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其他人說象和某某一樣。他們爭著闡述自己的觀點而互不相讓。國王見此情景大笑,說道:“盲人堅持自己的認識而互不相讓,都認為自己的說法正確,其實大象本是個整體,大家說的都是它的局部特征。”
在佛法中,這個故事用來比喻修外道者往往如群盲摸象那樣,執著於事物的局部,從而產生各種極端的偏執觀點,要知道事物都是具有整體特征的,所以不可執著於事物的任何局部而誤認為是整體。
成語釋義
比喻以一點代替全麵。
故事出處
《五燈會元》:“有時意到句不到,如盲摸象,各說異端。”
出處譯文
有時候了解到了意義卻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像瞎子摸象一樣,各執一端。
040龍蛇混雜
北宋的時候,有一個和尚叫文喜,他有一次去山西的五台山拜佛。在山上的一座寺廟前,他遇見了一個牽牛的老翁,老翁看見他,就請他到寺廟裏去休息。文喜到寺廟裏,看見四周布置得很華麗,就像仙境一樣,和外麵的環境完全不同。老翁請他坐下,然後二人攀談起來。
老翁得知他是南方來的,就問他南方佛法的傳播進行得怎麼樣。文喜說,佛法現在在南方實行得不像過去那麼好,很多僧人不能很好地奉行戒律。老翁又問:“一個寺廟裏有多少僧人?”文喜說:“三百到五百人。”當時一個寺廟中也就五百個和尚左右,看來文喜很悲觀。
文喜問老翁,當地的佛法住持得怎麼樣。老翁說,僧人裏麵有道行高的,也有道行低的,好比凡人和聖人混雜在一起,龍蛇混雜。文喜就問他道行高的有多少,老翁說了一句很奇怪的話:“前三三,後三三。”文喜不懂他指的是多少人,又不便再問。
老翁隨後請文喜飲茶,兩人談了許多其他的事情。不知不覺天色已晚,文喜就請求老翁讓他留宿一晚,但是老翁不同意,說:“你還有些凡人固執的念頭,不適合在這裏過夜。”文喜說:“我七歲就已經出家了,怎麼會有那些念頭呢?”
老翁說:“如果你沒有固執心,為什麼還要受戒呢?”文喜無言以對,隻好告辭。
童子送他出去的時候,文喜乘機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童子卻反問他:“你認為是多少呢?”文喜覺得這個寺廟很不尋常,就問這個寺廟叫什麼。童子就實話告訴他,這裏是金剛窟般若寺。
文喜恍然大悟,原來這裏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老翁就是文殊菩薩現身。“前三三,後三三”指的是釋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聖。
文喜出了寺廟後,回頭一看,寺廟已經消逝。
成語釋義
比喻好人跟壞人混雜在一起。
故事出處
宋朝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凡聖同居,龍蛇混雜。”
出處譯文
凡人和聖人居住在一起,就好比龍跟蛇混在一起。
041掌上明珠
佛教認為每個人都有“佛性”,也就是成佛的條件,但是由於貪欲使一些人迷失本性,從而成不了佛。“明珠”是佛教經常用來比喻佛性的物體,因為其聖潔,發出的光輝有普度眾生之意。
佛經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的運氣很不好,做什麼都不成功,經常處於窮困潦倒之中。無奈之下,他去拜訪一個富有的親戚,希望能從親戚那得到一些幫助。但是見了親戚後,他又不好意思開口。
富親戚看見了他,就非常熱情地招待他。這富人也看出他的貧困,有心幫助他。窮人在酒足飯飽之後就睡著了。而富人有事情要外出,就趁窮人睡覺的時候把一些寶珠縫到了窮人的衣服內,希望以後對他有所幫助。
窮人醒後,發現富人已經不在,懊悔自己沒有開口求助。於是,他繼續過著貧寒的生活,四處流浪。過了一些年,在一個偶然的場合下,窮人又見到了富親戚。這才知道他的衣服裏還藏著寶珠,窮人非常感激。
在這個故事中,富親戚是佛的象征,窮人是迷失者的象征,而寶珠象征著佛性。故事告訴人們,其實每個迷失者身上都有佛性,隻是受物質的影響,沒能將佛性挖掘出來而已。
成語釋義
現比喻非常珍愛的人。
故事出處
《地藏菩薩本願經》:“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
出處譯文
佛性存在於人的心中,好比用手掌托住明珠,發出的光普及眾生。
042泥牛入海
佛教是在東漢時期由印度傳入中國的。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動蕩不安,廣大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人們需要從宗教中得到安慰,再加上帝王大力提倡佛學,所以許多佛學大師應運而生。
那時的佛教還沒有陷入你爭我鬥的無聊局麵,所以沒有宗派,有的隻是學派。到了唐代,禪宗學派出現,這派的大學問家說法時常用偈語(佛經中的唱詞)、禪機(禪宗和尚說法時用言行或事物來暗示教義的訣竅),特別是得道高僧,說話都十分含蓄,讓人聽完之後,還會深深地咀嚼其中的三昧。
宋朝時候,有個法號道原的禪宗和尚,寫了一部名叫《景德傳燈錄》的佛學著作。這本書對禪宗師徒代代相承進行了生動描寫,記載了1701個禪僧的傳奇故事。因為書在宋真宗景德年間完成,他又認為“燈能照暗,祖祖相授,以法傳人,譬猶傳燈”,所以該書定名為《景德傳燈錄》。
唐代禪宗僧人、曹洞宗創始者良價的故事在這部書中就有生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