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和還特別重視對員工的培訓,在強化ISO9001質量管理體係、ISO14000環境管理體係、OHSA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係學習的同時,又以培訓班的形式,開展了《A管理模式》培訓,A管理模式就是企業內部的行政管理,是企業內部自上而下、科學的權力分配係統。其模式的核心,是受監督的個人負責製。通過培訓,大大地提高了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劉春和的身上,集中體現了當代勞模的高尚的品質和博大的胸懷,難得的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帶領他的200多人的施工隊伍,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建設了一個又一個的優質工程項目,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績。麵對這些,他隻是當作一個新起點,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劉春和正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4.讓大家溫暖的環衛所清運班班長範文學

2007年3月26日,遼寧省鞍山市總工會發出倡議,號召全市職工向範文學學習。這個聚光燈下的模範,是一個來自內蒙古林西縣偏僻農村的農民工。

範文學,鞍山市鐵西區環衛處永樂環衛所清運班班長,這個來自異鄉的漢子,在原本陌生的城市整整流了13年辛勤的汗水,終於凝結成這個城市的一個閃亮的地標。

1994年,33歲的範文學和妻子劉占華帶著兩個孩子離開貧困的家鄉,到鞍山打工。在建築工地當力工,到市場上打短工,困難時甚至撿起了破爛兒……範文學不停地換著工作。工資不但不能保證,還時常受欺負,嚐盡了出外謀生的艱辛。

1995年,鐵西環衛處永樂環衛所需要補充環衛工,範文學去了。一個月隻有280元工資,每天幹著又髒又累的清運垃圾的活兒,範文學當時心裏也不願意幹。

可很快,他在這兒有了與其他地方打工不一樣的感覺。逢年過節,環衛所領導到家看望他,還給他送些年貨、生活用品什麼的。接下來的事兒,更是讓他這個漂泊異鄉、舉目無親的外地人感動得熱淚縱橫。

1998年,他女兒患重感冒,發高燒燒得抽搐起來。範文學嚇壞了,他抱著孩子跑到環衛所。在這個城市,他誰都不認識,隻知道環衛所。環衛所所長叫張肇東,是鞍山市勞動模範。他二話沒說,接過孩子,打了一輛出租車奔向鞍山市兒童醫院。

孩子需要住院,費用1000多元,範文學哪拿得出啊!兩口子商量了一下,決定開點藥回家慢慢治。可這邊,張肇東已經給辦好了住院手續,錢全是他拿的。當時,範文學兩口子哭得說不出話來。

女兒該上學了,範文學在郊區給孩子找了一所學校,費用是城裏學生的一倍。張肇東知道了,向環衛處領導彙報了這件事,又通過私人關係,將範文學的女兒安排到城裏的一所小學,費用與其他學生完全一樣。

範文學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同時,通過勞模張肇東的為人,他也有了新的人生坐標。他下定決心,就在永樂環衛所幹下去,就做張肇東那樣的人。後來,他妻子也到了這個環衛所。他還從家鄉介紹了15個親戚、老鄉到永樂環衛所同他一樣當上了環衛工。一個環衛所有這麼多同鄉,被人們戲稱為“親友團”。

人們發現,範文學有了新的變化。他把自己的手推車車廂加高了,為的是每次清運垃圾時多拉點;不管誰的手推車爆胎,他都想著給補好,如果正趕上一起清運垃圾時,他就放下自己的活兒,先幫別人補好胎,寧可自己多耽誤點時間,也在所不辭;還有環衛所常用的撮子、笤帚,修理的活兒幾乎被他包下了。

永樂環衛所有一位孤寡老人,是張肇東他們經常照顧的對象,每次所裏去老人那裏,範文學都要跟著去,幫助打掃房間、打煤坯、買菜買糧。在環衛所轄區外,還有一所“愛心養老護理院”,垃圾清運的活兒也是張肇東帶人去幹,範文學也照樣去跟著忙活。

2001年的一天,就要調到另一個環衛所當所長的張肇東領著範文學來到“愛心養老護理院”見院長,他把為養老院義務清運垃圾的任務交給了範文學。

從範文學工作的永樂環衛所到養老院來回有5公裏,道不算近。範文學每天早晨3點多到10點半清運轄區垃圾,下午回永樂所清理居民使用的垃圾袋,大約3點多工作結束。下班後,範文學幾乎每天都要到養老院來一趟,運走一車垃圾,還把存放垃圾的地方清掃得幹幹淨淨。2003年,養老院裝修,範文學帶著“親友團”幹了兩天多,清運垃圾60餘車。

2007年農曆正月十五,鞍山下了56年來罕見的一場大雪,範文學與其他環衛工們連續奮戰了9天,每天都是從早上一直幹到晚上八九點鍾。他家住的小平房被雪蓋住了,孩子幾乎出不了屋,養的雞也被捂在雪裏,他都顧不上,分擔的主要街道一清完立即帶著“親友團”趕到養老院。他們清理出一條雪道,將幾天積攢下來的垃圾一車車運走。

2006年,範文學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得到3000元獎金,他特意拿出500元,買了毛巾、香皂、牙膏、水果等,每位老人都送了一份兒。

看著範文學不辭辛苦、任勞任怨地為養老院作著貢獻,院長龐靜華很是過意不去,她曾專門為範文學準備了兩箱鴨蛋,可裝車上了,又被搬下來;為他買了條煙,推來推去,還是沒要;有一次還塞給他50元錢,他更是不要。

2006年3月的一天清早,範文學在清運垃圾時撿到一個皮包,打開一看,裏麵有8000元錢和一些物品,他趕緊將錢交給了所長。他想,失主丟了這麼多錢,一定很著急,他張貼了招領啟示,多方尋找失主,第二天,一位姓王的先生來認領了。當他得知揀錢的是一個月收入隻有幾百元的農民工時,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他拿出500元酬謝,被範文學婉言謝絕。

每月隻有500元的收入(剛漲上來)的農民工,是什麼動力在推動著他超常的付出、超常的奉獻呢?

