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說:“這個要求太高了,那麼次一等的應該是怎樣的人?”孔子說:“次一等的,在宗族之間人們稱讚他是孝子,在鄉親鄰居中對人很友愛,也可以稱為士。”
子貢說:“那麼再次一等應該是怎樣的人?”
孔子告訴他:“再次一等應該是‘言必信,行必果’,說話言而有信,做出的承諾一定能兌現,做事有結果,有始有終。不過這種人沒有遠大的胸襟和抱負,工作隻是為了領幾鬥米,賺錢糊口,淺薄固執,一般常見。這種人太多了,自己做人還可以,要說處理國家大事,不一定能勝任,他們勉強可以叫士,但畢竟是胸無大誌的人,不值得推崇。”
成語釋義
指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承擔的事一定要做到。
故事出處
《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出處譯文
(這種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但是這種人胸無大誌。
043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是最講究秩序的,有父子之理,君臣之綱。他認為任何事物都必須反映這些秩序。春秋時代社會的劇烈動蕩,其中一個最為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就是“禮崩樂壞”。
當時,魯國有一個正卿叫季平子,他在自己的家裏用八佾歌舞。以當時宮廷的舞樂隊來說,按製度是:天子八佾(八人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隻能用四佾,魯昭公應用六佾,隻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
可是季氏卻故意打破老規矩,偏要設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
由於“樂”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周公之“禮”對“樂”的使用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到了春秋之際,禮製被破壞了,隻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的八佾的樂舞規格,一般的諸侯、大夫也開始濫用了。
孔子認為季平子不僅不把國君放在眼裏,甚至自比天子,對此十分惱火:“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成語釋義
絕對不能容忍之事。
故事出處
《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處譯文
孔子說到季平子時說:“竟敢在家中庭院裏用八佾奏樂舞蹈,對這樣的事情如果能容忍的話,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呢?”
044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南北朝時,東魏的丞相是高洋,他大權在握,卻還不知足,對帝位垂涎三尺。公元550年,他終於撕下忠心為主的假麵具,逼迫孝靜帝退位,自己當了皇帝,建立了北齊王朝。高洋的心腸毒如蛇蠍,為了怕東魏殘餘勢力東山再起,他在551年,把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殺死。此事傳揚天下,天下人都覺得高洋做事太狠了。
高洋雖然壞事做絕,但他心裏還是很害怕。公元560年的一天,天空出現了日食,他覺得這個現象恐怕是不祥之兆,東魏勢力如果抬頭,自己就會被他們千刀萬剮,死得很難看。
於是,他就問自己的親信:西漢末年王莽奪取了漢室天下,可是後來光武帝劉秀居然又有本事將漢室江山奪回,劉家的人依舊稱孤道寡,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這名親信對曆史不熟悉,沒法說明這些前朝舊事,就隨意應付他,說是因為王莽沒有把劉氏宗室的人全殺幹淨,結果劉氏宗親才有機會反撲。高洋以為這番話是有道理的,於是把東魏的宗室近親殺了個幹幹淨淨,連小孩都難逃一死。
高洋這麼一幹,使東魏的遠房宗族感到非常恐懼,擔心高洋的屠刀有一天會指向他們。於是他們聚在一起商量對策,討論怎樣才能免於一死。
宗族中有一個叫元景安的人,當時正擔任縣令。他出主意說,以後咱們改姓高,不姓元,不就逃過這場災難了嗎?他的堂兄元景皓聽到後覺得不好,說用改姓的方法苟活,誰也不能夠接受。他認為大丈夫寧願作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為陶器保全下來。他寧願高貴地死去,也不願屈辱地活在世上。
元景安見堂兄不允,就跑到高洋那裏,把元景皓的話全抖摟了出來。高洋大怒,將元景皓開刀問斬。
但高洋雖然以高壓的方法對待元氏宗族,卻沒有給自己帶來什麼利益。三個月後,高洋病死。隻過了短短十八年,北齊王朝就滅亡了。
成語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