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工程師,仍然不放棄繼續安排相同的行程,希望能夠將這個問題解決。他開始記下從頭到現在所發生的種種詳細資料,如時間、車子使用油的種類、車子開出及開回的時間,根據資料顯示他有了一個結論,因為這位仁兄買香草冰激淩所花的時間比其他口味的要少。
為什麼呢?原因是出在這家冰激淩店的內部設置的問題。因為,香草冰激淩是所有冰激淩口味中最暢銷的口味,店家為了讓顧客每次都能很快的取拿,將香草口味特別分開陳列在單獨的冰櫃,並將冰櫃放置在店的前端,至於其他口味則放置在距離收銀台較遠的後端。
現在,工程師所要知道的疑問是,為什麼這部車會因為從熄火到重新激活的時間較短時就會發不動?原因很清楚,絕對不是因為香草冰激淩的關係,工程師很快地由心中浮現出答案應該是“蒸汽鎖”。因為當這位客戶買其他口味時,由於時間較久,引擎有足夠的時間散熱,重新發動時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買香草口味時,由於花的時間較短,引擎太熱以至於還無法讓“蒸汽鎖”有足夠的散熱時間。
在這個故事中,購買香草冰激淩有錯嗎?但購買香草冰激淩確實和汽車故障存在著邏輯關係。問題的症結點在一個小小的“蒸汽鎖”上,這是一個很小的細節,而且這個細節被細心的工程師所發現。這裏有一正一反兩方麵的教訓,一方麵,廠家在“蒸汽鎖”這個細節沒有注意,導致了產品出現這種奇怪的故障;另一方麵,龐帝雅克的工程師同樣因為注重細節,謹慎小心分析,最後終於找出了出現故障的原因。
這一正一反兩個方麵的教訓,都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細節的問題實際上是態度的問題。具有嚴謹工作態度的人,不但能夠發現細節、解決細節還能夠做好細節,在細節上致勝。
6.從小事做起
年輕人容易好高騖遠,不屑於做日常工作中的瑣事。其實領導考察你,正是從小事開始的。所以無論領導交給你的事多麼零散,或者根本不是你分內的事,你都要及時地、充滿熱情地處理好,即使領導不再追問,也不可不了了之,一定要給領導一個答複。隻有這樣才能逐漸得到領導的信任和肯定,才會有“做大事”的希望。從小事做起,不以事小而不為。
一個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已呢?答案絕不是思考,而是實踐。盡力去履行你自己的職責,你就會知道你的價值。
很多人渴望發現自己的價值、渴望成功,卻總是在苦思冥想,而不是從簡單的小事做起,這樣就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價值的機會和走向成功的契機。
我們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簡單,機遇總是突然地、不知不覺地出現,如果你不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你也就不會發現其中存在的機遇。
有人說主動承擔打掃衛生、整理辦公室、燒開水等具體瑣事,是大學畢業生走上崗位的第一課、必修課,其實這不無道理。往往就是這類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小事給人留下的印象最深。
通常,領導之所以不放手讓你單獨做大事,是因為他還不能肯定你是否具備這樣的實力。有時候,一些精明的主管在提拔你之前往往會用幾件小事來考察你的工作作風、辦事能力,以及是否有眼光。這其中有一個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萬萬不可操之過急。
人生無小事。每做一件事情實際上就是對自身素養、品行、學識進行的一次修煉,千萬不要因為事小或者低微就鄙視它,放棄將使你失去一次修煉的機會,也減少了一次提高的可能。
智者從不忌諱說自己是在做一些小事情,恰恰相反,他們都樂意做一些小事情。因為他們知道,成功就是從小事開始的!
