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老鼠可用老鼠夾或磷化鋅粉05克拌2根油條,將油條剪成10~5個小塊,放在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進行誘殺。也可用01克敵鼠溶液溶於200克水中,與1000克大米拌勻製成毒米,晾幹後連續5次投放在老鼠經常出入的地方。每年春秋兩季為老鼠繁殖期,應特別注意滅鼠。
消滅蟑螂用開水燙殺碗櫥或家具縫隙內的蟑螂,或者在玻璃瓶內放些誘餌,讓蟑螂爬進去偷吃,進去以後就爬不出來了。
保持廚房衛生
廚房是存放、保管、加工、烹調食品的地方,搞好廚房衛生,也就把好了“病從口入”這一關,也是預防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重要環節。
廚房平時每天都應打掃一次衛生,消滅蒼蠅、老鼠、蟑螂,保持廚房的清潔。炊具和餐具要經常消毒;盛飯菜的容器和抹布等物品要分開,擦桌椅和灶台用的抹布應分開專用,不能混用。直接入口的食品與生食品必須分開;熟食品存放時,不得與生食接觸;入冰箱時不同的菜要分別用衛生塑料袋包裝。加工製作生、熟食品的一切用具,要嚴格分開,凡是盛放生食品的木墩、盆子、盤子等,決不能用來加工和盛放熟食品(包括涼拌菜)。炊具和餐具的清潔,最好用洗潔精或堿水刷洗幹淨後再用清水衝洗幹淨。
生活衛生基本常識
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利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講究個人衛生,要做到“三勤”、“三常”、“二不要”。
勤洗手、常剪指甲
在日常生活中,兩隻手接觸的東西很多,容易沾染上細菌和蟲卵,特別是手指甲縫裏,髒東西比較多。因此,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衛生習慣。
勤洗澡、常換衣服
人的皮膚排出來的油脂、汗水和落在皮膚上的灰塵混在一起,就成了皮膚上的泥垢。如果不經常洗澡,就會堵塞毛孔,影響皮膚的正常功能,使汗水和油脂不易排出,容易生癤子等皮膚病。所以要養成勤洗澡常換衣服的好習慣,以促使皮膚健康。
勤洗頭、常理發
頭皮和頭發會經常粘附皮脂和細菌等物,容易發癢。頭皮抓破後會感染發炎。所以要經常洗頭,促進頭皮血循環,頭發也不要留得過長。
不隨地吐痰
隨地吐痰是不講衛生的一種壞習慣,也是一種不文明的表現。因為痰裏有細菌,特別是肺結核病人痰裏的結核杆菌,痰吐在地上幹了後,隨風漂在空氣中,健康人吸進肺裏,就容易傳上肺結核病。所以,有痰要吐在痰盂裏或手絹裏。
不吸煙、不喝酒
抽煙、喝酒有害於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學習,因為煙中含有有毒物質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可使人頭暈、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對肝、腎及神經係統有損害作用,時間長了有害於身心健康。
早晚洗臉、睡前洗腳
人的麵部分泌的皮脂和汗液比較旺盛,沾染塵土也比較多,養成早晚洗臉的習慣,有利麵部皮膚清潔和健康。腳上的汗腺多,再加上鞋襪覆蓋,容易產生臭味,睡前洗腳,可以消除臭味,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冬季可防凍瘡,還能消除一天的疲勞,促進睡眠。
專業6步洗手法
手心搓手心;
手心搓手背;
手指交叉;
手指相扣;
手心旋轉揉拇指;
在手心裏旋轉揉搓指尖。
飲食衛生基本常識
中小學生大多正處於生長發育旺盛時期,各種組織器官不斷增長趨向成熟,在生長發育期間,我們應尤為注意自己的飲食衛生。我們體內新陳代謝旺盛,身高、體重也有較大的變化,思想活躍,記憶力強,要適應和滿足這種生長發育的需要,除各種營養素供給充足外,還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以下是我們在飲食中要注意的問題。
飯前、便後要洗手,接觸食物時要先洗手後拿取,要防止食物在運輸、加工、貯存過程中受到汙染。
