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疾病治療基本常識
中小學生發熱的治療
青少年調節體溫的機能尚不健全,但新陳代謝很旺盛,運動很頻繁,所以其體溫比成年人平均要高出05~06度。正常體溫375~38度以上才能看作是發燒。
青少年發燒時,不僅要測量體溫的高低,而且有必要注意發燒的初起和經過,以及同時出現的各種症狀。如果神誌清醒,雖然發燒但精神很好時,就不要慌張。如果出現昏睡,有嘔吐、腹瀉,體溫高還有臉色蒼白、手腳發涼等症狀時,這是病情危重的表現,要盡早去看醫生。
發燒時水分損失很大,容易造成脫水,所以不要忘記給患者補充水分。尤其伴有腹瀉和嘔吐的患者,補充水分是十分重要的。
在冷敷頭部時,也要注意身體保暖,特別是在手腳發涼時,可用暖水袋暖之,但是要注意不要引起燙傷,暖水袋要用布包好,放在離腳30厘米遠的地方。
如患者感發冷,可多穿一些衣服。否則,不要給患者穿過多的衣服,那樣不利於解熱,另外應給患者穿容易吸汗的棉毛內衣,而且每次出汗後都要更換。
在飲食上要多給容易消化的、含蛋白質多的食物。有口腔炎時,可給刺激性小、稀軟的食物。還要注意室內溫度,可經常打開窗子,換換空氣。
中小學生中暑的治療
中暑是高溫影響下的體溫調節功能紊亂,常因烈日曝曬或在高溫環境下所致。 常見的中暑原因是:
正常人體溫能恒定在37°C左右,是通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作用,使產熱與散熱取得平衡的結果,當周圍環境溫度超過皮膚溫度時,散熱主要靠出汗,以及皮膚和肺泡表麵的蒸發。人體的散熱還可通過循環血流,將深部組織的熱量帶至上下組織,通過擴張的皮膚血管散熱,因此經過皮膚血管的血流越多,散熱就越多。如果產熱大於散熱或散熱受阻,體內有過量熱蓄積,即產生高熱中暑。
中暑時的緊急救護
脫離高溫環境,迅速將中暑者轉移至陰涼通風處休息。使其平臥,頭部抬高,鬆解衣扣。
補充液體
如果中暑者神誌清醒,並無惡心、嘔吐,可飲用含鹽的清涼飲料、茶水、綠豆湯等,以起到既降溫、又補充血容量的作用。
人工散熱
可采用電風扇吹風等散熱方法,但不能直接對著病人吹風,防止又造成感冒。
冰敷
亦可頭部冷敷,應在頭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處放置冰袋(用冰塊、冰棍、水激淩等放入塑料袋內,封嚴密即可),並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到皮膚發紅。
每10~15分鍾測量1次體溫。
中暑野外防患措施及事後的緊急處理要點
戶外運動者到山野,往往奔放追逐,而長時間曝曬在猛烈的陽光下,體內的熱溫未能充分散發,使體溫升高,腦內部的體溫調節中樞連受破壞而停止活動,這就是中暑。
中暑者頭痛、發高燒、嘔吐或昏倒,有時會造成死亡,因此野外活動者不可不注意防範及急救,最好戴上遮陽帽,並防止曝露在陽光下太久。
萬一有中暑現象,應該趕快急救,以免虛脫而斃。首先,將病者移到陰涼的地方,鬆開或脫掉他的衣服,讓他舒適地躺著,用東西將頭及肩部墊高。
再以冷濕的毛巾覆在他的頭上,如有水袋或冰袋更好。將海綿浸漬酒精,或毛巾浸冷水,用來擦拭身體,以降低他的體溫到正常溫度。
最後測量他的體溫,或觀察患者的脈搏率,若在每分鍾110以下,則表示體溫仍可忍受,若達到110以上,應停止使用降溫的各種方法,觀察約10分鍾後,若體溫繼續上升,再重新給予降溫。
恢複知覺後,供給鹽水喝,但不能給予刺激物。此外,依患者舒適程度,供應覆蓋物。
中小學生咳嗽的治療
咳嗽本身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種清除呼吸道異物的防禦性反應,咳嗽輕對機體無妨,不必應用止咳藥,但咳嗽重給患者帶來痛苦時則可酌情選用止咳藥。引起咳嗽的病因很多:如呼吸道的急、慢性炎症,呼吸道異物,呼吸道受壓迫,過敏反應,胸膜受刺激等等。所以,遇有咳嗽的病人,首先要全麵分析病情,查明原因,在治療病因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止咳藥,給以對症治療。
治療咳嗽的藥物主要分為鎮咳藥,祛痰藥和平喘藥三大類。
鎮咳藥主要包括可待因、嗎啡、咳必清、咳美芬、甘草合劑等,這類藥對呼吸道輕度炎症,產生的刺激性幹咳效果較好,但此類某些麻醉藥類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祛痰藥包括牡荊油、氯化銨、碘化鉀、痰易淨、滿山紅、小咳寧糖漿等,這類藥對清除呼吸道痰多和痰液粘稠效果較好。平喘藥包括:麻黃堿、舒喘靈、氨茶鹼、維生素K1等。喘症多是由於過敏或炎症,刺激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所造成的。
