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做下級歡迎的員工(2 / 3)

平衡原則

領導者處理下級關係的藝術,在於搞“平衡”。這話雖然帶有某種程度的貶義,但卻不乏其深刻的哲理,在人與人之間的生存集體中,無時不存在錯綜複雜的矛盾和衝突。這些矛盾和衝突的存在和發展,就需要領導者的調節,建立和諧的平等關係。關鍵是迅速找到這個平衡點。平衡藝術有兩點,一種是建立在公正平等基礎上的平衡藝術;一種是建立在強欺弱、大欺小基礎上的平衡藝術。我們需要的是前者。因為隻有前者才是真正的平衡藝術。一般來說,平衡點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一是平衡空間的等距性,實現平衡空間等距性的條件是:必須以平衡點為“圓心”,以同一規則或標準為半徑。這樣形成的平衡空間才具等距性。二是平衡利益的可容性,在平衡利益衝突時,必須盡力尋求他們的共同點,使平衡點的利益具有最大可容性。三是平衡心理的可接受性。矛盾和衝突不僅反映在利益上,而且還反映在心理上,尋找的平衡點,必須使各方麵在心理上都能接受,做到心服口服才能真心做到平衡。

引力原則

引力是存在關係的無形力量,自身的引力越大,與下級的關係越密切,要縮小自己與下級的距離,必須提高自己對下級的吸引力。有以下方麵:

(1)作風的吸引性:作風越端正越民主,產生的吸引力就越大。

(2)目標的一致性:確立和堅持的奮鬥目標一致。

(3)態度的相近性:態度越相近,共同語言就越多,矛盾和衝突就越小,凝聚力越大,離心力越小。

(4)利益的共同性:能最大限度在政策範圍允許情況下滿足“方方麵麵”的利益。

(5)感情的相通性:人不僅有理智,而且還有感情。人的行為既受理智的控製,又受感情的支配,對多數人而言,當理智與感情發生衝突時,常常是服從感情而不是理智。因而越是感情相通的人越會產生一致的行為。

(6)威望的征服性:威望主要不是來自於權利和地位,而是來自於品德、才能和貢獻。

(7)需求的互補性:在交往過程中,獲得互相滿足的心理狀態。這種願望越能實現,相互之間越能產生較大的吸引力。

信息溝通原則

信息的溝通既是實施領導的基本條件,又是駕馭領導舞台,統一下級意誌不可缺少的領導藝術。因此,掌握和提高信息溝通藝術,對促成巨大的組織合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上所講的如何處理與上級的關係;如何處理與同級的關係;如何處理與下級的關係。再就是如何處理與群眾的關係。我也概括地列出幾個題目,請同誌們去理解:

(1)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2)提高群眾覺悟,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要經常不斷的深入到群眾之中,做好思想工作,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二是要為群眾做出表率,領導者要具備當表率的良好素質。三是關心群眾疾苦,解決實際問題。

(3)自覺接受群眾監督:一是要把自己當作群眾中的一員,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二是要主動向群眾征求意見,及時反映群眾的要求和呼聲。三是定期向群眾報告工作,請群眾檢查評議。四是對群眾關心的重大問題,討論決定時,請群眾代表參加。五是時刻注意自我反省,一旦發現問題,應主動向群眾檢討。

事實證明: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有利於提高領導水平,也有利於密切領導與群眾的關係。

4.要適當地親近下屬

放下架子是管理者與下屬縮短距離的前提條件。一個管理者如果賣弄權勢,那麼他就等於在出賣自己的無知;管理者賣弄富有,等於出賣自己的人格。擺架子的人,不僅管理關係搞不好,群眾關係也搞不好。

作為管理人員,很容易產生高高在上的感覺,通俗說就是“拿架子”。“拿架子”是沒有好處的,對於下屬而言,管理者本來位置就高高在上,具有一種相對優越性。如果管理者不注意自己“架子”問題,凜然一副高高在上、神聖不可侵犯的姿態,勢必在自己與下屬之間劃出一條鴻溝,從而切斷管理者與下屬進行感情交流和溝通的紐帶,拉遠了上下級之間的距離,更不可能引起下屬的心靈共鳴。

對於愛擺架子的管理者,人們很不喜歡,但這樣的管理者不少,這些人不僅領導與領導之間關係難處,而且領導與被領導之間關係也難處。愛擺架子的管理者表現為:

和普通百姓保持一點距離

愛擺架子的管理者平時緊繃著麵孔,輕易不下基層,輕易不接觸群眾,他們把和群眾開玩笑、打成一片看成是有損領導威信的事。有時在現場能了解的問題,愛擺架子的管理者卻總是安排他人到辦公室來向他彙報,問東問西,還不時提些問題,以顯示領導的氣度和水平。

