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神話傳奇(2)(3 / 3)

艾人見到一向老實服帖的桃符居然不再安分守己,不由得怒氣衝衝,低下頭來衝著桃符進行教訓:“你的身子已經有半截埋在土裏了,居然還敢跟我一爭高下?想一想吧,你就算折騰半天,到底能撈到多少好處!”

桃符聽了更是勃然大怒,破口大罵,一吵起來就沒個鍾點。

它們的吵鬧,讓門神老爺聽得十分厭煩,就不得不予以勸說。他說:“桃符,艾人,你們誰也不服誰,這樣吵吵鬧鬧又哪有個完。咱們三個都不能當自己的家,做自己的主,都不過在人家門口站著,為別人看家護院,花費半天工夫來生這份閑氣,到底有沒有必要呀?”

成語釋義

比喻難以自立,依靠他人。傍:依靠。

故事出處

蘇軾《東坡誌林》:“桃符仰見艾人而罵曰:‘汝何等草芥,輒居我上?’艾人俯而應曰:‘汝已半截入土,猶爭高下乎?’桃符怒,往複紛然不已。門神解之曰:‘吾輩不肖,方傍人門戶,何暇爭閑氣耶?’”

出處譯文

桃符仰視艾人罵道:“你是如此低賤的草芥,怎麼居於我的頭上。”艾人俯視桃符回答道:“你已經半截入土了,還爭什麼高下?”桃符聽後惱怒,兩者爭吵不休。門神排解它們道:“我輩沒出息,才依傍別人的門戶,哪還有閑心爭這閑氣啊?”

020邯鄲學步

據說在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年輕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步法非常優美嫻雅,就千裏迢迢地跑到邯鄲去學習。一路上,他跋山涉水,披星戴月,總算趕到邯鄲城了。可是到了邯鄲,哪裏有教走路的師傅呢,他歪頭想了半天,終於決定跟在人家後頭模仿。

他先站在邯鄲的大街上,仔細觀察邯鄲人走路的姿態。他發現,邯鄲人走起路來,果然姿態優美,妙不可言。這樣一來,他學習人家步法的意誌就更加堅定了。

於是,他一邊苦心琢磨人家走路的特點,一邊模仿著做起來。他跟在這位先生後邊走幾步,再跟在那位姑娘後邊走幾步。可是學來學去,總是學不到位,人家邯鄲人走路宛若仙子,他雖然也依樣邁步子,卻少了幾分飄逸的風格。

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這個青年人想,也許自己多年來已習慣於家鄉人的步法,所以學起邯鄲步法來總是學不到位。於是他就把原來的步法徹底放棄,像小孩一樣從頭開始學走路;從此,他每走一步都得滿頭大汗,既要想著腿腳如何擺動,又要想著腰肢怎樣配合,還得顧及到每一步的距離……這樣一來,他把自己弄得緊緊張張,不知該怎樣邁步才好。

麵對這些困難,他一點也不灰心,心裏隻想著:困難是暫時的,隻要努力學習,一定會把邯鄲人的美妙步法學到手;到了那時,他走起路來就會飄若仙子,一定會成為本鄉的風流人物……

可是在實際生活中,他學得一直不順利,雖然學了幾個月之久,不但沒將邯鄲人的步法學到手,連自己原來的步法也忘了個一幹二淨。這時,他的錢已經花光,再也待不下去了,既然忘記了怎樣走路,就隻好狼狽地爬回壽陵。

成語釋義

形容毫無主見、創造,胡亂模仿他人,結果不但沒有學成,反而把自己原來會的東西也忘掉了。

故事出處

《莊子·秋水》:“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出處譯文

你就沒聽說過燕國壽陵的餘某人到趙國的邯鄲去學習走步之事嗎?沒學會趙國人的走路姿勢,又忘記了他原來走路的姿勢,最後隻好爬回去了。

021餘音繞梁

戰國時期,韓國有位歌女名叫韓娥,她不但容貌秀麗,歌聲也悠揚婉轉,動人心弦。

一天,韓娥來到齊國的都城臨淄。由於帶的幹糧不夠,她就到雍門靠賣唱維持生活。隻要她一放開歌喉,優美的聲音就會吸引很多愛好音樂的人。眾人聽她唱歌時,不由得聽入了神,所以她的知音越聚越多,在她身邊擠得水泄不通。

韓娥唱完後,心滿意足的人們得知她現在正遇到難事,就紛紛解囊相助。

韓娥唱完了歌後就離開了雍門。可是過了很久,她那優美的歌聲仿佛仍在屋梁周圍蕩漾回響。人們甚至在想,韓娥可能還沒有離開雍門,否則,為什麼耳畔還響著她的歌聲呢!

成語釋義

原意是形容歌聲非常優美,令人回味。現在也用來形容話語激動人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無窮。

故事出處

《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出處譯文

從前韓娥車行至齊國時,不料缺糧,於是在經過雍門的時候,韓娥賣唱求食。求到糧食後,韓娥離開了雍門,但餘音還仿佛在城門的梁柱之間繚繞,三天不絕於耳,以至於人們以為韓娥還沒有離開。

022雞犬升天

劉安,沛郡豐(今江蘇豐縣)人。他是漢高祖之孫,襲父爵為淮南王。他酷愛讀書、彈琴、煉丹,思維敏捷,才華滿腹。後來,他組織眾門客,編寫了一部曠世傑作《淮南子》,從此名揚天下。

就說他煉丹的愛好吧。他到處搜集煉丹之術,每日廢寢忘食地煉丹。看著材料進行陰陽化合,產生有益的成分,他心中非常高興。仙人八公見他對煉丹如此著迷,就把煉製仙丹的正確方法傳授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