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培養對家庭的責任心(3 / 3)

如何擺脫夫妻性格不合的困境,進而彌合夫妻間的縫隙呢?最好是用“異質整合”的方法。夫妻性格的異質整合,一般要經過遷就、接納、應心三個階段。

遷就

就是一方順著另一方。夫妻之間,有各種各樣分野,如一方要鹹,一方要淡,一方愛音樂,一方好球類等的興趣愛好分野;一方當教師、當護士,一方當鉗工、一方當營業員之類的職業所構成的生活方式分野;一方活潑好動,一方抑鬱孤僻,一方急躁,一方沉著之類的氣質分野等。有了分野,彼此難免產生不習慣、不適應的現象。遷就,就是彼此寬容,麵對現實,接受現實,從而使彼此思想得以認同。

接納

就是遷就的習慣化。如果說遷就是克己妥協和讓步的勉強過程,那麼,接納就是勉強的解除,並漸趨自覺的過程。遷就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不僅不覺得勉強,反而覺得非此不可。

應心

就是得心應手。夫妻經過接納,性格、氣質、習慣、作風等全麵適應,互相熟悉,配合默契,臻於高度的和諧。

性格不合的夫妻進行異質整合,必須牢記:

異質整合從遷就到應心,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日久方得見效,它需要雙方付出長期的努力。

夫妻性格異質整合的基礎是愛情,如果雙方沒有維護愛情、維護家庭的強烈願望,一切的一切,都將是侈談。

夫妻是個共同體,榮辱與共,性格的異質整合,不存在孰是孰非與孰優孰劣;各走極端既不必要,亦無意義。

9.要與老人和諧相處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美德,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要求。

當人的飲食溫飽等生理需求得到了解決之後,人類最難忍受的大概就是孤獨了。作為耄耋之年的老人家,更不願意孤獨終老,更渴望得到關愛……

老年人最大的一個認知特點是:往事曆曆在目,近景一片模糊。幾十年歲月的痕跡深深的烙印在他們的心裏,過往的苦難與歡樂,讓他們沉浸在遙遠的回憶中,這種回憶是支撐他們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支柱。而眼前的人和事,他們卻絕大部分都記不住多少。由於長期獨居,加上過往的一些不愉快的經曆可能給老人留下了心理陰影,大多數的老人性格孤僻、古怪。這就需要我們有加倍的熱情和耐心,去融化老人的心,取得他們的信任。

那麼,如何與老人家交談?

(1)態度。要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臉上常帶微笑,讓老人能感受到你的親切感。

(2)位置。不要讓老人抬起頭或遠距離跟你說話,那樣老人會感覺你高高在上和難以親近。你應該近距離彎下腰去與老人交談,這樣,老人才會覺得你重視他。

(3)用心交流。你的眼睛要注視對方眼睛,你的視線不要遊離不定,讓老人覺得你不關注他;若是同性,你還可以摸著對方的手交談。

(4)語言。說話的速度要相對慢些,語調要適中,有些老人“撞聾”(弱聽),則須大聲點,但還要看對方表情和反應,去判斷對方需要。

(5)了解情況。要了解老人的脾氣、喜好,可以事先打聽或在日後的相互接觸中進一步慢慢了解。

(6)話題選擇。談話時要選擇老人喜愛的話題,如家鄉、親人、年輕時的事、電視節目等,避免提及老人不喜歡的話題,也可以先多說一下自己,讓老人信任你後再展開別的話題。

(7)真誠的讚賞。人都渴望自己被肯定,老人家就像小朋友一樣,喜歡表揚、誇獎,所以,你要真誠、慷慨地多讚美他,談話的氣氛就會活躍很多。

(8)應變能力。萬一有時談得不如意或老人情緒有變時,盡量不要勸說,先用手輕拍對方的手或肩膀作安慰,穩定情緒,然後盡快扯開話題。

(9)有耐心。老人家一般都比較嘮叨,一點點事可以說很久,你不要表現出任何的不耐煩,要耐心地去傾聽老人的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老人和諧相處,除了有一定物質上的保障外,還要盡其可能,使他們得以心理上的滿足和愉悅。

10.要與對方的父母和睦相處

愛情不隻是兩個人的事,它會牽扯到父母、親人、朋友、你不可能隻在你與愛人之間牽一條紅線,而斬斷其餘的線。

所以,要處理好這與雙方相連的諸多的關係。

其實,這個道理在結婚前就應被掌握。

作為妻子,要善解人意,作為一個家的兒媳婦,更要善察人情。

對男性來說,這個問題也一樣,你要學會討嶽父嶽母的喜歡。

有一個小故事,說船被浪打翻了,妻子和丈母娘先救哪一個?小夥子馬上答說:“先救丈母娘”。

在中國,丈母娘愛女婿,是一個挺沒道理的道理,所以,當嶽母問你問題時,你要認真且專注地回答,當她滔滔不絕時,你要三緘其口,當一名熱心的聽眾。

愛情與許多的東西相關,你生活在這個社會裏,便一定要接觸這些事,不要讓你的生活中貧乏得隻剩下愛情。

感情也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它也會受許許多多方麵的影響,對方的家人、對方的朋友,處理不好與他們的關係,會影響夫妻間的感情,製造出不必要的麻煩。

在現實生活中真情並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浪漫。所以,在你想表達感情的時候,先要動動腦筋,找到一個好辦法,然後再去付諸行動。

11.婆媳之間要做到和睦相處

在家庭中,婆媳關係最容易產生矛盾,而且產生矛盾後又不容易解決。婆媳關係一緊張,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公媳關係、夫妻關係往往隨之而緊張。其實,隻要注意以下幾點,婆媳關係是完全可以處理好的。

相互尊重

婆婆和媳婦都要相互承認對方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經濟地位,誰也不要支配誰,誰也不要聽命於誰,全家的事情商量了辦。如經濟開支,涉及整個家庭的,集體討論;屬於個人範圍內,互相不要幹涉。又如管教孩子,主要是父母的事,如果感到媳婦管教方式不當,婆婆可事後提醒,絕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去幹涉,免得產生矛盾。總之,媳婦要多尊重婆婆,多想想婆婆年紀大,管家有經驗;婆婆也要多尊重媳婦,多想想年輕人自有年輕人的想法,自己的“老框框”可能不合時宜了。

相互諒解

媳婦要體諒老人,老人所想不可能和年輕人完全一樣;婆婆也要多體諒媳婦,婆婆對待子女要一視同仁;媳婦和丈夫親,要多考慮安慰老人,不要使老人產生一種孤獨、落寞之感;但即使媳婦對丈夫照顧較多,對婆婆照顧有所不同,婆婆也應這樣去想:“小夫妻親熱些,是好事。”在家務勞動方麵,媳婦要照顧婆婆,自己多做些;婆婆要考慮媳婦工作忙,自己多幫幫她,這樣雙方的矛盾就小了。

切忌爭吵

在任何情況下,婆媳都不要“針尖對麥芒”地爭吵,如果一方發火了,另一方要暫時忍讓,過後再說。如果一吵,勢必擴大矛盾,而且較難轉彎。幾次爭吵,形成成見,就更不好調和了。平時如果有意見,不要和鄰居、親友亂講,有機會時雙方好好開誠布公地談一談,或是由兒子懇切地傳達。

父子要起緩衝作用

如果婆媳產生了矛盾,雙方的丈夫一定要慎重對待。最好的辦法,不管誰是誰非(在家庭中,一般情況下,也沒有大是大非問題),父親與兒子都要保持“中立”,進行調解,等婆媳雙方情緒平息下來後再說。千萬不要“幫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