誌當存高遠。一個人要成就一番大的事業必須要有鴻鵠之誌。這樣,我們可以飛得更高、更遠。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在飛行之前必須要打好飛翔的基礎。我們隻有在平時注意積累,才可以在以後的日子裏飛得穩健。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為人比較高調,對自己比較有自信,但這些人有一個通病:大事幹不了,小事又不願幹。
不管是個人的飛黃騰達,還是一個企業的如日中天,都源於這些平凡人的不斷地積累。公司真正需要的不光是那些有過硬的專業技術的人,還需要那些能夠與公司一起成長的人,需要那些能夠在平凡中不斷成長的人。
那些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得很好的人,才可以真正在以後的工作中發揮實力。他們在以後的工作中也就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其他的任何事情。也隻有在我們認真地去對待每一件事情的時候,才可能發現人生之路越來越廣,成功的機遇也會接踵而來。
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人都注定是平凡的,這就需要我們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我們麵對的每一天、每一件事。
但是往往有些人對這些小事情不屑一顧。而實際上,小事情也往往蘊涵著巨大的機會,小企業也可以賺大錢;從小的方麵著手,也可以成就一番大事業。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就是一個很好的事例。由於他自己不斷地努力,重視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對每一件小事都賦予百分之百的工作激情,他才由一個清潔工成長為國務卿。他當初進公司的時候,隻有一件事情他可以做——做清潔。就是這樣一份不被大家所看重的工作,他卻做得有板有眼,而且在工作中總結經驗。他發現有一種拖地板的姿勢,可以把地板拖得又快又好,而且工作起來還不是很累。鮑威爾的表現被細心的領導看到了,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領導斷定他是一個人才,於是破例提升了他。
很多年後,當鮑威爾寫自己的回憶錄的時候,他還記得自己所積累的第一個人生經驗:從小事做起。
7.對小事也要負責
企業員工做事若半途而廢,敷衍塞責,常常會使自己陷入無盡的痛楚中。因為在一些小事上疏忽大意,不加重視,往往會失去大好的發展機遇。
當王強還在一家營銷策劃公司工作時,一位朋友找他,說他們公司想做一個小規模的市場調查。朋友說,這個市場調查很簡單,他自己再找兩個人就完全能做,希望王強出麵把業務接下來,他去運作,最後的市場調查報告由王強把關,當然了,會給他一筆費用。
這確是一筆很小的業務,沒什麼大的問題。市場調查報告出來後王強也很明顯地看出其中的水分,他隻是做了些文字加工和改動,就把它交了上去。於他而言,這事就這樣過去了。
之後的某一天,幾位朋友拉王強組成一個項目小組,一塊去完成北京新開業的一家大型商城的整體營銷方案。不料,對方的業務主管明確提出對王強的印象不好,原來此位主管正是之前那項市場調查項目的委托人。
因果循環,王強目瞪口呆,也無從解釋些什麼。
這件事給王強以極大的刺激,他返回頭來看,認為當時拿的那點錢根本就不值一提,但為了這點錢,他竟給自己造成如此之大的負麵影響!
像王強一樣,許多時候,我們會不經心地處理、打發掉一些自認為不重要的事情或人物。但這種隨意不負責,不敬業或者是不道德的行為會造成一些很不好的影響或後果,在你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不一定在什麼時候,突然顯現出來,令你對當年的行為追悔不已。
美國總統競選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每個候選人參選前必須把自己的經曆全部在天平上過一遍,任何一點的虧缺就會讓你為之付出代價,盡管那可能隻是早被你忘掉的數十年前的一件小事。一個人的名譽、能力要想得到社會公眾長久的認同,必須持續地在每一件事上都為自己負責。
在工作上、事業中,沒有可以隨意打發糊弄的小人物、小事情,種下什麼種子,將來必定收獲什麼樣的果子。所以,即使是對工作中的小事,也要認真負責。
8.在細節中可以創新
創新是一個永遠不老的話題,創新並不是少數幾個天才者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創新。在細節中創新,就是要敏銳地發現人們沒有注意到或未重視的某個領域中的空白、冷門或薄弱環節,改變思維定式,最終將你帶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在一個世界級的牙膏公司裏,總裁目光炯炯地盯著會議桌邊所有的業務主管。
為了使目前已近飽和的牙膏銷售量能夠再加速增長,總裁不惜重金懸賞,隻要能提出足以令銷售量增長的具體方案,該名業務主管便可獲得高達10萬美元的獎金。
所有業務主管無不絞盡腦汁,在會議桌上提出各式各樣的點子,諸如加強廣告、更改包裝、鋪設更多銷售據點,甚至於攻擊對手等等,幾乎到了無所不用的地步。而這些陸續提出來的方案,顯然不為總裁所欣賞和采納。所以總裁冷峻的目光,仍是緊緊盯著與會的業務主管,使得每個人皆覺得自己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
在會議凝重的氣氛當中,一位進到會議室為眾人加咖啡的新加盟公司的小姐無意間聽到討論的議題,不由得放下手中的咖啡壺,在大夥兒沉思更佳方案的肅穆中,怯生生地問道:“我可以提出我的看法嗎?”