平喘藥所起的藥理作用主要是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有利於痰液排出,但用藥時應選擇副作用小,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可用安全可靠的藥物。
中小學生嘔吐的治療
青少年比成年人容易發生嘔吐,引發的原因有很多種。咳嗽嚴重時會引起嘔吐,吃多了也會引起嘔吐,激烈活動和過於興奮都會引起嘔吐。不過這些嘔吐都不必擔心,有的在嘔吐前雖然看上去很痛苦,但在嘔吐後就沒事了。對於腹瀉後開始的嘔吐、發燒時的嘔吐、嘔吐後突然精神不好、越來越惡心並且臉色也不好的時候,則一刻也不要耽誤,要立即去醫院檢查診治。
在多次嘔吐或惡心的時候,為了讓胃休息一下,可不食用水分和食物。在經過治療,嘔吐停止時再開始喝水。食物可每次少吃,但要增加次數。
嘔吐時要注意其嘔吐是所吃的食物未經消化原樣吐出來了還是消化後吐出來的,也要觀察嘔吐時的情況、次數和量。因為有可能是傳染性疾病,所以在嘔吐並有腹瀉、發燒時,一定要引起注意,要帶上嘔吐物和大便去醫院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病情及早治療。
中小學生腹瀉的治療
大便裏水分多,軟而不成形狀就是腹瀉。腹瀉在中小學生中發生率極高,可由多種原因引起,所以診治時不僅要看腹瀉的次數和大便的形狀,還要看患者的自身狀態。隻要食欲好,不發燒、不嘔吐就不必著急。但如果有發燒、嘔吐、沒食欲、臉色不好,情緒不好也不笑,體重不增加或者減輕了就要注意,應立即去看醫生。
腹瀉引起的危險狀態就是脫水症,隻要不吐,就要多喝水。自己喝牛奶時可根據情況兌些水,至於兌多少水,須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最好去請教醫生。
腹瀉時還要注意觀看大便的硬度、顏色、味及其混入物。如為粘液血性便,應懷疑是痢疾等傳染性疾病,若持續腹瀉,同時還伴有其他症狀時,可帶著大便去醫院檢查。
中小學生肚子痛的治療
肚子痛是中小學生常見病,原因多種多樣,伴有急性腹瀉、嘔吐、發燒等症狀的腹痛時,可考慮是胃腸炎、腸炎、食物中毒;腹痛劇烈,大便中混有血液,臉色不好並有嘔吐時,可考慮是腸套疊症或疝絞窄;有粘液血性便,裏急後重時可考慮是赤痢;開始時腹痛,漸漸出現惡心,繼而發燒時可考慮是闌尾炎。
如果懷疑是重症,要馬上去看醫生,如果隻是有些肚子痛,則不要慌張,可以先觀察一下情況再說。
飯後發生的腹痛,可能是吃多了,這時可安靜地躺一會兒就好了。
受涼後引起腹痛時可暖暖身體。
中小學生暈厥的治療
暈厥就是一種突發的短暫的意識喪失,也叫昏厥。有時因突然暈厥而跌倒,還會引起頭顱等處的外傷,故發現青少年有暈厥症狀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找出原因,予以治療。
暈厥發生前多半有原因,如情緒緊張、恐懼、天氣悶熱、站立時間過長等。中小學生在軍訓時,或進行長途行軍等操練活動時也會發生暈厥。平時缺乏鍛煉,再加上長時間在烈日下站立,以及大量出汗,都是造成突然暈厥的重要原因。另外,在就醫時,進行各種穿刺、注射、拔牙及針灸時都能發生。孩子暈厥前常先感到全身不適、視物模糊、麵色蒼白、出汗,以後即覺眩暈、肢體發軟,最後突然意識喪失,倒在地上。
引起暈厥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反射性暈厥,約占全部暈厥的90%。這類反射性暈厥又可分為單純性暈厥和體位性暈厥。前者多由於情緒緊張,或壓力很大,或由於精力高度集中,引起腦血管痙攣而導致一過性廣泛性腦缺血而致;另一種暈厥則與體位有關,發生在由臥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或站立時間過久,由於腦部供血不足而發生暈厥。臨床上有時可見注射藥物引起,如患兒煩躁、咳喘或睡眠不安,醫生有時給病兒注射冬眠靈、左旋多巴等藥,這些藥可致全身血管輕度擴張、血液分布改變,如醫生未詳細交待需平臥位,病兒突然起立,就會導致腦供血不全而致暈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