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站在對方的立場進行思考與行動,將差距作為相互溝通的連接點,那麼就會得到對方的尊重與歡迎。
——〔美〕王喬·吉拉德
學習楷模
1.用心傳送光和熱的秦萬璋
2007年1月16日,青海省湟源縣大華供電營業所正式更名為秦萬璋供電營業所。以個人名字命名供電營業所,這在青海省電力公司係統尚屬首例。
這是緣於秦萬璋對事業的無私奉獻,20多年來,秦萬璋不論是擔任農村抄表員,還是當供電營業所所長,他始終愛崗敬業,為山村的電力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1984年,因家境貧窮高中沒念完便輟學在家務農的秦萬璋,當上了村裏的會計兼電工,從此,他就與電結下了不解之緣。憑借在生產一線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紮實的業務能力,1987年,他競聘當上了巴燕鄉農電站站長。當時,麵對電費高,群眾意見大等諸多問題,秦萬璋果斷采取由鄉農電站直管到戶的辦法。一個有月後,2元的電費降到了0.5元,群眾都拍手叫好。初試成功,他對全鄉農電管理改革的信心更足了,不到一年,全鄉實現了農電站“一管到底”,使電費降到了全縣最低,並實現了全部月月結清。接著他又改造全鄉的農電線路,使全鄉的安全用電又上了一個新台階,西北電管局為此還在該鄉農電站召開了現場交流會,而他本人也被青海省農電局評為整頓電價先進農電工。
2003年8月,縣供電局正式任命秦萬璋為大華供電所所長。幾年來,大華所售電量連續保持了36%的增長速度,電費回收連年實現結零,大華供電所也獲得西寧供電公司安全生產先進班站、一流班站,“三星級供電營業所”等多種光榮稱號。
多年來,秦萬璋以強烈的責任感和頑強的拚搏精神,在平凡的工作中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2006年,他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榮獲“五一”勞動獎章。
2.為員工遮風擋雨的實幹家陳國平
1989年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的陳國平,從一線的一名普通技術員,通過多年的努力,一步步升到了永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職位。
永煤集團剛兼並洛陽軸承廠時,受計劃體製影響,洛軸一些幹部職工中存在著市場觀念淡薄、工作效率不高的問題,很多人對“煤黑子”前來重組沒有信心。
為促使洛軸職工和領導轉變觀念,剛剛調任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陳國平憋著一股勁兒,他說:“作為外派幹部,我一定要把永煤的精神在這裏發揚光大。”
在洛軸的兩年多時間裏,陳國平他們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總是加班加點幹工作,每天隻睡4、5個小時。
永煤人“用心做事、追求卓越;激情工作、超越自我”的工作作風和敬業精神,深深感染了洛軸員工。永煤文化在那裏逐步得到了認同和發展,員工們重新樹立了信心,生產經營形勢也逐步好轉。2005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20%,職工收入增長了40%。
陳國平負責集團化工板塊的整體發展規劃和所有選煤廠的運營。他每月的行車總程都在1萬公裏以上。
在做聚甲醛項目時,由於聚甲醛屬國外引進項目,受國家環境政策影響,環評影響報告書的審批非常困難。麵對這項新工作,他用永煤人頑強拚搏的精神硬是感動了專家們。最後,隻用了45天便拿到了政府批文。
陳國平的卓越表現,使他最終獲得了全國十佳選煤廠廠長、開封市五一勞動獎章、濮陽市經濟風雲人物和特殊貢獻獎等很多榮譽,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陶醉,他說:“打開榮譽證書時讓人興奮,因為那是用汗水獲得的,那是領導和群眾對你的認可。合上榮譽證書時就要努力拚搏,看自己還有哪些不足之處,還應如何努力和奉獻。如果把自己夾在了榮譽證書裏,就什麼也沒有了。”
3.被職工稱為自己人的全國勞模劉春和
作為一位企業家,劉春和秉承以人為本的企業理念,使一個無資金、無設備的廢舊物資回收公司,硬是靠三雙手,一杆秤,發展成平均年產值近一億元的企業規模;作為一名領導,他把關愛員工同企業做強做大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把堅持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企業始終放在首要位置,使企業實現了快速發展;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他始終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輕人積極投身到國家工程建設的工作中,並作為新一代建築精英先後被授予“全國水電係統先進生產(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建設企業優秀項目經理”等諸多榮譽稱號。
創業之路
第一工程處的前身是廢舊物資回收公司,當時,劉春和僅帶領一男一女兩個待業青年,在沒有資金和廠房的情況下,餐風露宿,同甘共苦,硬是靠著三個人的努力一步一步發展起來,在短短的四年時間內,就實現了每年50萬元的銷售收入。
作為水電職工的後代,他對水電建設有一股揮之不去的情結,在回收公司有了一定的家底後,他把目光瞄準了建大壩,建廠房,他要把光明帶給千家萬戶。
1992年7月,中國水利水電第一工程局一舉奪得黑龍江省蓮花水電站主體土建工程全部七個標段合同,這一喜訊讓劉春和極為振奮。他主動請纓,接受了麵板堆石壩和攔汙柵滑模施工任務。蓮花水電站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大壩地處北緯45度附近,是我國在嚴寒地區的第一座混凝土麵板堆石壩。
麵對困難,劉春和大膽啟用專業技術人員,將懂經營善管理的專家和技術工人選進蓮花水電站,專門成立了滑模突擊隊。為了保持保量地完成工程任務,劉春和和他的突擊隊在蓮花工地刮起了一股“旋風”,掀起了大幹的熱潮。工地上突擊隊員們連班作業,24小時不下火線。