總裁瞪了她一眼,沒好氣地道:“可以,不過你得保證你所說的,能令我產生興趣,否則你隨時準備走人。”
這位女孩輕巧地笑了笑:“我想,每個人在清晨趕著上班時,匆忙擠出的牙膏,長度早已固定成為習慣。所以,隻要我們將牙膏管的出口再加大一點,大約比原口徑多40%,擠出來的牙膏重量,就多了一倍。這樣,原來每個月用一條牙膏的家庭,是不是可能會多用一條牙膏呢?諸位不妨算算看。”
總裁細想了一會,率先鼓掌,會議室中立刻響起一片喝彩聲,那位小姐也因此而獲得了獎賞。
廖基程也是一個在細節中求創新的人。廖基程在工廠勞動時經常看到,由於大部分零件的精密度都非常高,為了防止零件生鏽,工人們都必須戴手套進行操作,而且手套必須套得很緊,手指頭也要能靈活自如,這樣一來,戴上脫下相當麻煩不說,手套還很容易弄壞。
為此,他常想,難道隻能戴這樣的手套嗎?能不能改進一下?
有一天,他在幫妹妹製作紙的手工藝品時,手指上沾滿了糨糊。糨糊快幹的時候,變成了一層透明的薄膜,緊緊地裹在手指頭上,他當時就想:“真像個指頭套,要是廠裏的橡皮手套也這樣方便就好了!”
過了不久,有一天清早醒來,他躺在床上,眼睛呆呆地望著天花板,頭腦裏突然想到:可以設法製成糨糊一樣的液體,手往這種液體裏一放,一雙又柔又軟的手套便戴好了,不需要時,手往另一種液體裏一浸,手套便消失了,這不比橡皮手套方便多了嗎?
他將自己的這一大膽想法向公司做了彙報,公司領導非常重視,馬上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把廖基程也從生產車間調到了這個組裏。經過大家反複研究,終於發明了這種“液體手套”。使用這種手套隻需將手浸入一種化學藥液中,手就被一層透明的薄膜罩住,像真的戴上了一雙手套,而且非常柔軟舒適,還有彈性。不需要時,把手放進水裏一泡,手套便“冰消瓦解”了。廖基程在細節中求創新的行為終於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在細節中求創新,就要求你特別注意生活中的細節問題,在工作中摳細節。也許某個不經意的舉動,就可以使你靈光一現,你便會有所突破並進而前途無量了。
9.用點子改進細節
美國著名企業管理學者阿蘭·羅賓遜和迪恩·施羅德在一本名為《免費的點子》的新書中寫道:“很多中小型企業都有突破、創新乃至一鳴驚人的夢想,但如果你真的想讓新點子為公司帶來切切實實的效益,那麼,就應該將那些野心勃勃、好高騖遠的計劃扔到垃圾堆裏。”作者對全球17個國家的150家企業進行的研究顯示:中小型企業最需要的或許不是宏大的計劃和別出心裁的創意,而是那些永遠能使公司在各個環節日趨完善的具體措施。一些看來微不足道的點子,尤其是那些能對公司運作體製進行“微調”的點子,才是中小型企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從競爭角度看,照搬大公司的管理經驗固然容易,但千篇一律的模式根本無法顯示出企業的獨特優勢,隻有著重在細節上動腦筋,才能於細微處見真章。不僅如此,由於每家公司的情況不同。這些細節上的改進,競爭對手一般也很難模仿。
更重要的是,這種改進細節的點子,往往會帶來連鎖效應,其影響將波及公司運作的各個層麵。
萊斯利·費雪賓在美國開了一家連鎖家具店。有一天,他無意中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彩屏照相手機的廣告,費雪賓突然冒出一個靈感:為什麼不把公司送貨司機的手機全部換成彩屏照相手機呢?這樣,司機到達目的地卸貨完畢,就可以立即在現場拍照,證明他們在搬運家具過程中沒有損壞客戶的牆壁和地板。
即使他們捅了漏子,也可以通過手機拍攝損壞程度,以便公司評估賠償金額,並留存證據。
費雪賓很清楚地知道,這根本算不上什麼驚天動地的發明,但對於像他們這樣的中小型企業來說,正是這些日積月累、瞄準細節的改進,才是使公司不斷完善的關鍵因素。
費雪賓辦公桌上總放著一個記事本,隻要靈感閃現,或者員工提出什麼建議,他就立即記錄下來,然後再決定是否實施這些改進措施。從1995年到現在,費雪賓的記事本上已記錄了超過1萬條類似這樣的點子。而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其中最有價值的點子,往往是那些初看上去十分簡單、有時甚至是許多人不屑一顧的建議。
