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生物醫學研究的兩難困境(1 / 2)

生物醫學研究的兩難困境謝蜀生

二十世記上半葉,物理學革命導致1945年大規模殺傷武器原子彈的出現;二十世記下半葉,以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為標誌的分子生物學革命,則使科學家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很容易地獲得生物體的基因組信息,並對其進行改造,創造出一種人工新品種。在“911”以及緊隨其後的炭疽杆菌郵件襲擊事件後,美國政府對生物恐怖主義的威脅充満了憂慮,立即撤消了6600件公開發布的、有可能用於製造生物武器的文件資料。2003年,美國國家生物技術研究委員會問國會提交了一份報告,首次對生物醫學研究提出了“雙重應用研究”(Dual-useResearch)一詞,來描述那些既可以造福人類,又可能用於恐怖目的那些生物醫學研究。報告例舉了一個基因工程技術導致產生劇毒新病毒的典型案例。

2001年,澳大利亞鼠災泛濫,政府發動了一場生物滅鼠運動。科學家把白細胞介素-4(IL-4)基因導入鼠天花病毒,企望這種IL-4基因工程化的鼠天花病毒可以通過“免疫避孕”的方式降低鼠的繁殖力。沒有料到的是,這種重組的鼠天花病毒毒力劇增,結果殺死了五分之三的野生鼠,更為嚴重的是那些原本對鼠天花病毒具有免疫力的鼠也不能幸免於死。、這個意外的結果表明,一些簡單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操作,也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劇毒新品種。在本例事件中,一個簡單的基因重組事件,竟導致了機體對鼠天花病毒的免疫保護機製完全失效。如果類似的情況也“意外地”發生在人類,後果會是怎樣?

鑒於對病原微生物基因組的分析與改造,有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來製造生物武器,研究委員會在報告中提出了七項需要加以限製的“令人關切的實驗”(Experimentsofconcern)技術,包括可以導致疫苗失效的技術;增強病原體毒力或使非病原體產生毒力的研究;對抗菌或抗病毒藥物產生耐受的研究;增加病原體傳染性的研究;改變或增加病原體感染的宿主範圍的研究;使現有的診斷和檢測技術失效的研究;使生物製劑或毒素生物武器化的研究,等。生物技術研究委員會的這份報告在學術界引起不同的反應。2003年,32個世界頂級雜誌的編輯和一些科學家發表聲明,強調“學術自由是科學的生命之血”,拒絕對所謂的“雙重使用價值的研究”采取限製措施。這樣,這類生物醫學研究仍在無約束地進行著。

2005年,美國科學院學報(PNAS)發表了魏因(WeinLM)等的一篇關於用布氏杆菌毒素汙染牛奶的研究報告,詳盡地描述了製造毒奶的方法並討論了如何防範的可能方案。魏因還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題為“獲得毒奶”(Gottoxicmilk)的分折文章,通俗地介紹了他們論文的內容。行政當局認為,這簡直是在為恐怖分子提供製造毒奶的“路線圖”(Road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