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明明自己趕了五頭驢子上路,怎麼現在隻有四頭?”他想來想去,隻得怨恨自己太不小心,竟然丟了一頭毛驢。
雖然王三自怨自艾,但也得去市場啊。他把毛驢趕到市場上,然後從驢背上跳下來。他怕自己又丟了一頭,就重新數了數毛驢,這一下不多不少,正好是五頭!他突然恍然大悟:“噢,原來我數數的時候,沒有把自己騎的那頭驢計算在內啊!”
成語釋義
比喻東西本來就在自己手中,卻要到別處尋找,結果總也找不到。
故事出處
宋人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出處譯文
念誦經文而不知道經文的意思,就好比是騎著驢去找驢。
026破鏡重圓
南北朝時期,陳國有一個侍從官,名叫徐德言。因為他才華出眾,當朝皇帝陳後主就將自己的妹妹樂昌公主嫁給他,他就成為陳國的駙馬。由於陳國朝政腐敗,隋文帝趁機派遣軍隊攻打陳國。徐德言預見到陳國必然滅亡。他還想到,妻子是皇族之人,又生得很美,說不定會被別人搶去。
於是,他對樂昌公主說:“你生得很美,又頗有才能,陳國如果滅亡,你一定會被有錢有勢的官員所霸占。如果你我二人的情緣未斷,應當有一個證明的物件,才好日後相聚。”
說著,徐德言就將一麵銅鏡打破,兩人各拿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兩人還約好,在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到街市上賣鏡,來尋找對方。
後來,陳國果然被隋朝滅亡,天下歸於一統。樂昌公主被隋朝官員楊素占有,而徐德言則整日東躲西藏,光景過得很不好。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徐德言來到京城,就在市場上轉來轉去,忽然看到一個仆人在賣破鏡子。他非常高興,就從懷中掏出那半塊銅鏡,與賣主那半塊破鏡相對,結果剛好對在了一塊。
想到自己的妻子被人搶去,難免受到淩辱,他心亂如麻。
他提筆寫了一首詩,交給賣鏡之人。詩中寫道:
鏡與人俱去,
鏡歸人不歸;
無複嫦娥影,
空留明月輝。
賣鏡的仆人將徐德言的詩帶回府中,交給樂昌公主。公主看後傷心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楊素了解情況後,便將徐德言喚進府來,和他一起喝酒。在酒宴上,樂昌公主作詩一首,詩中寫道:
今日何遷次,
新官對舊官;
笑啼俱不敢,
方驗做人難。
楊素非常同情他們倆,就讓他倆在府中重新團圓。他們夫妻對楊素千恩萬謝,過了幾天,就一起遷居江南,過起了幸福生活。
成語釋義
原意是指夫妻離散後重新團聚。現在也指夫妻離婚後,重歸於好。
故事出處
唐代孟棨《本事詩·情感》:“徐德言之妻,後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鏡,人執其半……及陳亡……德言出半鏡以合之。”
出處譯文
徐德言的妻子是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當時陳國朝政腐敗,即將被隋吞並,徐德言知二人不能相保……於是打破一麵銅鏡,和妻子各執一半……陳國滅亡後……徐德言取出自己的半塊銅鏡與之相合。
027朝三暮四
據說在戰國時期,宋國有一個人特別喜歡猴子,就在家裏飼養了一大群,人們都稱他為“狙公”。他很了解猴子的性情,猴子們也通人性,對他畢恭畢敬。雖然狙公的日子也過得不富裕,但他為了讓這些猴子吃飽肚子,就讓家裏人盡量節省,把省下來的食物給猴子吃。
後來,狙公的日子越過越窮,家裏沒有什麼剩餘的糧食了。他就想讓猴子少吃一些,等他時來運轉之後,再讓猴子們多吃,可這群猴子根本不聽他這一套。
一天,狙公用橡子喂猴子,對它們說:“今後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橡子,晚上給你們四顆橡子,你們夠吃嗎?”
猴子們嫌食物少,全都生起氣來,站起來大吵大鬧。
狙公煩惱極了,就改口對猴子們說:“你們既然嫌少,那麼就改一下吧,每天早上吃四顆,晚上吃三顆,這樣安排你們可滿意?”
沒想到這麼一說,這些傻猴子居然個個滿意起來,又蹦又跳,為自己待遇的提高而歡呼。
成語釋義
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原指玩弄一些小手段,借以騙人。後比喻辦事反複無常,經常改變主意。
故事出處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茅,曰:‘朝三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028開天辟地
上古時代,人們不知道天地是怎樣形成的,就結合實踐進行猜想。漸漸地,就形成了一個開天辟地的神話。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還沒有形成,到處是一片混沌。這片混沌沒有上下左右、東南西北之分,樣子與一個渾圓的雞蛋相似。後來,人類的祖先——盤古,終於在這片混沌中誕生了。
過了一萬八千年的時間,盤古終於成熟了。他用利斧將混沌劈開。隨著一聲巨響,圓東西裏輕而清的陽氣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陰氣下沉,變成了地。從這以後,宇宙間才有了皇天後土。而盤古自己也成了天地間的一個巨人,支撐著天和地,使它們不再混沌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