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生命盡情綻放的夏天(3)(2 / 2)

也許是因為對當下的無比珍惜,也許是因為對未來不可知的準備,林徽因在她三十歲左右的時光,無論是文學還是建築,都攀上了她人生的高峰。1936年5月,林徽因又同梁思成等人一起,前往河南洛陽,考察龍門石窟。

山間的荊棘扯掛著行人的衣襟,道路的坎坷阻礙著他們的前行,旅店的跳蚤成千上萬,炎熱的天氣讓食物變得難以下咽……然而這些艱難,全在他們看到氣度恢宏的雕像時,瞬間煙消雲散。

雙手撫摸過粗糙的岩石,心中讚歎著匠人的技藝,仰望著氣魄宏大的一尊尊佛像,他們的耳畔似乎回響起匠人最初雕刻它們時的一聲聲斧鑿,在悠長的歲月間久久回蕩。林徽因震懾於這磅礴的氣勢,不由自主地合起雙手,默默祈禱。

我卷起一個包袱走,

過了一個山坡子鬆,

又走過了一個小廟門

在早晨最早的一陣風中。

我心裏沒有埋怨,人或是神;

天底下的煩惱,連我的

攏總,

像已交給誰去……

前麵天空。

山中水那樣清,

山前橋那麼白淨,——

我不知道造物者認不認得

自己圖畫;

鄉下人的笠帽、草鞋,

鄉下人的性情。

這首《旅途中》作於1936年,代表的便是林徽因這一時期奔波在旅途中的心路曆程。就像詩中所言的“我心裏沒有埋怨”,在她眼前,天空的澄明和鄉間小路的寂靜,已經化為了她心中詩情的來源,以及她將繼續走下去的,關乎理想的道路。

1937年6月,林徽因、梁思成連同營造學社的幾名成員,一起前往五台山,尋找佛光寺。他們曾不止一次來過山西,這次更是抱著僥幸的心理,希望這座建於唐代的寺廟,仍能保存下來當初的原貌。

經過兩天的顛簸,他們牽著毛驢來到了豆村,佛光寺就矗立在豆村的一座高坡上。在對佛光寺的實際考察測量中,林徽因爬上爬下,精神抖擻。這座保存尚好的古建築,給他們每個人都打了一針強心劑,這種如獲至寶的喜悅,對於林徽因來說,已經很久沒有體會過了。

但是,在這樣的喜悅中,卻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他們。即便確定了佛光寺係唐代建築,可是卻並不能確定它的具體年代。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卻在偶然中被林徽因意外地解決了。在殿堂內進行測量記錄工作時,林徽因發現大殿的一根主梁上題有淡淡的字跡。

這一發現驚動了所有人,大家清掃幹淨梁上的灰塵,林徽因仔細辨認著上麵的字跡,最終,他們確定這大殿建於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曆史,成為他們當時發現的古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座。

據統計,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直到抗戰爆發,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共計走訪了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實地勘測了兩千多處古建築和石窟。在他們的努力下,很多埋藏在荒野裏的古建築得以重見天日,並被施以保護。在五台山發現的佛光寺更是其中重要的一處,他們所做的努力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尤其對於林徽因,抗戰爆發前的這段時間,成了她外出考察古建築的尾聲。在抗戰爆發的時間裏,她和梁思成輾轉奔波在各處,再加上身體每況愈下,大部分的時間都要躺在病床上,外出考察對她來說,越發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在結束了對五台山佛光寺的考察後,一行人行至代縣,在那裏稍加休整。梁思成隨手翻閱起過期的舊報紙,卻看到了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消息——“我二十九軍將士與日軍在盧溝橋發生軍事衝突!”

在戰火突起的年月,梁思成和林徽因還在五台山裏忙碌著,毫不知情,現在這消息宛如驚天巨雷,考察佛光寺所獲得的喜悅心情刹那間蕩然無存。他們心中無一不記掛著北平的情況,當下決定立即返回。

生命的轉折有時那麼突然,有如大海上的一個浪花,此時盡情地奔騰跳躍,可能下一秒就會擊碎於岸上的礁石上。此刻急切想要趕回北平的他們,定然想不到,在今後的時光裏,他們將要流亡在戰爭的路上,每天麵對著身邊人的生離死別,在夾縫中繼續追求那未盡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