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日薄西山,猶自壯美(2)(2 / 3)

然而無論是苦苦哀求也好,大聲疾呼也罷,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意見終究沒有被聽取。麵對即將被扒掉的城牆,還有即將被拆除的城樓,林徽因扔下了一句話:“你們今天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們後悔了,想再蓋,也隻能蓋個假古董了。”

很多事不能按我們預計的方向前進,但我們費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成全自己。因為在意,人們才會有了牽絆,有了掛念。為求心安,人們總想盡最大的氣力以求得圓滿。然而,得失之間,學會放手也同樣重要,不是每一個故事都充滿歡笑,看透之後,學會放手未嚐不是一種解脫。

1952年,林徽因抱病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她主要負責紀念碑須彌座的裝飾浮雕設計。林徽因躺在病床上,反複研究每一張圖案紋樣,嚴格掌控每一個圖樣的比例大小,屋內全部都是一遝遝圖紙。

然而,就是這樣工作一會兒就要停下來休息的身體狀態,林徽因卻樂在其中。她暢想著紀念碑落成的樣子,懷著敬畏,無限憧憬。遺憾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從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破土奠基,到1958年竣工,曆時9年,林徽因卻終究沒有看到最後的成果。隻有她設計的圖案,代替才情灼灼的女建築師,融為了紀念碑的一部分。

1952年夏,林徽因仍然活躍著,她要為即將在京召開的亞太地區和平會議的各國代表準備禮物。心思縝密的林徽因想到了搶救景泰藍這一中國獨有的手工藝品,當時北京景泰藍的幾個工廠運營艱難,林徽因一直想借機挽救景泰藍的命運。

和梁思成商議後,林徽因立馬著手,她在清華建築係成立了一個美術組。開始由她帶著小組成員深入工廠,熟悉工人們的操作流程。看著由樸素的坯胎到精美藝術品的華麗轉變,林徽因有著說不出的激動,卻又含著不易察覺的黯然——她不想讓如此精美的藝術流失不見。

或許同樣的華彩背後,暗藏著一代才女的顧影自憐。如果自己的美麗不能再繼續下去,不如盡綿薄之力,讓精美的藝術能夠流傳。這樣的情懷被林徽因揉進圖紙裏,她為景泰藍設計了敦煌飛天、祥雲火珠等一批新的圖案。拖著有病的身體,林徽因守在工廠裏,看著師傅們把帶有新圖案的成品燒製出來,她高興得像個小孩。

不似秋葉的凋零,隨風墜落,就算要殘敗飄逝,林徽因也想盡量掙脫命運的掌控。從知道時日無多的那一刻起,她就想留下更多的痕跡,或許是為了證明自己來過這人間,或許是為了讓殘生更多彩,也或許隻是為了不去思考有關死亡的任何問題。讓自己忙碌起來,這是她人生最後幾年一直都在做的事。

那些出自林徽因設計的景泰藍,作為和平禮物送到了亞太各國代表的手中。這些作品精美且富有民族特色,立刻吸引了與會代表的眼球。蘇聯著名芭蕾舞蹈家烏蘭諾娃得到了飛天圖案的景泰藍,她捧著禮物興奮不已:“這是代表新中國的新禮物,真是太美了!”而美術小組裏,另兩位參與挽救景泰藍工作的女學生,後來也都在中國的工藝美術領域成績斐然,其中一位更是成了景泰藍的設計專家。

與此同時,林徽因也沒有停止她在學術上的研究。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林徽因和梁思成翻譯了《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在隨後的時光,她也沒有片刻停歇,應《新觀察》雜誌之約,林徽因又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中國古建築的文章。

如果不是已經知道結局,我不能想象,像這樣的創作熱情,竟然出自一個僅有三年時光的人身上。身體稍好,她就要行走在大地之上,感受天高雲淡的真實;不能下床,她便躺在病榻上,執筆寫下心中的所想。不肯辜負生命,不肯浪費時光,看似柔弱的林徽因,卻有著一顆不肯屈服的心。

1954年,林徽因再一次病倒了。這一次與往常都不一樣,林徽因感覺渾身再沒有一點兒力氣,她無法再與病魔抗爭。而平時總是待在身邊照顧她的梁思成,這一次也病倒了,他們都住進了同仁醫院,兩間病房緊挨著,他們卻不能下床去隔壁看望彼此。

或許,兩個人的距離不應以空間來計算,不然為何有“咫尺天涯”一詞?從一間病房到另一間病房,不到兩分鍾的路程卻隔絕了彼此熟悉的臉龐。甚至於1955年的春節,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在醫院中度過的,好在兩個孩子十分乖巧,會經常過來陪伴父母,林徽因每次看到他們,臉上就會浮現溫柔的微笑。

許久都沒有這樣安靜過,像一片秋葉飄飛在風中,在天地間畫出最後的軌跡。每個人的心中或許都有一個關乎結束的時間,過去的倔強和任性都隨風飄散,夢幻的容顏和情愫也不能重來,林徽因明白,她接下來要做的,便是靜靜等待。

消逝·翩然辭別

或許人的一生就如一場盛大的筵席,來來往往遇到了太多的人,一笑而過的也有,成為至交的也有,早早退場的也有……但總有一刻筵席要結束,那些說著永不分離的人,也要從此散落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