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第一時間,搶占輿論先機(2 / 2)

6月3日,廣州民警在執行任務時遭遇槍擊,一位民警負傷。在特警介入後,多次發射催淚彈仍未能控製局勢的情況下,開槍將槍手擊斃。廣州市公安局通過微博實時發布案件進展,讓網民了解最新的進展。在當天下午16時16分針對網友“DIDI221”詢問,公安微博給予的回複,介紹了民警受傷情況及市公安局現場應對。此後,又先後於16時17分、20時29分、21時31分發布5條更新信息,內容有現場情況描述及事件最終進展等內容。

在微媒體時代,用微博、微信進行信息公布的公安機構越來越多,然而利用微博直播突發事件,廣東公安屬第一個。在此次事件的播報中,廣東公安在第一時間搶占了輿論先機,提前讓公眾知道事實的真相。廣東公安通過微博使公眾清楚了解現場狀況,知道公安機關在當時的情況下別無選擇,隻能槍擊犯罪人。通過微博直播能贏得公眾的信任,能提升公安機關的形象與影響力。

著名時事評論員楊錦麟評價廣東公安這一做法時說:“利用微博,搶奪話語權高地,值得鼓勵。”的確,公安機構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他們能及時進行信息公布,搶占輿論先機,不僅有利於解答民眾的疑惑,從而獲得理解與支持,而且有利於社會對公安機關文明執法的監督。廣東公安的做法值得政府係統推廣。

央視“5·12”汶川地震話語權的掌控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8.0級大地震,中央電視台隨即圍繞此次特大自然災害展開一係列具有突破性的報道,中國的政府形象也由此大大提升。

汶川地震發生在14點28分,新華網在18分鍾後即14點46分29秒發布消息,之後,中央電視台在15時許便播出了第一條與災情相關的新聞。隨後,在經過僅20分鍾的準備後,15點20分開始,央視一套和新聞頻道取消原有節目,開始直播特別節目《關注汶川地震》。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裏,央視一套和新聞頻道已經正式啟動了24小時直播,形成全天候播出的“抗震救災、眾誌成城”特別節目,並以播報、訪談、連線等形式,同時借助畫麵、圖像等手段不間斷地向觀眾提供災情信息,呈現政府與民眾齊心協力抗震救災的場景。據統計,中央電視台各頻道至5月20日進行了676小時的“同一主題不間斷播出”,在災後信息發布過程中起到了主力軍作用,贏得了國際國內輿論的好評。

中央電視台對汶川地震的一係列報道,信息透明、發布及時、權威可信,搶占了突發事件的話語權,對海內外輿論都形成了有效的引導。災難發生後,民眾能夠及時了解事態發展,促進了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塑造了中國政府的良好形象。在這次汶川地震報道中,中央電視台出色地傳出了權威的聲音,幫助政府掌握了輿論的主導權,從而使政府在災後輿論引導工作中占有有利位置,贏取了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央視的公信力、影響力和領導力也有很大提高。雖然此次大地震中傷亡十分嚴重,但正是因為央視的信息發布及時有力,社會上基本沒有多少謠言傳播,災區內外群眾情緒穩定,全國團結一心抗震救災。社會恐慌的根源往往來自於不確定性的存在。突發事件發生後,政府的輿論引導麵臨一場大考,努力做到與謠言賽跑,在公眾產生恐慌情緒之前公布真相,以自身的公信力和影響力起到穩定民心的作用;媒體積極發聲,以大局觀和責任感緊跟政府的部署和指示,統一口徑,形成合力,為抗震救災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媒體作為社會的“排氣閥”,可以通過釋放不滿或消極的情緒,從而減輕社會內在的壓力。我國各級政府應該警醒“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危害性,要讓民眾輿論監督成為促進政府民主政治建設的切入點、突破口,要讓媒體成為信息正向引導的重要力量。正如中國傳播學實證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喻國明教授所說,“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弱化了政府對社會信息的控製力,使國家內政與外交透明度越來越高,受到的牽製和約束也隨之增大。新媒體可以自由地選擇和吸納,這使個人和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力擴大,政府對信息的控製力下降”。