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士林雅趣(4)(2 / 3)

故事出處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中國用吾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

出處譯文

如果中原能夠請我當宰相,要奪取江南,實在和探囊取物沒有什麼區別。

032興高采烈

嵇康,字叔夜,是魏朝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他風度翩翩,文章又寫得精彩,很多人都崇拜他。

他的文章,論點集中,觀點鮮明,善於揭露社會黑暗麵,論辯力非常強。

比如他的《養生論》一文,就把魏晉士大夫那種患得患失的病態心理一語道破,揭露出這些人的皮裏陽秋。

後來,南北朝的文學批評家劉勰在《文心雕龍·體性》中這樣評價:“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意思是:嵇康這個人性格奔放,所以文章誌趣高尚,文筆犀利。

成語釋義

原意是文章誌趣高尚,文筆犀利。現在常用來形容興致高,精神飽滿。也用來形容歡樂氣氛。興:興趣、興致。采:神采、精神。烈:熱烈。

故事出處

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

033胸有成竹

北宋仁宗時期,出了一位名叫文與可的著名畫家。他姓文,名同,字與可。除了畫畫以外,文與可的詩、文、書法都非常優秀。他非常喜歡畫竹子,得到很多人的稱讚。

為了畫好竹子,文與可在房屋周圍種了很多青竹。無論天氣發生什麼變化,他都堅持每天觀察竹子枝葉的生長狀況和形態變化。經過細心揣摩,他在腦子裏積累了很多竹子的形象,受益良多。

這樣一來,在他作畫之前,心中早就有了竹子的大概輪廓。這樣作畫時,他就能揮灑自如,很快完成作品。

文與可的朋友蘇軾也受到他畫竹經驗的影響,在畫竹子之前也對竹子進行詳細觀察。一旦在心中形成竹子的形態,馬上手腦並用,在紙上畫出自己所感受到的東西。這樣畫了一段時間,蘇軾覺得自己畫竹的技藝大有進步。

成語釋義

畫竹時心中早就有了現成的竹子的形象。比喻人們做事之前已經有了主意,或有了成功的把握。成竹:現成的、完整的竹子。也說“成竹在胸”。

故事出處

宋代晁補之《雞肋集·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出處譯文

文與可畫竹的時候,胸中早有竹子的輪廓。

034出人頭地

在北宋時期,司馬光主政後,他把被宋神宗貶謫的許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兩個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和蘇轍。

蘇軾兄弟倆,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軾二十歲剛出頭的那年,他的父親蘇洵帶著他和蘇轍到京城去考進士。

主考官歐陽修,正在注意從考生中物色有才華的人。第一場考試下來,他在閱卷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高興得拍案叫好。考卷是密封的,上麵沒有考生的名字。歐陽修心裏想,能寫出這樣精彩的文章,一定是一個文壇能手。

京城裏有點名氣的文人,歐陽修多少了解一點,這篇文章究竟是誰寫的呢?他猜想了半晌,覺得從文章的風格看,很可能是他的門生曾鞏。他本來想把這篇文章評為第一名,但是曾鞏是他門生,評得高了,怕人們說他偏袒,就把它評為第二。

直到發榜的那天,歐陽修才知道,那個寫精彩文章的不是曾鞏,卻是剛到京城的青年考生蘇軾。蘇軾考取以後,照例要去拜見主考老師歐陽修。歐陽修跟他談了一陣子,覺得他氣度大方,才華出眾,打心眼裏喜歡。

蘇軾走了以後,歐陽修就寫信給他的老同事梅堯臣:“像這樣出眾的人才的確難得,我真應該讓他高出一頭呢!”歐陽修這番話傳出去,一些讀書人聽了都不服氣。京城裏這麼多的人才,難道比不上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

後來,大家讀到蘇軾才氣橫溢的詩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輸。

成語釋義

形容高人一等。

故事出處

北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出處譯文

我應當讓路,使他高過我一頭。

035生吞活剝

唐朝時候,大臣李義府深得太宗、高宗喜愛,被委以重任。這個李義府,不但會理政,詩也寫得非常好,是個有才之人。他第一次見唐太宗時,是當朝權貴推薦他來的。太宗皇帝聽說他因為寫詩,得到了相當好的聲譽,於是就讓他寫一首詠鳥的詩,看看他到底是真的有才,還是徒有虛名。

李義府想了一會兒,當場吟道:

日裏揚朝彩,

琴中聞夜啼。

上林如許樹,

不借一枝棲。

唐太宗聽了,哈哈笑道:“我會把全樹都給你,絕不止一枝而已!”從此皇帝更加喜歡他。

李義府有一篇詩作,流傳很廣,人們都喜歡,這首詩寫道:

鏤月成歌扇,

裁雲作舞衣。

自憐回雪影,

好取洛川歸。

當時有個叫張懷慶的人,在棗強縣擔任縣令。他別的本事沒有,卻專愛抄襲別人的文章,使之改頭換麵,當做自己的作品。他見到這首詩,就在每句之前加上兩個字,成了這個樣子:

生情鏤月成歌扇,

出意裁雲作舞衣。

照鏡自憐回雪影,

時來好取洛川歸。

他以為這樣一改,決不會出差錯。於是,這位張懷慶拿著抄襲來的詩篇到處吹噓,眾人開始還以為他真有才,讀過之後不禁哈哈大笑,從此鄙視他的為人。有人給他編了兩句順口溜兒說:“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