自己比別人高明

管理者之所以能成為管理者,就是在某些方麵比別人高明一些。但是,愛擺架子的管理者卻將這一點過分絕對化了。不是認為自己高明一點,而是認為自己要高明得多;不是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麵要高明,而是在所有的方麵都高明,這種缺少自知之明的心理所產生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有一位總經理為了與部下拉近距離,他經常在業餘時間裏與員工玩撲克牌,以此作為打開與員工溝通交流的鑰匙。在此過程中,大家無話不談,性格中的優點和缺點充分暴露。牌打到興奮處,小夥子們甚至會跟他友善地開玩笑逗大家開心。大家在娛樂中相互了解,相互溝通。他不僅是他們工作上的領導和權威,而且成了他們生活上的朋友和夥伴。

性格大大咧咧的王某有一次課題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午飯後這位副主任走進他們辦公室,拍拍王某的肩膀笑道:“我可不知道你長了這麼聰明的腦袋,工作做得頂呱呱,寫文章還有一手,真是妙筆生花!”而性情如姑娘般文靜的小劉在工作會議上獻一妙計,他眉開眼笑,當眾誇獎道:“別看小劉平時細言慢語,但愛讀書,善思考,滿腹經綸,碰到困難能拿出錦囊妙計。他今天提供的這一思路,給我們開辟了一個新的角度,對我們這一階段工作意義重大。大家都應向小劉那樣,注意讀書、學習,蜂采百花成蜜嘛。”

這是一個多麼風趣、和諧、自然的工作環境啊!這與這位管理者善於放下“架子”,忘記“架子”是分不開的。一個領導者,下屬隻有與他交往時才會感到親切、自然,才會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打開,他也隻有在此時才能充分了解下屬,體察其心靈深處,掌握其不同特點。這樣,他稱讚起下屬來才會得心應手,對“症”下藥。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位管理者正是掌握了開啟各位下屬內心之鎖的鑰匙,才使下屬感覺到了鼓勵的力量,才沒有認為他故弄玄虛。

為什麼有的管理者愛擺架子呢?這是由於在一些人的內心深處,形成了濃厚的等級觀念,將人分為上中下幾等,覺得官當得越大,似乎就越是高人一等。所以,他們當了官,就洋洋得意,忘乎所以,情不自禁地顯示出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樣子來。

從管理者的威信方麵來說,那些借助本人的真才實學、高超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與眾人建立密切的感情關係的領導,威信比較大。而那些借管理者的資曆、官職的大小、常擺出一副官樣的管理者,其威信則較小。

過分突出自我,藐視他人的存在,嚴重脫離群眾基礎,這不是現代管理者的做派。作為一名現代管理者,還是少擺架子為好。

5.表揚下級要注意的問題

個別表揚

領導者在同下級見麵時,對下級的進步、優點和成績,當麵稱讚幾句,便能起到一定的鼓勵作用。下級就會感到領導是了解他的工作的,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從而保持甚至發揮更大的積極性。

個別表揚在具體形式上,對不同的下級應有所不同。對年輕人,在語氣上可稍帶誇獎的意味;對有威望的長者,在語氣上則應帶有敬重的意味;對反應敏捷的人,隻要三言兩語甚至稍加暗示,他就能感覺到了;而對於疑慮心大的人,則應該把話說清講透,以免產生誤解。

個別表揚這種方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表揚的範圍也寬。但它在使被表揚者增強榮譽感和對其他人的激勵作用上,則不如當眾表揚有力。

當眾表揚

這是最經常、最鄭重、最有效的表揚形式。由於它是當著眾人的麵進行的,並且對被表揚者的優點、成績作出明確的概括、表述和評價,因而它的激勵作用最大。它不僅是對被表揚者的肯定和鼓勵,也是對其他人的教育和號召。

當眾表揚的具體形式有:在日常工作例會上進行表揚;作為工作總結內容的一部分,在階段性或專題性總結時進行表揚;專門召開表彰會議,對一些帶有方向性的先進事跡和優良成績進行表揚。後麵這種形式,具有極大的嚴肅性,是將被表揚者作為一定時期內的標兵和大家學習的榜樣宣示於眾,甚至記載在一個人的曆史檔案上,因而它能極大地增強被表揚者的光榮感和自豪感,從而激發其更大、更持久的積極性。

間接表揚

即在當事人不在場時,背後對其進行表揚。這種方式的表揚,不管是在什麼場合進行,都能傳達到被表揚者本人,起到表揚的作用。它會使被表揚者感到領導對他的表揚是真誠的,不是“當麵說好話”,所以常常起到某些當麵表揚起不到的積極作用。

表揚集體

表揚集體,會增強集體所有成員的光榮感和自豪感,促使他們更加奮發努力,保持光榮,發揚光大;對其他集體則是一個有力的推動。這種表揚方式,還有一個不大被人注意的效果,就是會有力地促進和鞭策集體內部後進分子的轉變。但一般來說,表揚集體不如表揚個人效果大。

