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和郭正一都是傑出的文人,在朝廷裏又都身任要職,曾創作了許多詩詞、文章和詔書、文告。他倆的名字在當時可謂家喻戶曉。人們借用著名文人來譏笑張懷慶,說他如此唐突賢者,實在太不應該了。
成語釋義
形容生搬硬套現成的東西,自己並不理解,不能變通。
故事出處
《大唐新語·諧謔》:“人為之諺曰:‘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出處譯文
有人為張懷慶作了兩句順口溜,說:“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036咄咄怪事
東晉時,有個人出身豪門貴族,名叫殷浩。他愛好玄學,擅長論談,年輕時就很出名,但就是不肯出來當官。後來,他被推薦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他再三推辭,朝廷不同意,隻好赴任就職。
殷浩與當時的大將桓溫鬧矛盾,大臣王羲之勸他說,大敵當前,應以國事為重,讓他主動與桓溫講和,但他不聽。後來殷浩被任命為中軍將軍,統率五州軍事,並領兵北伐。由於他屢戰屢敗,桓溫乘機上書朝廷對他進行攻擊。結果,他被廢為平民,流放到信安去。
殷浩當平民百姓,從來不說一句抱怨的話,整天隻是讀書、吟詩,似乎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但他有個很怪的習慣,整天用手指在空中做寫字的模樣。揚州的官吏和平民覺得奇怪,從暗中觀察他,原來他寫的是“咄咄怪事”四個字,意思是令人驚訝的怪事情。
旁人這才知道,他是借這個辦法,來表示心中的不平。
成語釋義
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故事出處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出處譯文
殷浩被廢為平民,流放到信安去。殷浩整天用手指在空中做寫字的模樣。揚州的官吏和平民覺得奇怪,從暗中觀察他,原來他寫的是“咄咄怪事”四個字。
037萍水相逢
王勃字子安,是唐初著名的文學家。他少年時便很有才學,6歲時就能寫文章,而且寫得又快又好;14歲時,已能即席賦詩。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合稱“初唐四傑”。
他15歲應舉及第,曾經擔任參軍(將軍府的重要幕僚),後因罪免官。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內)探望做縣令的父親。
途經洪都(今江西南昌)時,都督閻伯嶼因重修的滕王閣落成,定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在那裏宴請文人雅士和賓客朋友。他的女婿吳子章很有文學才華,閻伯嶼叫他事先寫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時當眾炫耀。王勃是當時有名文士,也在被請之列。
宴會上,閻伯嶼故作姿態,請來賓為滕王閣作序。大家事先都無準備,所以都托詞不作。請到王勃時,他卻並不推辭,當場揮毫疾書,一氣嗬成,寫就了著名的《滕王閣序》,各賓客看了一致稱好。
閻伯嶼讀後也深為欽佩,認為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寫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讓吳子章出場著文了。
《滕王閣序》構思精絕,文氣通順暢達,而又縱橫交錯。序文在鋪敘盛會勝景的同時,也流露出王勃壯誌難酬的感慨:“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這幾句的意思是:關山重重,難以攀越,有誰為失路的人悲哀?今天與會的人像萍浮水麵,偶然相遇,都是他鄉之客。
他通過這幾句話,表達了對生不逢時的慨歎。
不久,王勃離開洪都,前往交趾。不幸的是,他在渡海時遇難,死時才26歲。
成語釋義
比喻不認識的人偶然相遇。
故事出處
唐朝王勃《滕王閣序》:“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出處譯文
浮萍在水上的相逢不過是偶然,就像這裏的客人一樣,都來自四麵八方互不認識。
038炙手可熱
唐玄宗李隆基年輕時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後來任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丞相,朝政開始敗壞。
公元745年,他封楊玉環為貴妃,縱情聲色,奢侈荒淫,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政治越來越腐敗了。楊貴妃有個堂兄叫楊釗。由於楊貴妃得寵,楊釗也平步青雲,做了禦史,唐玄宗還賜其名“國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楊國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楊國忠處理。一時之間,楊家兄妹權勢遮天,他們結黨營私,把整個朝廷搞得烏煙瘴氣,朝中大臣都很害怕他們兄妹的勢力。
公元753年3月3日,楊貴妃等到曲江江邊遊春,轟動一時。詩人杜甫對楊家兄妹這種隻顧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的行為極為憤慨,寫出了著名的《麗人行》一詩,大膽揭露和深刻諷刺了楊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權勢的顯赫。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詩中的兩句。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楊家權重位高,氣焰盛,沒有人能與之相比;遊人們還是躲遠一點為好,以免惹怒了丞相。
成語釋義
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故事出處
唐朝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
出處譯文
(楊家的人)權勢大,氣焰盛,無人能比。
039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