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坐著打瞌睡。楊時與遊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後,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050江郎才盡
江郎,就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江淹。他字文通,是南梁考城人。江淹年輕的時候,家裏非常窮,甚至沒錢買筆買紙。但他一心想博取功名,所以讀書非常用功。通過刻苦學習,他的命運終於得到改變。他做官一直做到位列朝堂的光祿大夫,名氣也越來越大,人人都把他當做文壇才子來看待。
可是隨著官位的升遷,他的寫作水平卻大幅度退步。以前他寫作的時候,文思如潮,下筆如神,絕妙的佳詞佳句層出不窮。可是他身價倍增之後,寫出來的詩卻普普通通,平淡乏味。
坐享富貴的他,本想寫點文章,可是提起筆來總要想上老半天,卻依舊寫不成個樣子。有時候靈感突然來了,他寫出了一兩句詩,但人們細細讀來,又覺得沒有什麼精彩之處。
據傳說,一次江淹坐船出遊,船停在禪靈寺河邊,他做了一個夢。夢裏有一個自稱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江淹不假思索,就將懷中的幾尺綢緞還給他。從此以後,他的文章就乏善可陳了。
還有人傳說,有一回江淹在涼亭裏睡午覺,他夢見一個叫郭璞的人向他索要一支筆,還說那支筆本來是他的,在很多年前借給了江淹。江淹覺得有借有還,方合道理,於是取出一支五色筆還給了他。從此他的文思就好像枯竭了一樣,再也寫不出驚世駭俗的文章來了。
成語釋義
江郎的文才沒了。常用來比喻創作思維減退。盡:完,沒了。
故事出處
《南史·江淹傳》:“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出處譯文
(江淹)後來寫詩,再也寫不出好的句子來,當時的人都說他的才華已經耗盡了。
051空前絕後
晉朝的顧愷之,有突出的才華,特別善於繪畫。他畫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神態就和真的一樣。值得注意的是,他畫人物時,眼珠總是等到後麵再畫。有人問他這是為什麼,他笑笑說:“人物傳神之處,正在這裏。”人們聽了他的話,覺得很有道理,紛紛佩服不已。當時,人們稱他為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南北朝的梁朝,出了個很有名的畫家,叫張僧繇。山水畫、人物佛像畫是他的特長。梁武帝信佛,建了許多寺廟佛塔,都請他去作畫。
唐代的吳道子書畫皆佳,尤善於繪畫。他的山水畫、佛像畫非常有名,天下皆知。據說,他在景玄寺畫了一幅地獄變相圖,不畫鬼怪卻顯得陰森恐怖,很多壞人看了此畫就悔悟自新,改做好人。
後人曾經對這三位畫家進行了評價,他們說:“顧愷之的畫超越諸多前輩,張僧繇的畫後人望塵莫及,吳道子的畫則兼有兩人的長處,稱得上空前絕後。”
成語釋義
從前沒有,今後也不會再有。常用來形容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絕:中止、斷絕。
故事出處
宋朝趙佶《宣和畫譜》:“顧冠於前,張絕於後,而道子乃兼有之。”
出處譯文
顧愷之的畫超越諸多前輩,張僧繇的畫後人望塵莫及,吳道子的畫則兼有兩人的長處,稱得上空前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