表揚集體,應該注意兩點:一是集體的優異成績確實是集體中絕大多數人的努力取得的,而不是少數人作出的。二是集體內部在團結上沒有問題,或者雖有些問題,但在表揚後不會出現新的意見分歧,加深團結。不具備這兩個條件的,以不表揚為好。

在表揚集體時,對其中成績和貢獻特別突出的個人,也可單獨提出來表揚。這樣會使主要貢獻者達到心理平衡。

6.批評下級的技巧

對下級進行批評,是領導者提醒、勸告以至懲戒部下的一種手段,是對錯誤言行的否定反饋,是領導活動中必然要運用的一種鞭策方法。所以不願批評或不敢批評下級的領導,同胡亂批評下級的領導一樣,都不是合格的領導。領導對下級進行批評時,應做到如下幾點:

批評的目的要端正

端正批評下級的目的,是領導者在批評過程中應持有的基本觀點之一。批評目的,就是批評的出發點。

領導者批評下屬要持有大公無私的立場和與人為善的態度,切不可公報私仇,夾雜個人恩怨。幸災樂禍,落井下石,借下級犯錯誤之機而泄私憤,圖報複更不好。領導者對下級的批評能否取得良好效果,核心和關鍵是領導者的出發點是否正確,對下級是否有感情。出發點不正確,從成見出發,即使批評的內容正確,也往往不為下級所接受;反之,即使批評有點出入,有時也會為下級所諒解。

批評要有根有據

準確是批評的生命。批評準確,是說領導者對下級的批評一定要有根有據,切不可主觀臆斷,想當然,或者憑“小報告”,聽到風就是雨;更不能別有用心,無中生有。如果領導者隻顧指責下級錯了,但到底錯在哪裏卻沒有搞清楚,或者與事實有很大出入,這樣的批評不僅沒有積極意義,還會帶來負作用,引起下級的抵觸和反感,以致同領導者疏遠和對立。

領導者批評下級,一定要切忌亂“上綱上線”。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弄清並客觀地反映事實真相,有多少錯誤就是多少錯誤,有多大錯誤就是多大錯誤,真正做到既不擴大,也不縮小,事實確鑿,定性準確。

語言要有“溫度”

語言要有“溫度”,是說領導者在把批評信息傳導給被批評的下級時,其語言應該是“熱”的,而不應該是“冷”的。固然,批評是否定,然而,要使這種否定達到目的,就不能沒有藝術。這種藝術,表現在語言上,就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它的實質性要求是:在批評過程中,要始終充滿暖人肺腑的話語;對醜的東西的否定,要通過美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樣才能使批評的內容為受批評的下級所接受,成為一種激勵因素,達到啟發人、引導人、轉化人的批評目的。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領導者批評下級時,切忌冷嘲熱諷,語言粗暴,沒完沒了翻老賬。

批評的時機要準確

領導者批評下級的時間選擇要適時,既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心理學研究的成果告訴我們,語言的分量是隨機而分輕重的。這主要決定於所說的話語對聽者切身關係的大小,聽者對話語的精神準備程度,外界環境的情況,以及聽者興奮性刺激物和抑製性刺激物的多少等條件。批評也是如此。若實施過早,條件不成熟,往往達不到預期目的。例如,兩位下級剛吵過架,情緒因受刺激正處於極度興奮狀態。這時若領導者對雙方馬上施以劈頭蓋腦的批評,不但對問題解決無益,還會“引火燒身”,導致他們遷怒於自己,使自己不得超脫,陷入下級的矛盾糾紛之中。正確的辦法應是先“掛”起來,進行“鈍化矛盾”的“冷處理”。待到雙方都心平氣和時,再順勢著手解決。若實施過晚,時過境遷,也會失去意義。例如,對於下級個別人存在的悲觀、失望、憂愁等消極思想,領導者如果批評、幫助和引導得不及時,就往往會導致雪上加霜,使人更加消沉,不能振作起來。

批評的場合要適當

所謂場合要適當,是說領導者批評下級時,場合要適合於錯誤的性質,要適合於糾正錯誤的需要。例如,下級存在的錯誤和缺點是生活方麵的,最好是背後談心,一般不要當眾指責,以防止破罐子破摔,產生逆反心理;兩位下級心存芥蒂,情緒對立,就不能當這個批評那個,這樣容易使一方認為上級是在支持自己,而另一方則認為上級是在協助對方壓製自己,從而使矛盾更加激烈,情緒更加對立;當一個人的錯誤涉及其他人時,不應當著被涉及人的麵去批評,這樣往往會使被涉及的人產生上級是在“敲山震虎”、“殺雞給猴看”的誤解等等。

大量事實說明,恰當地選擇批評場合,對於優化批評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批評的內容正確,選擇的場合不當,也會導致批評失敗,這樣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