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加強疾病防治(1 / 3)

第十一章加強疾病防治

1.發熱病的預防方法

發熱是指病理性的體溫升高,是人體對於致病因子的一種全身性反應。發熱隻是疾病的一種症狀,其發生的原因很複雜,可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大類。日常以感染性發熱較為多見,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

為什麼會發熱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衣著適時,飲食適量,通過體內產熱和散熱調節,在外界冷熱環境中保持著恒定的體溫。當某種原因使散熱出現障礙或產熱過多時,可使體溫升高而出現發熱。

中醫認為發熱屬於“溫病”範疇,並將其分為外感性發熱和內傷性發熱。外感性發熱多因飲食、生活不規律致使內熱產生,繼而感受風寒、風熱、暑濕等外邪而致。內傷性發熱多因髒腑氣血功能紊亂而致。一般外感性發熱的熱度較高;內傷性發熱以低熱最為常見,多見於體質虛弱及慢性病患者,如現代醫學中的結核病、腫瘤、血液病、功能性低熱等。

從表麵上看發熱是一種病理表現,中醫則認為發熱是人體內正邪交爭的結果,是機體有抗病能力的表現。有的人一生都很少發熱,這可能與機體反應能力差有關。所以,發熱不能單純說是一件壞事,要辯證地看待它。

如何預防發熱

飲食要注意科學搭配,防止暴飲暴食、挑食、偏食。這樣,既能補充人體所必需的營養,又可防止內熱產生。

生活有規律,衣著適度。人們要根據節氣變化及天氣情況增減衣服。中醫認為順應自然是養生防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平時要經常做室外活動,如散步、慢跑、做操、爬山等。這樣可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防止外感性發熱。另外,在室外多讓陽光照射還可防止缺鈣。

睡覺不要在通風口處。因為人在睡眠狀態下,機體抵抗力相對較低,易被外邪所侵襲而致外感性發熱。

如果已出現外感造成的發熱,針對病因服藥的同時,還需采用物理降溫,如把冰袋放在額頭、腋下等部位;酒精擦浴,以腋下、額頭為主;多飲水,通過發汗、利水便,使熱量排出體外而降溫。

2.頭痛病的防範措施

現代職工由於工作繁忙,再加上家庭瑣碎等等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都有頭痛的症狀,怎樣預防頭痛呢?

正確認識疾病,樹立起自信心

在臨床上所遇見的頭痛,還是功能性的占絕大多數。經有關檢查,排除了器質性疾患,最好還是相信科學,樹立起能夠戰勝疾病的信念,積極配合治療,消除自我的不良暗示。

提倡有規律地生活和工作。睡眠充足、飲食結構合理、戒除不良嗜好;積極參加感興趣的文體活動。

積極治療原發病。

正確作用藥物預防。

避免緊張的處境和任何可能導致緊張的行為

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有時連識別一個緊張的處境也很困難;即使認識到,也難以避免,如必須向上司提交報告,被委派做連續三小時的打字工作,家裏孩子不聽話等等。在某些場合,不妨嚐試采取某些預防措施。

不要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例如避免長時間弓著背坐在書桌前,應時而站起來伸展四肢,活動筋骨。和別人談一些與目前的煩惱或困難無關的事情,輕鬆一下。躺下休息片刻或洗一個溫水浴以鬆弛自己。如果這種自助療法沒有效果,不妨求醫就診,可考慮嚐試另外一些預防頭痛的非藥物療法,例如生物反饋法、放鬆療法和其他使頭部肌肉和血管鬆弛的療法。

避免誘發因素

過度勞累、精神緊張、缺少睡眠和熬夜、飲酒是常見的誘發因素;某些特殊食物,如巧克力、奶酪、熏魚也是一些患者的誘發因素;這些情況均應避免。如月經性偏頭痛發作的職工,應在月經期前一周左右開始服用苯噻啶或西比靈等預防藥。口服避孕藥誘發者,應停服該藥。

3.流感的預防方法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它的特點是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發病率高,患者表現為突然發燒、咽痛、幹咳、乏力、球結膜發紅、全身肌肉酸痛。一般持續數日全身不適,嚴重時可致病毒性肺炎或肺部繼發感染。對於年老體弱者來說,流感是一個威脅極大的傳染病,因為它除了可引起發燒和周身不適外,還易使病人發生並發症,使原患有肺心病、冠心病的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死亡。據有關資料報道,世界上最近幾次的流感爆發中,都有千萬人因患流感而死亡。

