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生命盡情綻放的夏天(1)(2 / 3)

如今,回頭品讀林徽因的一生,能如此急促而不顧形象的,也大概隻這一次。不論是當初她在康橋的悠然轉身,或者和金嶽霖的君子之交,她都一直用理性支配著情感,用現實打量著生活。而在徐誌摩死後的年月,因為一本日記,林徽因卻無端失去了她原有的優雅,才成了她生命裏引人注目的一筆。

關於往事,世人自有論斷。但在我,仍相信林徽因是出於對徐誌摩的“愛”,且不論這是男女之間的愛,還是純友誼的愛。在徐誌摩逝世四周年的日子裏,林徽因寫了《紀念誌摩去世四周年》,字句間的拳拳深情,不加斧鑿,是完全純自然地流露:

“今天是你走脫這世界的四周年!朋友,我們這次拿什麼來紀念你?前兩次的用香花感傷地圍上你的照片,抑住嗓子底下歎息和悲哽……”

漫看人間,已經逝去的,不論是人還是回憶,都會將最好的留在心底。因為在意,一起經曆的,未曾知道的,才都格外珍惜。逝者已矣,卻越發想要收集過去的點點滴滴,就算有一天,自己也要跟隨著時間,成為天地間的過客之一。

尋覓·構築夢想

明朝張岱曾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這句話我喜歡了很多年。或長或短的幾十年時光裏,平淡占據了大多數人的生命,如若連深愛的人或事都沒有,不可說不是一種遺憾。

人之所以和動物區分開來,在於人類有屬於自己的思想,構築起了獨有的文化。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音樂、舞蹈、文學、繪畫……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獨特的特點和重要的作用。而在這之外,建築——一門凝固的藝術,無比實際地發揮著它重要的作用,在古往今來的歲月裏,逐漸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醉心於一門藝術,是對情操的陶冶,是對生活的充實,更是情感的一種寄托。而對於林徽因和梁思成,建築更是一種美好感情的維係,能一同討論、一起畫圖紙、一起欣賞優美的建築,似乎生活也更加充盈,婚姻也愈加美滿。

在梁思成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後,盡管朱啟鈐不認為有必要去北京以外的地方開展田野調查,但梁思成出國留學接受了西方科學思想,並且他是講求實事求是的人。於是,1932年的夏天,梁思成和營造社的學員一起考察了平郊的古建築,並隨後考察了寶坻的廣濟寺。

與此同時,有孕在身的林徽因隻能守在家中,企盼著梁思成有所收獲、平安歸來。盡管大腹便便的她不能一同前往考察古建築,但林徽因卻仍然心係著她和思成共同的事業。於是,她想盡辦法參與到梁思成的工作中來,夫妻二人於1932年共同撰寫了《平郊建築雜錄》。

每每這個時候,腦海中就會浮現夫婦二人琴瑟共鳴的美好畫麵。為了共同的事業,為了美好的生活,為了肚中的孩子,兩個人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

許多人說,林徽因宛如高高在上的女神。這源於她對完美的追求。在後人的評論中,多是對林徽因的崇敬仰慕者,卻也不乏負麵的議論。有人說,林徽因凡事追求完美,過於虛偽;也有人說,林徽因的一生扭捏作態,活得太累。

然而流水落花,一切都已過去,林徽因在建築上、文學上的成就依然散發著灼灼的光芒。這些光環並非強求,站在後人的角度,功過是非自有定論。林徽因關乎文學、關乎建築的成就,離不開她的才情,也離不開她的堅持。

談到林徽因文學上的成就,總會不自然地聯係到徐誌摩。在林徽因的青春歲月,是徐誌摩牽引她,一步步在文學的道路上由青澀走向成熟。雖然徐誌摩去世了,但林徽因卻並沒有擱置起她寫作的筆。在這段時間,林徽因寫下了《蓮燈》、《別丟掉》、《雨後天》等優美的詩篇,還有那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麵風;

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

星子在無意中閃,

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

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

你是天真,莊嚴,

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

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

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中期待的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盡管有很多人認為,這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首情詩,但經過反複推敲後,這首詩應該是林徽因寫給腹中的孩子的。詩句間的溫馨、淡雅,一如林徽因本人,清新脫俗,令人難忘。這首詩,也是林徽因的代表詩作。

8月,兒子出世,夫婦二人為了紀念宋代建築學家李誡,為兒子取名為梁從誡。不過後來梁從誡考取清華大學建築係時,差兩分沒有考上(當時梁思成是建築係主任),遂改學曆史,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