思成還是一樣地興奮和激動。
喜歡她和梁思成在歐洲蜜月間的一張合影,梁思成坐在敞篷車裏,林徽因穿著清爽的裙,輕靠在他的身邊。盡管在黑白的影像裏,看不到天空的色彩,卻讓人深信那天的天氣一定是萬裏無雲;盡管感覺不到風的氣息,卻可以從林徽因的裙裾中感受到清風怡人……
時間的快慢,總是和當時的心境相關。在幸福的歐遊旅程中,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轉眼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在中國駐西班牙公使館,他們接到了梁啟超寫來的信:“你們回來的職業,正在向各方麵籌劃進行(雖然未知你們自己打何主意)。一是東北大學教授,一是清華學校教授……”
最終,在父親的選擇下,梁思成的工作確定了下來。梁啟超來信說已經接到了東北大學的聘書,要求他們盡快趕回。至此,他們結束了幸福的蜜月,踏上了回京的旅程。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歸國,無疑給病中的梁啟超帶來莫大的安慰。
在寫給女兒思順的信中,梁啟超詳細描述了新人歸家的情況:“新人到家以來,全家真是喜氣洋溢。新娘子非常大方,又非常親熱,不解作從前舊家庭虛偽的神容,又沒有新時髦的討厭習氣,和我們家的孩子像同一個模型鑄出來。”
在這樣的家庭溫馨中,兩個人度過了匆匆的半個月時間。8月底,梁思成前往東北大學任教,林徽因則趕赴福州,看望生母。
這浪漫的一年,在我看來,是林徽因和她青春年少的揮別。已經逝去的美好時光再也無法回轉,那些伴著歡聲笑語的學生記憶,消散在過往的塵煙裏,再往前,隻能是背負起人生責任的長路,不再索取,唯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