流感的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在冬春季。它的流行也有一定的規律性,一般3~5年形成一次小流行,8~10年形成一次大流行。對於流感的預防和控製,世界上目前多采用疫苗和藥物預防兩種措施。疫苗對甲、乙型流感均有預防作用,而預防流感的藥物——金鋼烷胺卻隻對甲型流感有預防作用。我國目前對金鋼烷胺的使用已較普遍,即在甲型流感的爆發區域內對所有人員用抗病毒藥物金鋼烷胺做預防性投藥,使流行的範圍逐漸縮小,甚至中止流行。但流感疫苗的使用,目前在國內還不廣泛。下麵,我們向大家介紹一組預防流感的簡易有效措施——食醋消毒法,可與藥物預防結合使用。

個人防護口、鼻洗漱法

食醋一份加開水一份等量混合,待溫,於口腔及咽喉部含漱,然後用剩餘的食醋衝洗鼻腔,每日早、晚各一次,流行期間連用5天。

空間消毒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家庭住房,將食醋一份與水一份混合,裝入噴霧器,於晚間休息前緊閉門窗後噴霧消毒。新式房屋或樓房以每立方米空間噴霧食醋2~5毫升,老式房屋每間按50~100毫升為宜,隔天消毒一次,共噴3次。在流行嚴重期間或家庭內部已出現病員的情況下,食醋的用量要增至每間房150~250毫升。

住宅熏蒸(煮)法

將門窗緊閉,把醋倒入鐵鍋或砂鍋等容器,以文火煮沸,使醋酸蒸氣充滿房間,直至食醋煮幹,等容器晾涼後加入清水少許,溶解鍋底殘留的醋汁,再熏蒸,反複3遍;食醋用量為每間房屋150毫升,嚴重流行高峰期間可增加至250~300毫升,連用5天。

在這兩種空氣消毒法中,可根據條件任意選擇,如隻有暖氣設備而無火源時可采取噴霧消毒法。在有火源而無噴霧器時,可采用熏蒸消毒法。這些方法的實行都很簡便,也都具有消毒的實效。

除吃藥預防以及實行個人口鼻腔消毒預防、環境空氣消毒外,還要注意在流感流行期間少去公共場所,減少感染機會。要注意體育鍛煉,保證休息,增強體質。提高自己的身體抵抗力也是預防流感的重要措施。

4.遠離胃痛的妙方

胃痛可能有若幹因素,但大多數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內的液體逆流入食道。這些消化液中含有氫氯酸(鹽酸),這是工業上用來清潔金屬的腐蝕性物質。盡管胃有保護膜,以免受胃酸侵蝕,然而,食道卻缺乏此保護層。因此,當胃酸逆流人食道時,會引起灼熱,有時嚴重到你以為是心髒病發作。

引起胃痛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這並不是唯一原因。有些人並未暴飲暴食,但也患胃痛。其實,胃痙攣就和食物沒有一點關係,它絕大多數起因於精神原因,生氣、精神緊張、壓力過大等都可能引起胃絞痛。不論什麼原因,大家都希望盡快平息痛楚,下麵是一些有益的建議,如果能認真采納,相信對胃會大有裨益。

少吃油炸食物

因為這類食物不容易消化,會加重消化道負擔,多吃會引起消化不良,還會使血脂增高,對健康不利。

少吃醃製食物

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鹽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

生冷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對消化道黏膜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瀉或消化道炎症。

規律飲食

研究表明,有規律地進餐,定時定量,可形成條件反射,有助於消化腺的分泌,更利於消化。

定時定量

要做到每餐食量適度,每日3餐定時,到了規定時間,不管肚子餓不餓,都應主動進食,避免過饑或過飽。

飲水擇時

最佳的飲水時間是晨起空腹時及每次進餐前1小時,餐後立即飲水會稀釋胃液,用湯泡飯也會影響食物的消化。

注意防寒

胃部受涼後會使胃的功能受損,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避免刺激

不吸煙,因為吸煙使胃部血管收縮,影響胃壁細胞的血液供應,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誘發胃病。應少飲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補充維生素C

