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作·苦中尋樂
太多的過往不能駐足,匆匆別離。有時候我們都很貪心,不論是健康、愛情、友情、成功,我們一樣都不願舍去。往往是被幸福提高了生活的預期,所以每一次傷痛的到來都讓人壓抑得喘不過氣。然而,今日的失去又何嚐不會化成新的所得?總在雨過之後期盼天晴,總在殘酷麵前祈求光明,也便得了一份閑庭信步的悠然,一份看破紅塵的豁達。
如果我們將人生比作一場旅行,每個人都要背著沉重的包袱上路,裏麵裝著健康、裝著希望、裝著朋友、裝著歡笑。但是,當沉重的負擔壓得人們無法喘息,殘酷的環境要求人們必須舍棄時,這一路上,有的人就丟掉了歡笑,有的人丟掉了朋友,也有人丟掉了希望。然而,在林徽因一生的旅途中,她丟掉過健康,告別過朋友,充滿過憂傷,卻從未舍棄過希望。
總會有一絲曙光照進無邊的黑暗,總會有清風吹過死水、蕩起漣漪,總會有歡笑綻放唇邊,總會有朋友重聚的那一天。林徽因躺在病床上,沉浸在一本本書籍中,建築的、文學的、中文的、英文的,她在一天天的時光裏靜靜沉寂,靜靜守望。
終於,老金的到來給他們苦澀的生活添進了第一勺糖。金嶽霖借休假的時間長途跋涉,從昆明趕到了李莊。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這些都成不了金嶽霖趕來看望林徽因的困難,反而,不能和梁思成、林徽因在一起的日子煎熬著他,每一天都顯得分外漫長。或許,就像他說的那樣,“離開了梁家,我就像沒了魂一樣”。
但是越過千山萬水,好不容易見到的人兒卻已消瘦得認不出來。金嶽霖震驚於林徽因的變化,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枯瘦如柴,隻有從她依舊明亮的眼中依稀能透出點往日的風采。金嶽霖強打起精神,他給林徽因講述外麵的狀況,講述著這個閉塞的小村莊裏所不知道的消息,每一件都能引起林徽因莫大的興趣。
追隨著林徽因的腳步,不論是輕盈的,還是沉重的,金嶽霖都不願離開。那些能夠舍棄的情感,或許都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愛,至少在金嶽霖,真正做到了一生相隨,一生守望。隻有一直陪在身邊,才會獲得心安,盡管隻能做一世舊鄰,金嶽霖亦無所抱怨。
為了給林徽因滋補身體,金嶽霖跑去市場買了十幾隻剛剛孵化的小雞,並在空地上飼養起來,慢慢看著它們長大。說起來,身為單身漢的金嶽霖也算是個養雞行家,由於一直單身,他便在家養過一隻鬥雞。鬥雞的脖子可以伸很長,每次金嶽霖吃飯時,鬥雞就立在一旁,瞄準時機啄食桌上的飯菜。不久,金嶽霖也就養成了與鬥雞同桌共食的習慣。
除去對林徽因的照顧,其餘的時間他便撰寫他的哲學論著《知識論》。恰如梁思成和林徽因沒有丟棄他們的建築之夢一樣,金嶽霖也沒有停止過對於哲學的求索。在敵人的流彈四處墜落的昆明,金嶽霖完成了他的哲學著作《論道》。據說,在昆明敵機轟炸的當口,普通人家拖著一家老小四處逃難,金嶽霖的懷裏卻始終是抱著一摞資料。
林徽因雖然有病在身,她卻仍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他們。於是,在她身體稍好一些的時候,便坐在床上,替梁思成翻閱“二十四史”和各種典籍,替金嶽霖翻閱哲學方麵的資料。《中國建築史》的第七章,第六章的部分,以及全部書稿的校閱和補充工作都是由林徽因負責完成的,因此梁思成曾說,林徽因實則是這本書一半的著者。
一個女人究竟有多麼強大的力量,能讓她在病床上仍然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從林徽因身上,總是能感受到堅強勇敢,感受到正麵的影響。“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的理想穿越千年,紮根在一個柔弱女子的心裏,同她對建築、民居的設想不謀而合。
本著更加實用、更加有意義的目的,林徽因開始大量收集有關住宅方麵的實驗設計,她夢想著能讓廣大老百姓擁有適合自己生活的居住空間。於是,在參考大量資料後,她整合編撰了一篇四萬多字的論文——《現代住宅設計的參考》,並發表在李莊印製發行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上。
連年的戰火驅散了所有的閑淡,從前的歲月靜好一去不返。偶爾有明月傾瀉窗前,伴著夏蟲低鳴、清風拂麵,卻再也激不起心中那一抹詩情。或許已經足夠幸福,畢竟有過那麼多年的美好青春,再提筆,流瀉筆端的也不會再是詩情畫意。國恨家仇,這本應離林徽因如此遙遠的詞彙,卻真切地烙印在她的腦海,揮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