範文學動情地說,是尊重、平等、關愛和和諧,工作、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他渾身就有一種使不完的力氣。

5.讓礦工掙“安全錢”的礦長高武

“安全第一,生產第二,我要讓礦工掙‘安全錢’,隻要是礦工們高興的事情我就一定要辦。”14歲就下井“拉軲轆”的峰峰集團小屯礦黨委書記、礦長高武,總是把這兩句話掛在嘴邊。高武當選中國煤炭工業勞動模範後,榮譽的分量重了,但他的礦工情結更加深沉。

20世紀70年代初,初中畢業的高武在私營煤礦幹過半年“拉軲轆”後,來到峰峰礦務局羊渠河礦當礦工。

當時,組長下井後讓大家先睡覺,睡醒了再幹活,還招呼大家違章“扒罐”(在井下扒拉煤的罐車)”。組長的這些違章指揮讓高武記了一輩子,他暗下決心以後哪怕隻管一個人,也決不讓他違章。

幾年以後,高武當上了組長。

在他當組長期間,危險的工作從來都衝在前麵,他細心地糾正每一個違章行為。他耐心地告訴自己手下的工人,井下幹活不能貪小便宜,不能走捷徑。隻有老老實實按規章製度幹活,才能不出事故。整整4年時間裏,高武的班組沒有出現違章,也沒有出現一起重工傷事故。

後來,他又當上了隊長,他還像當組長的時候一樣幹。高武愛護工人,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率領全隊成為礦上的一流隊伍。等到當了區長,高武又把自己的“地盤”打造成一個5年未出重大事故的模範安全生產采區。

在小屯礦,礦工們說起高武,都挑大拇指,言談話語中滿是敬佩,因為這位書記礦長雖然是一把手,依然最喜歡和礦工們聊安全、拉家常。

從高武上任那一天到2003年5月29日,小屯礦實現安全生產1547天。當時,這在煤礦企業中算得上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記錄。

但是,2003年5月30日和12月13日,有兩位小屯礦的工人在事故中永遠地走了,這成為高武心中永遠無法忘卻的傷痛。他常常告誡自己:“高武,這兩位礦工兄弟是在你當礦長的時候丟掉了性命,你一輩子都對不起他們的妻兒老小啊!”

小屯礦沒有多少人知道,兩起事故發生後的第一個春節前,高武從自己的積蓄中悄悄地拿出7000元,托人送給兩位遇難礦工的家屬。然而,遇難礦工肖保富的妻子已經回到娘家,3500元錢無法及時送去。春節剛過,高武帶人趕往肖保富的老家河南湯陰,委托肖保富的大哥把3500元錢轉交給肖保富的妻子。

從此,高武每個春節都自己拿出2000元錢,分別送給兩個遇難礦工的家庭。

一采區礦工張忠忠的弟弟張四海是在“12·13”事故中遇難的。每年這一天,高武都會親自給張忠忠送上路費:“忠忠,你回家去給弟弟上上墳。我對不起他,對不起他的愛人和孩子,你替我盡盡心吧。”

每次和工友們說起這件事,張忠忠總是感動的熱淚盈眶:“礦長每年都能這樣,我們全家心服到底了。”高武卻這樣對大家說:“對於兩個生命的離去,我將終生自責,這一輩子都要對得起這兩個家庭。”

“職工為天,生產為地”,這是高武積澱於心的“礦工情結”。5年前那兩起事故的發生,讓高武的安全弦時刻繃得緊緊的。他說:“隻要我當礦長一天,就要讓礦工兄弟們每天都掙上‘安全錢’。”

在小屯礦,中層幹部們不怕高武的批評,就怕和他一起下井。高武每月下井一般在10次以上,時間大多選在淩晨,因為“這是礦工最容易精力不集中的時候,也是事故多發時段。”每次下井,高武至少要轉上4個小時,至少巡看3個不同的作業區,每個作業區至少檢查3名至5名工人的操作是否規範。

劉振夫是掘進區14252掘進頭的把鉤工,他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礦長考問自己的那一幕。那次在井下,高武突然出現在他的麵前,請他回答把鉤工的工作關鍵點和危險點是什麼?工作中如何處理安全隱患?在礦長麵前,劉振夫緊張地說了一遍又一遍,不是前後順序顛倒,就是遺漏內容。高武沒有生氣,耐心地為他親自演練了一個流程,內容分毫不差,動作個個到位,劉振夫從此就按照礦長的動作做,絲毫沒有出現任何差錯。

下井的過程中,高武時常會給礦工們出一個“險情題”,14253工作麵的刮板運輸機司機李誌軍就被難住過。當時,李誌軍把原本應當掛在運輸機外側的滅火器擺放到裏側,被細心的高武發現了。於是,高武突然發出指令:“失火了,快救火!”命令一下,李誌軍跨過溜子道去取滅火器的同時,一下子明白了礦長的良苦用心,他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這樣的失誤。

“對於一家煤礦而言,一年實現安全生產,靠的是運氣;兩年至三年連續安全生產,靠的是管理;實現5年以上安全生產,就得靠企業的文化建設。”這是高武的理念。

閑暇之餘,高武喜歡靜下心來琢磨安全生產警句,並且用自己的這個“習慣”逐漸影響著每一位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