維生素C對胃有保護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維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發揮胃的功能,保護胃部和增強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此外胃痛患者應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及各種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及香料的食物。謹防食物中的過酸、過甜、過鹹、過苦、過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有吸煙嗜好的職工,應戒煙。

烹調宜用蒸、煮、熬、燴,少吃堅硬、粗糙的食物。進食時不急不躁,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與唾液充分混合後慢慢咽下,這樣有利於消化和病後的修複。要注意四季飲食溫度的調節,脾胃虛寒者尤應禁食生冷食物。肝鬱氣滯者忌在生氣後立即進食,最養胃的是麵條。米中含酸多,所以少吃米飯。如果熬粥,少放點蘇打進去,對胃有好處。

5.預防中暑的方法

中暑,俗稱發痧,是炎夏易發的疾病。輕者頭暈腦脹、心慌、惡心、嘔吐,重者突然昏倒、臉色青紫、出冷汗、脈快而弱、呼吸急促甚至停止。

中暑是由於較長時間在日光下曝曬或在高溫、悶熱的環境下引起的。預防中暑的辦法是注意合理安排時間避免曝曬。野外工作的職工,最好穿淺色或白色的衣服,戴草帽,勞動一段時間後到樹蔭或涼棚下適當休息一會兒。注意多喝清涼飲料、涼鹽開水、綠豆湯等,或者服些人丹、十滴水,也能起到預防作用。

發現有中暑的職工,應盡快把病人抬到蔭涼的地方,解開衣扣和褲帶,把上身稍墊高,然後用溫水敷頭部及擦全身,或用酒精遍擦全身。同時給病人扇涼,按摩四肢及皮膚,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散熱能力。也可針刺人中、曲池等穴位。重患者應盡快送醫院。

6.經常失眠怎麼辦

失眠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是指睡眠時間不足,或入睡困難,睡得不深、不熟、易醒等表現。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常見的因素有:心理生理因素、抑鬱症、感染、中毒及藥物因素、酗酒及睡眠環境不良等。本症患者因夜眠不足,造成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胃納不佳,一些人同時兼有耳鳴、健忘、手顫、頭部暈脹沉重、煩躁易怒等症狀。經常失眠,又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

中醫學稱失眠為“不寐”、“不得眠”等,認為其成因很多,有“胃不和則臥不安”、“虛勞虛煩不得眠”等說,本病與心、肝、脾、腎功能失調及陰血不足密切相關。神經衰弱者多見此症。

失眠的職工應定時休息,入睡前避免興奮和緊張的腦力活動,不喝濃茶、咖啡,避免飲酒。盡量改善睡眠環境條件,學會自我入睡和鬆弛訓練。

醫生應向患者解釋失眠的原因以消除其疑慮,並給其發泄機會。有軀體疾病等伴發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7.腹瀉的預防方法

腹瀉又稱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伴有黏液、膿血、未消化食物等。有急性腹瀉與慢性腹瀉之分。

起病急,病程在2個月以內者稱為急性腹瀉,常由急性腸道傳染病、食物中毒、胃腸功能紊亂及飲食不當所致。起病緩慢,常反複發作,病程超過2個月者稱為慢性腹瀉,常由胃部疾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致胃酸缺乏、慢性腸道感染、慢性腸道疾病、肝與膽及胰腺病變、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神經功能紊亂等引起。腹瀉嚴重者可造成胃腸分泌液的大量丟失,產生水與電解質平衡的紊亂以及營養物質的缺乏所帶來的各種後果。

中醫學認為,腹瀉是由於脾胃功能障礙、脾虛濕盛、傳導失常而致的一種常見疾患。可根據感受外邪、飲食所傷、脾胃虛弱、腎陽虛等不同病因辨證施治。

預防腹瀉應做到:講求飲食衛生,禁食不潔或變質食物,夏季忌過食生冷之物。切忌暴飲暴食,一日二餐應定時適度,以免傷及脾胃。

8.如何防治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於過量脂肪在肝內持久積聚所致的疾病,主要由酗酒、肥胖、糖尿病、妊娠、肝炎及藥物(如皮質激素)或毒物損傷肝髒所致。