費雪賓當初隻想到讓照相手機記錄家具在送貨過程中的損壞情況,但公司員工在實踐當中又發現了許多其他功能。比如在搬運過程中碰到過道或樓梯狹窄,家具很難搬進房間,以往在這種情況下,公司運輸部門的負責人必須親臨現場解決難題,而現在,送貨工人隻需用手機拍攝現場地形,發送給公司運輸部,公司就會在幾分鍾內確定解決方案。此外,如果員工發現家具在送貨前就已經存在損壞情況,他們也會用照相手機拍攝有關畫麵,並通知製造商立即更換。更妙的是,送貨工人等家具擺放完畢,還會用手機拍攝一張房間全景照片,如果客廳裏還沒有沙發或台燈,公司的推銷員就會在最短時間裏與這名潛在的客戶進行聯絡。
在很多情況下,小點子積少成多,還能給公司運營帶來質的飛躍。羅賓遜和施羅德在考察一家美國紡織品企業設在丹麥的工廠時發現,雖然這家工廠使用的紡織機械和全球其他地方沒什麼兩樣,但其工作效率卻是其他公司的三到四倍,而且同樣的機器還能生產不同的布料,就連這些紡織機械的供貨商也感到不可思議。奇跡是如何誕生的?說起來也很簡單,無非是在機器的某個部位安裝一個閥門,或者隨時改變機器運作的壓力,再在運送原料的流程中下點工夫,相同的機器就產生出非同尋常的效益。
顯然,整天坐在辦公室裏的老板不可能想到這些點子,他必須鼓勵第一線的員工發揮聰明才智。不少中小企業的管理者隻崇拜像通用電氣前首席執行官韋爾奇這樣的經營奇才,但事實上,你的企業可能並不需要韋爾奇這樣的戰略家——他不會想到用照相手機推銷家具,更不懂得如何在織布機上裝閥門,而你的員工卻往往會在這些細小的環節給你帶來驚喜。
不過,如何鼓勵乃至獎勵手下員工貢獻“金點子”呢?美國一家印刷廠采用一名員工的建議,將書籍的開本減少1英寸,結果每年光節省的郵費和紙張費用就高達50萬美元。按照規定,這名員工可以從第一年節省的費用中提成5%到25%。然而,羅賓遜和施羅德卻認為,這種花錢買點子的主意,雖然乍看上去名正言順,但事實上卻糟糕透頂。因為據統計,獎勵金額和點子數量並不成正比。而且勞資雙方經常因為利潤增長的幅度鬧得不歡而散,有的甚至還打起了官司。毫無疑問,這種結局反而會挫傷員工的積極性。
那麼,作為一名聰明的企業管理者,如何免費獲得這些珍貴的點子呢?羅賓遜和施羅德表示,其實你根本不必擔心因為沒有獎勵就無法激發員工的創造靈感,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會在公司運作過程中,不由自主地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隻要你學會傾聽,而不是關在辦公室裏冥思苦想,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取這些免費的點子。”
10.在細節處把工作做好
麥當勞的創始人克洛克說:“我強調細節的重要性。如果你想經營出色,就必須使每一項最基本的工作都做得盡善盡美。”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往往就在一些細小的事情上,並且正是因為這些細小事情的差別,決定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命運。
有3個人去一家公司應聘采購主管。他們當中一人是某知名管理學院畢業的,一名畢業於某商學院,而第三名則是一家民辦高校的畢業生。在很多人看來,這次應聘的結果是很容易判斷的,然而事情卻恰巧相反。應聘者經過一番測試後,留下的卻是那個民辦高校的畢業生。
在整個應聘過程中,他們經過一次次測試後在專業知識與經驗上各有千秋,難分伯仲,隨後這家公司的總經理親自麵試,他提出了這樣一道問題,題目為:
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廠采購4999個信封,你需要從公司帶去多少錢?
幾分鍾後,應試者都交了答卷。第一名應聘者的答案是430元。
總經理問:“你是怎麼計算的呢?”
“就當采購5000個信封計算,可能是要400元,其他雜費就30元吧!”答者對應如流。但總經理卻未置可否。第二名應聘者的答案是415元。
對此他解釋道:“假設5000個信封,大概需要400元左右。另外可能需用15元。”
總經理對此答案同樣沒有發表看法。但當他拿起第三個人的答卷,見上麵寫的答案是41942元時,不覺有些驚異,立即問:“你能解釋一下你的答案嗎?”
“當然可以,”那名民辦高校的畢業生自信地回答道,“信封每個8分錢,4999個是39992元。從公司到某工廠,乘汽車來回票價10元。午餐費5元。從工廠到汽車站有一裏半路,請一輛三輪車搬運信封,需用35元。因此,最後總費用為4194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