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士林雅趣(3)(2 / 3)

023對牛彈琴

在古代,有一位很有成就的音樂家叫公明儀,他對各種樂器都很精通,尤其對琴頗有研究。他演奏的琴聲非常優美,人們聽了都有進入仙境之感。

在一個春天的午後,天氣晴和。公明儀心情舒暢,就到郊外去散步踏青。忽然,他看到有一頭牛在蔥綠蔥綠的土地上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使他的創作靈感受到激發,決定要為這頭牛獻藝。

他首先彈奏了一曲非常高深的《清角之操》,盡管他演奏得非常認真,也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但琴聲的感染力卻沒有使那頭牛動情。那頭牛還是老樣子,隻顧著埋頭吃青草,對悠揚美妙的琴聲和大音樂家公明儀表現出不感興趣的神態。

公明儀看到牛竟然如此忽視他的琴藝,不由得生起氣來,認為這頭牛真是什麼也不懂。當他仔細地進行觀察後,發現並不是那頭牛沒有聽見他的琴聲,而是因為牛的欣賞水平實在有限,無法接受曲調過於高雅的《清角之操》。

公明儀明白了這一點,就重新彈了一曲通俗的樂曲。那頭牛聽到好似蚊子、牛蠅、小牛在叫的琴聲後,忽然停止吃草,豎起耳朵,非常認真地聽著這支曲子。公明儀看到後喜出望外,覺得這頭牛雖然愚笨,也能欣賞自己的藝術。

成語釋義

比喻說話時不看對象,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人說內行話。

故事出處

漢朝牟融《理惑論》:“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

出處譯文

公明儀對著牛彈了一首高深的曲子《清角之操》,牛毫不理會,隻顧自己吃草。並不是牛聽不到,隻不過是不合它的口味罷了。

024家徒四壁

西漢時期,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家境貧寒,隻能依附他人。臨邛(今四川邛崍)縣令王吉見他如此窮困,就把他請到臨邛,安頓在賓館裏。從此以後,王吉每天都前去拜訪,想借此提高相如的名氣,讓他得到致富的機會。

臨邛有一個大富豪叫卓王孫,他見到縣令對司馬相如這樣好,便猜想這位司馬先生定是一位貴人,就設宴邀請他光臨。司馬相如來到卓府時,身穿一套上好衣服,再加上他的不凡氣度,顯得風度翩翩。

席間,相如為賓主彈琴,以助雅興。不但賓客們被相如的風度和琴藝所傾倒,就連俗不可耐的卓王孫也高興得不得了。

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姿容絕世,隻是丈夫去世,就在娘家過起了守寡生活。她非常愛好音樂,聽說府中來了一位精通琴藝的貴客,就躲在屏風後麵偷偷欣賞。她聽到相如的琴藝果然不凡,就對這位多才多藝的客人產生了愛慕之情。

相如的感覺相當靈敏,也發現有位女子在聽他彈琴,就使出渾身解數,奏了一曲異常動聽的《鳳求凰》,想通過音樂使對方動情。

《鳳求凰》是古代的一首情歌。卓文君聽到這首歌,頓時明白了相如的愛慕之情。當天晚上,文君大膽地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離開家庭,與相如私奔。二人恐怕卓王孫帶人追趕,就回到相如的成都老家。

回家之後,卓文君發現相如家非常貧窮,家徒四壁。她雖然過慣了富貴日子,但並不嫌棄相如,還是與他結為夫婦。後來,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回到臨邛,開了一個酒店,小日子過得倒也甜甜蜜蜜。

卓文君雖然淪落為賣酒之婦,但她看到夫君才智雙全,因而堅信他必然能夠飛黃騰達。所以盡管日子過得苦,她還是心甘情願。

後來,司馬相如果然憑著自己的才華,在京城長安做了大官,還得到了漢武帝的寵信。他把卓文君接入京城,與她共享富貴。

成語釋義

家裏隻有四麵牆壁。形容家境非常貧寒。徒:隻,僅。壁:牆壁。

故事出處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徒四壁立。”

出處譯文

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門,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趕回成都。進家所見,空無一物,隻有四麵牆壁立在那裏。

025口若懸河

郭象,字子玄,是晉朝的一位著名學者。他能夠細心觀察一些看似普通的生活現象,然後仔細揣摩,找出其中的道理,進行深入研究。他還對《老子》《莊子》非常感興趣,在少年時代,就能把這兩本書的要義說得頭頭是道。人們非常佩服他,都說他的看法非常深刻。

由於郭象很有學問,就有很多人仰慕他的名氣,請他出來做官。郭象對做官不感興趣,不願從政,每天隻是埋頭做學問,或者和誌趣相同的人一塊研究哲理。郭象恪守不做官、隻做學問的原則,他認為隻有這樣做自己才會快樂、滿足,活得自由自在、快快活活。

可是,他的名氣越來越大,朝廷三番五次要他參與朝政,侍奉君王。郭象最後實在推辭不了,勉為其難地應承,做了一名黃門侍郎。

郭象到了京城,很受同僚的歡迎。他知識淵博,談起什麼事情都能表達得很精彩。他的口才非常出眾,又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立論新穎,條理清晰,總是大談哲理。所以,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非常有意思。

有一個太尉名叫王衍,他對郭象的學識和口才都相當賞識,把他當成是一個奇人。他常常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談話,就好像看到瀑布一樣,滔滔不絕地往下流,談了很久也沒有枯竭之時,真是令人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