臨床表現為肝髒腫大,肝區疼痛或不適,食欲減退,脘腹痞脹,溏便,少數可有輕度黃疸。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祛除病因,如酒精引起脂肪肝需戒酒,藥物毒性引起脂肪肝停止使用毒性藥物,同時注意原發疾病的治療。

(2)抗脂肪肝藥物:利肝能粉劑,每日02~36克,或1~3片每日口服,或1~3毫升肌注;阿卡明,每日02克,每日3次口服;甲硫氨基酸,每日1克口服;肌醇,每日05~1克口服。

中醫藥治療

(1)肝鬱氣滯:脅肋脹痛,胸脘不舒,時欲太息,惡心納呆,腹脹乏力,大便不暢,舌質淡紅、苔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2)痰濕內阻:右脅隱痛,脘腹脹滿,惡心欲吐,痰涎壅盛,頭困身重,舌胖大、苔白膩,脈象弦滑。治宜化痰祛濕、理氣和中。

(3)氣虛血瘀:脅下刺痛,腹部脹滿,氣短乏力,神疲肢倦,紅縷血痣。舌質淡紫、邊有瘀斑,脈象細澀無力。治宜健脾益氣、疏肝化瘀。

9.尿路結石的防治方法

尿路結石又稱為尿石症,是泌尿係常見的一種疾病,是腎、輸尿管、膀胱、尿道結石的統稱。雖然部分腎結石有明確的原因,如甲狀旁腺機能亢進、腎小管酸中毒、海綿腎、痛風、異物、長期臥床、梗阻和感染等,但大多數結石的形成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上尿路結石

即腎和輸尿管結石,主要表現是與活動有關的血尿和疼痛。腎結石主要症狀為腰痛,常為持續性鈍痛。結石引起腎盂輸尿管連接處或輸尿管完全梗阻時,出現腎絞痛。疼痛劇烈難忍,為陣發性,病人輾轉不安、大汗、惡心、嘔吐。疼痛可放射至同側的睾丸或陰唇和大腿內側。腎盂內大結石和腎盞結石可無明顯臨床症狀,僅表現為活動後顯微鏡下血尿。

如出現上述症狀者應去醫院診治。影象學檢查(X線片、排泄性尿路造影、B超等)和輸尿管腎鏡檢查,可明確診斷。結石小於1厘米時,可先采取保守療法。直徑小於05厘米,且結石光滑者,大多數能自行排出。如果結石較大且症狀較重者,可行手術治療。

膀胱結石

典型症狀為排尿突然中斷,並感疼痛,放射至陰莖頭和遠端尿道,伴排尿困難和膀胱症狀。經改變姿勢後,能緩解和繼續排尿。膀胱結石也伴血尿和膿尿。

根據典型症狀和X線、B型超聲、膀胱鏡檢查,易於明確診斷,以手術治療為主。

尿道結石

絕大多數來自腎和膀胱。多見於男性,常與包皮過長、包莖等同時存在。典型表現為急性尿瀦留,伴有陰部劇痛,亦可表現為排尿困難,點滴狀排尿及尿痛。

前尿道結石可通過捫診發現,直腸指診可觸及後尿道結石,X線檢查能明確診斷,一般經尿道可將結石取出或粉碎後排出。

尿結石的複發率較高,碎石後往往有殘石的遺留,增加了結石的複發率,因此,預防尿結石的複發有積極的意義。

(1)飲水和運動:每日飲水2升以上,可有效的降低結石發病率,但應避免飲用紅茶和咖啡,飲水後適當的運動,如跳繩、體操可預防結石發生。

(2)含鈣結石的預防:含鈣結石的形成與高鈣尿症、高草酸尿有關,在預防的同時,要檢查排除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特發性高鈣尿和腎小管性酸中毒等疾病。

(3)尿酸結石的預防:尿酸結石患者除在飲食方麵應減少海產品的攝入外,還要少飲酒,適量選用尿酸生成抑製劑,如別嘌呤醇,並用堿化尿液製劑,效果更佳。

(4)感染結石的預防:對感染性結石,在去除病因、使用抗生素的同時,可酸化尿液,選用氯化胺等。

10.高血壓的防治措施

高血壓病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

正常成人血壓應在140/90毫米汞柱(187/12千帕)或以下,血壓在160/95毫米汞柱或以上(213/127千帕)為高血壓,介於兩者之中為臨界性高血壓。後者較易發展成為高血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