不要偏食、挑食,飲食要多樣化,注意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防止營養素的攝入不足,有時各種不同的食物搭配還有互相促進消化吸收及利用的效果。
飲食要適量,吃得太少營養素不足,會使體重減輕,消瘦,耐力下降,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嚴重者可導致貧血、血糖過低、營養不良和維生素缺乏症。相反,如攝入營養過多,不僅造成食物浪費,而且還加重了機體的負擔,同時又易引起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因此飲食要適量,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
進食要有規律性,定時定量,少吃零食,早、中、晚三餐進食時間盡量固定,臨考前應選擇熱量高、營養豐富和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空腹或飽餐後立即進行緊張學習或考試。不暴飲暴食,暴飲暴食不僅可引起消化不良、胰腺炎等消化係統疾病,而且大量血液集中於胃腸道,還容易引起胃出血等疾病,對身體、學習、考試都不利。
進餐時要專心。進餐時聽廣播、看電視,容易造成聲、光、景、情一起刺激大腦神經,引起感情急劇變化,精力分散,勢必引起食欲減退、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消化功能減退,引起腸胃道疾患,使學習受到影響。如果吃飯時,心態平和,思想專一,吃起來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明顯感受會增加食欲,消化液分泌和腸胃蠕動都會隨之增強。
進餐時要少喝水。俗話說“湯泡飯,嚼不爛”,水和食物混在一起吃,是不好的習慣,人在咀嚼固體食物時需要充分地咀嚼,使唾液與食物充分混合,以利於滑潤和吞咽,而湯泡飯或進食時邊吃邊喝水,囫圇吞咽,咀嚼時間短,造成食物在口腔“消化”不完全,加重腸胃負擔,水分衝淡胃酸,使消化液稀釋,進而使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與吸收,久而久之,必然會引起胃病。因此就餐時宜少飲或不飲水,應細嚼慢咽,但在飯前喝點湯,可刺激食欲,有助於進食和消化。
吃飯不能狼吞虎咽。口腔對食物的咀嚼是消化過程的第一步,未經認真咀嚼就匆匆咽下去,使得許多食物尚未嚼碎就入腹中,不但增加了腸胃的負擔,而且也不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
進餐溫度要適宜。少喝冷飲,胃喜暖而惡寒,食物溫度應以20~45℃為宜,如果超過60℃,食管壁和口腔黏膜就會被燙傷,在致癌物質的誘導下便會引起食管癌變。如果吃過量的冷飲、冷食,可使胃部血管收縮,減少血液供應而致消化不良及胃腸功能紊亂,出現腹痛、腹瀉等。
不飲酒,不吃黴爛變質食物。選購食品要選擇新鮮、衛生、無毒的。不吃未醃製好的鹹菜、未炒熟的豆莢類食物。餐具應注意清潔衛生,每餐用後要洗淨消毒。
每餐食用適量的植物纖維食物,如蔬菜等,最好葷素搭配。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
食品衛生基本常識
保持廚房衛生的基本原則
廚房作為加工製作飯菜的場所,總免不了有些殘羹剩飯,這些殘羹剩飯不僅易招引老鼠,孽生蜂螂、蚊蠅,也為細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適宜條件,若不及時清理,膳食受到汙染的機會大大增加,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的發生。怎樣搞好廚房衛生呢?以下是不容忽視的一些基本原則:
在接觸食品之前,應該先洗手。
經常開窗通氣,減少空氣中油煙汙染。
地麵、窗戶、灶台、桌麵、屋頂、櫥櫃等要經常打掃、擦洗,保持一個明淨清潔的環境。
注意個人衛生,燒菜做飯時,衣著要幹淨整潔,不要用手抓頭皮、挖耳朵、擤鼻涕,更不要對著食物打噴嚏、咳嗽。飯菜嚐味時不要用炒勺直接品嚐,更不要直接用手抓拿食物。
加工製作生熟食品的菜刀、砧板、碗、筷、盤、勺等要分開,以防交叉汙染,使用後要徹底清洗消毒,如果沒有消毒劑,用沸水燙洗也是一種又方便又經濟的消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