一次他的“腰痛”病犯了,痛得直不起腰來,被領導發現了,強令他去衛生所看病,可半個多小時後,他又重新出現在工地上,令在場的領導和工人十分感動,他們既心疼他,又不忍心再說他什麼。
在這種精神的帶動下,1997年,劉春和他所領導的集體被團中央、國家計委和建設部聯合命名為首批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全國青年文明號先進集體。2001年蓮花水電站被評為國家建築業工程質量最高獎——“魯班獎”。
轉戰南北
劉春和深知,一個施工單位要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承攬到更多的工程,可是這又談何容易。整個建築市場是僧多粥少,隻有把工程幹好了,幹出精品工程才能承攬到工程。蓮花水電站麵板堆石壩和攔汙柵滑模施工所取得的榮譽樹立了第一工程處的形象,但這僅僅是開始。
為了承攬工程,劉春和一直把投標工作當作一件大事來抓,優化投標工作環境,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為投標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在投標江西九江堤防工程時,劉春和一連一個多月走訪有關部門,深入工地現場,了解掌握有關投標方麵的情況,查閱有關的工程資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江西九江水利部門的很多領導、專家、技術人員都被被劉春和感動了,靠著執著和堅定的信念,靠著企業的信譽和良好的形象,靠著誠信和個人的魅力,第一工程處自1999年進入江西長江幹堤加固整治建設市場以來,先後中標的工作量在1億元以上。劉春和深知在長江上幹工程,意義重大,責任重大。他說,領導隻有以身作則,才能帶出好隊伍。有一次在工地上,他帶領職工一連兩天兩夜奮戰搶險,趕在洪峰到來之前加固大堤,受到了九江市城防指揮部的好評,他的工程隊也被該指揮部譽為能打硬仗的“鐵軍”。
2002年3月2日,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日子。水電一局中標內蒙古自治區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合同總價55億元。其中第一工程處承擔的溢洪道工程和右副壩II標工程合同總價21億元。建設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是造福黑龍江、內蒙古、吉林及嫩江兩岸人民,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劉春和從一開始就告訴所有人員,質量第一,決不能搞豆腐渣工程。在他的組織下,第一工程處嚴格按規範規程施工。在施工的全過程狠抓責任和措施的落實工作。實行定點采購原材料,以便發生質量問題及時進行責任追究。2004年9月15日,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勝利實現大江截流。
以身作責
第一工程處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嚴格管理,追求效益的曆史。隻有艱苦奮鬥,沒有嚴格管理不行。有了嚴格管理,還必須克服短期行為,立足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說到艱苦奮鬥,在水電第一工程局劉春和是出了名的。一提起他,人們個個都豎起大拇指。這或許與他當年經營回收公司有關吧,一顆釘子掉在地上,他也要撿起來。處領導在工地就餐與職工一樣在大食堂,出差不領補助費,陪客不抽招待煙。
領導的表率作用,帶動了整個工程處,各項目部在機構設置上堅持一崗多職,一專多能,精兵簡政,壓縮非生產人員。工作中,從節約一點一滴做起,對已用過的紙張,全部裝訂成冊,利用背麵再次派上用場。工地上10厘米左右的鋼筋頭,比比皆是,職工們都一一拾起來,歸類存放,以備後用。在作好節流工作的同時,第一工程處始終重視開源工作,積極作好工程設計修改和變更工作,增加工作量,達到提高效益的目的。通過這項工作,第一工程處就增加工作量近千萬元。
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些年來,劉春和下大力氣抓了這方麵的工作。關心職工生活,解決職工的疾苦。平時和節假日一有時間就到職工家中噓寒問暖。同時,大力做好人力資源的工作,通過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等來挽留優秀的人才。
他把那些在第一工程處工作的困難職工的子女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劉春和說,我們第一工程處的大門是向困難職工的子女敞開的。安排這些子女就業,不僅緩解了困難職工的生活壓力,也穩定了職工隊伍。過年的時候,人人都回家團圓,而劉春和卻仍然在工地陪著沒有回家的職工。哪個職工過生日,劉春和都記在心裏。有一次,當一位水電子女吃到一份熱氣騰騰的生日飯時,感動得直掉熱淚。有一位三十多歲的職工,家裏有個長年有病的母親,家庭條件比較困難,一連幾次介紹的對象都吹了,劉春和始終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親自張羅幫忙給他介紹對象。2005年春節,劉春和和處其他領導一起參加了這名職工的婚禮。他還帶頭倡議,實行領導幹部包保困難戶,每月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50元給困難職工遺屬補貼,多年來從沒有間斷過。劉春和的點點滴滴都被職工們看在眼裏,記在心上。2000年,一位職工的女友家人給找了一份年薪相當於在處裏3倍的工作,但是她選擇了留下。她說,“我之所以不走,是因為劉處長是我們自己人。這當然也不是我一個人的想法,而是我們全體職工的期盼。”
劉春和為了留住人才,提高了在第一工程處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待遇,為他們施展才能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他還打破論資排輩的陳舊觀念,大膽啟用德才兼備的年輕人走上領導崗位。第一工程處35歲以下的高校畢業生已有4名同誌走上副處級領導崗位。全處212名職工中,各類大中專院校畢業的就達98名,接近職工總數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